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95─佛陀證悟的真理(二)

◎釋悟因

驗證佛陀證悟的真理,人人都可以實行;就像科學實驗,每個研究員照著方法、步驟進行實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只是實驗的過程不盡相同,你的跟我的不一樣。驗證真理也是一樣。這樣,是不是另外有一套呢?也不是。佛法講的經典或理論,第一個要先講契理,與理相應,這個「理」不是另外創造的,是世間普遍、常見的真理。

佛法驗證真理,常用「三法印」印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請問諸位,你體驗過「無常」嗎?真理是普世性的,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無常之外嗎?諸法無我,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無我之外嗎?涅槃寂靜,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涅槃之外嗎?涅槃的境界是非常寂靜的,凡契入涅槃的人都可以體會到那份寂靜。

這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法用來驗證真理的量尺。

同時,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法輪常轉、法住法位,是運用雙軌在進行。這雙軌就是理論與實踐兩門,一個是「經」,一個是「戒」。什麼是「經」?什麼是「戒」?「經」是原理、理則;「戒」是世間的生活習慣,也就是正語、正行,這就是佛法傳衍中一直要掌握的兩個綱領,經教與戒律。

戒律是什麼?「戒律」有兩種,「戒」與「律」。「戒」,講的是個人不可以做什麼,「律」講的是生活在一起需要遵守的共同規範。什麼是「律」,我舉一例來說明:

研讀班的課程有一課「敦倫盡分」,「倫」,倫理,社會上約定俗成、相互遵守的規範。倫理在每個地方不盡相同。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風土民情、習俗,相沿成習就形成當地的倫理,例如,在臺灣坐公車、搭捷運,民情都會讓座給老人家,這是敬老的習俗,是臺灣特有的文化特色。這個習俗在美國有沒有?沒有。

再舉一例,在東南亞國家,進入神廟或佛寺,要赤腳、鞋子放在外面才能進入。有時廟內的地板是乾的、有時是濕的,濕漉漉的也只能穿著羅漢襪踩著水走過去。

「倫理」是當地約定俗成、需要遵守的共同規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律」。

佛陀的弟子對於經教,需要聞熏修、奉行;對於戒律,則需要奉行至老。戒定慧三學,戒律是共世間,與世間的生活習慣重疊;禪定也是共世間;惟有智慧是不共世間。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13:55-17:52。

《那先比丘經》釋194─佛陀證悟的真理(一)

◎釋悟因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成就正覺,我們就要問了:佛陀所證悟的「道」是什麼道呢?經典裡一般就說它是「佛法」。但是,佛法不是佛陀創造的,是世間本來就存在的真理。

經典如何形容這世間存在的真理呢?經典這麼形容說,這真理是「法住、法相、世間相常住」,法住、法相、世間相常住,意思是這真理是世間一直存在著的,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出世在世間才有這個「法」,只是我們沒有去發掘、沒有去證悟罷了。

我們稱呼佛陀為「覺者」,覺悟的人,是因為佛陀最先覺悟到這世間一直存在的真理,他驗證這個真理,同時他也把他驗證的真理講出來,這才說佛陀是「法」的源頭,「法」從佛出。「法」不是佛陀所創造,是佛陀所覺悟、佛陀所驗證的真理。

這一條證悟之道是佛陀親自走過來,他是人,既然佛陀是人,他可以證道,自然,我們一般凡夫眾生也可以證道,可以追隨佛陀的足跡踏上證道的旅程。

佛陀證悟之後,來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他將他證悟的真理傳播給五比丘,五比丘就一個個證悟了,佛陀確認「法」的可驗證性,就組織僧團要弟子們向四方佛播,法可以傳播、語言又可互通,每個人都可以證悟這世間的真理,這是「佛法」可貴的地方。

佛法,不是遙不可及的、超越眼身鼻舌身意、另外再創造的一個存在,絕對不是。

所以,當我們講「法從佛出」、「佛是法源」是對佛陀無限崇高的讚歎,佛陀帶給世間的貢獻,是佛陀的智慧,佛陀將他證悟的真理傳給我們,傳給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得渡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生死是可以超越的,這是佛陀創建的教法。

佛陀創建教團之後,弟子們照著佛陀的言教去修行,也有很多人開悟、證道,自己的苦得到解脫,也就再傳播給其他人讓其他人獲益,就這樣代代傳承,佛陀證悟的真理就這樣傳承下來直到今天。

