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84─四食(二):識食

◎釋悟因

還有另一種養生的食,叫「識食」。識,識知、有了知的能力,舉凡記憶、推理、判斷、邏輯、思考、意志等,與認知能力有關的,都屬於「識」的功能。

這種了知的能力包羅萬象,你呼吸,你知道你在呼吸;你有壓力,你知道你有壓力;你對自己的壓力,你還知道怎麼調適、調整,你還能分辨這些壓力是來自內在、外在,或來自別人的要求成為自我要求的心理壓力。這些來自四面八方,關於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外在的接觸,你能「識知」,這是厚積薄發,累世累劫熏修來的。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1所以能夠修成「香光莊嚴」,是憶念熏染而來;念念學習,才得如此厚實的識知能力。

如何從「識食」滋養身心?常聽醫學專家勸說,現在失智老人愈來愈多,想要不失智,就要多多地接觸人群、多動腦開拓視野,這就是「識食」。多多滋養活化腦神經、長養「識知」的功能,才不致腦力呆滯、停頓。

如何滋養「識食」?不只是飲食,還要好學,活到老學到老;而且自己的身心可以安定,也可以感受到什麼樣的環境或人事,對自己是「增上」的善或拖累的不善。遠離不善法,親近善法,不但這輩子可以好活,還可以增益來世。

這四種食: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竭力地攝取,都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

所以,彌蘭王說:「我欲使疾愈耳,不愛其瘡。」2我不是愛這個讓我身心受傷害的「瘡」,而是要讓我快一點痊癒。清理這個傷害,不管是用綿絮、藥膏這些外在的物品,還是需要用各種食來調理,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哪種食缺乏,需要補充哪種食,自己也有這種辨識的能力、有這樣的知見,也能找到相應的方法。這是「識食」。

四種食的均衡補充,都是愛惜身體的方法,也是愛惜修法的這個色身。

總的來說,愛護色身,是全方位的照顧,包括物質性的營養,也包括認知能力的開發、情緒的平衡、行為的管控、人際的良善溝通……,這些都是構成健全身心的必要條件。

在這裡,我以佛法的角度說明如何滋養「識食」的方法:

佛陀曾勸誡我們要護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我們內在與外在接觸的孔道,不過一般人往往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隨波逐流,作不了主,這不是什麼錯,是沒有修學佛法的緣故。佛陀勸我們先從護念眼根做起,眼,色觸,生眼識,你知道你看到,你知道你「識知」的能力生起了。你靜下來,好好地看,在這個地方你可以學到什麼?不是用「想」的,是用「看」的。

你的學習、記憶、思惟,是你最好的營養。六根熏習六塵,你能看、你能辨別、抉擇,反熏回來成為善種子,你的識田添了肥料,認知也增長一分,這是熏習滋養了識食。

社會發展由個體成長而來,社會愈趨良善,個人生命裡人格的成長,也在大叢林裡挺拔向上,再反饋到整個社會發展,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3_01-12:22-17:40。

(1)《大正藏》第19冊,CBETA,T19,no. 945,頁128。

(2)《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那先比丘經》釋183─四食(一):粗摶食、觸食、思食

◎釋悟因

身體健康很重要的,是在「食」的方面要調理得當。不過,我要問大家,「食」的健康只有「吃」的方面需要調理嗎?
佛陀告訴我們,「食」有四種,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叫「四食」。

養你身體的物質,不只是把食物「吃」進去,飲食只是養身的其中一種。這些澱粉、蔬果、魚肉蛋白質、礦物質等食物,烹煮炒炸等調理出來的食物,或者糖果、餅乾之類的點心,這些我們經常接觸的食物,在佛教都稱為「粗摶食」。

佛陀講的另一種養身的食,叫「觸食」。舉例來說:天熱了,有時沖個涼、喝一點涼茶;天冷了,喝個熱茶或者開個空調調節冷熱,這叫身觸。身觸還有穿著,如衣著厚薄適中、穿得輕軟舒適。觸食還從感覺來,例如與朋友一起聊天,那種感覺、氣氛,都叫「觸食」。接觸這類物質或與人相處讓我們有種觸動,感覺愉悅、安適。

所以,「觸」食,包括與某種物質的碰觸,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接觸。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志同道合,大家談到相應的地方,這是一種精神的滿足、愉悅,這種觸食是精神食糧,不可或缺。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觸美好的觸食,例如父母、長輩親情的溫暖、擁抱、認同,這孩子就是身處一個安全、溫馨的環境,他就會身心健康的成長、長大。

