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200─有餘依的色身、常乞食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以得度脫者,未得度脫者,有何等別異?」那先言:「人未得度脫者,有貪欲之心。人得度脫者,無有貪欲之心。」1

這一段是討論已度脫和未度脫兩者的差別。有什麼差別?那先說,已度脫和未度脫兩者的最大差別在有貪欲和沒有貪欲。這一段你們讀了就能夠明瞭,不用我多說,不過我還是要說明一下。

什麼叫做沒有貪欲呢?「但欲趣得飯食支命耳。」已得度脫者沒有貪欲,雖然身心解脫了,可還有一個生命存在世間,這就還需要取得飯食;由於沒有貪欲,對於飲食的需求就只是把它當作支持命根、滋養餘命、安頓色身罷了。「得度脫」就是煩惱已經斷了、但色身還在世間,一般我們就稱這時候的涅槃是「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意思是還遺留這個色身在世間。這個色身還是需要沐浴、吃飯,該怎麼安養,還得按照常規來安頓,這是現實的需要。這就是經文所說的「但欲趣得飯食支命耳。」。

王言:「我見世間人,皆欲快身欲、得美食,無有厭足。」彌蘭王又說,我看世間的人大家都一樣,希望自己的身體得到快活,所以都想要取得美好的飲食。「無有厭足」就是貪多無厭、欲壑難填的樣子。那先言:「人未得度脫者,飯食用作榮樂好。」就是說,一個沒有度脫的人,飯食不僅是吃而已,還要吃它的味道,吃它的感覺,還要吃很多很多的「榮樂好」。就像五子登科的欲望得到滿足,可以在朋友之間成為榮耀一樣。

「人得度脫者,雖飯食不以為樂、不以為甘,趣欲支命。」得度脫的人,他的飲食只是為了取得支身,以安頓他的色身。安頓色身是什麼意思?除了吃,他沒有貪嗜那種甘美的味道。「嗜」,貪著的意思。

以吃而言,有得度脫和沒得度脫的不同就在這裡,一個,只是為了安頓色身而吃;一個,是貪嗜美味。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有修行或者沒有修行,任誰都不喜歡粗弊的飲食,粗劣的、腐朽的食物,沒有人會喜歡。這意思是什麼?在佛門,信施供養,無法保任你吃的食物都是可口美味,所以在佛門的齋堂,一般在供桌的上方都掛有「五觀堂」,希望大眾師在使用齋食時,能夠修習五種觀想。哪五種觀想呢?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在佛門用齋的時候,都要修習這五種觀想。

這五觀堂除了正聯,東西兩序還有一副對聯:西序: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東序:五觀若明,千金易化。五種觀想能夠明悟,多少黃金美食都可以吞得下,否則,哪怕只是一滴水也都難以消化。這是中國祖師給大眾師的策勵。

而這五觀堂的背後理據,則是釋迦牟尼佛最初攝受僧眾所訂的「四依法」:(一)著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依樹下坐,(四)用陳腐藥。這「四種依」是規範出家生活的生活資具,衣、食、住、藥的最基本要求。在戒場受大戒前要先受持這「四種依」。

這四依法,有的法師主張說不用受持了,因為實際上沒有施行。不過,我要說,佛法由印度傳到中國,中國因為傳統習俗貶低乞食文化,以致在生活規範行儀方面有一些變革,但是以「常乞食」來說,是在精神意義上持續地在施行著。

儘管北傳佛教沒有到街上乞食,南傳佛教是象徵性的乞食;老實說,象徵性的乞食也不夠吃,他們還要在寺裡煮一大鍋的飯讓大家吃。佛陀所訂定的「常乞食」,在中國佛教是秉持著檀那布施來落實的。在正信的佛教道場,信眾供養都屬於常住,僧眾的吃穿用度,所有資具的來源,都是十方檀那供養,而由常住統一準備。所以,從根本意義來說,僧眾的飯食也是乞食來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3_01-01:04-10:02。

(1) 《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 p. 716。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那先比丘經》釋199─佛教講如何盡孝

