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慚愧心?

228_class_cover
慚愧是斷惡的指標,沒慚愧心,惡法就容易出現。培養慚愧心,就是培養斷惡的力量。慚愧也是很好的調心工具,只要慚愧心一生,心就柔軟,因為善法跟著生起。

如何培養慚愧心?周處,是慚愧自省的典範。他從小性情暴躁,為所欲為,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村民都討厭他,把他跟猛虎、蛟龍合稱為「三害」。當他為村人除去猛虎、蛟龍時,村民以為周處與蛟龍同歸於盡,猛放鞭炮,大肆慶祝。周處此時才知自己也是一害,「被人看成跟猛虎、蛟龍一樣,還有什麼臉面!」於是痛下決心,改過自新,成為愛護人民的清官。

聽到別人在背後說我是三害之一,依凡夫的習性反應,會是:「你們竟敢在我背後說我壞話,要你們好看!」報復的行動於此展開。而周處不是,他產生很大的內省:「我被看成是害人的大壞蛋,帶給別人這麼大的傷害,我竟不知!」他留隻眼睛看自己,看到自己的過錯之後,不是否認、自責,而是接受錯誤、承擔錯誤,引導自己的心向著善法,改變個性,成為仁慈忠厚的人。

留隻眼睛看自己,是培養慚愧心的方法,也是轉變生命的秘訣。若兩隻眼睛只向外看別人,就會覺得別人很不應該;留隻眼睛看自己,就會看到自己帶給別人困擾了,願意調整向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4期「《百法明門論》輯選:視讀經典(三)」專輯:〈善心所:栽培慚愧:留隻眼睛看自己〉

為什麼要結夏安居

226_class_cover
結夏安居的制戒因緣是為了惜護生靈,而其真正旨趣卻是在修道用功,在結夏安居期間,以九十天為一期,我們可以作用功的計劃,使方向明確,設定具體的目標來檢核自己。

佛陀制定僧眾於夏天三個月要安居一處用功,這制度又稱為「雨安居」。因為每年這時節印度正逢雨季,大雨滂沱,外出遊行不免傷生害物,比丘們穿著攜帶的衣缽物品常會遭大水漂溺,狼狽不堪,有時還會發生意外,甚至連個人的身命也會不保,所以佛陀制定僧眾要夏安居三個月。

再者,早期佛教剛成立僧團,尚未規定安居的作法時,就有社會人士批評佛教「諸外道沙門、婆羅門,尚知三時夏則安居,眾鳥獨作巢窟,住止其中,不應一切時遊行」(《五分律》),於是佛陀制定出家僧人要夏安居三個月。這種結夏安居制度的產生,顯示佛教在弘傳的過程中,有採納印度外道團體的習慣作法,也接受社會的批評建議,與考慮地理環境氣候的因素,而能有所調整,制定合宜的共修制度。

而現在的台灣佛教環境,是否仍有當時印度環境的因素存在呢?台灣的僧團是否仍要依循結夏安居的制度呢?有法師詰問:「我們現在還要安居嗎?」

香光尼僧團的規範是仍要年年結夏安居,依戒律而行,過合於律制的修道生活。因為佛制「比丘尼不前安居,不後安居者,波逸提」。結夏安居的制戒因緣是為了惜護生靈,而其真正旨趣卻是在修道用功,這是佛制戒律的本懷,規矩背後所具備的功用我們不可不知。尤其每年此時,對沿襲的規矩、制度,一定要重新提攜、詮釋,在我們確實去實踐它時,自然有它的新生命。聖人設教自有其大義存在,在實踐的同時也是在複習我們的本願,肯定它是不可輕忽、不可放棄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58期「天乙法師: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下)」專輯:〈律制-談戒說律:結夏好用功〉

禪修的方法

禪修法分成「身、受、心、法」四個項度來修習,以正念貫穿整個修法。正念是一種對於當下身心現象的注意力,你安住於自己的身體而觀身,或對於身體保持正念,精進地觀察身體的一切事物,例如觀察呼吸,你的心總是對準著「呼吸」這個對象,那麼你就是在修習「身念處」。

「身念處」是最基本的修法,因為身體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當你藉由觀呼吸而使心能慢慢地從散亂轉成專注後,就可以接著觀察較微細的感受,這是「受念處」。「心念處」是觀察各種心,「法念處」是觀察五蓋(欲貪、瞋恚、惛眠、掉悔、疑)、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等諸法。

當你的心能夠專注在禪修的對象一段時間而具有定力後,你便能藉由這種正念力瞭解到身心的本質,知道一切事物是無常生滅的。你不會再執取它們,於是煩惱自然止息。

我們禪修的目的,就是在止息煩惱而使身心獲得平衡自在。如果你能全生命地參與禪修,當煩惱生起的當下,你立刻就能認出它,藉由專注於呼吸,這顆狂亂的心終將被你調伏而平靜下來。所以,一定要禪修,它才能真正地訓練心、引導心,讓你超越苦憂,獲得煩惱止息的涅槃之樂。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4期「微言說禪 悟因法師說禪(三)」專輯:〈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1禪修是「心」的訓練與引導〉