大家應該有生氣的經驗。生氣的感受是什麼?如果你是碰到別人生氣的氛圍,那種感受是怎樣?那也是「觸食」,只是這是一種不好的食,讓人感受不佳、不痛快。因此,如果一個孩子生長在父母經常爭吵、打鬧、水火不容的家庭,從小接觸這樣的環境,他長大之後,性格還能柔順、不偏激嗎?可能性極少。

由此可知,佛法講的「食」是一種滋養,可以滋養自己的身心、精神、心理,或者是你的感覺、感受。佛教講的「食」有這麼多的面向,是從整個身心的調適來講,而不是只講稀飯、乾飯、五榖飯、白米飯的選擇而已。

有時候媽媽把小貝比放在搖籃裡,不知怎地,小貝比突然就哇哇的叫啊叫的或者哭啊哭的稀里糊塗的,這時媽媽走過去抱起來拍拍他、搖搖他,是不是就不哭不叫了,這什麼道理?這叫「觸食」。做母親的人,一個女生做媽媽之後,她就想盡辦法去撫育她的孩子、愛她的孩子。所謂母子連心,孩子哇哇叫,似在呼喚母親的愛撫,而母親用一個聲音或用手的觸摸給予孩子安慰,這是孩子最好的滋養。

一個人年紀大了以後,咽喉肌肉失去彈性,食物也吞不下了,吃也吃不好,女兒、兒子、媳婦照顧母親,就把飯菜、魚肉等食物打成泥,營養也是很高的給老人家灌進去。但,那是灌食,不叫觸食了。

我們可以看東西、吃東西、咬東西,這都是很大的福報,這就是觸食,就是滋養。

佛陀所說的第三種食,叫「思食」或叫「意思食」,就是可以思惟、思辨,可以學東西、長知識,在心理學這叫認知能力。

你可以讀經、認真的讀,或者聽聽佛號,佛號的加持與聲律都是一種熏習,這種熏習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安頓、安穩,這就是「思食」。所以,「思食」也可以叫「念食」。你坐下來感覺自己的呼吸,聽聽自己的心跳、脈搏的跳動,或者感覺自己在想什麼,這些都在說什麼?「思食」、「意思食」,可以學習很多東西、滋養自己的身心。(未完)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3_01-04:00-12:22。

《那先比丘經》釋182─如何善用法器

◎釋悟因

俗語有一句話說:「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俗諺給這個譬喻,要馬兒跑就要提供足夠的草料,用來比喻身體法器要養護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們養護它,是為了要善用它;要用它,就要珍惜地用。講白了,用心養護,就是為了善加利用。

善用法器,不僅俗世的人是這麼說,佛門這麼說,儒家聖人孔子也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意思相當明顯,身體要善用,要珍惜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從生理學上來說,父母生育子女是相當不容易,能將胚胎孕育到健健康康的生下來,然後給予培育到嬰幼兒,要費盡父母多大苦心;然後長大到進入小學、中學,得到社會栽培;後來出家修道要用這個法器,更需要珍惜、善用。

怎麼叫善用法器?

從儒家來說,對家族、父母榮宗耀祖、光耀門楣,可說是子女回饋父母的最大禮物。儒家《禮記》形容曾子盡孝,也留下曾子的名言:「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說:「孝有三種等級:最上等的孝,是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次等的孝,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譽;第三等則是養活父母。」為社會服務、能奉養父母都算是盡孝的了;或者讓父母覺得一生養兒育女的心血沒有白費,也是盡了孝道。

就佛家來說,除了善用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還要奉行佛陀的教法,然後,讓佛陀的教法融入我們的生命之中,就像佛陀在世間的如活經書行走於世間。這已經不是愛惜身體,身為修道人,做佛陀的出家弟子,本來就要這樣,弘揚佛陀教導給我們的教誡、教法,不但奉行不渝,還要把所得的法散播出去。這是出家弟子的使命,也是肩負的責任。

以前我看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常常思考一個課題──什麼樣的修行表現才是「佛法在世間」?舉一個日常的例子,我們日常需不需要洗澡?有沒有人修行用功到都不懂得回到生活正軌?如果為了用功而不懂得抽時間洗澡,全身臭不可聞,這樣正常嗎?(眾云:不正常。)為什麼這樣叫不正常?不是說這樣很用功嗎?如果你身旁有人說他很忙,忙著在做「修行」大事,身體卻一直發出臭味,你反而要注意他是不是有病了。不是修行人就不用洗澡,為了修行而不洗澡,全身臭味一直在薰別人,這不是一個好現像。

