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課程側記

◎ 撰寫學員:依博

能在線上聽悟因長老尼的課非常感恩,誠如悟師父所說: 在疫情這麼嚴峻的情況下,我們還有因緣在線上上課,要讚歎台灣真正是個寶島,人人遵守防疫的規定,自我約束,既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他人。

〔課程內容—《維摩詰經》弟子品第三〕

■本品的核心問題說明

此次上課的教材《維摩詰經》的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本經從頭到尾,佛沒說幾句話,大部分都是維摩詰居士對著佛弟子、菩薩、聲聞弟子、比丘等說的話,其主要內容是討論佛弟子個人的修行和心境,這些討論,可以做為我們可以修行的法則。

1.維摩詰勸誡大迦葉乞食心要均平

大迦葉是修獨覺者,習慣性去貧苦家托缽,希望藉由他的托缽,啟發貧者布施的心,因而可以累積福德脫離貧困,但維摩詰認為他的乞食行為不合平等原則故告誡他。這不是大迦葉做錯什麼,而是要他認識以下的道理:

(1)乞食,是一個總稱,乞物,乞事,乞緣都屬於乞食,貧窮與苦經常連成一體,但窮不一定是苦,沒錢是苦,生病是苦,做事不順遂是苦,如今疫情讓人焦慮不安也是苦,但這些不一定與貧窮有關係,有錢人也會有煩惱也會有苦。

(2)勸告大迦葉乞食專找貧苦人家行乞,是個人的習性,擇善固執固然是好的,但也會產生問題。

(3)訓誡大迦葉的意義,是要藉這件事來共同討論不普及,不平等的地方是在那裏,再求進步與修正。維摩詰認為大迦葉具有慈悲心但不夠普及,捨豪富即放棄富者,認為貧者因布施少而貧,故提出各種說明如何才是真正的慈悲與平等。

2.什麼是慈悲?

何謂慈悲?可以用捨字為代表,上個月課程中看的脫口秀視頻,主持人敘述她自己青少年時,因為父母離婚,自身長得又醜,有自卑感,兄妹吵架時,她因聽錯話又解釋錯誤,就出手打了哥哥,哥哥本想打回去,婆婆說哥哥不可以打妹,哥哥因此忍下來,就在忍的當下,生命的劃分點就在此界線上劃分出來,這個忍就是捨。
吃東西也是一樣,誰都想要吃,這時父母親不要製造糾紛與矛盾,生下來本就有老大老二之分,怎麼能叫做完全平等呢?世上沒有絕對平等公平的時候,看著別人吃,自己吞口水,這就是慈悲,父母捨不得吃看著孩子吃的那一刻也是慈悲,生命中的喜悅就是捨,我捨得即是我最富有的時刻。

3.乞食的意義

什麼叫做乞,要從食說起,有乞者就有施者,缽中這碗飯是經由化緣得來的,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金錢或食物布施。法施是助人心開意解,安頓身心。無畏施讓人覺得安心、安全。例如見路上有香蕉皮隨手撿起來以免他人誤踩摔跤也是布施,或著爬山時,看他人負重,即側身讓其先行,這也是布施,也是捨,讓其先行助他早達目的地以解除負重的負擔。

大迦葉走入了貧家,就匡定了這家是貧者,儘管有慈悲心但不普及,在乞食的背後要看到他需要什麼,富者也有他所需要的地方,縱然只是一個關懷的眼神也是一種布施,應存平等一視的心,不分貧窮依次行乞,才符合慈悲平等的原則。

出家人因不做營利事業,故需以行乞取得食物以維持色身的健康,再以色身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在世俗中工作也是乞食,以勞力換取報酬,取得滋養色身的資糧。佛陀向農夫行乞,農夫以佛未耕作而拒絕供養,佛問農夫做什麼營生,農夫說我在耕田,收割以取得糧食,佛說我也耕田,耕眾生的福田,我以佛法來弘法,安頓世人迷惘不安的身心,讓世人產生信仰及信心後願意供養我,所以我也是在耕田。

4.在乞食中修行——去八邪修八解脫法

維摩詰告訴大迦葉,取食時不能有分別心,要接受乞食得來的任何食物,也要先放下自我的想法,不選擇托缽的地方,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的,沒有貧富愛憎的取捨,在行乞過程中,對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等境,不論嗅到、接觸到、所碰到的是什麼,者只是如實知,不加任何批判,不隨境緣產生喜觀或不喜觀,瞭解一切法都是幻相,不論心中所想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一切境相都是影像的映現罷了。一般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一切都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幻相,本來就沒有真正的生起什麼,自然也就沒有滅了。若能夠徹底了解八邪(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本來沒有自性,沒有客觀的存在,不去排斥它,也了解八種解脫(內有色想外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見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也無有自性,沒有客觀的存在,當知邪正原是不二,並非敵對的真實存在,自不必捨一執一,一定要棄邪然後歸正,而是可以即邪相法直接入於正法,能證悟此理,則能以平等心與平等性相契合,於是一食的布施就等於普施一切眾生,也同時供養諸佛及一切聖賢,這樣就可以接受施食而無愧。