一般講的「佛法」有兩種,一種是世間真理,一種是出世間真理。世間真理,本來如是的存在,例如生、老、病、死,這是世間的真理。「真理」,意思是普遍存在、每個人都可以體驗、驗證的;出世間真理,指可以不再受生老病死苦的束縛而得以超越,這出世間真理也是人人可以體驗、驗證的。這就是佛陀所證悟的真理:生死與生死的解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9:30-13:55。

《那先比丘經》釋193─佛陀無師自悟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佛寧悉學知奉行經戒不?」那先言:「佛悉學知奉行經戒。」王言:「佛從誰師受經戒?」那先言:「佛無師。」1

這一段對話其實是彌蘭王想要知道「佛陀的這些經戒是從哪裡來的?」

彌蘭王問那先:「佛陀真的完全地學習經典並奉行戒律嗎?」彌蘭王是在問,佛陀是跟誰學的?師從哪一位老師?不然,這些經與戒是從哪裡來的呢?那先說:「佛陀確確實實地、完全地學習了經與戒,他知道了,同時也親自奉行、體驗親證了這些經戒。」意思是佛陀也是從學習而來的。

於是,彌蘭王接著問:「佛從誰師受經戒?」佛陀從哪一位老師學習啊?

我們讀過韓愈的〈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也有二種,經師、人師。〈師說〉是非常好的給老師定義的一篇文章。它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也在說明老師是怎麼來的、學生是怎麼來的。

我們常說「弟子」,「弟子」是什麼意思?學生對老師自稱「弟子」,意指「如弟、如子」、「學在師後」,老師教導我、我從老師那裡學道。現在一般稱「學生」,向老師學習,我有些知道的知識,都是老師教給我的。

這裡,彌蘭王問那先:「佛從誰師?」佛陀知道這些經戒,他聽聞、學習、知道、奉行的這些,他是從哪位老師學的?那先言:「佛無師,佛得道時便悉自知諸經道。」2佛得道時,便悉數知道所有的經道。佛無師,是在說佛「得道」時。佛未得道之前曾經參學,不是沒有參學,但是佛陀得道的最後階段,佛陀是無師的。

佛陀最後的超越,完全地體悟、體證、親證宇宙的真理,佛陀是自己證悟、證道,這是源自佛陀內在深刻的覺醒與內省。「佛不如諸弟子學知佛所教,諸弟子皆當奉行至老。」3我們跟佛陀不一樣,我們的學習是從佛陀而來,我們所知道的,也是遵循佛陀所教導地去實踐,佛陀是我們的「法源」,我們的學習是從佛陀那裡來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03:14–9:30。

(1) 《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32冊,CBETA,T32, no1670B,頁716。
(2) 同上註。
(3) 同註1。

《那先比丘經》釋192─釋迦牟尼佛的梵行與梵天的梵行有什麼不同?

◎釋悟因

佛陀以希達多太子之身出家,出家之後就不再與婦女行淫欲。於是彌蘭王就問那先:「假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為第七天王梵弟子。」1假如佛陀沒有世間的性生活,跟梵天王一樣,梵天王是離開欲界更上一重天的天王,那佛陀豈不是梵天王的弟子?

這不對啊!彌蘭王的邏輯似乎合理,可好像那個地方弄錯,弄顛倒了。

那先為了讓彌蘭王明白,佛陀與梵天王的不同,就問彌蘭王:「梵天王有念無念?」王言:「有念。」有念就還是有漏、有煩惱的凡夫。色界天在三界之內,當然還是有漏的。這裡要說的最大的不同,佛陀的念是無漏的。

梵天王由於果報的關係生在梵天,在三界的色界第一重天的第三天,可是如果離開這個地方,他的業報還是會現行的。「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諸天皆為佛弟子。」2從有念無念、有漏無漏來判斷,佛陀的境界比梵天王高,所以梵天王以及諸天都是佛陀的弟子。

接著那先又舉個例子來說明:那先問王言:「鳥鳴聲何等類?」王言:「鳥鳴聲如鴈聲。」3「鳥鳴聲何等類?」鳥的叫聲要怎麼歸類呢?王言:「鳥叫聲如鴈聲。」那先就說「如是鳥為是鴈,弟子各自異類。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4如果籠統的說鳥叫聲是鴈聲,而其實各種鳥有各種鳥自己的類別,佛陀也是這樣,不是修梵行就可以籠統的說是梵天王的弟子。

