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89─小BABY剛生下來為什麼要哭呢

◎釋悟因

佛陀「生於世間,長於世間,而不像世間之事。」1同樣是這色身,在思想上、看法上、知見上,佛陀就與我們有一些不同;同時,他隨時都有一種滿足與歡喜心。

我有一個問題問各位,小BABY剛生下來為什麼要哭呢?

聽說我們的攝影師剛生下一個小BABY,我們應該恭喜他。那個小BABY剛生下七天,我想知道小BABY剛生下來為什麼要哭呢?我們會說小BABY在喊苦啊!苦啊!小BABY有沒有在叫苦呢?不是的。因為那個「苦」字他還沒有學到。

小BABY剛生下來就要哭,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他要自己呼吸空氣。呼吸空氣為什麼要哭呢?因為本來在媽媽的肚子裡,是媽媽提供氧氣給小BABY,那時他不需要自己呼吸,也不需要大小便。結果從媽媽的子宮一出來,發現氧氣沒了就哇哇的哭了,這一用力,氧氣進入體內,小BABY哭得更大聲。

我們是看到小BABY哭,事實上,他是掙開了全身、用盡全力,才呼吸到充足的氧氣。我說這情況叫做「我要長大了」、「我要活下去」。那時,進到BABY身體的空氣是冷還是熱?冷的。小BABY還要馬上學習冷熱的調適,他是來到一個與媽媽的肚子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但小BABY適應得多快!他就這樣活下來了!

同時,小BABY來到一個新環境,他也是得到自由的。因為在媽媽的子宮裡,他是處在一個極其被壓縮的狀況,一旦呱呱落地,他得到了完全的開放,空氣一進到體內,鮮活的氧氣讓他全身舒展開來,他準備獨立地活在這世上,他準備好好地活。

所以,小BABY的第一聲哭聲告訴我們,人從出生的第一刻,他就已經開始學習如何生活在這世界上了,除了父母給予的,自我經驗告訴他:「我必須努力的學習,才能好好地活在這世上。」好學的種子是天生的,或者說是從一出生就種下的種子。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17:39-23:02。

(1)《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p.716。

《那先比丘經》釋188─時時保持腦袋清醒

◎釋悟因

上文說到要讓身體健康,要善用四食滋養: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臺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很多專家都意識到社會高齡者的健康問題,並強調要注重健康意識。我認同專家說的,要時時保持腦袋清醒才是健康之道,不至於「認知衰退」太早。

讓腦袋清醒的方法是什麼?不就是九孔的垃圾要能排泄得出來嗎!注重四食調節、常常動動身體,讓身體垃圾出清,全身筋脈暢通,血液循環就不會淤塞,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就不會找上你。

我常常教居士要動動腳趾頭,躺到床上睡覺前動動腳趾頭包好睡。留意足下,腦部的每個神經叢都經過全身,經絡落在腳底、腳尖,你躺著、坐著就動動腳趾頭,或者用十個腳趾頭打節拍,也不用太久,一次打一、兩分鐘就好,這絕對是當下的,又顧健康,又喚醒當下的覺知,同時也去感受一下自己全身心的覺知。

回到當下,動動腳打一打節拍,同時也觀察一下自己的呼吸,有沒有很喘?呼吸的感覺有沒有很清明?這當下的覺受都是身心當下的反應,也是最快、最方便的自我檢查,就從腳底、敲打腳趾頭開始。你也可以把腳趾頭一根一根的數過去,數了右腳,再數左腳,看看是不是都是五根腳趾頭?有沒有跑出第六根、第七根來?

如果你不會用腳趾頭打節拍,就坐在地板上,用你的右手大拇指摸腳底,然後順勢捏捏腳趾頭,一根一根的捏,保證會有些微的痛感,你的腳底、腳趾是有覺知的。

為什麼我一直在講覺知呢?不是說要保持腦袋清醒嗎?是的,你的腳趾、腳趾頭有覺知就能連動到腦部保持清醒;你摸到腳底、哪根腳趾都覺知清楚,腦部相對的神經叢就都活躍起來。

有空,時不時地動動你的腳趾、觸一觸腳底的每個部位,這是我送給你們的食物。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16:05-17:39。