另外,如果用功到忘記要睡覺,忘記要吃東西,事實上,這時候我們要好好地照顧他,由旁邊的人來照顧他的身體。在佛教教團裡面還是有這樣的人,修行、做事卯起勁來,不眠不休,不珍惜自己的身體,結果讓自己生活秩序亂了套。上文說到「瘡」這個字,這是什麼?就是讓身體生病了。

所謂善用法器,也包括養護,該休息還是要休息,該穿衣服還是要穿衣服,該飲食還是要給出時間坐下來好好地用餐;就如汽車也要加油,汽車有時候也要清理、維修。不是要執著這個身體,而是要怎麼善用法器,這也是一門學問。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2_01-22:50-26:50。

《那先比丘經》釋181─療瘡喻‧珍視法器

◎釋悟因

沙門不愛其身卻要護念身體,這其中好像有矛盾,為解釋這矛盾,那先舉了「療瘡喻」。

那先問王言「寧曾入戰鬪中不?」王曾經進入軍陣的戰鬥中嗎?進入那些廝殺的情境嗎?

王言:「然,我曾入戰鬪中。」「然」,確實,我曾進入軍陣的戰鬥中。

那先言:「在戰鬪中曾為刀刃箭所中不?」王在戰鬥中曾經中刀、中箭,為這些兵器所傷害過嗎?「中」,ㄓㄨㄥˋ,中鏢。刀、箭是凶器、武器。當然,武器不只是刀、箭,還有槍、彈、炮等等。

王言:「我曾頗為刀刃所中。」「頗」,相當地。王說,我曾經為刀刃所中、受傷相當嚴重。

那先問王:「刀刃矛箭瘡柰何?」「瘡」,皮肉開裂或者腫脹、潰瘍。「柰何」,怎麼處理?

王言:「我以膏藥綿絮裹耳。」「裹」包裹,把傷口纏縛,用膏藥紗布把它包紮、保護起來。

那先問王言:「王為愛瘡故以膏藥綿絮裹耶?」王把傷口包紮是因為喜愛瘡嗎?

王言:「我不愛瘡。」王回答,我才不愛瘡呢!

那先言:「殊不愛瘡者,何以持膏藥綿絮裹以護之?」「殊」,特、這麼地。王這麼地不愛瘡,為何以膏藥綿紗包紮來保護它呢?

王言:「我欲使疾愈耳,不愛其瘡。」王說,我希望這樣的傷口、病苦快點好起來,傷口不處理會很痛、潰爛,不是喜愛瘡。

那先言:「沙門亦如是不愛其身,雖飲食心不樂,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體奉行佛經戒耳。」我們沙門的修道人也是如此不愛其身,雖然飲食而心不快樂。為什麼不快樂呢?樂的意思是貪著,不是以飲食讓心思耽著在上面,所以飲食不需做得精細,「美」精細的意思,孔子說:「食不厭細」,是指祭祀的時候所作的飲食,要仔細地、作做得美、好。但修行人不用這樣,飲食不需做得精美,也不是要做膚色美白;「趣」,宗趣、目標;而是想要支持身體以奉行佛陀的經戒罷了。「經戒」,複合詞,經典和戒律,也是佛法三藏的總代表。我這個身體要支持它,才能夠奉行佛陀的法與律。接著那先引經據典的再予說明:

佛經說言:「人有九孔。為九矛瘡。諸孔皆臭處不淨。」王言:「善哉。」1

人有九孔嗎?不是七孔?七孔在臉部,兩孔在下處,女生還多一孔要生孩子。佛經說言:「人有九孔,為九矛瘡。」九孔隨時不是在流鼻涕,就是在流眼淚;吃下去很好吃,也要能安心的排出來。不要以為吃了好吃的很好,必須要很安心地排出來才是真正的健康。「諸孔皆臭處不淨」,九孔的每一個孔洞不要說它臭,它們隨時都可能生病。

九孔隨時都可能有病,所以對這些孔洞要好生侍候,如果不侍候得好,這個身體要奉行經戒,用什麼樣的器具去實行?身體是讓我們奉行經戒的,這些叫「法器」,所以必須要好好地照顧,不僅進去的要能保護器官不發生發炎腫脹,還要讓它有精神。這怎麼說來著?我不是要愛惜身體,而是我要修道必須要愛惜我這些法器。