若能如前所述而行乞食,施受雙方都符合平等理性,由於心存平等,所以既不同於凡夫的煩惱,也不同於小乘的斷除煩惱,當下凡聖雙捨而入中道,心常在定,無所謂出入,也非住世間或住涅槃,凡布施的人既心存平等,凡是布施,就沒有優劣之分,這樣的受食,才不會空食人間的布施,當然也沒有大福小福的果報之區別,受者也沒有益或損的計較,這才是證入佛道,不會走上聲聞的途徑。

〔大迦葉的反思及回應〕

大迦葉於聽完維摩詰所訓示的話後,如醍醐灌頂,深有體悟,當下即對佛陀表白:世尊,當我聽到維摩詰居士的這番話,感到從來沒有聽過這樣高深的理論,因而對一切菩薩產生了深切的恭敬心,同時心想此居士辯才智慧如此高超,聽聞之後還有誰能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從此我就不再以聲聞,辟支佛等小乘行勸人修學,我知道自己不能和他討論大乘法的高深義理,所以不能勝任前往問疾的使命。

〔四個故事闡示供養的功德〕

1、小孩子捧沙供佛:

小孩子玩沙,以沙塑捏成舍利、佛塔、佛像,一心專注虔誠頂禮,此時呈現在他心中的是佛的境界,不管知與不知,他已在修行道上。

2、為佛戴斗笠得皇帝之報:

梁武帝曾經因地修行時,為佛戴斗笠,故得皇帝之報。有一次在下雨時,地上泥濘,泥中有佛像,路過之人覺得佛在泥中不淨,遂將佛像移置於路旁石頭上,免受車輛輾過泥地時的污水噴濺。再有人經過發覺佛坐路旁還是會被污水濺及,乃將佛移到圍牆上。復有人見佛坐圍牆上被雨淋,心有不捨即將斗笠戴於佛上,此人因緣成熟後,轉世為皇帝(即梁武帝),普蓋佛殿供養。

3、半顆菴摩羅果的虔心供養

阿育王半顆菴摩羅果的供養,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時期的第二代君主,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多次的爭戰後國威顯赫,勝戰到那裡,即在那裡弘揚佛教,晚年建造很多的舍利塔及阿育王石柱,對佛教的貢獻很大。有一次一位比丘從門前經過,王喜歡布施,剛好手中有一個吃了一半的菴摩羅果,就用它來供養比丘,身無他物的當下,半顆菴摩羅果就是最大的供養。

4、帶不走財富亞的歷山大帝

  亞歷山大帝征勝亞洲、歐洲,在全盛時期國土範圍廣大,財富盈庫,在其臨終前,要求為其製作一副兩側有洞的棺木,死後躺在棺中伸出雙手,表示他是兩手空空的走,雖擁有無數的財富也帶不走一絲一毫。

〔覺知不住,回到當下〕

悟師父諄諄提醒,從經文中可以明瞭我們要如實知,回到當下,一心放下即能證果。例如佛滅度後經論要結集,阿難要參加,大迦葉說參與的阿羅漢們均已證果,你尚未證果,怎能參加。阿難回寮房修行,就在由坐到臥的那一瞬間開悟證阿羅漢果。

我們修行也當如此,行走時如實覺知,腳抬起放下,身心均未離開,明知世間仍有很多煩惱,有很多事待處理,但我如實知,身心安穩,有條不紊,不受情緒的干擾。

修菩薩道最怕有聖者的驕傲,修行人內心深處要修好心境,看到眾生念頭轉不過來,要將心比心,以同理心的態度去體諒他,幫助他,修正他的想法,以悲憫心捨我的境界攝眾生心,也是自我提升修行的內涵。

乞求他人的布施,其實是你在捨,不管供養或受供養需要心存善念,做壞事有果報,做好事會有福德,內心要長養出捨字,講正信,存正念,施與受才能在內心充滿喜悅。

158_share2_cover

《八識規矩頌》課程側記

撰寫學員:靜觀

〔精彩豐富有趣的唯識課〕

香光山法爾學院的課程精彩豐富有趣,比如《八識規矩頌》的授課老師見滋法師,上課時運用一張八識名相表解表格,內容含蓋前六識跟境、量、性、界地、相應心所、依緣與體、相、業、用等之間的關係,讓大家對於八識的整體架構系統,重點、核心觀念以及修行的要領,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了解第六識的性質和功能〕

