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長老於靈前上香,並與長老說:「沒有想到之前我們還搭同班飛機回來,怎麼會這樣?世間還有很多事你未完成,你要快快再回來人間,領導大家,阿彌陀佛!」在旁的人聽了都充滿不捨。也祈願長老乘願再來人間,廣度眾生。
分類彙整:A04 菩薩身影
中國佛教會現任理事長淨耀大和尚圓寂
今(民國114年1月31日)驚聞中國佛教會現任理事長淨耀大和尚於1月28日圓寂,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深表哀慟與不捨。淨耀大和尚畢生致力於佛法的弘揚,護法衛教,令人感佩!尤其對香光尼僧團的護持,對香光山寺的寶殿建築用心特別多,親自參與「寶殿奠基安寶大典」、「上樑大典」等,並開示信眾護持佛教,令人感動與感恩!在此,祈願大和尚乘願再來,迴入娑婆度有情!
「20240922桃園大溪香光山寺大雄寶殿上樑大典 淨耀大和尚開示」詳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dOcNIbsC8
菩薩身影:恆清法師一生功德圓滿
一生致力於「佛學教育」的恆清法師於民國113年7月20日示寂。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特於7月21日上午10:30前往士林普宜苑弔唁,全程由普宜苑照印法師接待。
恆清法師與香光尼僧團的結緣很深,在民國75年(1986年)恆清法師甫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佛學博士學位歸國時,悟因法師特聘法師於香光尼眾佛學院講授二天的「佛學研究方法」。又於民國98年(2009年) 2月再度邀請法師蒞院舉行四天的「如來藏經論導讀」專題講座,深受學僧的愛戴。
網路興起時,恆清法師提及佛學研究要跟上時代一定要用現代的方法將佛學資料,以數位化方式保存整理,因此提議要建立佛學資料庫,這提議得到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的支持,於民國84年(1995年)率先捐款一百萬,使得「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佛學網路資料庫」得以成立(今更名為:「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也開啟了在大學校園建立「佛學資料庫」的先端。
恆清法師也多次偕同悟因法師為「藏傳佛教比丘尼受戒」聲援,如民國95年(2006年) 5月19日前往印度參加「藏傳尼師受比丘尼戒事宜」等。
恆清法師與悟因法師,同是佛教比丘尼,重視佛學教育對佛教發展的影響,四十年來彼此相知相惜。如今恆清法師示寂,但她在世間的菩薩行,永遠利益人間,虔誠祝禱恆清法師乘願再來,廣度有情!
7月29日是恆清法師的「荼毗讚頌會」,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領人文志業副都監自衍法師及行政中心書記見澧法師前往捻香,詳見
【延伸閱讀】
佛教電子資料庫的行腳僧:恒清法師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5/15-people.htm
【菩薩身影:明迦長老尼】
宗教的相遇——悼林富士教授
香光尼僧團方丈 釋悟因
相識林富士教授的因緣,不是在學術殿堂探討宗教起源,也非在禪意盎然的佛教寺院論道,而是在雲林台西鄉魚塭中的一間小屋──誠如林教授形容自己的家鄉「沒有象徵『現代文明』的自來水、汽車和醫生,多的是蒼蠅、流氓和沙眼。」──多的不只是教授所提到的那些,還有海風夾帶的魚腥味,以及,林教授一家人的熱情。
魚塭中的小屋,住著林教授的母親。因林教授學生黃文宏的聯繫,要我去看看這位老菩薩。「台西」,位在台灣最西部沿海,是雲林縣最西的一個小鄉鎮,交通很不便捷,印象中,從嘉義竹崎香光寺出發,車行好久好久。至台西小村,村鎮上彼此都熟悉,一問,馬上就能找到林教授的老家,是一間流行服飾店。出來迎接的是林教授的哥哥、嫂嫂、還有兩位姐姐。由他們領著,來到一池魚塭──魚塭中有間小屋,他們說媽媽堅持要住在小屋中──早晚三餐,需要什麼,都由大哥或侄兒打著摩托車送過去──最怕颳大風的下雨天,還得經過附近一片的林投樹林。
平靜的魚塘,看似波瀾不驚,若遇颱風狂風驟雨時,不害怕嗎?我心想,一個老人家?!──就像典型的吃苦耐勞、不服輸和堅毅的台灣婦女,老菩薩很客氣、話不多,那臉上極深的皺紋,是與海、風、鹽土搏鬥的刻痕。由於年齡相近,我倆十分投緣,我將掛在身上的念珠取下給老菩薩,教她念佛安心。
之後,我還去看老菩薩好幾趟,每次都能飽餐由教授的姐姐們與嫂子所共同料理的素食大菜。備菜時,其母一直陪著我曬太陽,呼吸魚塭的味道。我知道老人家有持名念佛。魚塘小屋中,念佛憶佛,就把自己交給佛菩薩,她很安心;倒是我思前想後,看看一望無際的魚塭,到底是怎麼度過每個深夜?