既是法器就需要保管、清理,時時養護、清潔,把法器弄乾淨。該休息就要休息,該清理就要清理,該吃飯還是要吃飯,飲食是需要營養,不是要吃得多精緻、多美。缺乏營養,身體是會作怪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2_01-10:50-22:50。

(1)CBETA, T32, no. 1670B, p. 716, a10-21

《那先比丘經》釋180─臭皮囊

◎釋悟因

「沙門愛惜自己的身體嗎?」彌蘭陀王問那先。沙門是梵文音譯,意思是修道者。

佛教的修行者都叫沙門,但「沙門」是印度修道者的通稱,不是專指佛教的修行者。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反對婆羅門教。印度的時代背景,社會分四姓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其中,婆羅門是最上的,而婆羅門教在印度號稱權威至上,這引起其他宗教團體的抗議。佛陀領導的教團也是沙門團之一,是其中一派的修道團體。

沙門愛惜自己的身體嗎?這個身體一般叫做「臭皮囊」,還有另一個名稱「衣架子」。身體像掛衣服的「衣架」,如果沒有靈魂、沒有智慧,不知道為何而活,就道道地地是個衣架子,穿上什麼就像是什麼;也像「臭皮囊」可以一直灌東西,灌了好東西可以撐門面,撐著好看。

不過,門面好看,灌進去的好東西,從皮膚毛孔滲出來的卻是臭的,拉的也是臭的。

以前老和尚開示會對居士說:你們喜歡吃葷,說雞排要怎麼醃、怎麼泡,要醃8個小時、10個小時,等一下你吃到嘴裡、剔個牙,唉呀,怎麼這麼臭!是香的還是臭的?是臭的。只那麼一會兒的功夫,牙縫裡的食物就被腐蝕得臭不可聞。所以,煮得再香,經過我們身體,再出來就有身體的味道。身體、皮膚的毛細孔,天天都要清洗。我們一天做多少公務事?其實,一天更多的時間是侍候自己。

當年我為什麼出家?就覺得生活瑣事、麻煩一堆,衣服洗了掛太陽底下曬,傍晚收下來,沐浴後又穿上。怎麼那麼麻煩!我母親就在幫人家做衣服,媽媽的手藝非常好,一塊好好的布料剪成七零八落好幾塊再縫起來;我那時看媽媽的客人來取衣服,帶新衣回去都喜滋滋的,又有新衣服攞弄囉,我卻覺得怎麼這麼忙!穿在身上再脫下來洗,洗了又掛,掛了又洗,天天忙,忙著服侍自己的色身。世人喜歡的,我嫌煩,我覺得我是一個無聊的人。

什麼叫愛惜身體?一個臭皮囊而已,愛它作甚?另一個是衣架子,穿衣服的衣架子,我現在穿的袈裟也是衣架子。說臭皮囊或者說衣架子,不是在說你們,我們都一樣的。事實上穿袈裟的衣架子還要更加充實內涵,否則對不起這衣架子。

王復問那先:「沙門寧自愛其身不?」(1)寧,難道。沙門難道會愛自己的身體嗎?那先言:「沙門不自愛其身。」(2)沙門不會愛惜自己的身體,我們都把身體看成是臭皮囊。王聽了很是吃驚,這是為何?於是問道:「如令沙門不自愛其身者,何以故?」(3)假設沙門不愛惜身體,我是不相信的。因為「自消息臥欲得安溫軟,飲食欲得美」(4)。息臥,休息睡覺,修行人還是要休息睡覺,躺下來的時候,還希望睡得舒服一點,棉被又輕又軟,最好床不要太硬;「飲食欲得美」,吃的食物是不是豐盛還是其次?最好合乎自己想要的的口味。一個是睡覺,欲得安溫軟;一個是飲食、衣服,衣服穿起來不要感覺那麼粗糙,天氣涼了,應該可以加點衣服,最好穿起來厚薄剛好適合身體的需要。「飲食欲得美」,吃的時候,「美」,什麼意思?是大塊的叫美,還是切得細細的叫美?還是吃的時候口感特好?會煮菜的大廚可總合一句色香味俱全,可能美食家還覺得不夠,最好點個蠟燭,還要高腳杯、燈光、插花,增加色聲香味觸種種情調。「善自護視,何以故?」(5)又好吃、又好看,又好好的保護著這個色身,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彌蘭王的反問。彌蘭王說,我不相信那先所說「沙門不自愛其身」的說法。

又嫌它是臭皮囊,又飲食息臥如此「善自護視」,豈不自相矛盾?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2_01-01:06-10:50。

(1)《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2)同上註。
(3)同註1。
(4)同註1。
(5)同註1。