《那先比丘經》釋187─人人都可以成佛

◎釋悟因

佛陀說:人人都有佛性,他在《法華經》也說,他來到人間對眾生的開導,就是希望人人都可以像他一樣。佛陀垂示、慰勉眾生努力向佛道邁進,讓我們知道生命存在的意義,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可以追求、積極向上。

佛陀的開示把我們都點醒了。哦!原來我們都可以像佛陀一樣成就佛道,雖然這個目標非常的長遠,但是佛陀的垂示是那麼的激勵人心!佛陀親口說的,一沙一塵的善心、善願都可以迴向佛道,縱使現在還沒有完成,也可以練習讓生命回到當下、覺知當下,繼續不斷地這麼做下去,就能走上佛道的旅程。

佛陀講得好親切啊!他說他來到人世間,惟一要做的就是這件事。佛陀要「開、示、悟、入」眾生走向佛道,他懇切的開導、示現眾生可以聽得懂的法要,讓我們悟入佛道。這就是我們的信念:佛出人間,同樣是人,在人的身上也可以完成佛道的實踐!

悟入佛道,就是學習佛陀做一個覺悟的人,我們最初的悟道,就從覺知當下做起。

其實,覺知當下是很容易做到的,怎麼學習呢?以行住坐臥來說,當你坐著的時候,你注意你的足下,足下是腳掌、腳趾,你將腳趾頭敲打地面,有感覺嗎?動腳趾的時候腳趾頭是有覺知的,而且你也很清楚腳趾頭在動,這就是覺知當下。
腳趾就是一般說的足下,那裡有很多的神經叢;當你動腳趾頭的時候,神經叢也被牽動了;而且就醫理來說,腳趾的神經叢與腦部是連動的。動動腳趾,也就在運動頭腦。

禪宗有一句話說:「通身是眼」,什麼意思?把眼識的覺知放在身體的某處,就如禪師說的掃描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身體被掃描的部位,那個部位立馬就有覺知。
喜歡打坐的人不要靜坐不動,多多掃描身體,讓身體的每個部位的覺知都活絡起來,再動動腳趾。這是四念處之中,「身念處」的修學;初入手,就是訓練「覺知」。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13:16–16:0-

《那先比丘經》釋186─佛陀給世間的啟發是什麼?

◎釋悟因

「佛生於世間,長於世間,而不像世間之事。」1這一句話是佛陀三十二相這一段的結語:雖然佛陀的父母沒有三十二相的相好,而佛陀卻確實有這樣的長相。

細思這結語,其中有幾點意涵,其一,佛出人間:佛陀生於世間,他是人,有人的特質,也跟世間的人一樣從父母所生,傳承父母的基因。其二,佛陀與你我一樣長於世間,他是被撫育長大,也受到世間的熏習。其三,佛陀與眾不同的是,他不像世間之事,他所呈顯的智慧、慈悲和願力,和世間的人不一樣。這是佛陀所以成為佛陀而與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也是佛陀最偉大的地方。

綜上而言,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人的種種有些是來自傳承,是先天的,有些來自個人的、後天的努力,不全然是宿命的。

佛陀的智慧指引人們、帶給世間的啟發是什麼?佛陀所示現的是,人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來成就自己。父母有沒有影響我們?有。他們給我們一些基因,以及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但是真正的奮鬥和努力還是在自己。儘管一樣是在世間吃同樣的米、同樣的飯,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佛陀的三十二相中,有一項相好,廣長舌。印度人相信,佛陀的舌頭廣長到伸出來可以覆蓋整個面門。我們自己把舌頭伸出來看看貼到哪裡?為什麼佛陀的舌頭可以廣長到如此?那是因為他在很多生很多世的修行裡,沒有惡口、沒有罵人、沒有說謊,這是從業報的面向來說;而依我的理解,佛陀的廣長舌是因為佛陀的智慧。要不你看,佛陀當年的說法,我們二千五百年後還在聽,從時間長度來說,有沒有很長舌?不是長舌婦的長舌,而是具有智慧、善說法要,所以,到如今我們還在聽他的話,接受他的教誨。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07:40-13:16-15:40-。