◎釋悟因

中國禪宗在禪修的時候,禪師常常會用一句話來激勵禪修者:「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尚未明心見性的行者聽了就難過得哭了,有時哭得比父母過世還傷心;對於自己的修行之路,即使清楚明白知道是遇到什麼瓶頸、障礙,瞭解是怎麼一回事,也會痛哭流涕、哭得非常傷心的也很多。後者的痛哭又是怎麼一回事?意思是我終於看到了、我終於找到修道的下手方法了。這就是「道」,對於前面的道路要怎麼走下去,他已經看清楚、不再迷茫。

所以,「道」是什麼?以孝道來說,父母親給我的,除了這個色身我應該要奉盡孝養、增長家族榮耀以回報,同時,如果能夠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這才是真正的報答父母恩。人生存在世間,不只是要考慮這一生勤勞不勤勞,更要探究生命存在的意義,把父母給我們的色身再一次轉化,向佛道精進,這是報父母恩中更進一層,這就是「道」的層面。

所以,佛教講「盡孝」、「報父母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色身的回報,一種是法身的回報。一般講的「道」、「修道」,就是「法身」的修為,也就是「報法身之恩」。

聞道而哭有幾種,有時候是高興的,有時是痛哭流涕的。痛哭流涕的哭,就像禪宗所說的如喪考妣,像死了父母親一樣的哀痛,這哀痛的眼淚,是直面地面對「法身」的課題,對法身的修為感到有所虧欠,因而悲痛的涕泗縱橫。報父母恩是必須的,除了世間一般的盡孝,還要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來人生走這一遭不為法身而來,且道是為何而來?這一番思索,對生命活著的實踐,就可能帶來更落實、踏實的看待。這是蠻重要的。

我昨天在紫竹林精舍,從佛學研讀班同學的談話中學習到一個語詞,那時,我有點想不明白,怎麼他們講話我聽不太懂。有一位同學說,他是「五子登科」的人。我當然知道「五子登科」的典故,這是一個民間諺語,故事是說主人翁的五個兒子很優秀,先後登科及第。可從同學口中聽到他說自己五子登科,我就有點不明白了,於是問他什麼叫「五子登科」?他說,他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兒子有了、妻子有了,還有一個什麼子?錢子有了。原來這是現代的「五子登科」。我趕忙定睛去看看這位,看他到底是何等樣的人。

不過,那位同學並不是要展示他得意的一生,他接下來說的話才讓我真正記得他。他說,他是五子登科的人了,可是內心仍然感到迷惘;我問他,你接下來打算怎麼辦?

他說,他覺得要多多地拜佛,一直拜到自己告訴自己說,我活著沒有辜負這一生,我感到欣慰讀了佛學研讀班,沒有辜負我的福報。他說他前半生的重心是日以繼夜的賺錢,為什麼拼命賺錢?第一,他想要擁有一棟房子;第二,賺取足夠的錢子;第三,買車子;然後找到一個心儀的美女娶回家、生孩子。

他說,這些人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他都有了,可是內心還是覺得空虛,好像還缺少一個什麼「子」。他缺少什麼「子」?我想了一下,覺得他應該把他擁有的「子」全部放下。

各位覺得呢?是放下還是提起來?當然,擁有五子也不賴,只是踏上修「道」的旅程,就是要學著放下。可什麼是「放下」?是拋棄嗎?應該也不是。

「放下」兩個字說得輕巧,到底放下什麼?怎麼放才沒有負擔,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18:38-24:20。

《那先比丘經》釋198─兩種眼淚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父母死時悲啼哭淚出,人有聞佛經,亦復悲啼淚出。俱淚出,寧有別異不?」那先言:「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愛恩念愁憂苦痛,此曹憂者愚癡憂耳。其有聞佛經道淚出者,皆有慈哀之心。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其得福甚大。」1

這一則在講「淚出」,流淚。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掉淚,有什麼不同的意涵呢?