《那先比丘經》釋179─佛陀的智慧之光

◎釋悟因

佛門的修行,有一種「觀想」法門,觀想的訣竅,最重要的是要選取一個觀想的對象,稱為「所緣」。在南傳佛教的禪法裡面,設有四十一種所緣,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觀「呼吸」,以呼吸為所觀的對象;另一個相當重要的觀法是取「佛相」為所緣。無論觀呼吸,還是觀佛相,當取相 成就所看到的所緣,都會是一團「光」,而不是什麼形相。這個呈現的「光」,在禪修法門也稱為「禪相」。

當我們的心安靜下來審視內心,也會看到這個光。當禪相的「光」出現之後,你不要執著在光的上面。如果執著在光,就會障礙自己的修行。

這「光」原來是我們內心的顯現,是內心的光。事實上,我們可以凝聚我們的心力,如果以佛相做觀的所緣,一段時間之後,觀想成就禪相出現,那時,佛在哪裡?佛就轉化成為你自己身心的光。這就是用功。

我講一個故事,最近才聽到的。

有一個阿嬤帶著孫子搭車,這件事發生在國外,阿嬤是白人,孫子也是白人。孩子看著司機,司機是黑人,孩子不樂了,吵著要下車,「黑人開車ㄟ,黑人是壞人。」黑人一定就是壞人嗎?無論如何,那孩子就一直吵著要下車。阿嬤聰明又機智,跟孫子說:「孩子!我們家的庭院,常常買花的種子來種,那些種子都是黑色的ㄟ。可是你知道嗎,我們把種子種下去之後,它們開的花什麼顏色都有,而且非常非常地好看。你看過的,記得嗎?」孩子瞪大了眼睛盯著阿嬤,用力的點頭說:「對哦!真的ㄟ!」阿嬤問:「黑色的都是壞的嗎?」孩子回答:「不是。」阿嬤又說:「這個人幫我們開車,他皮膚黑,就一定是壞人嗎?」孩子搖頭,不再吵著要下車了。

這故事有什麼寓意呢?如果一個社會常常用既定的框框來看事情,白的、黑的、紅的,就會如同孩子那樣的評斷;同樣的,用既定的眼光來看佛陀,佛陀涅槃就如同一般人去世相同沒兩樣。佛陀涅槃,祂去哪裡了?佛的智慧永垂不朽,無形無相、沒有方所,但,這是可以驗證的,這才是佛陀的智慧之光,是佛陀出現在世間給我們的無上法寶。
我們要去見證佛陀的智慧之光,而不是去尋找佛陀在哪裡。有時,佛陀跟我們在一起、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我們還會跟他吵架;人家不跟你吵,你看著還不舒服。

有時候,我們可以說:佛陀隨時都在人間,也隨時都在我們左右。

大家不妨偶爾暫時放下手邊的忙碌,暫停幾秒鐘,看看內身,或者掃描身體……。

總之,不要以形相去看佛陀在哪裡;把形相放下、放鬆心情,放下心來看看,佛陀為我們指出來的那一片光在哪裡。

文章出處:那先比丘經75則/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VTS_01_20:08-25:40。

(1)「取相」,禪修專有名詞。當所觀的所緣清晰、明確的在眼前,且可以不動、不變,持續至少3分鐘以上,這叫做取相。取相之後還要持續的觀察所緣,直到所緣可維持不變至1小時-3小時,就是取相成就。

《那先比丘經》釋178─佛陀在哪裡?祂的形相?

◎釋悟因

我們塑一尊佛陀,我們看這尊是不是佛陀?是或不是?如果當年佛陀說法,聲音有流傳下來,那是不是佛陀的聲音?我現在講話,這是不是悟師父的聲音?你把我的話聽進去了,後來你捕捉那聲音、追尋那個影子,那聲音是不是悟師父的聲音?哦!那是你自己的影子,不是悟師父的聲音。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1)「如來」是佛陀的另一個稱號,意指如如不動、無來無去的意思。你想知道佛陀在哪裡?你在自己心中畫一尊佛不就結了,還需要別人為你指出佛陀在哪裡嗎?我如果說:「佛陀在天上。」你會再追問:「天上的哪個地方?」我說:「佛陀在虛空。」你會再追問:「虛空在哪裡?」我們的心實在很忙,必要指出一個方所才稍歇。

佛陀在哪裡?《般若經》是這樣交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2)不管是用畫的、寫的、刻的、雕的、攝影的,都只是世間的一個影像而已。

