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現勘專案小組蒞臨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現勘專案小組蒞臨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釋自衍 報導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將近年典藏的兩種重要文獻,申報「2017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初審通過,今2017年8月22日下午2時,計有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員、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等五位學者專家,蒞臨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進行提報資料現場勘查複審會議。

  會議於下午二時開始,首先由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法師致詞,法師開示:感謝佛教界長老大德對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文獻的信心,而將他們一生典藏的重要文獻送給香光,如淨海法師將一輩行腳世界各國,所收集之佛教郵票,計有二千多張,有臺灣、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羅馬利亞、約旦、巴基斯坦、阿富汗、法國等二十餘個國家地區的郵票原件送給本館典藏,我們將它整理提報「世界佛教的文化記憶:世界佛教郵票典藏輯(1960-2006)」。

  另有朱斐居士,將1952年至1989年主編《菩提樹》雜誌(共444期)授權我們做期刊全文數位化,目前已在網路上流通,今「菩提仁愛之家」將當初編輯《菩提樹》之「佛教新聞」、「影畫版」專欄,所使用之原始照片及朱居士參訪世界各地教界所記錄的老照片一批,計有17,431張,由本館數位化建置臺灣佛教史圖文資料庫。這些相片記錄了民國41年至民78年臺灣佛教發展與世界各地佛教交流的記錄,是世界佛教文化發展的重要珍貴記錄。此即本次申報的「世界佛教的文化記憶:《菩提樹》雜誌(1952-1989)老照片的典藏」。希望大家都指教。

  之後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簡報本次申報的二種文獻之典藏意義、典藏內容、數位典藏的作業方式、未來流通設想。之後由各委員實際勘查典藏環境與具代表性之文獻遺產,並進行典藏Q&A專案小組會議。

  與會專家學者感佩在一個嘉義偏鄉的圖書館又是非營利單位,可以典藏這麼重要的文獻,並將這些典藏品做規格化的數位化管理、建置資料庫與重視典藏的環境維護,委員們紛紛覺得這項工程意義很大,但所需經費與工程皆耗大,建議可以爭取企業者贊助支持,以令這些資料庫早日完成,利益更多有心研究者。會議於下午四時半結束,與會者並照相合影留念。

會後與會學者專家合影

會後與會學者專家合影

悟因長老尼開示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典藏重要文獻的因緣。

悟因長老尼開示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典藏重要文獻的因緣。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簡報典藏的意義與數位化的方式等內容。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簡報典藏的意義與數位化的方式等內容。

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現勘專案小組會議_於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現勘專案小組會議_於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學者專家勘查典藏環境。

學者專家勘查典藏環境。

與會委員詳閱珍品文獻。

與會委員詳閱珍品文獻。

重要珍品文獻一偶。

重要珍品文獻一偶。

與會者會議後合影。

與會者會議後合影。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http://www.gaya.org.tw/librar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ayalib/

典藏【傳家法寶】

典藏【傳家法寶】
悟因長老尼開示影音全套68片DVD
兩千五百年前流傳至今的佛陀智慧,
是人類思想啟蒙、精神典範與面對世界的力量,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長老尼梳理浩瀚佛法的精神與價值,
回應不同世代內心的困惑、想望與期待。
家是修行道場,傳家有佛法,平安一生。

影片製作:紫竹林精舍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鸚鵡」佛教典故(二) 鸚鵡與獼猴──「世間八法」無常《摩訶僧祇律》

「鸚鵡」佛教典故(二) 鸚鵡與獼猴──「世間八法」無常《摩訶僧祇律》
◎釋見晉

國王飼養了二隻聰明可愛又懂人語的小鸚鵡:一隻名為羅大,另一隻名為波羅。國王非常愛念牠們,命人打造純金的鳥籠,並經常同桌享用飲食,共相娛樂。

106_0820 後來,大臣奉獻一隻珍貴的小獼猴兒。人之常情,總是喜新厭舊,國王的注意力很快地轉移到可愛的小獼猴兒身上,所給予的飲食及照料,勝過二隻小鸚鵡。

鸚鵡波羅觸景生情,哀傷的對羅大說:「想起從前,國王都與我們同桌進食,共同享用世間的最上美饌;如今,原先受寵的地位已為獼猴所奪,我們不如凌空飛逝,離開此傷心之處吧!」

鸚鵡羅大回答說:「毋須憂愁,一切都持續的無常變化。現今小獼猴兒雖然得到國王的專寵,然而有一天,牠還是會失去現所擁有的榮華利養!