由課程中了解到第六意識的性質是遍緣識,能緣有為法及無為法。它的作用很廣,所以有很多名稱。第六意識稱五俱意識,也稱不俱意識。當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時,就稱五俱意識。若第六意識與前五識不同時生起,就稱不俱意識。若第六意識不與前五識的任何一識俱起,而是單獨生起,名為獨頭意識;在些獨頭意識中,又分有四種:散位、定中、夢中、狂亂四種獨頭意識。

〔優波離尊者的故事〕

  為了讓我們能理解定中獨頭意識,授課法師舉了優婆離尊者的故事。

  優婆離尊者還沒有出家之前是一個理髮師。佛陀成道之後,有一天回到迦毘羅衞城,佛陀弟子請優婆離來替佛陀理髮,優婆離很小心翼翼並聚精會神的為佛陀剪髮,當時優婆離的媽媽也隨行一起前往剃髮,在剃髮進行中時,站在一旁優婆離的母親尋問佛陀:「請問佛陀優婆離的手藝還可以嗎?」佛陀回答:「手藝很好,但他的腰彎的太彎了」。優婆離一聽佛陀的指正,優婆離馬上聚精會神的把他的腰挺起來,就在他聚精會神把腰一挺,當下就證入了初禪,過了一會,優婆離的母親又再尋問佛陀說;「佛陀,你看優婆離這樣的手藝可以嗎?」這時佛陀二度回答說:「身體太僵硬了。」優婆離一聽佛陀這樣講,他告訴自己不要太緊張,而後把身心放鬆,再一心一意專注的剪髮。」也因為如此,優婆離當下入了二禪。又過了不久,優婆離的母親第三次再尋問佛陀同樣的問題,這時佛陀回答:「吸氣時氣息太粗重了。」優婆離一聽馬上,專注於呼吸」這時優婆離入了第三禪,最後優婆離的母親又再尋問一次佛陀同樣的問題;「優婆離這樣的手藝可以嗎?」佛陀再次回答:「吐氣的時候太粗重了。」優婆離一聽佛陀這樣說當下就連呼吸的念頭都放捨掉,此時優婆離就進入四禪。這個就是在定中所生起的意識,稱為定中獨頭意識。

〔第六識的三性、三量和三境〕

  (一)、第六識通於三性、三量、三境

  第六意識是跟前五識同時生起,或在定中所產生所起的境界,稱為現量。前五識之後,第六意識就起了分別,就開始有了比量。生起分別之後,自己想像或想錯或是夢中的獨頭意識,也有了非量。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的那一刹那我們稱它是現量,那現量取了境就稱為性境,再取境之後,第六意識有了分別之後會有比量跟非量,比量跟非量浮起的境即是帶質境跟獨影境。帶質境又分真帶質(以心緣心)與似帶質(以心緣色)。獨影境不隨境而生,是獨立生起的影像。分二類1、有質獨影:如水中月2、無質獨影:如龜毛兔角。

  (二)、與第六識相應的心所

  第六識相應的心所數量51個,在八識中居冠,前五識有34個,第七識有18個,第八識只有五遍行。因此師父對於51心所(五遍行、五別境、善11心所,20隨煩惱、6大根本煩惱、4不定)各個心所法體性與業用,做了很詳細的解析。

  其中的六大根本煩惱「慢」的定義是: 「慢者,恃己所長,於他有情,心生高舉為性。」法師說法師說: 慢有不同程度的慢,可分為七種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見慢。法師舉了一個非常有名禪師的故事,讓我們體會何謂增上慢。

  故事是這樣的:在雪竇寺上面有一妙高台,據說當初妙高禪師,就在那裡修行,精進用功,晝夜不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難免打瞌睡。妙高禪師,看到自己的生死未了,天天打磕睡,耽誤的不能用功。於是跑到妙高台邊上跏趺而坐,下面是幾十丈深大山澗,如果打瞌睡一頭栽下去,就沒命了,他的意思,在這裡靜坐,是警策自己,免得再打瞌睡。事實上因他工夫還沒用到家,仍不免打瞌睡。

  有一次他打瞌睡,真的就摔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這次是沒命了。可是當他剛剛掉到山半腰時,忽然覺得有人把他用雙手托著送上台來。他很驚喜的問:「是誰救我?」空中答曰:「護法韋馱。」妙高禪師想:矣!不錯喔!我在這裡修行居然還有韋馱菩薩來護法,接著又問:「像我這樣修行的人世間上有多少呢?」空中答曰:「過恆河沙數之多!因你有這一念的貢高我慢心,二十世我不再護你的法!」

