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8──無有那先
◎釋悟因
彌蘭陀王數次邀請那先比丘入宮說法,宰相沾彌利望群以禮賓身份去迎接那先及眾比丘入城。
有一次在迎請那先入宮的途中,沾彌利望群問那先:「上次,尊者告訴國王『無有那先』,這怎麼說呢?」
那先問沾彌利望群:「依您的意思,什麼是那先?」
沾彌利望群說:「我以喘息出入、命氣為那先。」
能呼吸、有人氣的是那先。
那先問:「人氣一出不復還入,其人寧復生不?」「人氣」指人的呼吸,如果氣息呼出,不再吸入,那人還有命嗎?
沾彌利望群說:「氣出不復還入者,定為死。」那肯定就死了。
一般人也是這樣想:一息不來就死定了。
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吹出去的氣息會再回來嗎?肯定不會。
呼吸的時候,這口氣吹出去,下一口氣吸進來,是同一口氣息嗎?
大家作一下呼吸,呼──,吸──,出去的是出去,進來的是進來,是同一口氣息嗎?不是。這叫新陳代謝、念念不住,沒有一剎那停下來。呼吸之間如果稍作停息,停止三分鐘,大概就要成為植物人了。
於是那先舉二個例子問沾彌利望群:
其一,就像人們吹「笳」,吹一種長笛的樂器,「氣出不復還入」,吹樂器只是吹氣,沒有吸進來,那這個人算是死了嗎?不會。
其二,也像人們用「鍛金䇶」吹火,鍛金人在鍛鍊黃金的時候,「吹火管」,集中風力吹,要把火苗吹出來。試問,一口氣吹出來時,會不會再吸回來?
沾彌利望群說:「不復還入。」呼出的那口氣是不會再吸回來。那口氣不再吸回來,那人死了嗎?沒有。
那先再問:「一口氣呼出去不再回來,那人因何還不死呢?」
好像被逼到死角,沾彌利望群說:「喘息的事我不知道,請尊者為我解說。」
那先說:「呼吸是身體的肌肉拉扯。」然後,那先從身體的呼吸講到說話、心意和心的關係。
「如人心有所念者,舌為之言,是為舌事。」[註1]
「意有所疑心念之,是為心事。」 如同人心「有所念」,心在想什麼,舌頭就這樣說出來。這叫「舌事」,外表出現的表達。
是舌頭在講,還是你的心在講?說某人「說話不經大腦」。是這樣嗎?
是心有所念,舌頭的肌肉就彈動、與口腔共鳴,構成整組的運作而發出聲音、聲波。有時,舌頭的肌肉沒有問題,是心不在焉。
是心主宰舌根,主宰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意有所疑,心念之,是為心事。」如果意念有什麼疑惑,你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你心裡的事,叫做「心事」,也就是「意事」,「意根的事」。
六根,是身體的感官功能,就像汽車的各部零件,它們是靠馬達發動。如果不是心裡清楚地支配,你的身體不會動、舌頭也不會講話。
所以真正的主人是誰?心。修行也在修心。六根是配合心的意想在運作,舌事用舌根、眼事用眼根、……乃至意事用意根。
「各有所主」,六根各有各的功能、職掌,形與色是透過眼根,聲音是透過耳根……換另一個角度說,眼根見色卻不能辨香,耳根聞聲卻不能識色……
「分別視之皆空」六根各別一個一個來看,它們只是作為器官反應當下,不會分辨眼前發生的事,而接收這些器官映照的是心,或影像、聲音;或長或短;或黑或白;或香或臭……將六根的功能各別來看,沒有實質的存在,也沒有混亂成一團,這就是「空相」。
由此,那先最後總結:「無有那先也。」那先只是一個假名的存在。
[註1]《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第1670B經,頁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