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203─「念」與「失憶」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有所作皆念,如甫始有所作、今見在所作,皆用念知耶?」那先言:「已去之事皆用念知之,今見在之事亦用念知之。」

這一段文是在說我們的記憶能力,即使過去的事,也是因為記憶的能力而能憶知,我們的心不曾忘記。只是我們學習的時候有一種情況,從年少到老大,慢慢的,新的東西不容易進到腦子裡來,那舊的、過去的學習還在不在?有的記得,有的就不記得了。這樣的話,我們怎麼讓家裡那些失憶、健忘的老人家的念頭恢復呢?

這一段文討論的課題就是「念」與「失憶」。「念」與「失憶」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我們要仔細分別這兩種。

大家知道「失憶」是腦子裡記憶功能的退化或喪失,而讓腦部退化的進度緩慢下來是有方法的,這就是「念」。

比如我們學習技藝,例如書法、彈琴、瑜伽……,這是屬於技術性的操作。技術性的操作不但需要「念」力去記憶,也需要身體與手腳並用去操作,有時甚至能練出某一種「形」,但是如果沒有常常練習,某些操作不容易被喚醒,就會變成「無記」。「無記」是一種存在,曾經的學習就像種子似的儲存在倉庫裡。這時候的種子是什麼狀況?我們稱為「隨眠」,白話的來說就是「睡覺的種子」。它沒有不見或消失,只是以靜態的方式被保存下來。這是「念」的沉寂而不是「失憶」。

曾經的學習「忘記」了,是由於我們時間久了沒有用它,不是它的能力消失了。這種情況比較像「遺忘」。

所以,老人家最喜歡的生活樂趣是什麼?有人陪他聊天。聊什麼?聊過去。他過去的生活豐富多彩,所有過去很多的人與事,就像種子一樣一一地保存在他的記憶倉庫裡,沒有人幫他把這些種子拿出來曬一曬、遛一遛。

曾經有一位老菩薩常常等著我;為什麼等我呢?她就是要等我去跟她聊天。我其實一年才去探望她一次,老實說我很忙,但是這位老菩薩幾乎是年頭望到年尾,企盼我的到訪。我每一次去看她,她的孩子就跟我說,與我約定的日子,老人家就幾天幾夜高興地像小女生,她九十幾歲了。

為什麼她那麼高興呢?她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寫日記,老師說她很有才華、很有才氣,她就開始寫日記,直到這幾年才停筆。老人家寫的日記本之多,著實讓人驚歎!她寫日記就等著我去分享。

我去探訪老人家,她就翻日記給我看。我問她:「你這記的是什麼?」她就讀她的日記給我聽。我問她:「你平時做些什麼?」她說:「家人根本不讓我做什麼事。所以,我叫我女兒拿錢去買菜,買菜回來我一定要記帳。」然後1、2、3、4……,一直念到100,我就聽她念到100。然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個星期七天嘛,就念到星期日。

我告訴她一定要念經,她說:「我天天念《眼明經》、《大救苦經》、《太陽經》、《太陰經》……」。她念的經我也會背,小時候跟著老人家念就會背了。我說:「那大悲咒呢?」她就念大悲咒,朗朗上口。

這是十年前的事。現在老人家眼睛白內障,醫生說不能開刀,又重聽,脊椎彎到腰部,這才停寫日記,也沒有辦法再記帳。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67集VTS_04_01-01:00-07:50

(1)《那先比丘經》CBETA 2025.R2, T32, no. 1670B, p. 716。

《那先比丘經》釋202─記憶與失憶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家有所作,念久遠之事不?」那先言:「人愁憂時,皆念久遠之事。」王言:「用何等念之?用志念耶?用念念耶?」那先問王言:「寧曾有所學知以後念之不?」王言:「然!我曾有所學知,以後復忽忘之。」那先言:「王是時無忘耶而忘之乎?」王言:「我時妄念。」那先言:「可差王為有象。」1