「人父母死時悲啼哭淚出」父母死的時候悲痛啼哭,這是很多人都曾經的經歷。「人有聞佛經,亦復悲啼淚出。」有的人聽經聞法之後,也會痛哭流涕。「俱淚出」,俱,皆、都、同樣,都同樣地掉出淚來,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嗎?

那先回答:「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愛恩念愁憂苦痛」,父母死的時候,「啼泣皆感」,這時候的哭泣有好幾種情感,「思愛恩念」,有時候是思念的,有時候是感恩的,有時候是悲慟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想要好好地孝養親愛的父母,他們卻走了,內心有無盡的感慨,再沒有人可以念我、罵我,我想表達孝順也很難做到了。這是「念」,「愁憂苦痛」,悲愁、憂傷、苦惱 、痛苦,這些都是父母親去世的時候子女內心傷痛的情感,這些經歷很多人應該都有經驗。但是那先比丘接著說「此曹憂者愚痴憂耳」,「曹」,這些人,這些人這麼地愁憂苦惱卻都是愚痴的。

子女哀痛父母的過世卻被說是愚痴,這評論實在大大地出乎我們的意料。不過,想想其中的緣由也能明白,因為那先是比丘、出離世間的修行者,他看待世間自然是以出離的眼光去看待,世間的這些情情愛愛、恩恩怨怨,難免會認為是生死糾纏,是無謂的煩惱。當然,以我們生活在世間的人,受別人的恩怎可能不報恩?這是必然要去做的。

「其有聞佛經道淚出者,有慈哀之心。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有的人聽聞到佛經也會淚出。聽聞經法有那麼大的魔力嗎?到底佛經講的內容是什麼?佛經講的是「道」、真理、說眾生所受的苦,或者說眾生的愚痴。我這麼說是比較淺白的講法,實誠的說,佛經講的道理綜括來說是「四聖諦」,四種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有時候講眾生所受的苦,有時候講眾生的愚痴,有時候講眾生修道的認真,有時候講眾生修道以後得到的解脫自在,這種種面向都讓人聽了感動淚出。

這其中「皆有慈哀之心」,又是慈悲又是哀憐,也是內心情感的抒發。這樣的眼淚有什麼不同呢?是「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勤苦,勞苦的意思,「勤」字,「辛勞」、「付出」,講的是「娑婆」,眾生所處的世間又稱娑婆,眾生在這個娑婆世間勤勞得不得了,付出很多很多,一時一刻都停不下來。但是這樣的勤苦,有時候是越做越錯、越做越苦;有時候不勤勞也得勤勞,有時候是業力本身的壓迫。看到眾生是這樣的被困在勞苦之中,卻是堪忍其苦、不願出離,不免心生哀憐、悲憫,「是故淚出,其得福甚大。」所以,這些人聽了佛經反而會得到福報,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是憂愁愚痴而哭。

如果是世間父母的勤苦,當然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過世會感到哀傷,尤其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有時候要報效父母,想要好好好的孝養一番,可是父母已經不等我了。而聽經聞法的淚出就不一樣,當然,父母也是世間的眾生之一,悲憫、哀憐世間的人,也包括父母在內;這樣,由世間父母的愛,在聽經聞法之後推廣普及到愛護世間的人,這就是不同之處,也是轉變業報、成就「福業」的地方。

怎麼說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道的基本。而在聽經聞法之後,心量擴大、悲憫一切,於是,你更加地善用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做出對世間真正的價值和真理,可以踐行、可以走入眾生世界,這樣的「淚出」與一般人哀傷的淚出確實是不太一樣。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你聽聞了道,從愛護父母親,知道人生的方向,提昇了自己身心的價值跟活著的意義,這確實是難得的,是真正地在此生對世人做出了貢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9:42-18:38。

(1)《那先比丘經》卷3,CBETA, T32, no. 1670B, p. 716。

《那先比丘經》釋197─人才的養成,策勵奉行至老

◎釋悟因

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設立女眾部就從那時候開始,同時也在校前樹立一塊大石碑,刻著悟因法師幫忙創辦女眾佛學院的碑文。

