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是繫住自己的心

222_class_cover
禪修做什麼?一定要跟自己有關,即是用最簡單的方法繫住自己的心。如何繫住呢?其實就看你是要提起來或是要放下,認真就好了。如果是聽經或自己誦經,一定都得回到核心的語意,不是只有文字表面而已,還要與你的心相應,知道它的真義。所以,讀《楞伽經》、《般若經》或《阿彌陀經》比較能開悟呢?或是念佛、持咒、拜佛比較能成就呢?這些都是我們的分別心在作祟,只要你繫心專注,任何法門都可以帶你走向解脫,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念頭會起起落落,有時記得或有時不記得,有時多學一點或少學一點,更重要的,還是回到自己的心,你的心從未消失。當下那個就是你,同時你也在無常當中。吃飯就安心吃飯,走路就安心走路,念頭跑掉是很正常的,跟自己說:「什麼叫正常?心會跑掉,要有功夫把它叫回來。」你仍然還是回到當下,看清楚了自己,也看清楚自己是因什麼事而最喜歡跑掉。

先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以後,你還要花更多的時間或話語去解釋你的抱怨,去處理你的抱怨。你要掌握的就是時時刻刻地用功。可以在哪裡用功?要在你的「見聞覺知」裡用功。因為你的心在你的「見聞覺知」裡,所以你要在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一切事物裡用功。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5期「悟因法師說禪(四):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祖師西來意/2019年越南河內紀行: 被仰望與被遺忘的」專輯:〈悟因法師說禪(四):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6超脫框架才是「禪」〉

三毒的「貪」是指什麼?

220_class_cover
「貪」:就是占有,擁有之後還想要永遠地據為己有。因此,得不到時,渴望擁有、拚命追求;得到之後,又害怕失去。得不到也掛礙,得到也掛礙,心常處在患得患失的膠著狀態中。「貪」跟積極進取完全不同,因為「貪」有個「苦」字作伴,貪的結果必定導向痛苦:得到時,有緊緊守護的苦;得不到時,有求不得的苦;心靈總是無法輕鬆自由。。

「貪」的原因:認為我所貪著的人事物是美妙的、清淨的、永恆不變的,會帶給自己快樂,因此緊抓不放、窮追不捨。

如果能靜下心來問自己:「我所追求的,能帶給我真正的快樂嗎?或者只是短暫的感官之樂呢?」若能觀照到一心追求的對象是不清淨、痛苦、變動不安的,那麼緊抓的手,自然就會鬆開。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4期「《百法明門論》輯選:視讀經典(三)」專輯:〈貪.無貪:貪:佔有之苦,心靈不自由〉

「菩薩道」是什麼?

218_class_cover
「菩薩道」是什麼?用我們的視野來看,關於生存的每一個條件,都是別人給予我們的。菩薩道使我們能夠相互扶持,因此說到佛教的核心思想,大家都可能會說是「因緣果報」,但其實是「相互依存」,也就是「緣起」,就是「因、緣、果」。就像有人要讀佛學研讀班,法師才有機會授課,若是想教,卻沒人聽,這因緣就沒法促成。

佛法流傳世間,真正可貴的,不是藏經閣裡藏放的經書,而是一代一代的高僧大德,出錢出力,弘揚佛法。有人講經,有人讚歎,有人布置場地,這些都是「菩薩道」。

善用你的因、緣、果,轉化成為對世間的關懷。有人會發現身邊的人學佛以後,脾氣不像以前那麼壞,至少口業減少了,還改善自己的人生態度,這非常可貴。

許多人追求人生要幸福,但什麼是「幸福」呢?有錢、有名、有勢就會幸福嗎?儘管財、名、勢,都不是過錯,可是,世間無常,錢財為五家所共有,名聲則很難一直提高,權勢也經常是有其極限。無常是苦,「苦」在哪呢?苦在於「我執」,想要繼續保有,無法放捨。然而,世事無常,怎能永遠緊握在我的手裡

