佛經裡的「劫」是什麼意思?

【香光答問集】

佛經裡的「劫」是什麼意思?

 「劫」是梵文kalpa的音譯,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佛門在禮誦經文之前,通常以開經偈為起始:「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其中「百千萬劫」是形容時間悠長,以烘托出佛法殊勝可貴。

 佛經中有大量「劫」字的構詞,如「阿僧祇劫」等,表達「時之極長」的概念,用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週期。《漢語大詞典》中「劫」字有多種不同意義:威脅強迫、強取搶奪、時間詞、盜賊劫匪、災難厄運、圍棋術語(黑白雙方往復提吃對方一子稱之)。亦通「級」:指宮殿或塔的階級,也通「蜐」:指龜足、屬甲殼類動物。

 「劫」字通常借指一切天災人禍等,如「劫數」、「浩劫」、「劫後餘生」等。此可能來自於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後會毀滅一次,然後再重新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一「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做「四劫」。到「壞劫」時,器世間壞,有水、火、風三災出現,世界歸於毀壞,稱為大三災。中劫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為一期世界的始末。

 在佛經中,「劫」有一字多義的現象,但在佛教未傳入中國之前,「劫」本只有威脅、搶奪之義,漸漸語義的轉變後,從「長時間」而有「大災難」之意。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55期《從語言看佛經》41-1

一場認識肌少症的精彩演講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四場】〔學員心得〕

一場認識肌少症的精彩演講

◎郁風如

  這次彭莉甯主任講題「老化行動力方針──以肌少症為例」,帶給我一個不一樣的視野。平常我們會說「老化」,其實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或許我們會說:「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知道長者需要預防跌倒,因此需要強化下肢肌力。而這次講座,才知道原來「老化」這件事表現在肌肉系統上,便是「肌少症」。

  彭主任一開始告訴我們,從20歲至70歲之間,大概會有40%的肌肉流失,尤其是65歲之後流失的速度會更快。主任以斷層掃描的圖片讓我們了解,同樣的部位,年輕時肌肉所占的比例表較高,老年時油花分布便會多出許多(原來肌肉的部位被脂肪取代)。當肌肉比例下降時,免疫力也會跟著一起下降,進而增加感染的機會。

  課程先介紹了肌少症,以及肌少症帶來的影響,接著彭主任便教大家如何預防或延緩肌少症的發生: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胺基酸、維他命D還有加上無氧運動。

  主任教著大家正常人及老年人每日所需蛋白質分量的計算方式:
1. 正常人每1公斤體重,每日需攝取1公克的蛋白質。
2. 老人每1公斤體重,每日需攝取1.2公克的蛋白質。

  換句話說,60公斤的正常人,每日需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60公斤的老人每日需攝取72公克的蛋白質。

  主任也讓大家回憶這兩天三餐的內容,來檢視是否攝取了足夠的蛋白質。由於蛋白質主要的來源是來自於動物,彭主任一邊教著大家如何計算食物的分量,一邊以幽默的口吻開玩笑說:「阿彌陀佛,這裡是吃素的地方。」並特別說明素食者可多攝取增加蛋白質的食物。

  關於運動部分,彭主任說明有氧運動可增加心肺功能,但如果想減緩肌肉流失,則需進行無氧運動。市面上常見的彈力帶,或是以600C.C.寶特瓶裝水充當啞鈴都是很好的方式。

  這場演講,讓我對於生理上的「老化」有更多一點的認識,未來在工作上,以及面對即將步入老年的家中長輩,有甚大的幫助。PhotoCap_2-002
PhotoCap_2-001

與生命對話的園藝治療課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四場】〔學員心得〕

與生命對話的園藝治療課
◎郁風如

  「外表蒼勁內在柔軟.永保常青透露芬芳」,這是我在香光山上的樹!