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在慶祝校慶九十年的時候,女眾部是成立二十年,邀請我去參觀。雖然,閩南佛學院校慶九十年,算一算從清末到民初、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是一直處在戰亂之中,停辦的時間更多,真正穩定下來的是開放以來的這二十年。我答應去南普陀寺參觀校慶。

去到南普陀寺,女眾部是列隊歡迎;那時女眾部的發展已經有三百多名學生,男眾部也有二百多名出家眾。但是女眾部的學生畢業之後,還是沒有弘法的機會,可能是國家政策使然,也可能是男眾沒給予女眾發揮的空間。

事實上,成就人才需要時間、空間的培養,不是大學畢業就永保終生。社會上用人惟才的推展,是在他大學畢業後促成他就業,想盡辦法從職場上磨鍊,不然就是需要再進修。出家僧眾的養才更是如此。在佛學院畢業之後,如果沒有繼續鍛鍊、踏上弘法講台,沒有再接受師範教育,那麼他的後續成長、再發展的可能是被斬斷的。

如《那先比丘經》所述:「諸弟子皆當奉行至老」1。「奉行」的意思是什麼?不僅要「聞」、「知」,還要不斷地「修學」、「踐行」,實際地驗證、體驗所學,這樣才能豐富它、充實它,同時也才能昇華所學。「至老」,如此奉行不輟是一輩子的事。出家、在家弟子都一樣,聽聞了佛法必須要不斷地再驗證。

從這一則「奉行至老」開始,一直到後面的經文,都是在強調這一個不斷內化、踐行的理念。讓教理、教義真正地揉進生命裡,成為心中確定不移的信仰、信念。可以這樣說,堅定的信念不是短時期或一時的聽聞可以成就的,是要「奉行至老」,不斷地體驗、踐行,從自己的身心去證實出來。

當然,這當中還有很多要「修」的。「修」,可以是修行,同時也是修正、修改、調整。修改、調整,使修行不斷地向前推進。這樣修正、調整、鍛鍊的過程是一輩子的事,你可以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一直在進步、我還在進步之中。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4:41-09:42

(1)《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那先比丘經》釋196─廈門閩南佛學院女眾部設立的緣起

◎釋悟因

我最近幾天剛從廈門回來,我去南普陀廈門閩南佛學院探望學院的女眾部。我關心比丘尼眾在中國的發展,但是,整個中國的佛教、佛學院,到目前為止,關心的重點還是在比丘身上,沒有重視比丘尼。

我在1992年(民國81年)第一次進入中國,我最先參訪的是廈門閩南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是誰創辦的?太虛大師。那時,弘一大師也在那邊教書,印順老法師也去過那裡,很多老法師與廈門閩南佛學院有很深的淵源,不過,現在都作古了。

中國在1989年(民國78年)實施對外開放。我1992年第一次去中國,去參訪廈門閩南佛學院,當時佛學院的院長是妙湛老和尚。那時,中國沒有出家的楷範,因為中國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5-1976.10),出家人都還俗去了。我去的時候,在角落裡還看到幾個出家人,沒見到道心深厚的,不然就是樣板式的出家人。

1992年我參訪廈門閩南佛學院,妙湛老和尚就帶我參觀;參觀的中途恰好撞見一位老師姑,那時候中國與臺灣一樣,女眾出家大多是帶髮修行。她看見我就說:「你來有夠好的啦!」她說的是閩南語;「你跟女眾們說:『多努力綁一些草結』,她們都不努力工作,整天只捧著一部經,不知道是要做什麼。」

我聽了當下心裡很難過。我在臺灣出家做一個比丘尼,可以讀佛學院、可以了解佛陀的經教,我還創辦「佛學研讀班」,讓佛學院畢業的學僧去帶領居士研讀佛法。我們佛學研讀班三年一屆,那時已經畢業好幾屆了,而在中國的女眾還在講這樣的話。那些出家的女眾也很想讀經,很想了解佛陀的教義,為什麼不給予機會讓她們好好地讀呢?