這一段的主題是臺灣現在談最多的「失憶症」。「失憶症」在那麼遙遠的時代就已經有了,不是現代才有。

王復問那先:「人家有所作,念久遠之事不?」「作」,「作業」、「作為」,講過的話、做過的事、想到的事,或者是你的產業、家業,都叫「有所作」;「有所作」就是「業」。一般人會記得他久遠曾做過的事情嗎?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定會記得的。一般人會想到他過去的豐功偉業,有時候會想到過去發生的事情。

那先回答彌蘭王:「人愁憂時,皆念久遠之事。」人在傷心、愁苦、心情不是很愉悅的時候,皆「念」──動詞,想到──就會想到過去,想到他久遠以前的事。王言:「用何等念之?用志念耶?用念念耶?」彌蘭王問:他是用什麼來念?「志念」,志,心的意思,用心來念,還是用念來念?

這段文用了志念、心念、念念,事實上,「心」與「念」是這一段文要辨別的兩個字。平常我們講「心」、「念」,好像是同一個東西,例如佛經講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其中的「念」是心所;所以,「心」與「念」是不太一樣的。待會我會繼續說明它們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先往前看經文。

那先問王言:「寧曾有所學知以後念之不?」你有一些曾經學過的,不管是知識、技術、理論,或者說話、待人,或者你過去擁有的田產、家業,曾經交過的朋友,乃至其他不論是什麼樣的經歷,後來又回憶起來的嗎?彌蘭王回答:「然!我曾有所學知,以後復忽忘之。」是的,我曾經有一些學習、知識,後來忽然記不起來了。確實,有時候是會忘記的。

那先言:「王是時無忘耶而忘之乎?」王言:「我時妄念。」「無忘」,沒有忘記,一種無心的情況。那先問彌蘭王:「大王!你那時是在無心的情況失憶的嗎?」彌蘭王回答:「是啊!我那時是生起了妄念。」從這裡可以看到心與念是兩碼事,當心生妄念的時候,心就沒辦法生起正念,而能憶念往昔的種種。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VTS_03_01-24:45-26:50、03_02-0:00-04: 05。

(1)《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 p. 716。

《那先比丘經》釋201─四依法的轉變

◎釋悟因

佛陀規範出家弟子依止「四依法」──常乞食、糞掃衣、樹下住、腐爛藥,這是日常基本生活的資具取得,這樣的生活型態應有當時印度傳統沙門的時代背景。

「常乞食」,佛陀規範的「乞食」,是為了與在家人有接觸的因緣,所以乞食的意義,真正的精神在「乞佛法的緣」。但是,佛法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文化看不起乞丐,看不起伸手向人索取的行為,所以中國的佛教就把「常乞食」改變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其次,糞掃衣。佛陀成道不久就有好多的弟子追隨隨佛陀出家,衣服怎麼穿?穿什麼呢?衣服的布料是從墳場的裹屍布取得的,在墳場撿到裹屍布拿來洗一洗,有的裹屍布血水浸染較深,有的較淺,拼湊成一塊布裹著身體,就顯得衣服的成色很雜,稱為「雜色衣」。居士不忍見比丘穿這樣的衣服──有時下雨天淋雨,比丘的衣、缽被水漂走,有的比丘下身披塊布遮羞而裸著上身,有的甚至全裸一塊布都沒有──就買一大堆布料送比丘。一開始,比丘們不敢拿,說,佛陀只允許比丘穿糞掃衣,就是那些被丟棄沒人要的布才可以拿。居士只好把布料丟在路邊讓比丘們撿。於是佛陀說:「居士施捨的衣物,比丘可以拿。」不然裸著身體怎麼行?於是,居士丟棄的、施捨的衣物也叫糞掃衣。

後來護持佛教的人漸漸多起來,經濟也改善很多,有的供養較差的布,有的是供養「金縷衣」──由黃金抽絲而成的織線所織的布做成的衣。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居士供養糞掃衣,也有居士供養金縷衣。我心裡就想,如果在我面前有糞掃衣和金縷衣,我要挑哪一件?各位,你會挑哪一件?