佛法在破我執,一定先從抓得很緊的東西去著手。有時候是自己的成就,有時是情感,有時候根本就理不清楚,只是漩渦一圈而已。

先從身旁做起,你才會覺得你內心有那一份光。就像我們的成就,看起來好像是自己奮鬥努力得來的,其實是大家共同成就你的,不要陷在這上面沾沾自喜。

世間永遠有很多的限制和苦梗在那裡,這一關過了,還會出現新的問題,關關難過關關過,這一次過了,還要面對下一次。「法」在哪裡?就在這相互依存當中,生生不息。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6期「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專輯:〈起心動念 常行不輕:10善用「緣起」〉

要活在當下

SONY DSC
生命是悠長的路途,即使我們看不見盡頭,前世的旅途也已忘卻,但此刻靜下心來,留給一點餘裕,沉靜整理自己的內心。

生命是潛移默化,不要墮落入三惡道,到三惡道想再轉出來,又有一段艱難的路,而且習氣很難改變,還得有六根具足的福報。再說縱使六根不具足,當然有改善的方法,也得要好因緣,這些都要靠個人的努力。我們現在都是有福報的人,能得人身,又能聽聞佛法,要善加珍惜。

世間除了「三災八難」,還有兩條路,一個是成佛的路,這是「功德報償」;一個是「業障報償」。所謂的「報償」,好比「天道酬勤」的「酬」,凡是皆有「相應的回報」。儘管世間艱難,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對修行有信心,要堅持修行,改善自己,身心就能有相應的改善和挪移。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世間的善惡,往往交互錯雜,有時候自己也難以明辨。這時靜下心來,一時說錯話、做錯事,不必太難過自責,自己誦經,做錯事,以後不要再犯。

「常不輕」的意義也包含了不看輕自己。若是做了一點善事,讓自己很欣慰,那麼也別吝惜鼓勵自己,你就告訴自己說:「我為自己做一點善事,分享大家」,這本身絕對是會增加力量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6期「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專輯:〈生命層次 點滴挪移:18多種福田〉

什麼是回向?

214_class_cover
「回向」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回小向大」――將自覺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轉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也是「回自向他」――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簡而言之,就是「分享」。

我們修慈悲觀就是要分享禪修的功德,分享給自己最尊敬的人,分享給同參道友、鄰里或所有的法工、居士,同時更要分享同住於這個寶島上、地球上的所有眾生。因為我們有福報、善根可以修法,可以接納、信受這樣的法門,就應該把自己的這份喜悅和大家分享,讓眾生能獲得利益。

修行的方法都有其次第,個人在修行時會遇到許多境界,無論境界高低優劣,永遠要記得修行是要我們對治我執無明,擴大我們的心量,要愈修愈慈悲,心更開闊。我們常說要自利利他,但幫助別人一定要幫助多少才算數呢?其實只要你有發心,隨著自己可以做什麼就算什麼,不一定要以什麼樣的形式。

修行人不僅要明了自己的心,還要把這份心與他人共享,普願眾生都能成就佛道。如佛門常念的回向偈所說:「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願以此功德,迴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菩提心。」這是回向,但心要有感覺。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8期「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專輯:〈禪修要發菩提心:發願與回向〉

如何開始修行

212_class_cover修行就是要認清自己身心的實相,實相是什麼?如果你今天要上台講課,卻一直拉肚子,你要如實地知道身體很緊張。對這個實相的了知,別人可能不會那麼在意,可是對你卻是很重要的。你知道拉肚子的苦是來自於心理的緊張,那就要問自己,為什麼這麼緊張呢?是準備不夠充分嗎?還是有其他原因,想辦法去排除可能導致你緊張的因素,如實地看到自己心的狀況,緊張自然就能消除了。

隨時感知身心的狀況,觀察念頭的生滅,身體各種感覺的起落,只是單純地看著它們,而不要去追逐那些念頭與感覺,只要放鬆地坐著,讓呼吸來找你。呼吸是長或短、是深或淺都無所謂,只有你先放鬆,讓自然的呼吸來碰觸你,而非期待或預設要有一個什麼結果。

所以,修行是確實知道一個方法,讓煩亂的身心安靜、放鬆下來,而不是無感無知或者要成為枯木或寒巖才是有修行。能以專注的心如實地觀察,這是修法的開始,身心統一才是後面的功課。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8期「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專輯:〈禪修須具備的基本態度:禪不是枯木死灰〉

不要輕視自己

210_class_cover
倘若日子過得不順心、不順遂,或是常被責罵,面臨人生的低谷,覺得苦無出期,那是因為我正在接受罪報嗎?