  這時妙高禪師,痛哭流涕,漸愧萬分!心想:「原先在這裡修行,好壞不說,還蒙韋馱菩薩來護法,現因一念貢高我慢心的生起,此後二十世他不再來護法了。」左思右想,但也没辦法了,心念一轉:「唉!反正就是那麼回事了,不管他護法不護法,我還是坐這裡修我的行,修不成,一頭栽下去,摔死算了。」

  就這樣,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去修行。坐不久他又打起瞌睡,一頭栽下去,這次他認為決定沒命了,可是當他剛剛快要落地的時候,又有人把他用雙手接送上來了。妙高禪師又問「是誰?」空中答曰:「護法韋馱!」妙高禪師說:「你不是說二十世不護我的法嗎?怎麼又來!」韋馱菩薩說:「法師!因你一念慚愧心,已超過二十世久矣。

  法師叮嚀大家:妙高禪師雖然生起了貢高我慢的心,但因他有生起懺悔的心,韋馱菩薩又護持他二十世。這在提醒我們在這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小心不要犯上增上慢這樣的心。譬如在禪修修行道路上,在我們精進用功時,有時會有一點點的相應,在有一點點的相應的時候,不要生起像這樣高舉的心,自以為了不起:心想著:「哇!我好像證得了一點點禪相或者我好像真的得到了一點點的禪定的功夫了。」如有這想法就是有增上慢。

  (三)「猶」「豫」是那二種動物?

  授課法師出了一個有趣的謎題讓我們更深刻了解「疑」這個名相(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滋法師。原來:「猶」是玃,是猿類之一。意思是我們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獼猴,「豫」是大象。意思是說獼猴會去四處窺視別人。大象是因為常常都是小步往前,不敢大步往前走。所以我們常常形容猶豫不決的人都是很小心謹慎,好像大象冬天過河不敢大步的走,又像大獼猴提防四周窺探,不敢妄動。

〔修行日記分享〕

  學習並非只是學習觀念理論,還必須要修行實踐,透過修行日記,讓自己清楚修行問題所在?唯識確實有點難懂,雖然讀好幾遍,也還是一知半解,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會只是停留在所謂繁瑣名相迷霧裡了。

〔學唯識解生死煩惱〕

  課程結束前法師再次提醒同學,在學習認識唯識及51心所後,重要的是要常常審察我們的心識,有没有看到你自己心的煩惱在那裡?若生活單純,平常没有什麼煩惱的人,也是可以練習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没有跟善心所相應,不一定是有煩惱才需修行,善的心所更是修行的下手處。

  另外學習《八識規矩頌》也是一個讓我們在遇到一個境時可以快速轉換的一個觀察的方法。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感官去碰到外境,如何去詮釋當下的感受,當下習性反應是什麼,最後又怎麼把煩惱轉換或讓善心所持續。

  有煩惱時,可以轉善念,造善因。知煩惱才能解脫煩惱,然後轉煩惱為菩提。

〔感恩回向〕

  感恩法師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詳細解述了第六識的性質與功能,讓同學們理解第六識是多麼的重要,為什麼在八識中,它是修行的下手處?讓我們了解原來第六識在時間上能緣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能緣欲界、色界、無色界,在行為上能通善、惡、無記三性,因此造善造惡由它,如一念不善,而有徧行、別境、根本煩惱、隨煩惱以及不定等心所與之相應,則由引業引入惡道,如一念善行而有5徧行、5別境、11善法及4不定等心所與之相應,則由引業引入善道。因此,才明了為什麼它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

  更感恩法爾學院上見下竺法師及教務主任上自下拙法師精心安排此唯識課程,引領我們認識唯識學,了知心靈運作模式,進而找到一切煩惱根源,走出生死輪迴的之苦,轉識成智,學佛所學,行佛所行,邁向成佛之道!

158_share_cover

110年香光尼僧團梁皇寶懺護國祈安線上共修法會 居士共修心得分享

安慧佛學研讀班第34屆同學 簡慧綾

這是我第四年參加盂蘭盆報恩法會頂禮《梁皇寶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無法實質共修,拜科技進步得以線上共修,一直以來總覺得自己不曾忤逆父母,自認是個孝順的女兒,今年三月底媽媽中風了,需要旁人協助生活起居。皆為教職的我和同修,暑假期間將媽媽接來家中,驚覺這些年不曾好好陪伴、照顧父母,深感後悔,希望藉由拜懺懺悔自己的無心之過與衆生解冤䆁結,祈請佛菩薩庇佑媽媽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240518559_10161194133809409_7324894437553429563_n 240725923_10161194133819409_3149952155251637438_n


