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呼吸──見愷法師

觀察呼吸──見愷法師

在呼吸的波濤上衝浪
  自然的呼吸就像衝浪板滑過生命的波浪,滑過生命的波峰和波谷。在海洋的水波上衝浪是一種娛樂的活動,而在自然的呼吸裡衝浪,則是生活中一項平常又神聖的活動。

當處在一呼一吸的和諧中,我們享受了生命的清淨、喜悅。

  我們呼吸的方式就是生活的品質及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管道,藉著每一口呼吸,在生命消失於宇宙的海洋之前,我們騎乘在生命能量的波濤上。生命中的浪濤,有時平緩無波,有時卻是驚濤巨浪,我們不能平息海浪,但可以學會衝浪。同樣的,我們迎接生命的各種浪頭,面對、處理、放下。
  生命在出生之前即在爲第一口呼吸做準備,出生後即經由呼吸,供給生命能量。覺知呼吸,在呼吸的波濤裡衝浪、享受,能讓我們發現生命每一刻的真相,它給我們一種完美的體驗。當處在一呼一吸的和諧中,我們享受了生命的清淨、喜悅。瑜伽行者藉由呼吸的訓練,達到身、心、息的合一。覺悟者佛陀透過呼吸的觀察,修習止觀,開展定慧,達到解脫。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56501817755838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陳致甫

禪修要怎麼修呢?以佛為師──見愷法師

 【樂活.禪修】禪修要怎麼修呢?以佛為師──見愷法師

  禪修要怎麼修呢?我們以釋迦牟尼佛為修行的典範。根據一些經典紀載: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印度的一個王族宮廷,是一個生活充滿享樂、不知人間愁苦的王子。在二十九歲時,看見世間的苦,放棄了皇家地位,落髮出家。他接受了出家人應遵守的戒律,遵循一整套規範,過著離欲苦修的生活。

  

接下來的六年裡,為了達到專注力的禪定,他實行苦行的禪定,達到世間最高的禪定。
  接著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觀緣起開展智慧,洞見一切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年裡,他到處弘法,於八十歲圓寂。

  在佛陀的生平故事中,我們看到修行的三個階段:首先是戒律的修持,它可以調伏身,令身安穩。身安穩了接著調伏心、訓練心的專注,達到禪定(止的禪修)。禪定可以令心清淨,暫時震伏煩惱。再來觀緣起開展智慧,洞見一切真相(觀的禪修),斷盡煩惱,開悟證果。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出修行要花時間、心力。這三個階段息息相關,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能讓前者更深化、內化,藉著不斷的練習,讓心轉化、內化、淨化、證悟。

  專注的功能已數不完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對現實的認知,便緊緊相聯於我們注意力的對象,只有我們注意到的事,對我們才是有意義的。我們學著把注意力放在某個對象上──呼吸、佛像等,訓練心的專注。能長時間維持高度清明的專注,處於如此警覺而平衡下的心智,正是各式各樣創見得以浮現的園地,也是世間出世間智慧開展的沃土。一般人的心常處在散亂而不受節制的狀態中,很難發揮心的潛能、力量。若我們能透過有效的方法,加強專注力,我們生命將可得到戲劇性的改善。

  觀的禪修主要開發洞察力,或者說正確理解事物之理的能力,最終能以此看清萬物的究竟本性。觀的禪修將創造性的智能帶入,這對禪修能力的開發不可或缺,因為要獲致真正的洞察力,第一步就是先從概念上理解事物的道理。概念上清楚了,便可發展為堅定的信念,再與止的禪修結合,便可帶來進一步的洞察力,最終可以直探萬物本性,親身體驗實相。

  觀的禪修也可以運用於自我療癒。當身心有了狀況,或情緒上焦躁不安時,可以先坐下來,進行幾分鐘止的禪修,如觀察呼吸,讓心安靜下來。接著,將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的距離拉開,試著以較客觀的立場了解情況。若能讓自己處於禪修所構築出來的清明空間中,不但較容易辨認思考上出錯的地方,也較容易將修行時所學的較符合正面且有益的想法帶進來,以調整心念。

  止的禪修與觀的禪修彼此互補,在禪修中,止與觀必須以平衡的方式來修習。過度的覺察(觀)而沒有平靜(止)來平衡,會產生一種失控、敏感過度的狀態。過度的「止」沒有覺照(觀)平衡,會耽著於如此寂靜的狀態,以至於不想動,這樣禪修便停滯不前了。這兩種情形都要避免。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50901354982551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photo by 李昌周

禪修II──見愷法師

禪修是專注與正念覺知的培養。

禪修是專注與正念覺知的培養。

禪修II──見愷法師

  禪修是向內觀察,認清自我;一般人張著兩隻眼睛,不斷向外看、向外追求,禪修則相反,是向內觀察(內觀)。內觀是一種修心的形式,它能教導你以全心的觀點去體驗這個身心世界。透過內觀認清自我,了解生命真正的本質,知道真正活著的感覺。