(1) 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那先比丘經》釋185─佛陀的色身

◎釋悟因

四食說的是如何養身。新鮮的飲食吃了尚且會生病,何況不新鮮的飲食。

愛惜身體要留意當下,舉個例來說,你們幫小朋友洗過澡嗎?洗完澡倒髒水時,你會連同小朋友一起倒掉嗎?當然不會,只會倒髒水,而小朋友會留下。佛陀所講的法,身體會生病,四大五蘊之身會生病。身體有瘡就去瘡,身體要留下來並珍惜它;而珍惜的目的,是要留著法器好好用功,不要讓身體成為你的煩惱,身體還有重要的意義要表達。

身體表達了什麼意義呢?身體髒了要洗澡;洗了澡去掉髒水,留著身體好用。再用四種食長養色身;長養的目的,是為了讓它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人的生命很短暫,要善用這個色身、栽培它,培養更為豐富的感受、認知,讓身體發揮更大的用途。

關於佛陀的色身,當時佛陀在印度行化,很多高僧──佛陀的弟子都活到很高壽,有的活到一百二十歲、一百多歲。佛陀與弟子們的飲食都很好嗎?不見得,但他們是會善用他們的身體,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很能善用四種食來調養色身。

現代社會高齡化,高齡好不好?很多居士告訴我,他才不要高齡,老了以後身體很不好用;其次沒有伴,老朋友都走了,這也是事實。其實,那時印度人的壽命都很短,但是佛陀卻能活到八十歲。

王復問那先:「佛為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皆金色有光影耶?」那先言:「佛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有金色有光影。」1「審有」,確實有。王又問那先:「佛陀確實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聽說還有金色的光影?」那先回答: 「確實是這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說佛陀的長相、身相非常地莊嚴,而且還顯現金色的光影。就像我們塑佛會在頭部後方塑佛陀的背光,這就是光影。

王言:「佛父母寧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皆金色有光影耶?」那先言:「佛父母無是相。」2王問那先:「佛陀的父母難道也有這樣的相好嗎?」那先回答:「沒有。佛陀的父母沒有這些相好。」

王言:「如使父母無是相者。佛亦無是相。」3「如使」,假若。假若父母沒有這樣的相好,佛陀應該也沒有這樣的相好。

王接著解釋說:「人生子像其種類,父母無有是相者,佛定無是相。」4人生下的孩子都是跟自己長同個樣子、同個模子、同個種類、同個基因,所以,父母沒有這些相好,佛陀一定沒有這些相好、光影。

這下子,經過彌蘭王的辯論,矛盾就顯現出來了。那先如何解釋這個落差呢?

那先問王:「王曾見蓮華不?」王言:「我見之。」那先言:「此蓮華生於地,長於泥水之中,色甚香好,寧復像類泥水色不?」5佛陀的父母確實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佛陀確實是有的,很多人都看過,經典都這麼記載,印度的傳說也是這樣說的。

於是那先以譬喻來解釋。那先問王:「可看過蓮花?」王說他曾見過。是的,那先接著說:「蓮花是生長在爛泥巴裡,可蓮花的顏色鮮豔又美好、芳香,還跟爛泥巴是同樣的顏色、同樣的臭味嗎?」王回答說:「不是的,『不像類地泥水色。』6」「類」,像、相似。都不是像泥巴的泥水色。那先就說,「雖佛父母無是諸相者,佛審有是諸相。」7佛陀的父母雖然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佛陀確實是有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3_01-17:40-23:10,又光碟04_01–02:23-05:10。

(1) 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2) 同上註。
(3) 同註 1。
(4) 同註 1。
(5) 同註 1。
(6) 同註 1。
(7) 同註 1。

《那先比丘經》釋184─四食(二):識食

◎釋悟因

還有另一種養生的食,叫「識食」。識,識知、有了知的能力,舉凡記憶、推理、判斷、邏輯、思考、意志等,與認知能力有關的,都屬於「識」的功能。

這種了知的能力包羅萬象,你呼吸,你知道你在呼吸;你有壓力,你知道你有壓力;你對自己的壓力,你還知道怎麼調適、調整,你還能分辨這些壓力是來自內在、外在,或來自別人的要求成為自我要求的心理壓力。這些來自四面八方,關於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外在的接觸,你能「識知」,這是厚積薄發,累世累劫熏修來的。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1所以能夠修成「香光莊嚴」,是憶念熏染而來;念念學習,才得如此厚實的識知能力。