再回到「常乞食」。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是僧團裡出了名的苦行頭陀,他的乞食通常是向窮苦人家去化緣。有的人就想:窮苦人家就是沒得吃,還去他家行乞?他把自己的一份飯食給你,他不是更窮苦嗎?大迦葉的想法不一樣,他說窮苦人家就是因為沒有布施才會窮,因此想盡辦法讓窮苦人家施捨一點,看能不能轉生得到較好的果報。高僧大德也有他們的習氣,須菩提跟大迦葉的想法就不一樣。須菩提認為,富有的人家因為前輩子有布施才會今生富有,「我應該到富有的人家去化緣」。有人就問須菩提,你為什麼天天往那裡去乞施?因為供養豐富嗎?沒錯,天天吃香菇、麵腸,不僅當下吃,還帶回去當點心。

事實上,佛門這些生活起居飲食料理,在橫跨二千五百多年之後,又從印度跨越中亞、東亞,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上面說的「四依法」,是佛世最初的生活樣貌,律典就照樣記載;而大迦葉、須菩提乞食的典故是出自《維摩詰經》,講的是比丘個人的習氣。有的人這樣做,有的人那樣做,其中都有個人的考量,也有它的不足之處。

在中國,我看到中國比丘的穿著,有的還穿著佛教傳入中國時的式樣,叫「百納衣」,就是衣服到處打補釘的樣子,一件完好的長衫,這裡補一塊破布、那裡補一塊破布,實在不太好看。要怎麼看佛教的戒律呢?戒律規範的「四依法」在佛陀的時代就已經有不一樣的發展。最早期的「割截衣」(或稱福田衣),在佛陀初創僧團,出家人多糞掃衣不足的情況,比丘們確實是這樣的穿著;後來僧團的供養跟了上來,割截衣就以象徵的「儀式」保留下來。所以,現代僧人所穿的「袈裟」──七衣,也稱為「割截衣」。

「戒律」是當下的生活,有它的外在環境與經濟因緣。在物資充盈的當代,已經不是佛陀時代那樣的背景。

回頭來說出家的修行。在物資豐裕的時代,飲食要怎麼吃呢?「趣得支命」,以能夠支持色身就可以。這個身體是需要有食物來充養……;事實上,支持色身不只是需要飲食,生活的資具,還有醫療、遮風擋雨的居住等等。四依法的「樹下住」或者水邊林下住,佛陀在世的時候,比丘的生活的確如此。這也讓禪修者嚮往,像當代泰國的禪修者就喜歡在樹下掛個蚊帳打坐。那,下雨天怎麼辦?雨來了只好拼命地跑,找個屋簷躲雨。

佛世的僧團很快就有寺院,如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等,裡面有集會堂、禪堂、浴室……,是比丘們共住的場所,也有居士個別供養比丘房舍。比丘「樹下住」,通常是行腳遠方,遇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情況,只好樹下住或墳場住囉。可,女眾永遠沒有這種機會,佛陀不允許女眾樹下住,其中的原因想也知道,完全是基於安全考量。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3_01-10:02-20:20。

《那先比丘經》釋200─有餘依的色身、常乞食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以得度脫者,未得度脫者,有何等別異?」那先言:「人未得度脫者,有貪欲之心。人得度脫者,無有貪欲之心。」1

這一段是討論已度脫和未度脫兩者的差別。有什麼差別?那先說,已度脫和未度脫兩者的最大差別在有貪欲和沒有貪欲。這一段你們讀了就能夠明瞭,不用我多說,不過我還是要說明一下。

什麼叫做沒有貪欲呢?「但欲趣得飯食支命耳。」已得度脫者沒有貪欲,雖然身心解脫了,可還有一個生命存在世間,這就還需要取得飯食;由於沒有貪欲,對於飲食的需求就只是把它當作支持命根、滋養餘命、安頓色身罷了。「得度脫」就是煩惱已經斷了、但色身還在世間,一般我們就稱這時候的涅槃是「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意思是還遺留這個色身在世間。這個色身還是需要沐浴、吃飯,該怎麼安養,還得按照常規來安頓,這是現實的需要。這就是經文所說的「但欲趣得飯食支命耳。」。