香光山寺、印儀學苑培福居士 曹秀絨

「110年香光尼僧團梁皇寶懺」因受疫情影響不能實體共修,法師們用心籌劃,各分院聯合舉辦,以線上共修的方式,讓國內外的信眾居士們,都能無遠弗屆的參加這場共修盛會。

僧團大家長 悟因長老尼在開示前,都會先帶領大眾合掌恭誦觀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刻,讓我深深的感動,何其有幸,我於家中也能共沐佛恩。

往年在梁皇法會期間,我大部分都在做護法志工,很珍惜這次能夠全程參與拜懺的因緣。此次線上共修,我靜下心來虔誠禮懺,心中謹記著悟師父的開示,一再提醒大眾要以正念、至誠懇切的心,祈請諸佛菩薩來為我們做主,在拜懺的過程中我隨文作觀,深感自已罪業深重,也從經文中感悟到種惡因結惡果的可怕,願依頂禮佛菩薩之功德力,懺悔往昔所造之惡業、洗滌身心靈的罪業。

240498266_10161194133009409_6917092542836116458_n 240673393_10161194133039409_9178830636662545050_n 240184602_10161194133059409_5600722740303443952_n


高雄紫竹林精舍居士 李錦慧

從民國99年就讀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開始,參加盂蘭盆報恩法會頂禮《梁皇寶懺》,乃是一年一度的盛事。然而疫情當前,避免群聚,今年僧團法師們特別以線上直播方式,讓大眾在家也可以頂禮《梁皇寶懺》,這是權宜方便之法。雖然少了實體共修的莊嚴肅穆感,但輕鬆在家不必出門的共修方式,卻開啟了我與同修一起拜懺的因緣。

我的同修會到紫竹林精舍禮佛,但從未參加過共修。他第一次參加共修,就禮拜懺中之王《梁皇寶懺》,我適時地稱讚他很有善根、拜懺辛苦了,也趁空檔跟他解釋懺文中的一些名相,讓他可以簡單了解一些專有名詞的意思。就這樣跟著師父又念、又唱、又拜,竟也圓滿了一至六卷了,真是不可思議啊!如果是實體法會共修,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喔。

念懺文時,隨文作觀,心、口專注地緊跟懺文,升起懺悔之心的同時,更感動同修願意一起共修。對我和同修而言,這是拜疫情所賜的全新體驗,令人歡喜。期待一起繼續禮拜《梁皇寶懺》,圓滿十卷,加油!

240499443_10161194135884409_6745710833480730051_n 240517361_10161194135924409_5071704684813947666_n 240148471_10161194135949409_2916535894285985932_n


香光山寺、印儀學苑培福居士 林祺北

以往的梁皇懺法會,我皆因緣不具足而無法全程参與,今年發願要虔誠圓滿拜完十卷,上星期拜完六卷後,卻因大女兒生病住院開刀,我想又無法完成圓滿拜懺的願了,誰知醫院認為我年紀大不適合照顧病患,而改由大孫女陪伴,因此我才能圓滿禮拜八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兩天卷七至卷十的《梁皇懺》,並將禮懺功德回向给大女兒,小女兒為了護持我們完成圓滿拜懺的心願,今天去幫姐姐辦理出院手續,十卷圓滿時她們也剛好回到家。願力真是不可思議,佛菩薩都會幫我們做最好的安排。

悟因長老尼開示提醒我們,禮拜《梁皇懺》要用決心、勇氣,從此刻開始發露懺悔,發願反省、改過,知錯能改,為自己,為衆生懺悔發菩提心。

整個拜懺過程中,我隨文作觀,願將禮懺功德回向給累刼以來迄今,在有意無意間所造作的惡業,曾經所傷害過的盡十方所有的一切衆生,期能藉由禮懺功德解冤釋結,消災解厄,一切罪障悉皆消除。

240501200_10161206708399409_2449568725419549719_n


安慧學苑佛學研讀班第35屆精進乙班同學 蔡佳儒

選擇培福,對於個人而言,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修行。在這個莊嚴道場我感受到什麼?為何我喜愛培福?每個人都有看事物的視野,或許相同、或許不同,想跟大家分享,這次我在梁皇寶懺法會中,其中的一個視野。

在此次法會中,我於香光寺大殿組培福,在大殿中要準備祭祀品,需要有適當的擺設,由桌子優雅的手工摺邊到每個壇城細微的任何物件,都需潔淨莊嚴。在眾多的培福居士、學長中,每個人皆用心認真,莊嚴道場的每一個細節,絲毫不馬虎,他們的付出與用心令我敬佩、感動。在殿堂中,每個人都是全心全意、活在當下,做好每一件事情!這不就正是提醒我們,面對自己的生活,不管在家中、在職場上,也要活在當下,全心全意莊嚴其中。若能如此,事情自然做的井然有序、不易紊亂的完成一個符合自己期待的成果,因而對我而言,培福是一種「學習」。