禪修是繫住自己的心

222_class_cover
禪修做什麼?一定要跟自己有關,即是用最簡單的方法繫住自己的心。如何繫住呢?其實就看你是要提起來或是要放下,認真就好了。如果是聽經或自己誦經,一定都得回到核心的語意,不是只有文字表面而已,還要與你的心相應,知道它的真義。所以,讀《楞伽經》、《般若經》或《阿彌陀經》比較能開悟呢?或是念佛、持咒、拜佛比較能成就呢?這些都是我們的分別心在作祟,只要你繫心專注,任何法門都可以帶你走向解脫,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念頭會起起落落,有時記得或有時不記得,有時多學一點或少學一點,更重要的,還是回到自己的心,你的心從未消失。當下那個就是你,同時你也在無常當中。吃飯就安心吃飯,走路就安心走路,念頭跑掉是很正常的,跟自己說:「什麼叫正常?心會跑掉,要有功夫把它叫回來。」你仍然還是回到當下,看清楚了自己,也看清楚自己是因什麼事而最喜歡跑掉。

先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以後,你還要花更多的時間或話語去解釋你的抱怨,去處理你的抱怨。你要掌握的就是時時刻刻地用功。可以在哪裡用功?要在你的「見聞覺知」裡用功。因為你的心在你的「見聞覺知」裡,所以你要在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一切事物裡用功。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5期「悟因法師說禪(四):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祖師西來意/2019年越南河內紀行: 被仰望與被遺忘的」專輯:〈悟因法師說禪(四):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6超脫框架才是「禪」〉

三毒的「貪」是指什麼?

220_class_cover
「貪」:就是占有,擁有之後還想要永遠地據為己有。因此,得不到時,渴望擁有、拚命追求;得到之後,又害怕失去。得不到也掛礙,得到也掛礙,心常處在患得患失的膠著狀態中。「貪」跟積極進取完全不同,因為「貪」有個「苦」字作伴,貪的結果必定導向痛苦:得到時,有緊緊守護的苦;得不到時,有求不得的苦;心靈總是無法輕鬆自由。。

「貪」的原因:認為我所貪著的人事物是美妙的、清淨的、永恆不變的,會帶給自己快樂,因此緊抓不放、窮追不捨。

如果能靜下心來問自己:「我所追求的,能帶給我真正的快樂嗎?或者只是短暫的感官之樂呢?」若能觀照到一心追求的對象是不清淨、痛苦、變動不安的,那麼緊抓的手,自然就會鬆開。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4期「《百法明門論》輯選:視讀經典(三)」專輯:〈貪.無貪:貪:佔有之苦,心靈不自由〉

「菩薩道」是什麼?

218_class_cover
「菩薩道」是什麼?用我們的視野來看,關於生存的每一個條件,都是別人給予我們的。菩薩道使我們能夠相互扶持,因此說到佛教的核心思想,大家都可能會說是「因緣果報」,但其實是「相互依存」,也就是「緣起」,就是「因、緣、果」。就像有人要讀佛學研讀班,法師才有機會授課,若是想教,卻沒人聽,這因緣就沒法促成。

佛法流傳世間,真正可貴的,不是藏經閣裡藏放的經書,而是一代一代的高僧大德,出錢出力,弘揚佛法。有人講經,有人讚歎,有人布置場地,這些都是「菩薩道」。

善用你的因、緣、果,轉化成為對世間的關懷。有人會發現身邊的人學佛以後,脾氣不像以前那麼壞,至少口業減少了,還改善自己的人生態度,這非常可貴。

許多人追求人生要幸福,但什麼是「幸福」呢?有錢、有名、有勢就會幸福嗎?儘管財、名、勢,都不是過錯,可是,世間無常,錢財為五家所共有,名聲則很難一直提高,權勢也經常是有其極限。無常是苦,「苦」在哪呢?苦在於「我執」,想要繼續保有,無法放捨。然而,世事無常,怎能永遠緊握在我的手裡

佛法在破我執,一定先從抓得很緊的東西去著手。有時候是自己的成就,有時是情感,有時候根本就理不清楚,只是漩渦一圈而已。

先從身旁做起,你才會覺得你內心有那一份光。就像我們的成就,看起來好像是自己奮鬥努力得來的,其實是大家共同成就你的,不要陷在這上面沾沾自喜。

世間永遠有很多的限制和苦梗在那裡,這一關過了,還會出現新的問題,關關難過關關過,這一次過了,還要面對下一次。「法」在哪裡?就在這相互依存當中,生生不息。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6期「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專輯:〈起心動念 常行不輕:10善用「緣起」〉