十分投緣的,還有林教授的夫人倪曉容女士。曉容與我更像忘年之交,無話不談,對佛教的看法、對修行的經驗、什麼名菜好吃不好吃,都聊。我常開玩笑說她跟我講話,真是「葷素不拘」。才情洋溢的她,不僅彩油畫曾在香光印儀學苑展覽;只要做了什麼抱枕、坐墊,定會請人送一套給我。曉容就是個懷抱純真善良的藝術家,她熱愛生命,熱愛各種花卉的美好,相信佛陀是捨身來教育眾人的老師──她的畫作從不是聖潔高冷、難以靠近的宗教氛圍,而是傳遞著溫暖、智慧、親切──佛菩薩是可以親近,可以學習,可以一起在人間面對憂悲苦喜的善知識。這也呼應了林教授的研究領域,無論是精怪鬼神或巫覡祝由,關注主體仍是社會中那活生生的人。她與林教授鶼鰈情深,二人不僅生活相伴,心靈相通,信仰相從。我常對她說,二人的婚姻是人間佛教的體現者,是佳話,更是值得學習的菩提眷屬。
民國99年,林教授在香光尼眾佛學院開設宗教人文專題講座。民國104年,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承辦的「寺院史志與大眾史學發展研討會」,林教授專題演講「佛教寺志編纂芻議:『數位人文學』的觀點」。我與林教授也有過針對佛教儀式或修法的交流,林教授做學問文獻資料找得十分確實,但是對於修行中個人神祕體驗,始終懷抱著尊重與敬畏,他也親身落實一些宗教生活的修行──就如年鑑學派布洛克所言「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只有體驗現實脈動,才能真切理解歷史。」為了體現這歷史的整體,並補足宏大歷史敘事中的小歷史,林教授關注人民的生活歷史,為人民爭取歷史的主體性。他勤於寫作、體驗,持續地挖掘、比對,再以讀者所能理解的方式傳達轉譯。每回與林教授交談後,我常有驚訝深刻的啟發──縱使這是一場佛教與腐爛用藥、檳榔入華、或乩童巫醫研究的對話。
林教授離世的消息傳來,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正嚴峻,也是佛制結夏安居時期。不也就只是半年前──2021年元旦,風十分冷冽,教授雖病體未癒,仍前來參加香光山寺大雄寶殿動土典禮;他對佛教的這份支持,刻骨銘心,永懷感念。就在教授線上告別會前夕,我記述了與林教授家人的往來──正如他常年所呼籲「生活中有歷史,歷史中有生活。」以上哪段談話不是現實生活?哪段回憶與宗教無關?而這一篇書寫不僅是宗教相遇的歷史書寫,更是我懷念已不在人間的三位友人──祝願他們在娑婆人間的另外一方,也自在,也安好。
註:時值國曆7月22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林富士先生線上追思會」,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特撰追悼文,以示悼念追思。
造善因結善果
造善因結善果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賴姵喬口述.陳嬛琦 林貴媚訪談
1980年代,賴姵喬與先生的大姐首次到精舍拜佛,不覺心生歡喜。
當時精舍正在興建,姵喬心想:「這麼龐大的經費,如果沒有大家一起發心,師父要籌措到何時?」恰巧她跟的會到期,雖然有買房子的願望,但離目標太遠了,所以與先生商量,將剛標下的會錢捐出部份。先生告訴她,護持道場是長長久久的事,不需急於一時,於是就量力捐出六千元。精舍落成典禮當天,竟是她喬遷的日子,「原來,佛菩薩不會因為我們的財布施,而讓我們買不成房子!」姵喬感恩的說。