  「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是由黃盛璘講授、帶領的課程。黃老師是一位很有勇氣的人,脫離原來的生活舒適圈,從資深編輯意外踏進園藝治療的世界。因為了解園藝治療一定要選擇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因此決定回到自己成長的土地,持續推廣園藝治療。

  這是我第二次上黃盛璘老師的課。去年老師要我們去選一棵樹,一棵以後來到香光山,就會馬上產生連結的樹;一棵以後和朋友來到香光山,立刻就能和朋友分享「那棵是我的樹」的樹。

  今年的課程分成兩堂課。第一堂課,我們利用彩色筆進行葉脈拓印,拓印在每個人手上小小牛皮紙「寶貝袋」上。每個人進入教室時,都分到了一支彩色筆,如果想讓自己寶貝袋的顏色豐富熱鬧,就必須與人交換顏色。塗在葉子上的顏色如果沒有全乾,新的顏色加上後,就會顯現出豐富多變且彼此融合的色彩。過程中,因為我們不斷地和人交換彩色筆,「誰有綠色」、「我想要用紫色」、「橘色用完可以借我嗎?」的聲音此起彼落,不知不覺中,也與周遭的人作了交流。

  第二堂課,老師要我們在香光山寺境內選一棵樹,好好觀察它、認識它,為這棵樹拓印下樹皮的紋路,用十個形容詞來描述它。這是個獨處,卻又和自然連結的小時光。我毫不猶豫地走向了我那棵澳洲茶樹,抱抱它、摸摸它。這次,我更仔細的走到它身旁,細細觀察。才發現,原來茶樹上分布著小小的蟬蛻,半脫落的樹皮縫中長著小草,這是去年沒有發現的驚喜。原來除了它的芬芳,它開花時的壯麗,也默默地與其他生命共存著。
  老師說,當我們用了形容詞,並將形容詞串成句子,看似在形容植物,實際是在自我對話。原來,我以為混亂的眼前,內心深處,仍存放著那份對自己小小的期許與勇敢。

  很喜歡園藝治療課,一方面是自己本來就喜歡大自然;另一方面,也因為除了聽課外,我們需要實際操作、需要動腦、需要聽聽大自然、聽聽自己的心,和修行很像。對我來說,傾聽自己內心,照見自己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行……
PhotoCap_1-002PhotoCap_1-003PhotoCap_1-001

初老管理心筆記(四)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四場】〔學員心得〕

初老管理心筆記(四)
◎郭咪玲

  香光人文講座第二天課程的最後一堂課,是可愛又幽默的劉秀枝醫師上的:「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光是這個課程名稱就很有趣。通常我們都不喜歡變老的自己,但劉醫師卻讓我們改變觀念,喜歡變老的自己,因為:

1.我們真幸運:並不是人人有機會變老,漸漸地我們會對疾病和老去釋懷,優雅地邁入老年。
2.我們真健康:並不是會無病無痛,有病時要給身體所需的適當關照,無病時就要好好的健身和養身。
3.我們要真關懷:盡心陪伴長者走一程,同時也可以看清自己應怎樣規畫自己的未來,提早做準備。
4.我們真安心:現在科技和醫療不斷的進步,銀髮族上醫院會很安心,因此活到老會健康自在。

  課程中,劉醫師還提到了兩個重要的觀念:
1.健康是後天可以自己努力加以改善的,遺傳的因素在年齡增長中會減弱,人年齡增長但大腦還是有可朔性,即便大腦已有某些病變,還是可用後天的訓練和環境來增加大腦功能。

2.劉醫師以自己為例,活化大腦的方法,可以是每天記一個英文單字。聽完後回家也開始學外語記單字,真是感恩自己能來上課。

  香光人文講座所規劃的課程真的很好,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實際運用落實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參加,和我一樣受益良多。7-PhotoCap_001
7-PhotoCap_002

《那先比丘經》釋8──無有那先

《那先比丘經》釋8──無有那先
◎釋悟因

2-21-300彌蘭陀王數次邀請那先比丘入宮說法,宰相沾彌利望群以禮賓身份去迎接那先及眾比丘入城。

有一次在迎請那先入宮的途中,沾彌利望群問那先:「上次,尊者告訴國王『無有那先』,這怎麼說呢?」
那先問沾彌利望群:「依您的意思,什麼是那先?」

沾彌利望群說:「我以喘息出入、命氣為那先。」

能呼吸、有人氣的是那先。

那先問:「人氣一出不復還入,其人寧復生不?」「人氣」指人的呼吸,如果氣息呼出,不再吸入,那人還有命嗎?