於是,我跟妙湛老和尚說:「老和尚!女眾們既然剃髮出家了,就讓她們可以有書讀。」老和尚很無奈:「我沒有道場,南普陀是男眾的,我們男眾、女眾不住在一起,女眾沒有地方可住。」我就說:「老和尚!您去找塊地給女眾住,錢我來出。」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就答應找塊地給女眾住。我那樣豪邁地說了這話,回到臺灣就開始擔憂了──我是香光尼僧團方丈,可錢不是我的……;好在,僧團的內部會議大眾同意捐款二百萬新臺幣。

老和尚很快找到一塊軍區用地,叫「董內岩」。這是廈門閩南佛學院女眾部設立的緣起。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1:00-04:41

《那先比丘經》釋195─佛陀證悟的真理(二)

◎釋悟因

驗證佛陀證悟的真理,人人都可以實行;就像科學實驗,每個研究員照著方法、步驟進行實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只是實驗的過程不盡相同,你的跟我的不一樣。驗證真理也是一樣。這樣,是不是另外有一套呢?也不是。佛法講的經典或理論,第一個要先講契理,與理相應,這個「理」不是另外創造的,是世間普遍、常見的真理。

佛法驗證真理,常用「三法印」印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請問諸位,你體驗過「無常」嗎?真理是普世性的,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無常之外嗎?諸法無我,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無我之外嗎?涅槃寂靜,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涅槃之外嗎?涅槃的境界是非常寂靜的,凡契入涅槃的人都可以體會到那份寂靜。

這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法用來驗證真理的量尺。

同時,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法輪常轉、法住法位,是運用雙軌在進行。這雙軌就是理論與實踐兩門,一個是「經」,一個是「戒」。什麼是「經」?什麼是「戒」?「經」是原理、理則;「戒」是世間的生活習慣,也就是正語、正行,這就是佛法傳衍中一直要掌握的兩個綱領,經教與戒律。

戒律是什麼?「戒律」有兩種,「戒」與「律」。「戒」,講的是個人不可以做什麼,「律」講的是生活在一起需要遵守的共同規範。什麼是「律」,我舉一例來說明:

研讀班的課程有一課「敦倫盡分」,「倫」,倫理,社會上約定俗成、相互遵守的規範。倫理在每個地方不盡相同。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風土民情、習俗,相沿成習就形成當地的倫理,例如,在臺灣坐公車、搭捷運,民情都會讓座給老人家,這是敬老的習俗,是臺灣特有的文化特色。這個習俗在美國有沒有?沒有。

再舉一例,在東南亞國家,進入神廟或佛寺,要赤腳、鞋子放在外面才能進入。有時廟內的地板是乾的、有時是濕的,濕漉漉的也只能穿著羅漢襪踩著水走過去。

「倫理」是當地約定俗成、需要遵守的共同規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律」。

佛陀的弟子對於經教,需要聞熏修、奉行;對於戒律,則需要奉行至老。戒定慧三學,戒律是共世間,與世間的生活習慣重疊;禪定也是共世間;惟有智慧是不共世間。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13:55-17:52。

《那先比丘經》釋194─佛陀證悟的真理(一)

◎釋悟因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成就正覺,我們就要問了:佛陀所證悟的「道」是什麼道呢?經典裡一般就說它是「佛法」。但是,佛法不是佛陀創造的,是世間本來就存在的真理。

經典如何形容這世間存在的真理呢?經典這麼形容說,這真理是「法住、法相、世間相常住」,法住、法相、世間相常住,意思是這真理是世間一直存在著的,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出世在世間才有這個「法」,只是我們沒有去發掘、沒有去證悟罷了。

我們稱呼佛陀為「覺者」,覺悟的人,是因為佛陀最先覺悟到這世間一直存在的真理,他驗證這個真理,同時他也把他驗證的真理講出來,這才說佛陀是「法」的源頭,「法」從佛出。「法」不是佛陀所創造,是佛陀所覺悟、佛陀所驗證的真理。