再者,為什麼參加梁皇寶懺法會也是一種修行?誦經拜懺的時候,我們必須盡量做到心無旁鶩,一心專注,才不至於唸錯,不讓心「心」遊走於他處。在禮懺的過程當中,我會隨著持誦經典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對某些經句印象深刻,這不禁讓我省覺,最有感覺的部分,也是自己最缺乏的部分;也就是説,在過去的一年裡,這些就是自己做得最不好的部分!而打從心底生起懺悔,並且當下告訴自己,希望未來的一年,有更好的修為。所以說參加梁皇寶懺法會是一種學習,無論是拜懺共修或培福學習,都是一種審視自身的修行,都讓身心感受到法喜充滿。

240723956_10161208736864409_3079980994959481793_n


安慧學苑佛學研讀班第34屆普賢甲班同學 羅美鈴

今年香光尼僧團梁皇寶懺因疫情關係改為線上共修,承蒙師父慈悲,各方居士護持,讓我有幸參與梁皇寶懺線上共修,悟因長老尼的開示,闡明了《梁皇寶懺》和召請的意義,從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因貪、瞋、癡化為蟒蛇身之苦,帶到如今全球的動盪不安,疫情、戰爭……,每一次的開示都令我感觸良深。尤其是提醒我們何其有幸,生在現狀安穩的地方,可以安穩地過日子,更應該惜福,更應該為苦難中的眾生祈福。

這段開示提點我在頂禮《梁皇寶懺》時,隨文作觀,觀想自己過去有意、無意時所犯下的過錯,誠心懺悔,祈求佛菩薩護佑,將一切功德迴向十方法界眾生,希望能藉由禮懺解冤釋結。

我至心感謝每一位法師的慈悲帶領,感謝每一位志工的護持,彼此和合圓成這場殊勝的《梁皇寶懺》祈安線上共修。

239847897_10161217199534409_7039619424210727897_n

【精緻素食diy】絲瓜麵線

137_food

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食材】

  • 絲瓜  1條
  • 麵線  1人份
  • 豆腐  2塊
  • 素火腿 1大匙
  • 香菇  1朵
  • 紅蘿蔔 5片
  • 莧菜  3顆
  • 九層塔 5葉
  • 枸杞  10顆
  • 紅麴醬 ½茶匙

【調味料】

  • 胡椒粉 適量
  • 花椒油 ¼茶匙
  • 香油  ¼茶匙
  • 鹽   ¼茶匙
  • 薑末  ¼茶匙
  • 芹菜末 ½茶匙
  • 香菜末 ½茶匙
  • 高湯  適量

【作法】

  1. 絲瓜去皮、切滾刀塊,紅蘿蔔切片,蕃茄切片,莧菜去根部,枸杞洗淨、香菇泡軟切絲,素火腿切條狀,豆腐切塊,薑切末,香菜、芹菜切末。
  2. 鍋內放入適量的油,香菇炒香,加入素火腿炒至金黃色,再放入薑末、紅麴醬拌炒。
  3. 加入適量的高湯,放入蕃茄、紅蘿蔔片、切塊的豆腐、絲瓜、鹽、味精,再放入麵線、枸杞、九層塔、莧菜。
  4. 待煮熟後,再放入芹菜末、香菜末、胡椒粉、香油,即完全一道清爽的夏天美食。

學佛心得分享

吳居士

俗諺說:「有一好,沒兩好。」但這句話並不適用於在養慧學苑培福。因為在學苑培福不但可以修學佛法、親近善知識、培植福田,又可累積志工時數,光這樣來說,就已經是「有一好,更有四好。」

回想我二十年前第一次踏進學苑,走到中庭抬頭一看,哇!光線從天井灑下來,內心讚嘆不已,心想在都市叢林裡,竟然有五星級的道場。經由師父解說此建築是要引領我們「向內看」,光明來自內心,當下我就愛上這棟會說法的建築,也報名學苑第四屆的佛學研讀班。

二十年來,我從悟因法師的勉勵中學會栽培自己;從見咸法師身上看到「有事莫懼,無事莫尋」學習勇於承擔。今年元旦,於香光山寺動土培福時,與自淳法師同組,學習如何善巧方便有效率的完成任務;也從見瓚法師那兒學會「有多好、想多好」充滿正能量;還有自頲法師的教導,學會「慎獨」,凡事不可以「偷吃步」,就算沒有人看見也要「照起工」完成;以及在見愷法師的禪修課中,學會「不做習性反應」,將這法寶應用於日常。