那先指的「各有其類」,意思是各自有各自的修行法門、宗旨,各有所思、各有所行,宗旨歸趣都不一樣,不是修梵行就統一歸類說是誰的弟子。

佛陀對弟子的教誡、對弟子宣說的教法之中,也有修學梵行的教誡,而這類的教誡是與修行「無念」、「戒斷煩腦」有關,是從因地說的;而梵天的梵行是一種「果報」。同樣是梵行,卻是兩種類別。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5_01-05:36-09:45。

(1) 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2) 同上。
(3) 同註1。
(4) 同註1。

《那先比丘經》釋191─佛陀不與婦女交會嗎?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佛審如第七天王梵所行,不與婦女交會不?」那先言:「然!審離於婦女,淨潔無瑕穢。」1

這段文字是一個轉折,表現出彌蘭王想進一步了解佛陀,他問那先,有關於佛陀聖潔的人格。彌蘭王首先問「佛陀真的像第七天梵天王那樣行梵行,與婦女不交會嗎?」那先回答:「是的,佛陀真的像第七天梵天王那樣純潔無瑕。」

「第七天王」,即大梵天王,為「色界」初禪天的第三天的天王。「梵所行」所行的梵法,即清淨法、梵行,指不與婦女行淫欲法。

「梵」字,在印度文中使用相當頻繁,如梵天、梵文,「梵」為形容詞,用「梵」字形容的事物,具有清淨、潔淨、聖潔的意思。

印度的婆羅門認為他們的種性是梵天的後裔,是從梵天下來人間,所以他們的文字叫「梵文」、「梵語」、「梵音」。其實印度信仰的「梵」,包含三大神明,濕婆神、毗濕奴神以及梵天。佛陀生於印度、建立佛教教團,因此借用印度的傳統用語,用「梵」字代表聖潔,例如稱讚「唱頌」是清淨的,就稱「梵唄」;行為是聖潔的,就稱「梵行」。

佛教所說的世界觀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欲界,包含欲界六天、人類、動物、生物等有情與無情界,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二界遠離淫欲,沒有人界、欲界的性生活。

梵天王在色界初禪天的第三天,是沒有性生活的。佛陀如同梵天王不與婦女過性生活的嗎?這裡我們先講清楚,佛陀在出家前有娶妻子耶輸陀羅,那時他在家是有結婚的,他們育有一個兒子羅睺羅,這是人間的佛陀,還是太子的悉達多;但是他出家以後,就不再做這些事。

這意思很明白了,學佛可以有性生活,但是出家就沒有性生活。「審離於婦女,淨潔無瑕穢。」佛陀確實離於婦女,不與婦女過這樣的性生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5_01-01:02-05:36。

(1)《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 no.1670B,頁716。

《那先比丘經》釋190─活到老學到老

◎釋悟因

當我們還有一口氣的時候,我們還會努力地呼吸、奮力地拼搏,過我們應過的人生。這份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的能力,這天生的精神力的推動由內而發,容不得我們選擇說要或不要。因此,年歲漸長更需要勤於學習。

不要以為年紀大了,便是見多識廣,自認比家裡的晚輩知道得多,就隨意地教導晚輩。事實並非如此。需知道,年輕人的學習能力遠勝於我們,或許我們需要摸索許久才能掌握的現代科技產品,年輕人只需指尖輕觸,便可在瞬間完成三、四個步驟。而我們,記憶力與認知功能大不如前,可能做了這個步驟,忘了下個步驟,需要反覆詢問,反而讓孩子們都覺得不耐煩。

「倚老賣老」這種事情是好幾百年前的事了,現在科技發展迅速,再不能倚老賣老,年紀大了反而需要更謙虛的學習、不恥下問,唯有如此,方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同時,越是參與學習,我們的身心越是健康、有活力。身體可能大不如前,卻不至於頹廢,頭腦也許不似年輕時候那麼靈光,卻也不至於很快退化到認知障礙的情況。而且,我們的視野也會打開,看到以前未曾經歷的新世界,甚至你還知道可以再學什麼、再補充什麼知能,好讓生活世界更豐富,讓我們對世間的貢獻更貼近,讓理想更跨進一步。

昨天學習得已經很好,今天要比昨天學得更好。此生能得成人身、做一個人已經很難得,就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儘管很苦,有很多的壓力,有時是自我要求,有時社會也期待我們、要求我們,這也變成我們的壓力。不過,我們也能像小朋友一樣掙脫這些束縛,而且這能力也是天生的。