羅大接著為波羅解說了一首關於「世間八法」的偈子: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這八法都是無常遷變的,皆非常法,不可久保。
「我們何必為之而憂?何必為之而喜呢?」

什麼是「世間八法」呢?
「利」是所喜歡的可意事,「衰」是失去了可意事;
「毀」是被人背後毀謗,「譽」是被人背後讚美;
「稱」是被人當面讚美,「譏」是被人當面譏誹;
「苦」是身心逼惱,「樂」是身心適悅。

聽了「世間八法」的內容,波羅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苦惱之中,牠說:「兩相對比,現今的處境,令我觸目不歡。我沒有身心適悅的『樂』,而只有身心逼惱的『苦』。現在的我們,但只聞譏毀的音聲,而沒有任何稱譽讚美。假若我們能肆意自在地伸展作為飛禽志向,何必還要遭受現在種種的苦呢?」

獼猴兒小時候,全身的毛色柔軟潤澤,蹦蹦跳跳的,模樣活潑可愛,人人都愛逗著牠玩。待獼猴漸漸長大,體型漸增,身上的毛色粗硬,不再如年幼時可愛,人們變的不喜歡見到牠。尤其當大獼猴竪起耳朵,張開大口,那付恐怖的模樣,每每驚嚇到人類的小孩。

鸚鵡羅大預言:「大獼猴恐怕會囓咬人類小孩,因而被自己的罪過所牽累。不久之後,牠將失去曾經擁有的寵愛和利養!」

獼猴長得更大了,國王對牠失去愛寵的心意,又為了避免大獼猴傷人,於是勅令左右將牠繫在馬槽的柱子上養著。

有一次,年幼的小王子手上拿著食物,剛好走到獼猴邊。獼猴想索討食物,小王子不肯給,獼猴竟然生起氣來,抓傷了小王子的臉,扯裂了衣服。受驚嚇的小王子,嚎啕大哭的聲音驚動了國王。大發雷霆的國王,勅令屬下打殺大獼猴,將牠丟擲在壕溝中。

經歷這場無常示現,鸚鵡波羅終於明白羅大的預言為實,說:「你真是有智慧,能預覩於未然!『世間八法』果然是無常變化啊!」

佛陀告訴諸比丘:「如來的智慧,如滿月般明亮圓滿。佛陀能為比丘們開示『世間八法』無常,何足為奇?我於往昔作鸚鵡時,就能為鳥兒們說明『世間八法』無常,這才真是奇特啊!」

——–經典——–
「利衰及毀譽,
稱譏若苦樂;
斯皆非常法,
何足致憂喜?」

「我為鸚鵡時,以能為彼,說世八法,無常遷變,不可久保;
況復今成正覺,說世八法,何足為奇?」

–《摩訶僧祇律》卷4:(CBETA, T22, no. 1425, pp. 288c06-289a7)

「鸚鵡」的佛教典故(一) 鸚鵡子供養盲父母

「鸚鵡」的佛教典故(一) 鸚鵡子供養盲父母
◎釋見晉

雪山中一隻小鸚鵡,每天辛苦覓食所摘取的好菓,都歡歡喜喜地先奉養眼盲的鸚鵡父母,剩下的才自己食用。

1060813---當時,一處田地的主人初播種時,心中發了善願:「我在這塊田地所種植的稻穀,收成後不但讓自己及家人食用,還願與眾生共同分享!」
稻苗在田主的辛苦耕耘下,逐漸長大、結穗。聰慧的小鸚鵡感受到田主施捨之心,於是放心地常在這兒採取稻穀,帶回巢中供養父母。

然而有一回,田主按巡著一行行結穀的稻子走過,望著秀麗的稻浪隨風搖曳。突然間,他發現蟲子、鳥兒們啄斷的穀穗處,一片狼藉的苗稼映入眼簾!看著自己辛勞耕耘的稻作散斷一地,即使只是一小部分,田主仍感到不捨。他心生懊惱,在瞋恚的驅使下,竟設下羅網圍補蟲鳥們。後來,便捕得這經常前來的小鸚鵡。

被捕獲的小鸚鵡對田主說:
「您最初播種時曾發了好心,願意不吝惜的布施稻穀予眾生,由是我才敢前來採取這有主的稻穀。然而如今您為何卻又反悔,布下羅網來圍捕我呢?
「田地 猶如母親,常令萬物生長茁壯;
「種子 猶如父親,能使物種代代相繼續;
「實語 猶如孩子,是值得加以珍惜愛護的;
「田主 猶田地的國王,有自在支配的權力。」