要活在當下

SONY DSC
生命是悠長的路途,即使我們看不見盡頭,前世的旅途也已忘卻,但此刻靜下心來,留給一點餘裕,沉靜整理自己的內心。

生命是潛移默化,不要墮落入三惡道,到三惡道想再轉出來,又有一段艱難的路,而且習氣很難改變,還得有六根具足的福報。再說縱使六根不具足,當然有改善的方法,也得要好因緣,這些都要靠個人的努力。我們現在都是有福報的人,能得人身,又能聽聞佛法,要善加珍惜。

世間除了「三災八難」,還有兩條路,一個是成佛的路,這是「功德報償」;一個是「業障報償」。所謂的「報償」,好比「天道酬勤」的「酬」,凡是皆有「相應的回報」。儘管世間艱難,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對修行有信心,要堅持修行,改善自己,身心就能有相應的改善和挪移。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世間的善惡,往往交互錯雜,有時候自己也難以明辨。這時靜下心來,一時說錯話、做錯事,不必太難過自責,自己誦經,做錯事,以後不要再犯。

「常不輕」的意義也包含了不看輕自己。若是做了一點善事,讓自己很欣慰,那麼也別吝惜鼓勵自己,你就告訴自己說:「我為自己做一點善事,分享大家」,這本身絕對是會增加力量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6期「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專輯:〈生命層次 點滴挪移:18多種福田〉

什麼是回向?

214_class_cover
「回向」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回小向大」――將自覺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轉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也是「回自向他」――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簡而言之,就是「分享」。

我們修慈悲觀就是要分享禪修的功德,分享給自己最尊敬的人,分享給同參道友、鄰里或所有的法工、居士,同時更要分享同住於這個寶島上、地球上的所有眾生。因為我們有福報、善根可以修法,可以接納、信受這樣的法門,就應該把自己的這份喜悅和大家分享,讓眾生能獲得利益。

修行的方法都有其次第,個人在修行時會遇到許多境界,無論境界高低優劣,永遠要記得修行是要我們對治我執無明,擴大我們的心量,要愈修愈慈悲,心更開闊。我們常說要自利利他,但幫助別人一定要幫助多少才算數呢?其實只要你有發心,隨著自己可以做什麼就算什麼,不一定要以什麼樣的形式。

修行人不僅要明了自己的心,還要把這份心與他人共享,普願眾生都能成就佛道。如佛門常念的回向偈所說:「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願以此功德,迴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菩提心。」這是回向,但心要有感覺。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8期「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專輯:〈禪修要發菩提心:發願與回向〉

如何開始修行

212_class_cover修行就是要認清自己身心的實相,實相是什麼?如果你今天要上台講課,卻一直拉肚子,你要如實地知道身體很緊張。對這個實相的了知,別人可能不會那麼在意,可是對你卻是很重要的。你知道拉肚子的苦是來自於心理的緊張,那就要問自己,為什麼這麼緊張呢?是準備不夠充分嗎?還是有其他原因,想辦法去排除可能導致你緊張的因素,如實地看到自己心的狀況,緊張自然就能消除了。

隨時感知身心的狀況,觀察念頭的生滅,身體各種感覺的起落,只是單純地看著它們,而不要去追逐那些念頭與感覺,只要放鬆地坐著,讓呼吸來找你。呼吸是長或短、是深或淺都無所謂,只有你先放鬆,讓自然的呼吸來碰觸你,而非期待或預設要有一個什麼結果。

所以,修行是確實知道一個方法,讓煩亂的身心安靜、放鬆下來,而不是無感無知或者要成為枯木或寒巖才是有修行。能以專注的心如實地觀察,這是修法的開始,身心統一才是後面的功課。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8期「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專輯:〈禪修須具備的基本態度:禪不是枯木死灰〉

不要輕視自己

210_class_cover
倘若日子過得不順心、不順遂,或是常被責罵,面臨人生的低谷,覺得苦無出期,那是因為我正在接受罪報嗎?

看待這些事情,需要「常不輕」。

常不輕菩薩教導我們:「汝等皆當作佛」,你們都可以成佛。「常不輕」就是相信自己的佛性,有成佛的潛能,內心深處有一線光明,不斷呼喚我、告訴我,佛性是我本具。

自身的真正價值,不是用世間的是非曲直來看待的。

有人抱怨:「我做這麼好,怎麼還是如此貧苦?」這就好比「我都這麼用功了,怎麼成績還是落後?」一樣,很用功就一定考得好嗎?未必,這是世間的無常。即使我們在無常的流水裡浮浮沉沉,你要有信念,持續做功課,讓自己的心境清楚,看到「常不輕」。

「常」就是時常、長久,讓自己能夠恰到好處「常不輕」,這不容易,持續提醒自己「不輕」,不輕視自己,這才是「自性」與「道心」。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6期「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專輯:〈起心動念 常行不輕:6無常中需要「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