例如有一次,我同修莫名其妙、沒來由的對我大小聲,當下我心中怒火「晃」地燃燒起來,但內心告訴自己「不做習性反應」六個字,數一秒鐘、兩秒鐘、三秒鐘後,回應我同修說:「你不用那麼大聲,我也聽得懂。」之後,同修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

當面對各種衝突時,我會將「不做習性反應」這法寶拿來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練習,也因此改善了婆媳關係、夫妻關係,甚至親子關係,成為良性互動;將兩敗俱傷轉化為雙贏。

在學苑,研讀班結業後,監院見咸法師為我們安排許多很棒的研修進階課程,如《菩薩行論》,見可法師告訴我們,「修行就是將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縮短」,要發好願,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而自衍法師於《楞嚴經》導讀時教導我們,處理心的問題要不迷、不取、不動,對外觀世音,對內觀自在;對治攀緣心,把心帶回家。在《唯識》課程中,見侖法師送我們一億一千萬──「一定要記憶美好,千萬要開開心心」。

這二十年來,在養慧學苑修學培福中,收穫滿滿,幸福滿點。未來我想繼續與各位培福志工在修學培福中慢慢變老,優雅地老去,這是件浪漫又有意義的事。祝福自己與大家都能福慧圓滿,慈心海福聚。

y1100304-2-001
y1100304-2-002
y1100304-2-003

我與惡的距離

我家在市場裡賣寢具,常常早上開店要做生意的時候,門口就停著滿滿的機車,通常我會責怪這些停放車輛的人,只知方便自己,不知已妨害別人做生意,然後就跟自己生悶氣!

平常在厝內,和孩子們說話兩、三句,就要擺一副壞臉色,顯示一下做老爸的尊嚴。對孩子的行為要求嚴格,尤其重視學業問題,規定孩子考試一定要考到標準分數,否則就面壁思過,外加一個禮拜不給零用錢!結果孩子報喜不報憂,考試成績好的時候會讓我知道,不理想的時後就偷偷隱瞞。有一次三個姐弟自作主張,抽屜一開自拿零用錢去買東西,我得知後就用皮帶,打得他們手足背部傷痕累累。

我也經常和同修為了一些皮毛小事,鬧得意見分歧,爭得臉紅耳赤,彼此不讓步,冷戰下來十天一個禮拜,互不言語,在厝內形同陌路。記得有一次遠從高雄市鳳山區來的老顧客,買了一些床罩寢具組,因為體積粗大笨重,顧客機車無法將東西載回去,太太要我開車載送一回。但是,碰巧我有要事正要出門,三言兩語不和就在顧客面前當場發牛脾氣,公開上演「大齣戲」,把顧客嚇到不知所措!什麼「以客為尊」、「顧客至上」的道理全都被我拋到腦後了。

學佛後,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任何事情,學會用包容歡喜心來面對。

早上,家門前機車還是排滿滿,靜心想想:市場小條街巷空間狹窄,而且又是買賣人潮來往擁擠的地方,要叫人騎著車子,或是叫人拉著車子買賣東西,實在是不方便。再說有時候自己也是會將機車停在別人門口,所以體諒別人立場,讓人方便停停車子也是應該。

對孩子當然要有要求,但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子的壓力,讓孩子心生畏懼,自己心裡也自責、歉疚過意不去,這顯然是兩敗俱傷。學佛以後,我心柔軟很多,平常多加鼓勵,多和孩子溝通,我也體會到親子關係融洽更勝過虛榮的分數。

夫妻相處真是不容易,我的衝動、固執,幸虧同修的包容,也幸好讀了佛學研讀班,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讓我很誠懇、很願意的彎下腰來向同修道歉。

感謝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拉開我與惡的距離,拉近我跟佛的距離。

~薛居士 分享於民國88年10月 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 畢結業典禮

087_share_cover

竟然輪到我

我很平凡,但很知足快樂,自己的小髮廊經營得也不錯,兩年前還買了房,雖然每天都很累,但有公婆和先生的疼愛,覺得安慰幸福。可就在此時,竟得知罹患「肝癌」噩耗,我還這麼年輕,為什麼?到底為了什麼?想到十五歲那年,爸爸和二叔同時因「肝癌」病逝,現在落到我身上了,我太不甘心了!