聽完這一席話,田主的瞋怒平息,轉為歡喜,他詢問:「你取走這兒的稻穀,是為了帶給誰呢?」

小鸚鵡回答:「家中的盲父盲母,已經沒有獨自覓食的能力,我取走稻穀,正是為了奉養雙親。如今,巢中著急的父母,一定正癡望著我的歸去呢!」

田主被小鸚鵡的孝行感動著,也對小鸚鵡所言,心中歡喜。他不但重新提起布施的善念,隨喜的心量更是倍增廣大,於是對小鸚鵡說:「聽了你的話,我的收穫實在太大了!自今已後,請你就安心在我這田中取用稻穀吧!請勿再有任何的疑惑或為難了!」

佛陀在《雜寶藏經》說:「有二種值得稱許的正確行為,一是能供養父母,二是對父母作種種善行。」《增壹阿含經》中,佛陀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云何為二法?供養父母…若復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是故,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

父母猶如菩薩,是最勝福田啊!

——–經典——–
佛…言:
「有二正行…云何為二?
「一者、供養父母。
「二者、於父母所,作眾善行。」

鸚鵡子言:
「田主先有好心,施物無悋,
由是之故,故我敢來,採取稻穀。
如何今者而見網捕?
「且田者如母,種子如父,實語如子,
田主如王,擁護由己。」
–《雜寶藏經》卷1 (CBETA, T04, no. 203, p. 449a3-25)

解夏請法

解夏請法
◎香光尼眾佛學院 報導

 106年結夏安居,將於9月5日圓滿。106年8月11日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率徒眾一行8人,前往台中南普陀寺,向依止阿闍黎宗興長老解夏請法,並禮謝長老慈悲成就結夏安居。

 會中,老和尚提攜大眾要真切用功,道業才會增長,才能讓道念勝過煩惱念,很多問題才能得到解決。老和尚開示佛法深如大海,不是凡夫智慧所能了解,因此勉勵大家,要依教奉行,按部就班熏習實修,體會深如大海的佛法精髓。
(圖文摘自 香光尼眾佛學院FB)
1060811-1
1060811-2
1060811-3
—————————-
香光尼眾佛學院 http://hkbi.gaya.org.tw/

106年專注力開發教師研習營揭幕了!

106年專注力開發教師研習營揭幕了!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報導

 8月4日一早嘉義出了大太陽,像似迎接新朋友般的熱情,上午9:00~10:00來自全省各地近100位教師來到嘉義香光寺參加「106年專注力開發教師研習營」。開幕式由香光尼僧團人文志業副都監自衍法師主持,法師說明舉辦本次活動的緣起,是因為去年在國家圖書館舉辦「閱讀專注力開發研討會」之後得到眾多迴響,很多教師希望可以於南部再舉辦,因此有了這次「專注力開發教師研習營」的開辦。

 本此研習特別邀請神經科學、運動、藝術、閱讀等各領域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專注力」的開發,以瞭解專注力的理論與實踐,並引介專注力開發的方法,協助教師教學,以提升教學品質與成效,促進學生學習成長。

 開幕式邀請本次研習指導單位,嘉義縣教育處李美華副處長、雲林縣教育處課督陳嘉銘校長致詞,他們分別讚嘆「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非營利單位,可以在嘉義竹崎鄉間舉辦這麼豐富的專注力課程,讓老師學習成長,難能可貴!

 協辦單位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視覺藝術學系系主任廖瑞章教授也致詞感謝有這因緣可以交流合作,透過視覺藝術,傳達專注力及協助登錄教師的研習時數。香光寺監院見臻法師並介紹香光寺人時地物有多寶,來此研習大家放輕鬆學習,可增進專注力。最後由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致詞,法師勉勵學員認真學習、體驗佛門的正念專注、入寶山,不空手而回。

最後在群聚大合照後,開幕式圓滿,畫下句點。
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3
PhotoCap_004
PhotoCap_005
PhotoCap_006
PhotoCap_007
PhotoCap_008
———–
圖文摘自:香光教師講堂FB

《那先比丘經》釋9──什麼是苦與樂

《那先比丘經》釋9──什麼是苦與樂[註1]
◎釋悟因

2-21-300漢譯三卷的《那先比丘經》,在中卷一開始,有一段文在辨析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是在幫我們釐清所謂的修行指的是什麼。

我們一直在渴求的,環境比較順遂,不要太痛苦。佛經說世間是苦的。但是人們還是喜歡比較順遂、如意。如果考驗太多,很可能把人的整個身心都弄亂掉。

世間本來被期待是善的,而且期待它愈來愈好。但是什麼是善呢?