「生於世間,長於世間,而不像世間之事」1,在《那先比丘經》裡,這話是在形容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一個超越世間的形象,也是我們世間人的楷範,我們修學佛法,就要發菩提心,志願向佛陀學習,成為像佛陀那樣超越世間的人。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23:02-29:55-。

(1)《那先比丘經》卷3,(CBETA 2024.R3, T32, no. 1670B, p.716b4-5)。

《那先比丘經》釋189─小BABY剛生下來為什麼要哭呢

◎釋悟因

佛陀「生於世間,長於世間,而不像世間之事。」1同樣是這色身,在思想上、看法上、知見上,佛陀就與我們有一些不同;同時,他隨時都有一種滿足與歡喜心。

我有一個問題問各位,小BABY剛生下來為什麼要哭呢?

聽說我們的攝影師剛生下一個小BABY,我們應該恭喜他。那個小BABY剛生下七天,我想知道小BABY剛生下來為什麼要哭呢?我們會說小BABY在喊苦啊!苦啊!小BABY有沒有在叫苦呢?不是的。因為那個「苦」字他還沒有學到。

小BABY剛生下來就要哭,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他要自己呼吸空氣。呼吸空氣為什麼要哭呢?因為本來在媽媽的肚子裡,是媽媽提供氧氣給小BABY,那時他不需要自己呼吸,也不需要大小便。結果從媽媽的子宮一出來,發現氧氣沒了就哇哇的哭了,這一用力,氧氣進入體內,小BABY哭得更大聲。

我們是看到小BABY哭,事實上,他是掙開了全身、用盡全力,才呼吸到充足的氧氣。我說這情況叫做「我要長大了」、「我要活下去」。那時,進到BABY身體的空氣是冷還是熱?冷的。小BABY還要馬上學習冷熱的調適,他是來到一個與媽媽的肚子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但小BABY適應得多快!他就這樣活下來了!

同時,小BABY來到一個新環境,他也是得到自由的。因為在媽媽的子宮裡,他是處在一個極其被壓縮的狀況,一旦呱呱落地,他得到了完全的開放,空氣一進到體內,鮮活的氧氣讓他全身舒展開來,他準備獨立地活在這世上,他準備好好地活。

所以,小BABY的第一聲哭聲告訴我們,人從出生的第一刻,他就已經開始學習如何生活在這世界上了,除了父母給予的,自我經驗告訴他:「我必須努力的學習,才能好好地活在這世上。」好學的種子是天生的,或者說是從一出生就種下的種子。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17:39-23:02。

(1)《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p.716。

《那先比丘經》釋188─時時保持腦袋清醒

◎釋悟因

上文說到要讓身體健康,要善用四食滋養: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臺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很多專家都意識到社會高齡者的健康問題,並強調要注重健康意識。我認同專家說的,要時時保持腦袋清醒才是健康之道,不至於「認知衰退」太早。

讓腦袋清醒的方法是什麼?不就是九孔的垃圾要能排泄得出來嗎!注重四食調節、常常動動身體,讓身體垃圾出清,全身筋脈暢通,血液循環就不會淤塞,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就不會找上你。

我常常教居士要動動腳趾頭,躺到床上睡覺前動動腳趾頭包好睡。留意足下,腦部的每個神經叢都經過全身,經絡落在腳底、腳尖,你躺著、坐著就動動腳趾頭,或者用十個腳趾頭打節拍,也不用太久,一次打一、兩分鐘就好,這絕對是當下的,又顧健康,又喚醒當下的覺知,同時也去感受一下自己全身心的覺知。

回到當下,動動腳打一打節拍,同時也觀察一下自己的呼吸,有沒有很喘?呼吸的感覺有沒有很清明?這當下的覺受都是身心當下的反應,也是最快、最方便的自我檢查,就從腳底、敲打腳趾頭開始。你也可以把腳趾頭一根一根的數過去,數了右腳,再數左腳,看看是不是都是五根腳趾頭?有沒有跑出第六根、第七根來?