王言:「我見世間人,皆欲快身欲、得美食,無有厭足。」彌蘭王又說,我看世間的人大家都一樣,希望自己的身體得到快活,所以都想要取得美好的飲食。「無有厭足」就是貪多無厭、欲壑難填的樣子。那先言:「人未得度脫者,飯食用作榮樂好。」就是說,一個沒有度脫的人,飯食不僅是吃而已,還要吃它的味道,吃它的感覺,還要吃很多很多的「榮樂好」。就像五子登科的欲望得到滿足,可以在朋友之間成為榮耀一樣。

「人得度脫者,雖飯食不以為樂、不以為甘,趣欲支命。」得度脫的人,他的飲食只是為了取得支身,以安頓他的色身。安頓色身是什麼意思?除了吃,他沒有貪嗜那種甘美的味道。「嗜」,貪著的意思。

以吃而言,有得度脫和沒得度脫的不同就在這裡,一個,只是為了安頓色身而吃;一個,是貪嗜美味。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有修行或者沒有修行,任誰都不喜歡粗弊的飲食,粗劣的、腐朽的食物,沒有人會喜歡。這意思是什麼?在佛門,信施供養,無法保任你吃的食物都是可口美味,所以在佛門的齋堂,一般在供桌的上方都掛有「五觀堂」,希望大眾師在使用齋食時,能夠修習五種觀想。哪五種觀想呢?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在佛門用齋的時候,都要修習這五種觀想。

這五觀堂除了正聯,東西兩序還有一副對聯:西序: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東序:五觀若明,千金易化。五種觀想能夠明悟,多少黃金美食都可以吞得下,否則,哪怕只是一滴水也都難以消化。這是中國祖師給大眾師的策勵。

而這五觀堂的背後理據,則是釋迦牟尼佛最初攝受僧眾所訂的「四依法」:(一)著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依樹下坐,(四)用陳腐藥。這「四種依」是規範出家生活的生活資具,衣、食、住、藥的最基本要求。在戒場受大戒前要先受持這「四種依」。

這四依法,有的法師主張說不用受持了,因為實際上沒有施行。不過,我要說,佛法由印度傳到中國,中國因為傳統習俗貶低乞食文化,以致在生活規範行儀方面有一些變革,但是以「常乞食」來說,是在精神意義上持續地在施行著。

儘管北傳佛教沒有到街上乞食,南傳佛教是象徵性的乞食;老實說,象徵性的乞食也不夠吃,他們還要在寺裡煮一大鍋的飯讓大家吃。佛陀所訂定的「常乞食」,在中國佛教是秉持著檀那布施來落實的。在正信的佛教道場,信眾供養都屬於常住,僧眾的吃穿用度,所有資具的來源,都是十方檀那供養,而由常住統一準備。所以,從根本意義來說,僧眾的飯食也是乞食來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3_01-01:04-10:02。

(1) 《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 p. 716。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那先比丘經》釋199─佛教講如何盡孝

◎釋悟因

中國禪宗在禪修的時候,禪師常常會用一句話來激勵禪修者:「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尚未明心見性的行者聽了就難過得哭了,有時哭得比父母過世還傷心;對於自己的修行之路,即使清楚明白知道是遇到什麼瓶頸、障礙,瞭解是怎麼一回事,也會痛哭流涕、哭得非常傷心的也很多。後者的痛哭又是怎麼一回事?意思是我終於看到了、我終於找到修道的下手方法了。這就是「道」,對於前面的道路要怎麼走下去,他已經看清楚、不再迷茫。

所以,「道」是什麼?以孝道來說,父母親給我的,除了這個色身我應該要奉盡孝養、增長家族榮耀以回報,同時,如果能夠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這才是真正的報答父母恩。人生存在世間,不只是要考慮這一生勤勞不勤勞,更要探究生命存在的意義,把父母給我們的色身再一次轉化,向佛道精進,這是報父母恩中更進一層,這就是「道」的層面。

所以,佛教講「盡孝」、「報父母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色身的回報,一種是法身的回報。一般講的「道」、「修道」,就是「法身」的修為,也就是「報法身之恩」。