看待這些事情,需要「常不輕」。

常不輕菩薩教導我們:「汝等皆當作佛」,你們都可以成佛。「常不輕」就是相信自己的佛性,有成佛的潛能,內心深處有一線光明,不斷呼喚我、告訴我,佛性是我本具。

自身的真正價值,不是用世間的是非曲直來看待的。

有人抱怨:「我做這麼好,怎麼還是如此貧苦?」這就好比「我都這麼用功了,怎麼成績還是落後?」一樣,很用功就一定考得好嗎?未必,這是世間的無常。即使我們在無常的流水裡浮浮沉沉,你要有信念,持續做功課,讓自己的心境清楚,看到「常不輕」。

「常」就是時常、長久,讓自己能夠恰到好處「常不輕」,這不容易,持續提醒自己「不輕」,不輕視自己,這才是「自性」與「道心」。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6期「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專輯:〈起心動念 常行不輕:6無常中需要「不輕」〉

什麼是安般念?

208_class_cover「安般念」是印度語的翻譯。音譯:安那般那念、安般念;意譯:入出息念、持息念、觀呼吸。安般念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出入息上,以攝心專念的修持方法。

全身放鬆後,將注意力放在人中的範圍,也就是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部位,覺知呼吸的進出。

接下來,修習者覺知是「長的」或「短的」呼吸,這裡的重點是「覺察」。經典將這個進展,比喻作:有如技術熟練的轆轤匠,對於自己做了長的或短的轉動,具有完全的覺知。這意味著:對呼吸的覺察增強了精純度和微細度。不斷練習,觀呼吸的功夫逐漸精純,不僅可以覺察到呼吸的出入、長短,也可以覺察到呼吸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身體漸漸地安穩,呼吸也愈來愈微細了。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6期「一本讀懂《大念住經》 視讀經典(四)」專輯:〈身念住:安般念:覺察呼吸〉

要如何克服不悅

206_class_cover
外境不可能都讓我們滿意,如果遇到不滿意的人事境就排斥、逃離,「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會讓我們心量愈來愈小;福德愈來愈減損;修行的路愈走愈狹窄,甚至,把之前累積的功德一掃而空。

如果願意把不如意境當成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培養自己化解障礙的能力,遇到任何境都能自在的能力,心量就打開了,福報也會跟著來,修行功力更會不斷增長。

無瞋,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具有無瞋的心,會進一步長養出慈悲、寬容、安忍、仁慈、原諒的美德,帶動我們積極行善。無瞋之人,心平氣和、身心安穩,眾生都歡喜跟他靠近。因此,行菩薩道要特別修練無瞋的心,因為一旦起了瞋心,眾生就遠離,有再好的法寶也枉然,因為眾生納受不到。

無瞋,能夠生出無量善法,造作無量善業,它是帶給我們真正快樂的根源。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4期「《百法明門論》輯選:視讀經典(三)」專輯:〈瞋.無瞋:不無瞋:願藉境磨己心,就不苦〉

犯錯了怎麼辦?

204_class_cover

把臭襪子丟進鐵罐裡,加蓋密封,好像就沒事了,看不到它髒,也聞不到臭味。但是,臭襪子在罐子裡一天天發臭,臭味累加、汙垢增長。唯有把瓶蓋打開,讓臭襪子暴露在外,清洗、日晒、風吹,才能真正去除臭味、汙穢,恢復它本來的清淨。這就是佛法中的「發露懺悔」,不隱藏過錯,願意坦誠面對,就有這麼美妙的善果。掩飾過錯,我們的心會被自己的過錯所奴役、控制。「不覆」就是誠實面對,心靈就得到自由了。

就修道而言,修行第一等人不是沒犯錯的人,而是願意面對自己錯誤的人。「覆己短,則己終是短」,覆藏自己的過錯與短處,那麼過錯與短處就會一直存在。直接面對,跟他人懺悔、表白,比遮遮掩掩還要輕鬆自在,更可以腳踏實地、坦然地活出喜樂的生命。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4期「《百法明門論》輯選:視讀經典(三)」專輯:〈貪.無貪:不覆:發露懺悔得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