如何從「識食」滋養身心?常聽醫學專家勸說,現在失智老人愈來愈多,想要不失智,就要多多地接觸人群、多動腦開拓視野,這就是「識食」。多多滋養活化腦神經、長養「識知」的功能,才不致腦力呆滯、停頓。

如何滋養「識食」?不只是飲食,還要好學,活到老學到老;而且自己的身心可以安定,也可以感受到什麼樣的環境或人事,對自己是「增上」的善或拖累的不善。遠離不善法,親近善法,不但這輩子可以好活,還可以增益來世。

這四種食: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竭力地攝取,都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

所以,彌蘭王說:「我欲使疾愈耳,不愛其瘡。」2我不是愛這個讓我身心受傷害的「瘡」,而是要讓我快一點痊癒。清理這個傷害,不管是用綿絮、藥膏這些外在的物品,還是需要用各種食來調理,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哪種食缺乏,需要補充哪種食,自己也有這種辨識的能力、有這樣的知見,也能找到相應的方法。這是「識食」。

四種食的均衡補充,都是愛惜身體的方法,也是愛惜修法的這個色身。

總的來說,愛護色身,是全方位的照顧,包括物質性的營養,也包括認知能力的開發、情緒的平衡、行為的管控、人際的良善溝通……,這些都是構成健全身心的必要條件。

在這裡,我以佛法的角度說明如何滋養「識食」的方法:

佛陀曾勸誡我們要護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我們內在與外在接觸的孔道,不過一般人往往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隨波逐流,作不了主,這不是什麼錯,是沒有修學佛法的緣故。佛陀勸我們先從護念眼根做起,眼,色觸,生眼識,你知道你看到,你知道你「識知」的能力生起了。你靜下來,好好地看,在這個地方你可以學到什麼?不是用「想」的,是用「看」的。

你的學習、記憶、思惟,是你最好的營養。六根熏習六塵,你能看、你能辨別、抉擇,反熏回來成為善種子,你的識田添了肥料,認知也增長一分,這是熏習滋養了識食。

社會發展由個體成長而來,社會愈趨良善,個人生命裡人格的成長,也在大叢林裡挺拔向上,再反饋到整個社會發展,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3_01-12:22-17:40。

(1)《大正藏》第19冊,CBETA,T19,no. 945,頁128。

(2)《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那先比丘經》釋183─四食(一):粗摶食、觸食、思食

◎釋悟因

身體健康很重要的,是在「食」的方面要調理得當。不過,我要問大家,「食」的健康只有「吃」的方面需要調理嗎?
佛陀告訴我們,「食」有四種,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叫「四食」。

養你身體的物質,不只是把食物「吃」進去,飲食只是養身的其中一種。這些澱粉、蔬果、魚肉蛋白質、礦物質等食物,烹煮炒炸等調理出來的食物,或者糖果、餅乾之類的點心,這些我們經常接觸的食物,在佛教都稱為「粗摶食」。

佛陀講的另一種養身的食,叫「觸食」。舉例來說:天熱了,有時沖個涼、喝一點涼茶;天冷了,喝個熱茶或者開個空調調節冷熱,這叫身觸。身觸還有穿著,如衣著厚薄適中、穿得輕軟舒適。觸食還從感覺來,例如與朋友一起聊天,那種感覺、氣氛,都叫「觸食」。接觸這類物質或與人相處讓我們有種觸動,感覺愉悅、安適。

所以,「觸」食,包括與某種物質的碰觸,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接觸。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志同道合,大家談到相應的地方,這是一種精神的滿足、愉悅,這種觸食是精神食糧,不可或缺。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觸美好的觸食,例如父母、長輩親情的溫暖、擁抱、認同,這孩子就是身處一個安全、溫馨的環境,他就會身心健康的成長、長大。

大家應該有生氣的經驗。生氣的感受是什麼?如果你是碰到別人生氣的氛圍,那種感受是怎樣?那也是「觸食」,只是這是一種不好的食,讓人感受不佳、不痛快。因此,如果一個孩子生長在父母經常爭吵、打鬧、水火不容的家庭,從小接觸這樣的環境,他長大之後,性格還能柔順、不偏激嗎?可能性極少。

由此可知,佛法講的「食」是一種滋養,可以滋養自己的身心、精神、心理,或者是你的感覺、感受。佛教講的「食」有這麼多的面向,是從整個身心的調適來講,而不是只講稀飯、乾飯、五榖飯、白米飯的選擇而已。