後來,精舍買下旁邊的土地作為停車場之用,十分之一坪要布施三萬五千元,她發願要找個工作賺錢,加入護持的行列。她當了模板工,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完成心願。慢慢的家裡負擔較輕時,她想做點兒小生意。有一次,在夢裡出現菜市場的畫面,第二天,她便走進巿場去瞧瞧,正好遇到有攤位要出讓,於是她開始做起素食食材的生意。
第二次購屋時,她希望找精舍附近的房子,以方便來精舍學佛和培福。結果,房子的地點、價格、方位,都如其所願,與舊家只有一線之隔。許多不可思議之事,讓她更加堅定學佛的決心,姵喬說:「要發好願,努力以赴。當因緣成熟,佛菩薩一定會幫你達成願望!」
人生苦短,只要時間許可,2001年(民國90年)研讀班畢業後,不論是共修或進階課程,姵喬都儘量參加。每星期有四天,中午收攤後,就到大殿培福。天氣不好,考慮到可能有人會請假,姵喬就更不會缺席。她很少參加旅行,因為覺得將旅費省下來布施更有意義。
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姵喬提醒自己要及時努力,好好修持,也鼓勵三個小孩多布施、做好事,培植福德因緣。姵喬說:「因為要結善果,必先造善因啊!」
紫竹林精舍106年影視史學首映會--親近釋迦牟尼佛
紫竹林精舍106年影視史學首映會--親近釋迦牟尼佛
用影像說故事
開顯個人覺性 開展社會實踐 記憶生命發展史
不論種族、社經、.信仰.生活 千差萬別
都能同情共感 全人類本質生命共同體
發表時間:106年7月30日下午2:50~5:00
發表地點:紫竹林精舍
影片製作:紫竹林精舍
影片原址:https://youtu.be/-Pd9GLZSX1s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紫竹林精舍網頁 http://zizhulin.gaya.org.tw/
紫竹林精舍FB https://www.facebook.com/zizhulin.gaya
看戲
看戲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孫文聰口述.王素蘭 王韶蓉訪談
家裡先來讀研讀班的是孫文聰的大姐,之後,大姐再三邀文聰來讀,他不理會,直到母親大人出場。老人家說自己想來精舍讀書,要文聰負責接送。兩、三個小時從家裡又送又接的往返,費事費時,於是抱著伴母親讀書以便接送的心情,做了研讀班的新生,沒想到越讀越有感覺,越讀越歡喜。2009年(民國98年)畢業時,他領到全勤獎,風雨無阻,一如他的大姐。
大清早四點十分起床,到果菜市場批發蔬菜,運到小市場讓太太販賣。六點多回到家整理佛堂、上香、拜拜,接著趕到公司上班,展開NC銑床技師的一整天工作,晚上八點半回家。用過晚餐洗好澡,已經九點多。陪伴失智無法自行料理起居的父親,直到十點多送他上床為止,才能休息。但有時父親會一連兩、三天不睡覺,或者一睡兩、三天,文聰的生理時鐘必須跟著調整。他搖著頭說:「喔!真的很累!但沒辦法啊,就是自己的爸爸。」敦厚的臉龐上盡是笑意。
緊湊的生活步調,為什麼還來精舍當志工?文聰說:「學了佛法之後,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回到自心,因為每天的生活裡有無數的無明煩惱,培福過程能照見自心的無明,所以樂在其中。」
文聰舉了個很生動的例子──新窮子喻。在這齣從《法華經》<窮子喻品>改編的戲裡,文聰飾演與愛子失散多年的老富翁。
