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香光

【香光尼僧團簡介】 http://www.gaya.org.tw/totle/96dm/

《那先比丘經》釋203─「念」與「失憶」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有所作皆念,如甫始有所作、今見在所作,皆用念知耶?」那先言:「已去之事皆用念知之,今見在之事亦用念知之。」

這一段文是在說我們的記憶能力,即使過去的事,也是因為記憶的能力而能憶知,我們的心不曾忘記。只是我們學習的時候有一種情況,從年少到老大,慢慢的,新的東西不容易進到腦子裡來,那舊的、過去的學習還在不在?有的記得,有的就不記得了。這樣的話,我們怎麼讓家裡那些失憶、健忘的老人家的念頭恢復呢?

這一段文討論的課題就是「念」與「失憶」。「念」與「失憶」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我們要仔細分別這兩種。

大家知道「失憶」是腦子裡記憶功能的退化或喪失,而讓腦部退化的進度緩慢下來是有方法的,這就是「念」。

比如我們學習技藝,例如書法、彈琴、瑜伽……,這是屬於技術性的操作。技術性的操作不但需要「念」力去記憶,也需要身體與手腳並用去操作,有時甚至能練出某一種「形」,但是如果沒有常常練習,某些操作不容易被喚醒,就會變成「無記」。「無記」是一種存在,曾經的學習就像種子似的儲存在倉庫裡。這時候的種子是什麼狀況?我們稱為「隨眠」,白話的來說就是「睡覺的種子」。它沒有不見或消失,只是以靜態的方式被保存下來。這是「念」的沉寂而不是「失憶」。

曾經的學習「忘記」了,是由於我們時間久了沒有用它,不是它的能力消失了。這種情況比較像「遺忘」。

所以,老人家最喜歡的生活樂趣是什麼?有人陪他聊天。聊什麼?聊過去。他過去的生活豐富多彩,所有過去很多的人與事,就像種子一樣一一地保存在他的記憶倉庫裡,沒有人幫他把這些種子拿出來曬一曬、遛一遛。

曾經有一位老菩薩常常等著我;為什麼等我呢?她就是要等我去跟她聊天。我其實一年才去探望她一次,老實說我很忙,但是這位老菩薩幾乎是年頭望到年尾,企盼我的到訪。我每一次去看她,她的孩子就跟我說,與我約定的日子,老人家就幾天幾夜高興地像小女生,她九十幾歲了。

為什麼她那麼高興呢?她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寫日記,老師說她很有才華、很有才氣,她就開始寫日記,直到這幾年才停筆。老人家寫的日記本之多,著實讓人驚歎!她寫日記就等著我去分享。

我去探訪老人家,她就翻日記給我看。我問她:「你這記的是什麼?」她就讀她的日記給我聽。我問她:「你平時做些什麼?」她說:「家人根本不讓我做什麼事。所以,我叫我女兒拿錢去買菜,買菜回來我一定要記帳。」然後1、2、3、4……,一直念到100,我就聽她念到100。然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個星期七天嘛,就念到星期日。

我告訴她一定要念經,她說:「我天天念《眼明經》、《大救苦經》、《太陽經》、《太陰經》……」。她念的經我也會背,小時候跟著老人家念就會背了。我說:「那大悲咒呢?」她就念大悲咒,朗朗上口。

這是十年前的事。現在老人家眼睛白內障,醫生說不能開刀,又重聽,脊椎彎到腰部,這才停寫日記,也沒有辦法再記帳。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67集VTS_04_01-01:00-07:50

(1)《那先比丘經》CBETA 2025.R2, T32, no. 1670B, p. 716。

悟因長老尼出席「《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頒布60週年」會議

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受邀出席「紀念梵諦岡大公會議《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頒布60週年」,於114年10月28日在羅馬保祿六世大廳(Paul VI Hall)舉行慶祝聚會,與各國宗教會聚一堂。

本次活動內容主要是新任教宗良十四世發表演說後,與各宗教代表握手致意,其中穿插表演。

悟因長老尼非常關心女性在宗教弘法問題,因此與教宗會晤時表示:我來自台灣國際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一員,為何天主教的修女不能成為一個神職人員?期盼在教宗陛下任內可以成就他們。

教宗回應,我們很關心女性問題也在討論,天主教有其特殊性。

下文並此轉載本次参訪團對於教宗發表演說的重點:
這裡是 Pope Leo XIV(教宗)於 2025 年 10 月 28 日 在 Colosseum(羅馬)為多宗教領袖主持的「國際祈禱會/和平會議」中,對非天主教宗教、對話與和平的重要講話重點整理:

背景與意義

  • 此次講話是為紀念多宗教領袖參與的祈禱會,強調「宗教對話」不只是策略,而是「生活方式」。
  • 他以《Nostra Aetate》為依據,重申天主教會與非天主教宗教之間的對話與互尊觀點:所有人「同出於一源」。
  • 在當前全球多宗教、多文化背景與衝突環境下,這樣的講話具有象徵意義:宗教不能成為分裂的工具,而應成為和平、和解與共融的橋樑。