有時候媽媽把小貝比放在搖籃裡,不知怎地,小貝比突然就哇哇的叫啊叫的或者哭啊哭的稀里糊塗的,這時媽媽走過去抱起來拍拍他、搖搖他,是不是就不哭不叫了,這什麼道理?這叫「觸食」。做母親的人,一個女生做媽媽之後,她就想盡辦法去撫育她的孩子、愛她的孩子。所謂母子連心,孩子哇哇叫,似在呼喚母親的愛撫,而母親用一個聲音或用手的觸摸給予孩子安慰,這是孩子最好的滋養。

一個人年紀大了以後,咽喉肌肉失去彈性,食物也吞不下了,吃也吃不好,女兒、兒子、媳婦照顧母親,就把飯菜、魚肉等食物打成泥,營養也是很高的給老人家灌進去。但,那是灌食,不叫觸食了。

我們可以看東西、吃東西、咬東西,這都是很大的福報,這就是觸食,就是滋養。

佛陀所說的第三種食,叫「思食」或叫「意思食」,就是可以思惟、思辨,可以學東西、長知識,在心理學這叫認知能力。

你可以讀經、認真的讀,或者聽聽佛號,佛號的加持與聲律都是一種熏習,這種熏習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安頓、安穩,這就是「思食」。所以,「思食」也可以叫「念食」。你坐下來感覺自己的呼吸,聽聽自己的心跳、脈搏的跳動,或者感覺自己在想什麼,這些都在說什麼?「思食」、「意思食」,可以學習很多東西、滋養自己的身心。(未完)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3_01-04:00-12:22。

《那先比丘經》釋182─如何善用法器

◎釋悟因

俗語有一句話說:「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俗諺給這個譬喻,要馬兒跑就要提供足夠的草料,用來比喻身體法器要養護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們養護它,是為了要善用它;要用它,就要珍惜地用。講白了,用心養護,就是為了善加利用。

善用法器,不僅俗世的人是這麼說,佛門這麼說,儒家聖人孔子也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意思相當明顯,身體要善用,要珍惜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從生理學上來說,父母生育子女是相當不容易,能將胚胎孕育到健健康康的生下來,然後給予培育到嬰幼兒,要費盡父母多大苦心;然後長大到進入小學、中學,得到社會栽培;後來出家修道要用這個法器,更需要珍惜、善用。

怎麼叫善用法器?

從儒家來說,對家族、父母榮宗耀祖、光耀門楣,可說是子女回饋父母的最大禮物。儒家《禮記》形容曾子盡孝,也留下曾子的名言:「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說:「孝有三種等級:最上等的孝,是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次等的孝,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譽;第三等則是養活父母。」為社會服務、能奉養父母都算是盡孝的了;或者讓父母覺得一生養兒育女的心血沒有白費,也是盡了孝道。

就佛家來說,除了善用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還要奉行佛陀的教法,然後,讓佛陀的教法融入我們的生命之中,就像佛陀在世間的如活經書行走於世間。這已經不是愛惜身體,身為修道人,做佛陀的出家弟子,本來就要這樣,弘揚佛陀教導給我們的教誡、教法,不但奉行不渝,還要把所得的法散播出去。這是出家弟子的使命,也是肩負的責任。

以前我看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常常思考一個課題──什麼樣的修行表現才是「佛法在世間」?舉一個日常的例子,我們日常需不需要洗澡?有沒有人修行用功到都不懂得回到生活正軌?如果為了用功而不懂得抽時間洗澡,全身臭不可聞,這樣正常嗎?(眾云:不正常。)為什麼這樣叫不正常?不是說這樣很用功嗎?如果你身旁有人說他很忙,忙著在做「修行」大事,身體卻一直發出臭味,你反而要注意他是不是有病了。不是修行人就不用洗澡,為了修行而不洗澡,全身臭味一直在薰別人,這不是一個好現像。

另外,如果用功到忘記要睡覺,忘記要吃東西,事實上,這時候我們要好好地照顧他,由旁邊的人來照顧他的身體。在佛教教團裡面還是有這樣的人,修行、做事卯起勁來,不眠不休,不珍惜自己的身體,結果讓自己生活秩序亂了套。上文說到「瘡」這個字,這是什麼?就是讓身體生病了。