沾彌利望群說:「氣出不復還入者,定為死。」那肯定就死了。

一般人也是這樣想:一息不來就死定了。

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吹出去的氣息會再回來嗎?肯定不會。

呼吸的時候,這口氣吹出去,下一口氣吸進來,是同一口氣息嗎?

大家作一下呼吸,呼──,吸──,出去的是出去,進來的是進來,是同一口氣息嗎?不是。這叫新陳代謝、念念不住,沒有一剎那停下來。呼吸之間如果稍作停息,停止三分鐘,大概就要成為植物人了。

於是那先舉二個例子問沾彌利望群:

其一,就像人們吹「笳」,吹一種長笛的樂器,「氣出不復還入」,吹樂器只是吹氣,沒有吸進來,那這個人算是死了嗎?不會。

其二,也像人們用「鍛金䇶」吹火,鍛金人在鍛鍊黃金的時候,「吹火管」,集中風力吹,要把火苗吹出來。試問,一口氣吹出來時,會不會再吸回來?

沾彌利望群說:「不復還入。」呼出的那口氣是不會再吸回來。那口氣不再吸回來,那人死了嗎?沒有。

那先再問:「一口氣呼出去不再回來,那人因何還不死呢?」

好像被逼到死角,沾彌利望群說:「喘息的事我不知道,請尊者為我解說。」

那先說:「呼吸是身體的肌肉拉扯。」然後,那先從身體的呼吸講到說話、心意和心的關係。

「如人心有所念者,舌為之言,是為舌事。」[註1]

「意有所疑心念之,是為心事。」 如同人心「有所念」,心在想什麼,舌頭就這樣說出來。這叫「舌事」,外表出現的表達。

是舌頭在講,還是你的心在講?說某人「說話不經大腦」。是這樣嗎?

是心有所念,舌頭的肌肉就彈動、與口腔共鳴,構成整組的運作而發出聲音、聲波。有時,舌頭的肌肉沒有問題,是心不在焉。

是心主宰舌根,主宰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意有所疑,心念之,是為心事。」如果意念有什麼疑惑,你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你心裡的事,叫做「心事」,也就是「意事」,「意根的事」。

六根,是身體的感官功能,就像汽車的各部零件,它們是靠馬達發動。如果不是心裡清楚地支配,你的身體不會動、舌頭也不會講話。

所以真正的主人是誰?心。修行也在修心。六根是配合心的意想在運作,舌事用舌根、眼事用眼根、……乃至意事用意根。

「各有所主」,六根各有各的功能、職掌,形與色是透過眼根,聲音是透過耳根……換另一個角度說,眼根見色卻不能辨香,耳根聞聲卻不能識色……

「分別視之皆空」六根各別一個一個來看,它們只是作為器官反應當下,不會分辨眼前發生的事,而接收這些器官映照的是心,或影像、聲音;或長或短;或黑或白;或香或臭……將六根的功能各別來看,沒有實質的存在,也沒有混亂成一團,這就是「空相」。

由此,那先最後總結:「無有那先也。」那先只是一個假名的存在。


[註1]《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第1670B經,頁707。

2017年香光寺開心一夏兒童營

2017年香光寺開心一夏兒童營
◎香光寺 報導

 一年一度的香光寺開心一夏兒童營,今年在七月十五、十六日舉行,從小朋友第二天一早就提前報到且與大哥哥大姊姊等小隊輔互動活絡,可知已帶給小朋友一個溫馨且開心的暑假。

 如雷聲般震耳的歡動、喧囂聲,從香光寺大殿,如鐘鼓聲般往外傳播,這是香光寺106年開心一夏兒童營結營典禮的狀況,只兩天時間,八十多位小朋友從彼此不相識,到擁有團隊合作精神的玩在一起,已建立香光寺兒童營口碑。

 不只結營典禮,香光寺這兩天也是充滿歡笑與尖叫聲,從快樂音符、香光功夫、小隊隊歌、隊呼到上課時生動具吸引力的搶答聲,都在傳遞小朋友已感覺到、吸收到兒童營所要帶給小朋友的用心。