聞道而哭有幾種,有時候是高興的,有時是痛哭流涕的。痛哭流涕的哭,就像禪宗所說的如喪考妣,像死了父母親一樣的哀痛,這哀痛的眼淚,是直面地面對「法身」的課題,對法身的修為感到有所虧欠,因而悲痛的涕泗縱橫。報父母恩是必須的,除了世間一般的盡孝,還要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來人生走這一遭不為法身而來,且道是為何而來?這一番思索,對生命活著的實踐,就可能帶來更落實、踏實的看待。這是蠻重要的。

我昨天在紫竹林精舍,從佛學研讀班同學的談話中學習到一個語詞,那時,我有點想不明白,怎麼他們講話我聽不太懂。有一位同學說,他是「五子登科」的人。我當然知道「五子登科」的典故,這是一個民間諺語,故事是說主人翁的五個兒子很優秀,先後登科及第。可從同學口中聽到他說自己五子登科,我就有點不明白了,於是問他什麼叫「五子登科」?他說,他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兒子有了、妻子有了,還有一個什麼子?錢子有了。原來這是現代的「五子登科」。我趕忙定睛去看看這位,看他到底是何等樣的人。

不過,那位同學並不是要展示他得意的一生,他接下來說的話才讓我真正記得他。他說,他是五子登科的人了,可是內心仍然感到迷惘;我問他,你接下來打算怎麼辦?

他說,他覺得要多多地拜佛,一直拜到自己告訴自己說,我活著沒有辜負這一生,我感到欣慰讀了佛學研讀班,沒有辜負我的福報。他說他前半生的重心是日以繼夜的賺錢,為什麼拼命賺錢?第一,他想要擁有一棟房子;第二,賺取足夠的錢子;第三,買車子;然後找到一個心儀的美女娶回家、生孩子。

他說,這些人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他都有了,可是內心還是覺得空虛,好像還缺少一個什麼「子」。他缺少什麼「子」?我想了一下,覺得他應該把他擁有的「子」全部放下。

各位覺得呢?是放下還是提起來?當然,擁有五子也不賴,只是踏上修「道」的旅程,就是要學著放下。可什麼是「放下」?是拋棄嗎?應該也不是。

「放下」兩個字說得輕巧,到底放下什麼?怎麼放才沒有負擔,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18:38-24:20。

《那先比丘經》釋198─兩種眼淚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父母死時悲啼哭淚出,人有聞佛經,亦復悲啼淚出。俱淚出,寧有別異不?」那先言:「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愛恩念愁憂苦痛,此曹憂者愚癡憂耳。其有聞佛經道淚出者,皆有慈哀之心。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其得福甚大。」1

這一則在講「淚出」,流淚。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掉淚,有什麼不同的意涵呢?

「人父母死時悲啼哭淚出」父母死的時候悲痛啼哭,這是很多人都曾經的經歷。「人有聞佛經,亦復悲啼淚出。」有的人聽經聞法之後,也會痛哭流涕。「俱淚出」,俱,皆、都、同樣,都同樣地掉出淚來,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嗎?

那先回答:「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愛恩念愁憂苦痛」,父母死的時候,「啼泣皆感」,這時候的哭泣有好幾種情感,「思愛恩念」,有時候是思念的,有時候是感恩的,有時候是悲慟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想要好好地孝養親愛的父母,他們卻走了,內心有無盡的感慨,再沒有人可以念我、罵我,我想表達孝順也很難做到了。這是「念」,「愁憂苦痛」,悲愁、憂傷、苦惱 、痛苦,這些都是父母親去世的時候子女內心傷痛的情感,這些經歷很多人應該都有經驗。但是那先比丘接著說「此曹憂者愚痴憂耳」,「曹」,這些人,這些人這麼地愁憂苦惱卻都是愚痴的。

子女哀痛父母的過世卻被說是愚痴,這評論實在大大地出乎我們的意料。不過,想想其中的緣由也能明白,因為那先是比丘、出離世間的修行者,他看待世間自然是以出離的眼光去看待,世間的這些情情愛愛、恩恩怨怨,難免會認為是生死糾纏,是無謂的煩惱。當然,以我們生活在世間的人,受別人的恩怎可能不報恩?這是必然要去做的。