所謂善用法器,也包括養護,該休息還是要休息,該穿衣服還是要穿衣服,該飲食還是要給出時間坐下來好好地用餐;就如汽車也要加油,汽車有時候也要清理、維修。不是要執著這個身體,而是要怎麼善用法器,這也是一門學問。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2_01-22:50-26:50。

《那先比丘經》釋181─療瘡喻‧珍視法器

◎釋悟因

沙門不愛其身卻要護念身體,這其中好像有矛盾,為解釋這矛盾,那先舉了「療瘡喻」。

那先問王言「寧曾入戰鬪中不?」王曾經進入軍陣的戰鬥中嗎?進入那些廝殺的情境嗎?

王言:「然,我曾入戰鬪中。」「然」,確實,我曾進入軍陣的戰鬥中。

那先言:「在戰鬪中曾為刀刃箭所中不?」王在戰鬥中曾經中刀、中箭,為這些兵器所傷害過嗎?「中」,ㄓㄨㄥˋ,中鏢。刀、箭是凶器、武器。當然,武器不只是刀、箭,還有槍、彈、炮等等。

王言:「我曾頗為刀刃所中。」「頗」,相當地。王說,我曾經為刀刃所中、受傷相當嚴重。

那先問王:「刀刃矛箭瘡柰何?」「瘡」,皮肉開裂或者腫脹、潰瘍。「柰何」,怎麼處理?

王言:「我以膏藥綿絮裹耳。」「裹」包裹,把傷口纏縛,用膏藥紗布把它包紮、保護起來。

那先問王言:「王為愛瘡故以膏藥綿絮裹耶?」王把傷口包紮是因為喜愛瘡嗎?

王言:「我不愛瘡。」王回答,我才不愛瘡呢!

那先言:「殊不愛瘡者,何以持膏藥綿絮裹以護之?」「殊」,特、這麼地。王這麼地不愛瘡,為何以膏藥綿紗包紮來保護它呢?

王言:「我欲使疾愈耳,不愛其瘡。」王說,我希望這樣的傷口、病苦快點好起來,傷口不處理會很痛、潰爛,不是喜愛瘡。

那先言:「沙門亦如是不愛其身,雖飲食心不樂,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體奉行佛經戒耳。」我們沙門的修道人也是如此不愛其身,雖然飲食而心不快樂。為什麼不快樂呢?樂的意思是貪著,不是以飲食讓心思耽著在上面,所以飲食不需做得精細,「美」精細的意思,孔子說:「食不厭細」,是指祭祀的時候所作的飲食,要仔細地、作做得美、好。但修行人不用這樣,飲食不需做得精美,也不是要做膚色美白;「趣」,宗趣、目標;而是想要支持身體以奉行佛陀的經戒罷了。「經戒」,複合詞,經典和戒律,也是佛法三藏的總代表。我這個身體要支持它,才能夠奉行佛陀的法與律。接著那先引經據典的再予說明:

佛經說言:「人有九孔。為九矛瘡。諸孔皆臭處不淨。」王言:「善哉。」1

人有九孔嗎?不是七孔?七孔在臉部,兩孔在下處,女生還多一孔要生孩子。佛經說言:「人有九孔,為九矛瘡。」九孔隨時不是在流鼻涕,就是在流眼淚;吃下去很好吃,也要能安心的排出來。不要以為吃了好吃的很好,必須要很安心地排出來才是真正的健康。「諸孔皆臭處不淨」,九孔的每一個孔洞不要說它臭,它們隨時都可能生病。

九孔隨時都可能有病,所以對這些孔洞要好生侍候,如果不侍候得好,這個身體要奉行經戒,用什麼樣的器具去實行?身體是讓我們奉行經戒的,這些叫「法器」,所以必須要好好地照顧,不僅進去的要能保護器官不發生發炎腫脹,還要讓它有精神。這怎麼說來著?我不是要愛惜身體,而是我要修道必須要愛惜我這些法器。

既是法器就需要保管、清理,時時養護、清潔,把法器弄乾淨。該休息就要休息,該清理就要清理,該吃飯還是要吃飯,飲食是需要營養,不是要吃得多精緻、多美。缺乏營養,身體是會作怪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2_01-10:50-22:50。