 為了兩天的兒童營,香光寺兒童營籌備小組年初就啟動,由高雄、嘉義兩地老師和香光寺法師組成的籌備小組,除了先確定主題選定、老師聘請等,也包辦了鉅細靡遺工作,包括教具製作、工作小組編排與人員選定等。

 另一項重大工程是,辦理為期三天的兒童營幹部訓練,廿多位以大專學生為主的幹訓學員,需住在寺內,過著早睡早起的團體生活,在課程安排方面,除了訓練帶領兒童營的技能,也有自我成長等多項課程,並體驗佛教寺院的部份儀規,增加對佛教的認識。

 幹訓營學員在團體合作的默契培養下,彼此感情融洽,部份學員已來過兩三年,加上新成員,培養良好傳承,有些己在各行各業上班的舊成員,也返回參與,甚至只回來看看師父和同期學員。

 今年兒童課程,包括利用核桃殼製作貓頭鷹,讓小朋友可帶回自己的作品,也利用酸、鹼液的不同特性,指導小朋友玩色彩魔術和發電,並將生活常識融入英語教學,也透過佛陀教導的專注當下,讓小朋友用心認識平常不起眼的東西,上課前安排法師指導三分鐘安詳操,讓小朋友學會靜心。

 有趣的課程間,則穿插隊歌、隊呼、香光功夫等動態演練與獎勵星星、遊戲跑跳碰和結營表演等,讓營隊活動充滿活力,從而建立知性與感性、靜與動和培養自信、慈悲胸懷的營隊特質。2017_0715-16


—————————-
香光寺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05)254-1267、0934-358841   
傳真:(05)254-2977
http://xianguan.gaya.org.tw/

 

2017印儀小學堂兒童營

2017印儀小學堂兒童營
◎印儀學苑報導

2017印儀小學堂兒童營於七月十五、十六日圓滿了!

活動圓滿成功,除了要感謝法師們和營隊志工老師們用心的帶領和陪伴,還要感謝幕後培福的菩薩們,有他們的護持才能讓我們有美味的餐點及舒適的場地。

今年要特別謝謝參與課程的資深幼兒教育者廖芳美園長,教導孩子們生活禮儀,以及國立聯合大學陳南光老師帶領的志工同學們,設計好玩又有知識的科學遊戲,他們一直到結營前還在手工幫忙趕製每位小朋友的夢想書LED電路板。

祝福每一位小朋友及家長,平安健康,法喜充滿。
印儀小學堂,明年見!


—————–
印儀學苑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電話:(02)2394-6800 / 0975-639133
傳真:(02)2322-2837
http://yinyi.gaya.org.tw/

生命更有意義

生命更有意義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詹麗守

 我出生彰化縣永靖鄉,從小成長在重男輕女的大家庭。

 我的祖母訂下家規:男的用公費讀至大學畢業,女的用公費讀到小學畢業。記得國小老師來家訪,雖向阿嬤說:「麗守是個讀書的料,要好好栽培。」卻改變不了阿嬤的想法,因為女孩子將來要結婚生子,多念的書是用不到的。不願屈服的我,國小四年級開始到田裡撿稻穗,下課時間紡草繩代工,賣家中自種的蕃茄,寒暑假到員林台鳳工廠打工,賺取微薄的工資存到郵局。從小我沒有半毛零用錢,一路都是靠打工完成自己的學業。

 每天早出晚歸,務農維生的父母,沒有經濟自主權,他們的酬勞只換來三餐溫飽。我從不怨父母,只期望能擺脫「畢業就到工廠做女工」的宿命。一次陪考,成了無心插柳的因緣,我考上二專,改變了我的一生。當時爸爸不同意我繼續升學,二專註冊那天,任我百般哀求,好話說盡,他依然堅持,一句話也不回。眼看著註冊的時間逼近,正好堂姊路過家門,打破了僵局。她對爸爸說:「麗守想讀,又是讀書的材料,不給她讀書,將來你要後悔。她甚至恨你一輩子!」爸爸終於答應,並約法三章,才答應我的升學請求。