「其有聞佛經道淚出者,有慈哀之心。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有的人聽聞到佛經也會淚出。聽聞經法有那麼大的魔力嗎?到底佛經講的內容是什麼?佛經講的是「道」、真理、說眾生所受的苦,或者說眾生的愚痴。我這麼說是比較淺白的講法,實誠的說,佛經講的道理綜括來說是「四聖諦」,四種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有時候講眾生所受的苦,有時候講眾生的愚痴,有時候講眾生修道的認真,有時候講眾生修道以後得到的解脫自在,這種種面向都讓人聽了感動淚出。

這其中「皆有慈哀之心」,又是慈悲又是哀憐,也是內心情感的抒發。這樣的眼淚有什麼不同呢?是「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勤苦,勞苦的意思,「勤」字,「辛勞」、「付出」,講的是「娑婆」,眾生所處的世間又稱娑婆,眾生在這個娑婆世間勤勞得不得了,付出很多很多,一時一刻都停不下來。但是這樣的勤苦,有時候是越做越錯、越做越苦;有時候不勤勞也得勤勞,有時候是業力本身的壓迫。看到眾生是這樣的被困在勞苦之中,卻是堪忍其苦、不願出離,不免心生哀憐、悲憫,「是故淚出,其得福甚大。」所以,這些人聽了佛經反而會得到福報,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是憂愁愚痴而哭。

如果是世間父母的勤苦,當然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過世會感到哀傷,尤其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有時候要報效父母,想要好好好的孝養一番,可是父母已經不等我了。而聽經聞法的淚出就不一樣,當然,父母也是世間的眾生之一,悲憫、哀憐世間的人,也包括父母在內;這樣,由世間父母的愛,在聽經聞法之後推廣普及到愛護世間的人,這就是不同之處,也是轉變業報、成就「福業」的地方。

怎麼說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道的基本。而在聽經聞法之後,心量擴大、悲憫一切,於是,你更加地善用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做出對世間真正的價值和真理,可以踐行、可以走入眾生世界,這樣的「淚出」與一般人哀傷的淚出確實是不太一樣。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你聽聞了道,從愛護父母親,知道人生的方向,提昇了自己身心的價值跟活著的意義,這確實是難得的,是真正地在此生對世人做出了貢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9:42-18:38。

(1)《那先比丘經》卷3,CBETA, T32, no. 1670B, p. 716。

《那先比丘經》釋197─人才的養成,策勵奉行至老

◎釋悟因

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設立女眾部就從那時候開始,同時也在校前樹立一塊大石碑,刻著悟因法師幫忙創辦女眾佛學院的碑文。

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在慶祝校慶九十年的時候,女眾部是成立二十年,邀請我去參觀。雖然,閩南佛學院校慶九十年,算一算從清末到民初、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是一直處在戰亂之中,停辦的時間更多,真正穩定下來的是開放以來的這二十年。我答應去南普陀寺參觀校慶。

去到南普陀寺,女眾部是列隊歡迎;那時女眾部的發展已經有三百多名學生,男眾部也有二百多名出家眾。但是女眾部的學生畢業之後,還是沒有弘法的機會,可能是國家政策使然,也可能是男眾沒給予女眾發揮的空間。

事實上,成就人才需要時間、空間的培養,不是大學畢業就永保終生。社會上用人惟才的推展,是在他大學畢業後促成他就業,想盡辦法從職場上磨鍊,不然就是需要再進修。出家僧眾的養才更是如此。在佛學院畢業之後,如果沒有繼續鍛鍊、踏上弘法講台,沒有再接受師範教育,那麼他的後續成長、再發展的可能是被斬斷的。

如《那先比丘經》所述:「諸弟子皆當奉行至老」1。「奉行」的意思是什麼?不僅要「聞」、「知」,還要不斷地「修學」、「踐行」,實際地驗證、體驗所學,這樣才能豐富它、充實它,同時也才能昇華所學。「至老」,如此奉行不輟是一輩子的事。出家、在家弟子都一樣,聽聞了佛法必須要不斷地再驗證。