劇中,愛子幼時走失,老父心中無限苦痛,想盡辦法要找回愛子,卻音訊全無。在外流浪多年,生活極不得意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出現在老父面前,但完全不認得老父。老父卻由孩子手上獨特的胎記認出是自己的骨肉,一心急著要追認孩子。自慚形穢的孩子,誤以為是自己一身污穢惹怒富翁將被追打,因而嚇昏過去。老富翁頓時明白:「不能唐突行事。」繞個彎,扮成與孩子同一階級的人,共同工作、生活,走進孩子卑下的生活圈,給他安全感與溫暖。幾年後,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與孩子相認,並把家業轉交給孩子,圓滿了此生的父子情緣。
現實生活中,文聰是個嚴父,處處要求兒子必須照規矩、按步數,不能便宜行事。正值反叛期的兒子無法接受,導致父子關係時常緊張,一度還曾打了起來。現實生活中的文聰,也想要演出戲裡那位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親近愛子的老富翁。一開始,文聰根本融不進這個角色,他的心中常出現:「這哪裡是我?我哪有可能這麼做?」一再地對戲、口白、揣摩,努力要走進兒子的世界。文聰內心開始撞擊,開始思考應該如何與兒子溝通,改善父子關係。如今,現實生活中,父子倆的相處,已經變得較往常輕鬆了。
文聰說:「從虛擬戲劇反映現實人生,這就是照心,和自己的心對話。」所有培福的工作,在他看來無一不是如此。要上班一整天,天還沒亮又得幫太太擺攤,下了班,夜裡還得照顧失智的老父,一天睡眠時間不到六小時,年近六十的男子,在緊湊忙碌的步調裡,樂在照見自心的培福工作。
一個會陪伴老母讀書、照顧失智老父上床、肯分攤太太工作量的好男人,愛演戲、從戲中看自己的志工孫文聰,他日常所做的,幾個人做得到?文聰從戲裡看見自心,也讓身邊的人從他身上看到自己,是吧?
照片摘自孫文聰FB
紫竹林精舍[故事集]安心之道--心光篇
紫竹林精舍[故事集]
安心之道--心光篇
用影像說故事
開顯個人覺性 開展社會實踐 記憶生命發展史
不論種族、社經、.信仰.生活 千差萬別
都能同情共感 全人類本質生命共同體
發表時間:106年7月30日下午2:50~5:00
發表地點:紫竹林精舍
影片製作:紫竹林精舍
影片原址:https://youtu.be/9wcbVah9lNY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紫竹林精舍網頁 http://zizhulin.gaya.org.tw/
紫竹林精舍FB https://www.facebook.com/zizhulin.gaya
紫竹林精舍[故事集]安心之道--麗花篇
紫竹林精舍[故事集]
安心之道--麗花篇
高雄紫竹林精舍是大眾終身學習的心靈學校,是香光尼僧團在高雄地區的推廣教育中心,也是在臺灣面向世界的「心」聖地。
《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期許大家來寫歷史,開顯個人覺性,開展社會實踐,記憶生命發展史,不論種族、社經、信仰、生活的千差萬別,都能同情共感全人類的本質是生命共同體。
影片製作:紫竹林精舍
影片原址:https://youtu.be/1NqFgqnVMtU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紫竹林精舍網頁http://zizhulin.gaya.org.tw/
紫竹林精舍FB https://www.facebook.com/zizhulin.g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