回過頭來,如果你說:「我沒看過佛陀,很想知道佛陀長什麼樣子,就畫一尊佛陀,每天膜拜祈禱,有時半夜作夢佛陀會示現哦!」這我相信,心境虔誠佛陀就會出現。

甚至有的人生病開刀,跟我說他手術的時候看到佛陀。有一位居士,頸椎不知道是第幾節走位必須開刀。醫生為他手術開了二十多個小時,他一直處在麻醉的狀態,後來醒過來的時候,他說他看到一道白光通過,他說他看到佛陀。我說:「你真的善根很深厚。」後來沒多久,幫他開刀的醫師就退休了,為病人手術動不動一、二十個小時,身體也撐不住。那位居士說他看到佛陀,我問他:「你能告訴我,你見到的佛陀是什麼樣子?」他說看得很清楚。我希望他多說一些,無奈他只能敘述「就一道光,看得很清楚」。

一個在修道上用功的人,在臨命終時可以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這是我親自參與的。由於對阿彌陀佛的虔誠,臨命終時,他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了,問眾人:「你們有沒有看到?」確實很多人也都看到了,而且聞到空中飄來的香。只是,是不是阿彌陀本尊的樣子,我也不敢說。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不可以形相音聲去求得,但是如果我們內心平靜,心中有佛,每個人心中所現的佛像是不是同一尊?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現月,我不敢說是否是同一尊,也無從去驗證。

「佛泥洹去」,對創始者的崇敬與尊奉,在宗教信仰、宗教情懷的氛圍中,一個人在心安靜下來的精神提升,抑或者透過禪修、念佛、觀想佛,他確實可以看到佛陀顯現。誠然,每一個人所見當會有所不同,同時,個人當下所見的影像可能一直停留不變嗎?也不是的。

「泥洹」,是佛陀智慧、自在的呈顯,是人格的完成與圓滿,永遠是我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存在,佛陀不是在某一個地方駐留,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形相,就像鴦掘摩羅一路追殺佛陀卻總是追不上;那時鴦掘摩羅見到的佛陀,就只是他永遠追不上的一團光而已。

我們說佛陀,有時候在說色身老比丘的佛,有時候在說佛陀修法以後的佛,而般泥洹的佛,在我們心境不相符、不相應,事實上永遠是看不到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VTS_01_10:25-19: 57。

(1)CBETA 2024.R2, T08, no. 235, p. 752a17-18。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87〈70 不可動品〉:「無所從來亦無所去」(CBETA 2024.R2, T06, no. 220, p. 1001c23)。

《那先比丘經》釋177─佛般涅槃後去哪裡了?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審有泥洹無?」那先言:「審有。」王言:「那先寧能指示我,佛在某處不?」那先言:「不能指示佛在某處。佛以般泥洹去,不可得指示指示見處。」那先言:「譬如人然大火,以即滅其火,火寧可復指示知光所在不?」王言:「不可知處。」那先言:「佛以般泥洹去不可復知處。」王言:「善哉。」(1)

以上《那先比丘經》原文,標點為作者新加。這段文在討論:佛般涅槃後去哪裡了?

佛陀滅度後,弟子們看不到佛陀的身影很是思念佛陀,總想知道佛陀在哪裡?後世的彌蘭王知道佛陀的偉大,也是這樣問那先:「佛陀究竟在哪裡?」

不過,彌蘭王先問:「審有泥洹無?」,「審」確實,「確實有泥洹嗎?」泥洹,梵音 nirvāna,中文譯作「涅槃」,原文的意思是:一切苦都滅盡、一切煩惱都止息。這是一種修行獲得解脫的境界。也就是:生死煩惱苦迫都根除的狀況叫做「涅槃」。

「泥洹」中文也譯作「圓寂」,通俗的講,指一個人修道成就,一切苦解除、一切煩惱止息,身心達到完全安寧的狀態。

彌蘭王問:「確實有泥洹嗎?」那先肯定的說:「確實有的。」

彌蘭王又問:「那先!你能幫我指示佛在某處嗎?」

確實有泥洹,佛陀般泥洹去了,那佛陀去了哪裡呢?思慕佛陀、想念佛陀總希望有人能指示佛陀的去處。佛陀在哪裡?不要說彌蘭王想知道,我們也想知道。

可惜那先的回答讓眾生的盼望落空了。

那先回答:「不可得指示指示見處。」無法指示佛陀在某處。我沒辦法為你指出佛陀在什麼所在,在哪一個地方。「佛以般泥洹去」,「般」讀ㄅㄛ,「入」的意思,因為佛陀進入涅槃的境界,那個境界是圓寂(圓滿、寂滅)、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不可以六識身: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根的見聞覺知得以知之。

接著,那先以火滅為喻:「譬如人然大火以,即滅其火,火寧可復指示知光所在不?」

譬如有一個人燃了大火以,「以」,完結,做完了這件事,「即滅其火」,馬上就把火熄滅。火滅的時候,火還能指示人們,讓人知道火光跑向哪個地方嗎?