從這一則「奉行至老」開始,一直到後面的經文,都是在強調這一個不斷內化、踐行的理念。讓教理、教義真正地揉進生命裡,成為心中確定不移的信仰、信念。可以這樣說,堅定的信念不是短時期或一時的聽聞可以成就的,是要「奉行至老」,不斷地體驗、踐行,從自己的身心去證實出來。

當然,這當中還有很多要「修」的。「修」,可以是修行,同時也是修正、修改、調整。修改、調整,使修行不斷地向前推進。這樣修正、調整、鍛鍊的過程是一輩子的事,你可以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一直在進步、我還在進步之中。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4:41-09:42

(1)《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那先比丘經》釋196─廈門閩南佛學院女眾部設立的緣起

◎釋悟因

我最近幾天剛從廈門回來,我去南普陀廈門閩南佛學院探望學院的女眾部。我關心比丘尼眾在中國的發展,但是,整個中國的佛教、佛學院,到目前為止,關心的重點還是在比丘身上,沒有重視比丘尼。

我在1992年(民國81年)第一次進入中國,我最先參訪的是廈門閩南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是誰創辦的?太虛大師。那時,弘一大師也在那邊教書,印順老法師也去過那裡,很多老法師與廈門閩南佛學院有很深的淵源,不過,現在都作古了。

中國在1989年(民國78年)實施對外開放。我1992年第一次去中國,去參訪廈門閩南佛學院,當時佛學院的院長是妙湛老和尚。那時,中國沒有出家的楷範,因為中國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5-1976.10),出家人都還俗去了。我去的時候,在角落裡還看到幾個出家人,沒見到道心深厚的,不然就是樣板式的出家人。

1992年我參訪廈門閩南佛學院,妙湛老和尚就帶我參觀;參觀的中途恰好撞見一位老師姑,那時候中國與臺灣一樣,女眾出家大多是帶髮修行。她看見我就說:「你來有夠好的啦!」她說的是閩南語;「你跟女眾們說:『多努力綁一些草結』,她們都不努力工作,整天只捧著一部經,不知道是要做什麼。」

我聽了當下心裡很難過。我在臺灣出家做一個比丘尼,可以讀佛學院、可以了解佛陀的經教,我還創辦「佛學研讀班」,讓佛學院畢業的學僧去帶領居士研讀佛法。我們佛學研讀班三年一屆,那時已經畢業好幾屆了,而在中國的女眾還在講這樣的話。那些出家的女眾也很想讀經,很想了解佛陀的教義,為什麼不給予機會讓她們好好地讀呢?

於是,我跟妙湛老和尚說:「老和尚!女眾們既然剃髮出家了,就讓她們可以有書讀。」老和尚很無奈:「我沒有道場,南普陀是男眾的,我們男眾、女眾不住在一起,女眾沒有地方可住。」我就說:「老和尚!您去找塊地給女眾住,錢我來出。」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就答應找塊地給女眾住。我那樣豪邁地說了這話,回到臺灣就開始擔憂了──我是香光尼僧團方丈,可錢不是我的……;好在,僧團的內部會議大眾同意捐款二百萬新臺幣。

老和尚很快找到一塊軍區用地,叫「董內岩」。這是廈門閩南佛學院女眾部設立的緣起。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1:00-04:41

《那先比丘經》釋195─佛陀證悟的真理(二)

◎釋悟因

驗證佛陀證悟的真理,人人都可以實行;就像科學實驗,每個研究員照著方法、步驟進行實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只是實驗的過程不盡相同,你的跟我的不一樣。驗證真理也是一樣。這樣,是不是另外有一套呢?也不是。佛法講的經典或理論,第一個要先講契理,與理相應,這個「理」不是另外創造的,是世間普遍、常見的真理。

佛法驗證真理,常用「三法印」印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請問諸位,你體驗過「無常」嗎?真理是普世性的,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無常之外嗎?諸法無我,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無我之外嗎?涅槃寂靜,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涅槃之外嗎?涅槃的境界是非常寂靜的,凡契入涅槃的人都可以體會到那份寂靜。