 時代造就了我,養成了獨立不畏艱難、勤儉耐勞的人格特質。出社會後,我擔任會計工作,婚後育有三女。為了養家活口,我南征北討,全省走透透。有一天,辛苦賺來的錢被偷,幾年辛苦,化為烏有,我陷入人生的低潮。在友人介紹下,2001年(民國90年)我報考精舍研讀班。畢業後,精舍的活動,只要我有空一定參加,為了不退轉,決定將自己綁在精舍。女兒的一場病,讓我發願成為精舍的終身志工。果然有願就有力,我不僅加入文化志工的行列,還擔任研讀班服務學長,藉此溫故知新,親近善知識,增長福慧。

 中年喪子的婆婆,傷心欲絕,每天以淚洗面。因為想念兒子而魂不守舍,一連燒壞十幾個鍋子,還差點把房子也燒了。經小叔介紹,1988年(民國77年)婆婆去念了研讀班,受五戒,吃長齋,做早晚課,閒暇之餘就是念佛,相當精進。同修與二女兒,也進了研讀班。全家人學佛,把佛法帶進家裡,彼此有了共同的話題,美化了我的人生。

 學佛前,婆媳關係常擦槍走火。因為婆婆規定要準時下班煮飯,我卻常因會計結帳而延誤下班;用餐後,要立刻將廚房清洗乾淨……等等。面對強權,我備感壓力,鬱鬱寡歡。忍無可忍之時,我頂嘴幾句,隔天,婆婆就找來她的弟弟興師問罪,年輕氣盛的我,無法被誤解,立刻辯解。緊張的關係,在我們學佛後,改變了。現在,婆婆常說:「你是咱家的柱子,要好好保重身體!」而我,則是提醒自己要盡該盡的孝道。我們常常通電話,關心、問候彼此。

 在金錢方面,以前,我常跟同修斤斤計較,為錢吵架。收到超速罰單,自責好幾天;現在看得開了,下次小心,不要再犯。學佛後,懂得「不能改變的事,要學著放下」,家人都覺得我的個性改變很多。從覺察開始,調整、改變自己,生命是從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而來,相信只要有心,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成為專業;重複做的事,用心做,就會成為贏家。

 我從小就看祖母吃齋念佛,她能預知往生時至,而且往生時呈現瑞相,在我心留下深刻印象,學佛不可思議的功德。目前,我在鳳山區租地,在開心農場種植有機蔬菜與蘆薈,其餘時間回精舍參加禪修、進階課,擔任志工,過著快樂的退休生活。希望未來投入志工服務,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麗守(左一)一家人與婆婆至日本九州合影

麗守(左一)一家人與婆婆至日本九州合影

初老管理心筆記(三)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四場】〔學員心得〕

初老管理心筆記(三)
◎郭咪玲

  與心相會單元是自晟法師講授的「以正念養心」,法師教我們正念的力量是在當下覺知的心,是單純的知道,而當心接觸外境時是柔軟的接受。自晟法師還教我們修慈悲觀,指導我們慈心要修到如湧泉般的源源不絕。

  慈悲觀練習時,身心要放鬆,在心中默唸:
1.願我沒有危險(遇到危險時有智慧處理)
2.願我沒有身體的痛苦
3.願我沒有精神上(心靈)的痛苦
4.願我平安快樂

  回到家後每天對父母練習慈悲觀,因為很難與他們溝通,很可惜上回沒能來參加溝通管理課程,只好修慈悲觀和功德迴向。
6-PhotoCap_001

6-PhotoCap_002

初老管理心筆記(二)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四場】〔學員心得〕

初老管理心筆記(二)
◎郭咪玲

  第二堂課是黃盛璘老師的「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黃老師教我們運用植物的特性和自己溝通:種植適合自己的植物,透過植物的生命力和植物帶給我們的感官刺激,來面對人生的挫折和障礙,進而超越問題。

  上課中最有趣的是人與樹的溝通:在香光山找棵跟自己相應的樹,瞭解這樹的特性,畫下這棵樹,並用十個形容詞寫下兩句話,真是一堂有趣好玩的課。

  回到家在陽台上看自己種的香草,就會想到黃老師教的,要了解植物的特性才能種好,所以將一些香草移到後陽台較沒陽光的地方,澆了水,希望可以越長越好。
5-PhotoCap_001

5-PhotoCap_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