這一條證悟之道是佛陀親自走過來,他是人,既然佛陀是人,他可以證道,自然,我們一般凡夫眾生也可以證道,可以追隨佛陀的足跡踏上證道的旅程。

佛陀證悟之後,來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他將他證悟的真理傳播給五比丘,五比丘就一個個證悟了,佛陀確認「法」的可驗證性,就組織僧團要弟子們向四方佛播,法可以傳播、語言又可互通,每個人都可以證悟這世間的真理,這是「佛法」可貴的地方。

佛法,不是遙不可及的、超越眼身鼻舌身意、另外再創造的一個存在,絕對不是。

所以,當我們講「法從佛出」、「佛是法源」是對佛陀無限崇高的讚歎,佛陀帶給世間的貢獻,是佛陀的智慧,佛陀將他證悟的真理傳給我們,傳給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得渡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生死是可以超越的,這是佛陀創建的教法。

佛陀創建教團之後,弟子們照著佛陀的言教去修行,也有很多人開悟、證道,自己的苦得到解脫,也就再傳播給其他人讓其他人獲益,就這樣代代傳承,佛陀證悟的真理就這樣傳承下來直到今天。

一般講的「佛法」有兩種,一種是世間真理,一種是出世間真理。世間真理,本來如是的存在,例如生、老、病、死,這是世間的真理。「真理」,意思是普遍存在、每個人都可以體驗、驗證的;出世間真理,指可以不再受生老病死苦的束縛而得以超越,這出世間真理也是人人可以體驗、驗證的。這就是佛陀所證悟的真理:生死與生死的解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9:30-13:55。

《那先比丘經》釋193─佛陀無師自悟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佛寧悉學知奉行經戒不?」那先言:「佛悉學知奉行經戒。」王言:「佛從誰師受經戒?」那先言:「佛無師。」1

這一段對話其實是彌蘭王想要知道「佛陀的這些經戒是從哪裡來的?」

彌蘭王問那先:「佛陀真的完全地學習經典並奉行戒律嗎?」彌蘭王是在問,佛陀是跟誰學的?師從哪一位老師?不然,這些經與戒是從哪裡來的呢?那先說:「佛陀確確實實地、完全地學習了經與戒,他知道了,同時也親自奉行、體驗親證了這些經戒。」意思是佛陀也是從學習而來的。

於是,彌蘭王接著問:「佛從誰師受經戒?」佛陀從哪一位老師學習啊?

我們讀過韓愈的〈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也有二種,經師、人師。〈師說〉是非常好的給老師定義的一篇文章。它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也在說明老師是怎麼來的、學生是怎麼來的。

我們常說「弟子」,「弟子」是什麼意思?學生對老師自稱「弟子」,意指「如弟、如子」、「學在師後」,老師教導我、我從老師那裡學道。現在一般稱「學生」,向老師學習,我有些知道的知識,都是老師教給我的。

這裡,彌蘭王問那先:「佛從誰師?」佛陀知道這些經戒,他聽聞、學習、知道、奉行的這些,他是從哪位老師學的?那先言:「佛無師,佛得道時便悉自知諸經道。」2佛得道時,便悉數知道所有的經道。佛無師,是在說佛「得道」時。佛未得道之前曾經參學,不是沒有參學,但是佛陀得道的最後階段,佛陀是無師的。

佛陀最後的超越,完全地體悟、體證、親證宇宙的真理,佛陀是自己證悟、證道,這是源自佛陀內在深刻的覺醒與內省。「佛不如諸弟子學知佛所教,諸弟子皆當奉行至老。」3我們跟佛陀不一樣,我們的學習是從佛陀而來,我們所知道的,也是遵循佛陀所教導地去實踐,佛陀是我們的「法源」,我們的學習是從佛陀那裡來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03:14–9:30。

(1) 《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32冊,CBETA,T32, no1670B,頁716。
(2) 同上註。
(3) 同註1。

《那先比丘經》釋192─釋迦牟尼佛的梵行與梵天的梵行有什麼不同?

◎釋悟因

佛陀以希達多太子之身出家,出家之後就不再與婦女行淫欲。於是彌蘭王就問那先:「假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為第七天王梵弟子。」1假如佛陀沒有世間的性生活,跟梵天王一樣,梵天王是離開欲界更上一重天的天王,那佛陀豈不是梵天王的弟子?