彌蘭陀王問那先:「人更樂者,為善耶不善也?人更苦,為善耶為不善也。」人們希望世間是快樂的、渴求快樂,而且希望更多的樂。這是善還是不善?人們經歷更多的苦痛,這是善還是不善?

彌蘭陀王是希臘亞歷山大帝的後裔,曾經統治印度一段時間 [註2]。他比較是用西方的思惟來看待佛教在說什麼。

「樂」,指的是什麼?愉悅,比較順遂、幸福、如意。人們還是希望順遂的環境多一些。

「苦」,指的是什麼?不如意,不稱我的意,不能夠隨心所欲。

不能隨心所欲,當然就有苦感。

佛經常說「人生皆苦」,這個苦是指帶有一種壓迫性、逼迫感;有些事,實在是令人不歡喜,可是它已經壓迫到我的身心上來了。這叫「苦」。

「人更樂者」,我們平常這樣就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快樂……「樂」,是一種感覺、感受。

「樂」與「苦」是同一個性質,都屬於感覺、感受。知覺上,我這樣比較舒服一點,這叫做「樂」,是一種感受、受覺;「受」又有兩種,身體的覺受和精神的覺受。

彌蘭陀王就在問那先說,感覺比較快樂、舒服、好受一些,這是善還是不善?

這裡我們必須釐清:善或不善,可以跟快樂、不快樂劃成等號嗎?性質有沒有一樣?或苦或樂,這是我的感覺,跟善惡有沒有一樣?

常常聽到一句話說,所有宗教都是勸人為善。而我們在追求的,其實是一種幸福、快樂的感覺,至少順遂一點、如意一點總是好的,但是這一定是善法嗎?換另一種說法,追求更樂,一定是善法或不善法?

佛法講的,除了善法、惡法以外,還有一種性質,非善非惡。人惟有強烈的感受才成為善、或是成為不善。人也有進入沒有強烈感受的情況,如隨口問「現在幾點?」或「外面下雨嗎?」,到底是善還是不善?處在那情況時叫做「無記」。

「無記」是人們常現起的一種心的狀態。你看小孩子在寫功課,寫著寫著,只見他手拿著鉛筆,手肘擱在桌上支著下巴,腦袋瓜不知道在想什麼,一副神遊發楞的樣子。那是「無記」的狀態。

有的人心一慌起來,就在門邊走進走出,冰箱開進開出。你問他:你是要做什麼?沒有。他自己知道他要做什麼嗎?不知道。那時候,你說那是善的還是不善的?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都不是。這是非善非不善,是空白。我相信這是我們都有的經驗。
—————–
[註1]本文之經典原文:「王問:人更樂者為善耶不善也,人更苦為善耶為不善也?佛得無不說有樂或有苦?王言如使有為無有苦?」(大正藏第32冊,1670B經,頁709。)
[註2]約為西元前155-130之間。

素鍋貼

【精緻蔬食diy】 素鍋貼

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食材:(適量)
香菇
菠菜
香豆干
紅蘿蔔

◎調味料:(適量)
胡椒粉、淡醬油、鹽、糖、味精、麻油、太白粉、麵粉、水、醋

◎作法:
1、將上述食材洗好、切碎。
2、調和上述調味料備用。
3、加入食材、調味料做成餡。
4、擠去水份,對折揑成鍋貼。平底鍋燒熟,煎成金黃色。
5、煎好的鍋貼,混合麵粉、水、醋、麻油,加蓋燜煮一下,湯汁收乾即可。
備註:加醋可開胃、增加口感。

【精緻蔬食diy】素鍋貼

【精緻蔬食diy】素鍋貼

香光106禪修經論研習營《轉法輪經》的現觀與解脫

香光106禪修經論研習營《轉法輪經》的現觀與解脫
◎香光禪修中心 報導

一年一度的禪修經論研習營在殷切期待中於7/22開營囉!本次研習營的目標,旨在帶領學員認識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相,了解四聖諦的現觀,並透過演練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四聖諦面對個人的生命議題。