那年爸爸往生,家中的經濟由媽媽一肩扛起,排行老大的我,下面有五個弟妹,最小的才一歲多,爸爸走前殷殷交代十五歲長女,要幫忙媽媽把弟妹們拉拔長大,好不容易我做到了,弟妹們都各自成家了,這才鬆口氣,厄運就打在我頭頂,我真的不甘心!每天和同修躲在家裡哭,恐懼、擔憂、瀕死的日子真是難熬!沒想到又傳來三叔和大弟也得到肝癌,這更叫我驚惶失措,深怕著至親至愛又有誰「中標」,這種生不如死的日子,教我不知如何活是好?

我每天以淚洗面,同修也沒有心情上班,房東太太看我每天這麼悲傷,就建議我到紫竹林精舍讀佛學研讀班,當時的我心亂如麻,哪有心思,但房東太太,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的勸說,終於說服我和同修進入精舍。

當授課法師講到「人生無常」時,我深刻的感應攝受。之前我一直無法面對自己得肝癌的這個事實,甚至欺騙顧客說我是子宮外孕(因為七、八年前有得過子宮外孕),不敢告訴他們真相,是因為在我的想法裡,覺得得這種病的人,一定做人做得不好,天在懲罰。

當師父又講到「無我」時,我的觀念有了改變,我接受自己得了癌症的事實,也勇敢告訴我的顧客實情,沒想到這些顧客朋友不但關心我的身體,還不斷的幫我尋秘方、找貴人,我終於鬆下來了。

經由友人介紹到六龜寶來山上去學生機飲食,那裏幾乎都是癌症患者,有整天抱著肚子喊痛的胃癌患者;有腳不能走、有手不能動的骨癌患者,還有更多比我年輕的患者……。在這些學員的身上,我更深刻明白生命的苦迫和無法自主。

我感謝這一場病,打開我的眼睛,看到我所擁有的還很多,我很有福報能好好的站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的心路歷程,我不後悔竟然輪到我,也祝福大家珍惜福報,認真過好每一天!

~小許 分享於民國89年10月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佛學研讀班畢結業典禮

083_news_cover

香光佛學研讀班傳奇

時間過得真快,就讀紫竹林精舍三年佛學研讀班就這樣過去了,朋友看我不管颳風下雨,或是感冒發燒,都不肯請假休息,問我到底是何魅力把我深深吸引?

我據實以告,研讀班有三傳奇:

傳奇一、法水淨化:
三年的研讀班無條件、無保留地提供純淨的法水淨化我的心念,對我性格的調整、人際關係的改善、家庭氣氛的和諧,都有相當大的助益。

想當初友人熱心地推薦我來念「佛學研讀班」,我自認多少已讀過一些佛學書,不知天高地厚地要求從中級班開始,直到上課後才發現,連「問訊」、「頂禮」這些基本的行儀都不會,實在令人見笑。

這裡沒有速成,不能跳級,循序漸進,就像水流一滴一滴綿密不斷,才能洗去陳年的汙垢。

傳奇二、自剝洋蔥:
我要說的是「寫作業」這件事,每週上完課必須交一份作業,看似功課壓力,卻收穫無窮。寫作業不但可以把課堂上聽到的再重新思考整理,更重要的是把當下所見、所想、所做寫出來自省,而師父的指正,恰是剝洋蔥的最高指導原則。

譬如作業裡,我自以為很有理的指出別人的缺點,法師卻很有技巧的批閱:「你說得很有道理,不過,學佛的人,若能將別人不理想的地方,用來返照自己,這樣對自己才有幫助。」這真是當頭棒喝!

再如:我在作業上談到佛法的「因、緣、果法則」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對過去的驕傲與盛氣凌人感到慚愧。法師提點我:「佛法的事,要實行實做,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因果。」

不流淚的剝洋蔥,讓我三年來從沒遲交、漏交任何一篇作業。

傳奇三、解行並重:
很多人跟我一樣偏重聽經聞法的趣入,對共修、拜懺,培福這些活動較為疏離,而我的實際體驗是:若沒參加拜懺,哪裡知道懺本裡的慈悲大愛?若沒參與「知賓組」的工作,哪能體會笑臉相迎的真誠可貴;若沒參加「交通組」的培福,哪能了解精舍辦大型活動時鄰居的受擾情況,因而更能理解他們的埋怨?若沒參加「文書組」的工作,哪裡知道每一盞「光明燈」上面的姓名、住址、祈求、那些又細又端正的字,是一面念著「阿彌陀佛」的聖號,一面用十分虔誠祝福的心寫上去的……。課堂上講布施,講持戒,講忍辱,講修行,這些都是名相,這名相必須要以行門的功課來體驗,與培福的工作來實踐,才會在生命中生根。

你也想要一段傳奇體驗嗎?請跟我來!

~~ 黃居士 分享於民國79年10月 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研讀班 畢結業典禮

080_news_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