如果你不會用腳趾頭打節拍,就坐在地板上,用你的右手大拇指摸腳底,然後順勢捏捏腳趾頭,一根一根的捏,保證會有些微的痛感,你的腳底、腳趾是有覺知的。

為什麼我一直在講覺知呢?不是說要保持腦袋清醒嗎?是的,你的腳趾、腳趾頭有覺知就能連動到腦部保持清醒;你摸到腳底、哪根腳趾都覺知清楚,腦部相對的神經叢就都活躍起來。

有空,時不時地動動你的腳趾、觸一觸腳底的每個部位,這是我送給你們的食物。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16:05-17:39。

《那先比丘經》釋187─人人都可以成佛

◎釋悟因

佛陀說:人人都有佛性,他在《法華經》也說,他來到人間對眾生的開導,就是希望人人都可以像他一樣。佛陀垂示、慰勉眾生努力向佛道邁進,讓我們知道生命存在的意義,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可以追求、積極向上。

佛陀的開示把我們都點醒了。哦!原來我們都可以像佛陀一樣成就佛道,雖然這個目標非常的長遠,但是佛陀的垂示是那麼的激勵人心!佛陀親口說的,一沙一塵的善心、善願都可以迴向佛道,縱使現在還沒有完成,也可以練習讓生命回到當下、覺知當下,繼續不斷地這麼做下去,就能走上佛道的旅程。

佛陀講得好親切啊!他說他來到人世間,惟一要做的就是這件事。佛陀要「開、示、悟、入」眾生走向佛道,他懇切的開導、示現眾生可以聽得懂的法要,讓我們悟入佛道。這就是我們的信念:佛出人間,同樣是人,在人的身上也可以完成佛道的實踐!

悟入佛道,就是學習佛陀做一個覺悟的人,我們最初的悟道,就從覺知當下做起。

其實,覺知當下是很容易做到的,怎麼學習呢?以行住坐臥來說,當你坐著的時候,你注意你的足下,足下是腳掌、腳趾,你將腳趾頭敲打地面,有感覺嗎?動腳趾的時候腳趾頭是有覺知的,而且你也很清楚腳趾頭在動,這就是覺知當下。
腳趾就是一般說的足下,那裡有很多的神經叢;當你動腳趾頭的時候,神經叢也被牽動了;而且就醫理來說,腳趾的神經叢與腦部是連動的。動動腳趾,也就在運動頭腦。

禪宗有一句話說:「通身是眼」,什麼意思?把眼識的覺知放在身體的某處,就如禪師說的掃描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身體被掃描的部位,那個部位立馬就有覺知。
喜歡打坐的人不要靜坐不動,多多掃描身體,讓身體的每個部位的覺知都活絡起來,再動動腳趾。這是四念處之中,「身念處」的修學;初入手,就是訓練「覺知」。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13:16–16:0-

《那先比丘經》釋186─佛陀給世間的啟發是什麼?

◎釋悟因

「佛生於世間,長於世間,而不像世間之事。」1這一句話是佛陀三十二相這一段的結語:雖然佛陀的父母沒有三十二相的相好,而佛陀卻確實有這樣的長相。

細思這結語,其中有幾點意涵,其一,佛出人間:佛陀生於世間,他是人,有人的特質,也跟世間的人一樣從父母所生,傳承父母的基因。其二,佛陀與你我一樣長於世間,他是被撫育長大,也受到世間的熏習。其三,佛陀與眾不同的是,他不像世間之事,他所呈顯的智慧、慈悲和願力,和世間的人不一樣。這是佛陀所以成為佛陀而與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也是佛陀最偉大的地方。

綜上而言,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人的種種有些是來自傳承,是先天的,有些來自個人的、後天的努力,不全然是宿命的。

佛陀的智慧指引人們、帶給世間的啟發是什麼?佛陀所示現的是,人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來成就自己。父母有沒有影響我們?有。他們給我們一些基因,以及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但是真正的奮鬥和努力還是在自己。儘管一樣是在世間吃同樣的米、同樣的飯,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佛陀的三十二相中,有一項相好,廣長舌。印度人相信,佛陀的舌頭廣長到伸出來可以覆蓋整個面門。我們自己把舌頭伸出來看看貼到哪裡?為什麼佛陀的舌頭可以廣長到如此?那是因為他在很多生很多世的修行裡,沒有惡口、沒有罵人、沒有說謊,這是從業報的面向來說;而依我的理解,佛陀的廣長舌是因為佛陀的智慧。要不你看,佛陀當年的說法,我們二千五百年後還在聽,從時間長度來說,有沒有很長舌?不是長舌婦的長舌,而是具有智慧、善說法要,所以,到如今我們還在聽他的話,接受他的教誨。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07:40-13:16-15:40-。

(1) 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