學員紛至報到後,由見杰法師主持相見歡,讓小組成員彼此認識,也引導大家寫下自己的快樂指數,從指數中初步了解自己對苦諦的感知。

接著,大眾恭誦《轉法輪經》,正式進入經文內容。首先由見杰法師導讀《轉法輪經》,解說「苦聖諦」,並透過實際演練覺知身心的現象,學習穿透現象觀見苦的無常本質。見寰法師則是從渴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探索無明、愛、取、行、業是如何導致輪迴受苦來說明「集聖諦」。後再輔以《無我相經》,讓學員辨識20種薩加耶見,深化個人向內檢視與觀照的實力。了解苦集二聖諦的因果之後,見杰法師依序帶領學員了解世間、出世間「滅聖諦」的美麗境界,從願意輕輕放下執取的當刻呈現,凡夫到聖者,煩惱別別脫落,直到阿羅漢。

如何實修已知的教言量?由見晉法師主講的「道聖諦」,除精闢剖析經文提及中道—八正道的脈絡外,並多方舉證中道—八正道、八正道—四聖諦之間的關係;對於邪見、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的解說鞭辟入裡。法師指出實現八正道須透過四念住的修證,期勉學員在自己的身心實踐八正道,讓佛陀的行道之教在世間存續、生生不息。見寰法師在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裡三轉十二行相中,說明現觀見道如何達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的過程。

第三天清晨,師父們帶著學員們前往阿姆坪沿路綠林賞風,輕步開懷,並在著名的<花開了>風景遊樂區用早齋,兩天來的法喜,輔與大自然的滋潤,讓學員身心更加舒展了。

最後一天,見杰法師總結四聖諦,學員們互相討論此次的學習、反思、將如何運用四聖諦於生活,以及發願回向,並由各組代表於後大堂分享。

監院見竺法師的期勉之後,由見寰法師帶領各組代表,依序宣讀各組的發願回向,串連著一個個的願力,深深撼動在場每一個人。祈願我們都能步佛足跡,落實證得涅槃的方法,擺脫輪迴的束縛,達到究竟的解脫。香光106禪修經論研習營,在禮謝諸佛菩薩及諸多護持因緣下圓滿結營。


———————–
香光禪修中心 http://www.gaya.org.tw/blog/insight/

《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深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深耕生命教育〉
◎香光志願服務隊

  心智的培育與發展為佛陀所重視,而戒、定、慧三學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修習方法。修持此三學,一方面可淨化貪欲、瞋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煩惱;一方面可培育愛護力、專注力、抉擇力。所以,修習三學的目的在培養慈悲、歡喜、平靜與清明等心智,藉以如實了知宇宙人生的實相而契入真理,使生命臻於和諧。

41book200「心智教學」,是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香光志願服務隊以「戒、定、慧」為教學內涵,且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所擬定的課程,課程名稱為「快樂三部曲」。希望透過佛陀的教誨與修習的方法,培育與開發出四種心智功能――思考(thinking)、感受(feeling)、感官(senses)與直覺(intuition),幫助青少年培養專注力與覺察的智慧,並關懷自己與群體的和諧,活出健康、快樂的人生。

本課程於民國八十八年起,陸續於高雄市光武、愛群等八所國小、慈善會實施,由青少年弘化志工團(民國一O一年高雄市政府認證為香光志願服務隊)的志工老師們,帶領小朋友進行此項教學活動。一O五學年度計有七所小學、五十三個班級參加,每學年共有一千六百名學生參與此項課程。自實施心智教學至今已近十九年,獲得許多師生與家長的熱烈迴響。

本書結集分享,《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全書正文共分五大部分:
一、心智教學介紹。
二、心智教學教案設計。
三、心智教學的迴響與心得。
四、心智教學的推廣與運用。
五、播下百年希望的種子。

其中第一、二部分「心智教學介紹、心智教學教案設計」,是從八十八年起至九十五年的教學資料;第三部分「心智教學的迴響與心得」,同樣是從八十八年起至九十五年的迴響紀錄;此三部分的內容曾發表於《香光莊嚴》雜誌第七十九期、八十一期、八十五期。第四部分「心智教學的推廣與運用」,則是八十八年至一O五年間,於研討會中所發表過的論文結集;第五部分「播下百年希望的種子」則是收錄《香光莊嚴》雜誌等出版品有關介紹「心智教學」的小品文。

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因受到種種因緣條件與福報業力的限制,致形成種種不同的生命面貌,以及各種相異的人生際遇。然而,這一切的差異與限制並不妨礙生命的向上、向善,因人人皆具有佛性,而佛陀已為我們指出一條培育與開發心智的道路。這條增益自他生命的道路,也是一條自我覺察清明自性的修行路,值得我們一同學習、探索與實踐。

祈願藉由本書的出版能開啟教育界人士一起來重視「小學生的生命教育與品格教育」,讓我們一起來培育下一代,播下百年希望的種子。41book2-700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