我這裡另舉一例,待會我請人把電燈關掉,你會問「光跑哪兒去了?」嗎?你不會這麼問,你知道:關掉電燈等於把光源切斷,電不再來,光也在剎那間消失。「光跑那兒去了?」這問題本身無法成立。

誰能知道「光跑哪兒去了?」,「不可知處」這是彌蘭王回答。不可能知道那個光跑哪兒去了。於是那先接著說「佛以般泥洹去,不可復知處。」佛陀也是這樣,因為佛陀進入涅槃了,我也不知道佛陀去了哪兒。王言:「善哉。」

「佛般泥洹去」就是佛陀進入止息煩惱、沒有痛苦的境界,苦的止息猶如火的熄滅,不可能知道那火光哪兒去了。

然而,我們總想知道佛陀進入涅槃是去了哪兒,這是我們的執著。在《金剛經》明確的說出這問題的答案: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佛陀在人間,從「迦毘羅衛國」來,從菩提伽耶苦行林來。有來有去啊!這是我們的世間。你從哪來?從家裡來,回哪去?回家去。這裡講的是色法,色法有色法的依處。

但是,當講到「心」,心從哪來?智慧從哪來?心與色是不一樣的層級。同樣的,「涅槃」講的是佛陀的智慧、佛陀的自在,就是這樣,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VTS_01_01:05-10:25。

(1) 大正藏第32冊,《那先比丘經》卷3,CBETA,T32,no.1670B,頁715-716。

《那先比丘經》釋176─菩薩道的精神

◎釋悟因

在佛法的修學,菩薩道的領域之所以被稱揚,無他,只因為存活的世間不是我們單獨一個人。

我們存活的世界,除了我們自己、家人、朋友,還有花草樹木、鳥木蟲語、風風雨雨等大自然的世界,以及城市巷道、陸海空交通等各種人為的建設,這些,大大小小、點點滴滴,構成我們存活的世界,整體看來是那樣地豐富,也那樣的一直陪伴著我們。

所謂「佛法」,很多人以為「佛法」講的是多麼高深的境界,不!佛法講的是這世間的真實!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都是屬於「我所」的範圍。所以,「境界愛」是我們對身邊的這些有情、無情世間的愛護。

三種我愛,以我愛為核心,愛自己並且以無染的心擴及菩薩道的精神,擴及「境界愛」,愛護我所生存的世間,以及其中包羅萬象的世界;「後有愛」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來世有更好的收成、並且具有更強大的力量可以擴及到來世以及與我有緣的人,大家一起建造更美好的世界。

說到自體愛,彌蘭王問那先:「沙門寧能自愛其身不?」沙門可以愛惜自己的身體嗎?(1)都說出家人要看破放下,既然要看破放下,修道人可以愛惜自己的身體嗎?那先回答:那是一定的啊!肯定是要愛惜身體!首先,身體是修道的「法器」,出家以後作為佛教的「三寶」,你更要珍惜自己的色身,藉著身心的淨化來實現佛法託付給你的理想、使命,而這也是你出家的目的。就像佛寺大殿的各種法器:大磬、木魚、大鐘、大鼓,對著法器敲一下就有聲音,那是弘法的工具,所以法器必需珍惜照顧。

還有一個情況,我常問居士一個問題:身體這個法器如果壞掉怎麼辦?(眾答:需要修理),僧寶的法器由誰來修理?由共住的團體、常住負責修理,同時,護法的居士也需要護持讓他健康起來。這就是「愛護」。

愛惜法器,為了讓它發揮法器的效能,並不是愛惜你這個臭皮囊。我們常說身體是臭皮囊,說真的,三種我愛從菩薩道的精神來看,它們其實是一體、無法分割的。

以自體愛為核心,把自已的身體保護得非常好,對別人卻不珍惜,這說不過去,因為境界的一切是與我息息相關,是自我的擴充,無論是有情、無情,盡我們所能讓自己所處的環境更加完善,豈不是自他兩利?而後有愛,不論是修行、從善,不只要照顀這一世,佛法的觀點不是斷滅論而是生生世世,所以修行、從善都要持續的去做、無有盡時,這樣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盡未來際,更加美好的來是可期的。