  禪修是專注與正念覺知的培養;專注力與正念覺知深刻地影響我們生活:如果我們無法專注與覺知,便不能做好任何事情,我們無法好好看書、傾聽、談話、工作。然而,有許多人的專注與正念覺知經常是不夠的,因此,常常出錯、事倍功半。禪修可以培養專注與正念覺知的能力,身心調合統一,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

  禪修是如實觀;禪修教導我們如何清晰地審視自己的覺知過程,學習以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去觀察心念與感受的生起,學習平靜而清楚地看自己對於刺激有何反應,看著自己的反應,而不陷入其中。跳脫了思惟的迷障與習性反應,對自我產生全新的認知,打破概念的假相,洞見現象乃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

  禪修是立足於經驗,而不是理論。你親投身其中,觀察實際的生活經驗,如實覺知事物的本質,清楚地活著。

  禪修是心的活動,是為了轉變心的狀態,讓心能更朝向正面而做的活動。禪修在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但都有個共同原則:讓心熟悉正面、有益的狀態。心念中所出現的,通常是最熟悉的東西。根門接觸境界,立刻生起反應,這些反應是我們熟悉或習慣的,也往往是生氣、受傷、恐懼等負面的。佛教的禪修讓我們熟悉心的正面狀態,如慈心、悲心、平靜、法喜、智慧,這些狀態透過禪修的練習,越來越自然且自發的出現,終於心中負面狀態完全清除,獲致究竟的安樂。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43503559055664

禪修--見愷法師

 禪修--見愷法師

禪修

耐心地修練,耐心是任何深遠改變的重要因素。

  禪修並非只是放鬆的技巧,放鬆是禪修的方便而不是目標。緊張與壓力造成現今很多人的身心疾病,能夠放鬆、放下,禪修才能有所進展。
  禪修不是逃避現實,它反而是扣緊現實,幫助你更深入地看清楚生命的真相,突破情緒與偏執的迷障。如此,你才有可能改變。
  禪修不是放空、出神,禪修並非將心變成無意識狀態,也不是讓感覺變遲鈍。禪修會讓你越來越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而不會隨它起舞。禪修是有對象的,禪修是要培養心的專注與覺知,將心停留在單一的對象上,使專注的強度與深度不斷提升,就能達到一種深刻平靜而喜悅的放鬆境界,名為「禪那」(jhana)。藉著這種平靜開展內觀的智慧,以洞悉身心的真相,達到淨除煩惱、妄執,轉化身心的目標。
  禪修不是坐下來思考,禪修有特定的注意對象,很單純的去經驗,不帶偏私與成見,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出現什麼,覺知即可,不執不取,生滅自然。
禪修不是少數人的專利,禪修不是出家眾,或少數想成聖成賢者的專利,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都可以從中獲得利益。
  不是在禪修幾週後便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你已經說服自己禪修,你以為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很抱歉,那是不可能的。禪修不是萬靈丹!佛陀都還會有老、病、死,還遭遇了斷糧的危機。每一次禪修都會有一些收穫,不過通常很微細,先在內心深處醞釀,之後才會顯現出來。耐心地修練,耐心是任何深遠改變的重要因素。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2012.6.6
http://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39042096168477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樂活與禪修──見愷法師

樂活與禪修

禪修,是一種心智的培育。

樂活與禪修──見愷法師

  「樂活」一詞為“LOHAS”的中譯,而“LOHAS”則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為「健康與永續的生活形態」,強調在生活與消費時,留意個人的身心健康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中譯為「樂活」兼顧音、義,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可謂難得的佳譯。「樂活族」一詞就此流傳開來,顧名思義,便是「『樂』於生『活』、『活』得快『樂』,或嚮往此類生活方式的『族』群」。

  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樂活」漸成時尚,所衍生的商品也琳瑯滿目,在樂活也要生活下,重點在於消費產品時,是否保持正念分明(mindfulness),洞察貪念與欲望,區別「需要」與「想要」,否則固然名為「樂活」,也有可能偏向「快樂生活」的享樂去了,如此有損個人的身心健康與自然環境,也有違「樂活」的原則,也就「不樂活」了。

  樂活族著重於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在這方面,主張自覺覺他、緣起觀的佛教,正好契合樂活族的靈性(覺性)探索。若能結合樂活族對個人成長與靈性發展的追求,因勢利導,配合佛法與禪修,將更符合其初衷,達到時時自在、處處樂活的目標。

  「禪修」,巴利文是Bhāvanā,(源自bhāveti),字面意思是使某物增長,bhū指種植、栽培。因此,禪修也可以說是一種心智的培育--藉由探索身心經驗,漸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照見究竟真實,使觀照的心智能力層層上進,終而徹底
照見究竟真實,使觀照的心智能力層層上進,終而徹底地擺脫煩惱的束縛。就禪修最終的目的而言,即是要引領我們達到究竟樂的境地。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2012.5.30
http://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39042096168477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photo by 李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