這不對啊!彌蘭王的邏輯似乎合理,可好像那個地方弄錯,弄顛倒了。

那先為了讓彌蘭王明白,佛陀與梵天王的不同,就問彌蘭王:「梵天王有念無念?」王言:「有念。」有念就還是有漏、有煩惱的凡夫。色界天在三界之內,當然還是有漏的。這裡要說的最大的不同,佛陀的念是無漏的。

梵天王由於果報的關係生在梵天,在三界的色界第一重天的第三天,可是如果離開這個地方,他的業報還是會現行的。「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諸天皆為佛弟子。」2從有念無念、有漏無漏來判斷,佛陀的境界比梵天王高,所以梵天王以及諸天都是佛陀的弟子。

接著那先又舉個例子來說明:那先問王言:「鳥鳴聲何等類?」王言:「鳥鳴聲如鴈聲。」3「鳥鳴聲何等類?」鳥的叫聲要怎麼歸類呢?王言:「鳥叫聲如鴈聲。」那先就說「如是鳥為是鴈,弟子各自異類。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4如果籠統的說鳥叫聲是鴈聲,而其實各種鳥有各種鳥自己的類別,佛陀也是這樣,不是修梵行就可以籠統的說是梵天王的弟子。

那先指的「各有其類」,意思是各自有各自的修行法門、宗旨,各有所思、各有所行,宗旨歸趣都不一樣,不是修梵行就統一歸類說是誰的弟子。

佛陀對弟子的教誡、對弟子宣說的教法之中,也有修學梵行的教誡,而這類的教誡是與修行「無念」、「戒斷煩腦」有關,是從因地說的;而梵天的梵行是一種「果報」。同樣是梵行,卻是兩種類別。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5_01-05:36-09:45。

(1) 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2) 同上。
(3) 同註1。
(4) 同註1。

《那先比丘經》釋191─佛陀不與婦女交會嗎?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佛審如第七天王梵所行,不與婦女交會不?」那先言:「然!審離於婦女,淨潔無瑕穢。」1

這段文字是一個轉折,表現出彌蘭王想進一步了解佛陀,他問那先,有關於佛陀聖潔的人格。彌蘭王首先問「佛陀真的像第七天梵天王那樣行梵行,與婦女不交會嗎?」那先回答:「是的,佛陀真的像第七天梵天王那樣純潔無瑕。」

「第七天王」,即大梵天王,為「色界」初禪天的第三天的天王。「梵所行」所行的梵法,即清淨法、梵行,指不與婦女行淫欲法。

「梵」字,在印度文中使用相當頻繁,如梵天、梵文,「梵」為形容詞,用「梵」字形容的事物,具有清淨、潔淨、聖潔的意思。

印度的婆羅門認為他們的種性是梵天的後裔,是從梵天下來人間,所以他們的文字叫「梵文」、「梵語」、「梵音」。其實印度信仰的「梵」,包含三大神明,濕婆神、毗濕奴神以及梵天。佛陀生於印度、建立佛教教團,因此借用印度的傳統用語,用「梵」字代表聖潔,例如稱讚「唱頌」是清淨的,就稱「梵唄」;行為是聖潔的,就稱「梵行」。

佛教所說的世界觀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欲界,包含欲界六天、人類、動物、生物等有情與無情界,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二界遠離淫欲,沒有人界、欲界的性生活。

梵天王在色界初禪天的第三天,是沒有性生活的。佛陀如同梵天王不與婦女過性生活的嗎?這裡我們先講清楚,佛陀在出家前有娶妻子耶輸陀羅,那時他在家是有結婚的,他們育有一個兒子羅睺羅,這是人間的佛陀,還是太子的悉達多;但是他出家以後,就不再做這些事。

這意思很明白了,學佛可以有性生活,但是出家就沒有性生活。「審離於婦女,淨潔無瑕穢。」佛陀確實離於婦女,不與婦女過這樣的性生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5_01-01:02-05:36。

(1)《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 no.1670B,頁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