佛教所說的業果、業報,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明明正面、反面都講,偏偏一般人傾向落在負面的這一面來看,結果變成害怕業果,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是「少事少業少煩惱」的論調,其實不是這樣的,世界觀不是只有這一個面向,我們活在世間還是要「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這才是智慧,也才有儲備未來邁向圓滿佛智的可能。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4_01-17:00-21:46。

(1)《那先比丘經》「沙門寧能自愛其身不?」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1670A,頁700b。

《那先比丘經》釋175─我愛的三個面向:自體愛、後有愛、境界愛

◎釋悟因

彌蘭王問:可以預知來世生於何處嗎?這是「後有愛」(1)的例子。我愛的其中一種。

人對自己的愛有三種面向,自體愛、後有愛、境界愛。

第一種「自體愛」,愛護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生命不要愛傷,生病了懂得照護自己。「自體愛」,最容易檢查的,拿照片看是先找自己還是先找別人?先找自己,看自己是站在哪裡,然後,這一張照片照得好看不好看,有沒有精神?哦!這張照片看起來老了些,還是喜歡年輕的自己……以前常常說這叫我執,其實愛護自己是對的。

第二種「後有愛」,當我們問有沒有來生?有沒有下輩子?這是對來生的渴望。如果沒有下輩子,也想著把自己的理想託付給下一代;如果沒有下一代,也想辦法把自己的理想傳授給學生,這是「後有愛」。經典裡彌蘭王不斷地問:有沒有來輩子?彌蘭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希望自己國家的建設有人能傳承下去,也希望來生自己還能看到這些成就。

「後有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死後你想不想去極樂世界?想。這是對來生的渴望,也是對生命的不捨,本來生命是不斷延續的,你還沒有想要結束你的生命,我還想要到阿彌陀佛的世界,最好也到東方琉璃世界走一走,到哪個佛國去看一看,這是「後有愛」。

第三種「境界愛」(2),從自身的愛擴及對身外的人、事、物,愛屋及鳥,你愛你的兒女、妻子、住家、車子……你的念珠、你的眼鏡,這些全部打包成為你的一部分,甚至包括你兒女的朋友、同學,你愛自己的身心世界,也擴及身外環境的喜愛。

「境界愛」,有時也超誇張的,凡是歸到你眼皮子底下的,包山包海,統稱「我的」。

我的「來生」,被劃歸到「後有愛」。

我家的小狗、大狗,我家的環境,我住的城市……這些都是「我的」、「我所有的」,有時候說這是執著,不過,這些執著也來自善念,現代人更考慮我住的環境、地球以及地球的未來。

夏天氣候熱爆,不只身心燥熱不舒服,熱效應也引發地球暖化、海水澎漲上升,生養在北極的北極熊少了冰寒都快活不下去了,於是社會大眾開始討論汽油燃燒帶來的污染,反省著是不是少燃燒汽油,以免汽車的煙囪老是要放鳥賊。這「境界愛」不見得不好。

有人呼籲環保、愛護地球,有人質疑化學工廠排出污水、排到小河大圳浸蝕土壤,這些土壤種出來的蔬菜,還能是有機蔬菜嗎?社會大眾也開始思索:是啊!我們居住的環境被污染,我們自己也要付出一些責任。

「境界愛」如果用佛法來說,會認為這是「執著」,不過這是從遠離塵垢的面向來說的,如果往好的面向來說,從小我的愛放大到大我,整個共同體建立共識、共同改善,讓大家共同來使用一個更健康、更久遠的地球,這是應該的,也是相當美好的一件事。

我這樣講是朝向菩薩道的方面。菩薩行也是走向菩薩道的道路。

在台灣早期我所看到的,巷口的垃圾堆和塑膠袋都是一大堆,誰都可以往那邊丟垃圾,現在景觀不一樣了,乾乾淨淨的。以前巷口的垃圾堆,一次颱風可以把垃圾沖到水溝、沖到大小河川然後流到大海,常說大海納百川,現在大家已經知道,大海的水族也受不了這些污染而身中塑膠毒害、染上疾病。原來我們人類是製造垃圾的機器。
我們喜愛我們的環境、享用環境的同時,也共同來愛護環境,這是天經地義。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4_01-09:32–17:00。

(1) 後有愛又稱當生愛、後生愛,
(2) 境界愛或稱環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