這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法用來驗證真理的量尺。

同時,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法輪常轉、法住法位,是運用雙軌在進行。這雙軌就是理論與實踐兩門,一個是「經」,一個是「戒」。什麼是「經」?什麼是「戒」?「經」是原理、理則;「戒」是世間的生活習慣,也就是正語、正行,這就是佛法傳衍中一直要掌握的兩個綱領,經教與戒律。

戒律是什麼?「戒律」有兩種,「戒」與「律」。「戒」,講的是個人不可以做什麼,「律」講的是生活在一起需要遵守的共同規範。什麼是「律」,我舉一例來說明:

研讀班的課程有一課「敦倫盡分」,「倫」,倫理,社會上約定俗成、相互遵守的規範。倫理在每個地方不盡相同。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風土民情、習俗,相沿成習就形成當地的倫理,例如,在臺灣坐公車、搭捷運,民情都會讓座給老人家,這是敬老的習俗,是臺灣特有的文化特色。這個習俗在美國有沒有?沒有。

再舉一例,在東南亞國家,進入神廟或佛寺,要赤腳、鞋子放在外面才能進入。有時廟內的地板是乾的、有時是濕的,濕漉漉的也只能穿著羅漢襪踩著水走過去。

「倫理」是當地約定俗成、需要遵守的共同規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律」。

佛陀的弟子對於經教,需要聞熏修、奉行;對於戒律,則需要奉行至老。戒定慧三學,戒律是共世間,與世間的生活習慣重疊;禪定也是共世間;惟有智慧是不共世間。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13:55-17:52。

《那先比丘經》釋194─佛陀證悟的真理(一)

◎釋悟因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成就正覺,我們就要問了:佛陀所證悟的「道」是什麼道呢?經典裡一般就說它是「佛法」。但是,佛法不是佛陀創造的,是世間本來就存在的真理。

經典如何形容這世間存在的真理呢?經典這麼形容說,這真理是「法住、法相、世間相常住」,法住、法相、世間相常住,意思是這真理是世間一直存在著的,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出世在世間才有這個「法」,只是我們沒有去發掘、沒有去證悟罷了。

我們稱呼佛陀為「覺者」,覺悟的人,是因為佛陀最先覺悟到這世間一直存在的真理,他驗證這個真理,同時他也把他驗證的真理講出來,這才說佛陀是「法」的源頭,「法」從佛出。「法」不是佛陀所創造,是佛陀所覺悟、佛陀所驗證的真理。

這一條證悟之道是佛陀親自走過來,他是人,既然佛陀是人,他可以證道,自然,我們一般凡夫眾生也可以證道,可以追隨佛陀的足跡踏上證道的旅程。

佛陀證悟之後,來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他將他證悟的真理傳播給五比丘,五比丘就一個個證悟了,佛陀確認「法」的可驗證性,就組織僧團要弟子們向四方佛播,法可以傳播、語言又可互通,每個人都可以證悟這世間的真理,這是「佛法」可貴的地方。

佛法,不是遙不可及的、超越眼身鼻舌身意、另外再創造的一個存在,絕對不是。

所以,當我們講「法從佛出」、「佛是法源」是對佛陀無限崇高的讚歎,佛陀帶給世間的貢獻,是佛陀的智慧,佛陀將他證悟的真理傳給我們,傳給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得渡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生死是可以超越的,這是佛陀創建的教法。

佛陀創建教團之後,弟子們照著佛陀的言教去修行,也有很多人開悟、證道,自己的苦得到解脫,也就再傳播給其他人讓其他人獲益,就這樣代代傳承,佛陀證悟的真理就這樣傳承下來直到今天。

一般講的「佛法」有兩種,一種是世間真理,一種是出世間真理。世間真理,本來如是的存在,例如生、老、病、死,這是世間的真理。「真理」,意思是普遍存在、每個人都可以體驗、驗證的;出世間真理,指可以不再受生老病死苦的束縛而得以超越,這出世間真理也是人人可以體驗、驗證的。這就是佛陀所證悟的真理:生死與生死的解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9:30-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