(1)CBETA, T32, no. 1670B, p. 716, a10-21

《那先比丘經》釋180─臭皮囊

◎釋悟因

「沙門愛惜自己的身體嗎?」彌蘭陀王問那先。沙門是梵文音譯,意思是修道者。

佛教的修行者都叫沙門,但「沙門」是印度修道者的通稱,不是專指佛教的修行者。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反對婆羅門教。印度的時代背景,社會分四姓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其中,婆羅門是最上的,而婆羅門教在印度號稱權威至上,這引起其他宗教團體的抗議。佛陀領導的教團也是沙門團之一,是其中一派的修道團體。

沙門愛惜自己的身體嗎?這個身體一般叫做「臭皮囊」,還有另一個名稱「衣架子」。身體像掛衣服的「衣架」,如果沒有靈魂、沒有智慧,不知道為何而活,就道道地地是個衣架子,穿上什麼就像是什麼;也像「臭皮囊」可以一直灌東西,灌了好東西可以撐門面,撐著好看。

不過,門面好看,灌進去的好東西,從皮膚毛孔滲出來的卻是臭的,拉的也是臭的。

以前老和尚開示會對居士說:你們喜歡吃葷,說雞排要怎麼醃、怎麼泡,要醃8個小時、10個小時,等一下你吃到嘴裡、剔個牙,唉呀,怎麼這麼臭!是香的還是臭的?是臭的。只那麼一會兒的功夫,牙縫裡的食物就被腐蝕得臭不可聞。所以,煮得再香,經過我們身體,再出來就有身體的味道。身體、皮膚的毛細孔,天天都要清洗。我們一天做多少公務事?其實,一天更多的時間是侍候自己。

當年我為什麼出家?就覺得生活瑣事、麻煩一堆,衣服洗了掛太陽底下曬,傍晚收下來,沐浴後又穿上。怎麼那麼麻煩!我母親就在幫人家做衣服,媽媽的手藝非常好,一塊好好的布料剪成七零八落好幾塊再縫起來;我那時看媽媽的客人來取衣服,帶新衣回去都喜滋滋的,又有新衣服攞弄囉,我卻覺得怎麼這麼忙!穿在身上再脫下來洗,洗了又掛,掛了又洗,天天忙,忙著服侍自己的色身。世人喜歡的,我嫌煩,我覺得我是一個無聊的人。

什麼叫愛惜身體?一個臭皮囊而已,愛它作甚?另一個是衣架子,穿衣服的衣架子,我現在穿的袈裟也是衣架子。說臭皮囊或者說衣架子,不是在說你們,我們都一樣的。事實上穿袈裟的衣架子還要更加充實內涵,否則對不起這衣架子。

王復問那先:「沙門寧自愛其身不?」(1)寧,難道。沙門難道會愛自己的身體嗎?那先言:「沙門不自愛其身。」(2)沙門不會愛惜自己的身體,我們都把身體看成是臭皮囊。王聽了很是吃驚,這是為何?於是問道:「如令沙門不自愛其身者,何以故?」(3)假設沙門不愛惜身體,我是不相信的。因為「自消息臥欲得安溫軟,飲食欲得美」(4)。息臥,休息睡覺,修行人還是要休息睡覺,躺下來的時候,還希望睡得舒服一點,棉被又輕又軟,最好床不要太硬;「飲食欲得美」,吃的食物是不是豐盛還是其次?最好合乎自己想要的的口味。一個是睡覺,欲得安溫軟;一個是飲食、衣服,衣服穿起來不要感覺那麼粗糙,天氣涼了,應該可以加點衣服,最好穿起來厚薄剛好適合身體的需要。「飲食欲得美」,吃的時候,「美」,什麼意思?是大塊的叫美,還是切得細細的叫美?還是吃的時候口感特好?會煮菜的大廚可總合一句色香味俱全,可能美食家還覺得不夠,最好點個蠟燭,還要高腳杯、燈光、插花,增加色聲香味觸種種情調。「善自護視,何以故?」(5)又好吃、又好看,又好好的保護著這個色身,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彌蘭王的反問。彌蘭王說,我不相信那先所說「沙門不自愛其身」的說法。

又嫌它是臭皮囊,又飲食息臥如此「善自護視」,豈不自相矛盾?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2_01-01:06-10:50。

(1)《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2)同上註。
(3)同註1。
(4)同註1。
(5)同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