講話重點

  1. 他強調宗教的角色不是用來助長民族主義、偏見或權力鬥爭。宗教應成為「一家人」的象徵,而不是「敵人」的溫床。
  2.  他引用教宗聖座於《Nostra Aetate》(1965 年)中的教導:「我們不能真正以『全體的天父』來祈禱,若我們仍視某個民族為異者。」
  3. 他指出:「戰爭從來不是神聖的;只有和平才是因為是天主所願。」
  4. 他呼籲各宗教與政界領袖:對於衝突人士、對受苦者,宗教應成為有聲音的支持者,不是沉默者。

2025梵蒂岡跨宗教交流訪問活動相關文章
Day1: 114.10.26 出發到梵蒂岡
Day2: 114.10.27 梵蒂岡行第二天
Day3: 114.10.28 梵蒂岡行第三天

1141028_01

1141028_02

1141028_03

1141028_04

1141028_051141028_06 1141028_07 1141028_08

【精緻蔬食diy】益身補氣湯

237_food_cover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材料】

  • 素肉  1份
  • 香菇  5朵
  • 當歸  1錢
  • 紅棗  10粒
  • 白果  12粒
  • 腰果  10粒
  • 枸杞  1湯匙
  • 生芪  2錢
  • 滾水  5杯
  • 鹽巴  半茶匙
  • 香菇粉 半茶匙
  • 冰糖  適量

【作法】

  1. 將素肉切塊後,以熱油炸至稍硬備用。
  2. 香菇泡軟後擠乾水並去蒂,同樣用熱油炸至焦黃。
  3. 備一盅放入炸素肉、香菇以及各種中藥材,倒入滾水,鹽巴、香菇粉、冰糖調味。上蓋後將盅入鍋蒸四十分鍾即可。

※ 可選用調味素肉味道更佳,素肉先炸硬是為了燉煮時不易軟爛保有彈性。
※ 非素食者,可加一湯匙米酒的提升風味。

AI與佛學相遇——開啟佛學研究與弘法的新紀元

有鑑於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生成式AI重塑了知識的建構、獲取、研究與傳播方式,對佛學研究與佛教弘法產生深遠的影響,香光尼僧團特於114年10月24日(星期五)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AI與佛學研究資源發展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承辦,透過專題演講、研討發表、實務分享與論壇等方式,探討AI人工智慧技術目前在佛學研究資源建置,以及佛教弘法上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提供跨領域學術交流與實務分享的平臺,邀集學者、專家與佛學研究者共同探討AI如何帶動佛學研究方法、工具與知識體系的新發展。

開幕典禮由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董事長暨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法師致詞。悟因法師表示,本次會議最難得的是匯集各個佛教界單位分享AI開發成果,展現佛教界與學術界在應用人工智慧上的積極努力。

研討會安排兩場專題演講,邀請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教授主講「以傳播學的角度看AI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提醒與會者AI帶來的機遇與風險;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耿晴主講「AI與佛學研究的發展」,探討AI技術如何協助漢傳佛教在詞彙、文本、思想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議題。

兩場研討主題聚焦在「AI在佛學研究資源的運用」,邀請四個單位發表目前結合AI的佛學研究資源成果。法鼓文理學院圖書資訊館館長洪振洲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王昱鈞副教授發表「AI深度學習與大語言模型於佛教文本研究之應用」,展示如何使用大語言模型進行佛典文本的研究,例如自動偵測僧人傳記中與皇帝或官員互動的事件;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發表「以AI建構《佛光大辭典》英譯數位平台」,從歷史、理念與方法三方面探討其建構過程,說明人機共建的數位平台如何成為科技弘法及教育的助緣;香光尼僧團佛法與腦科學應用專案研究員見諾法師發表「AI於佛教知識管理的運用:以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為例」,探討如何運用AI 技術協助產生佛教圖書分類號,以及建構佛教知識圖譜的可能性,以期能增加佛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Accelon小組黃義盛工程師、智論小組李慧萍老師發表「探索《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AI化」,建立完整且準確的佛學知識體系,依照不同使用者需求生成多層次、多角度的解說,期望建立契理契機的AI平台。

論壇主題「AI在佛教弘法的運用」邀請兩位引言人,慈濟大學慈濟學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兼通識教育中心鄭凱文助理教授以「AI導入佛教志業經營的跨領域應用──以慈濟四大志業為例」進行引言,列舉如何以AI科技輔助社會關懷、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協助教育賦能、促進弘法資料的保存與推廣;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董事長賢度法師以「聽見華嚴、看見華嚴、走進華嚴」進行引言,透過AI影像與音樂結合帶領與會者認識華嚴的七處九會,為佛法推廣帶來新的可能性。

最後研討會閉幕時,悟因長老尼特別提到:AI不僅是工具,更能開創佛教弘法與教育的新方向,乃至創造新的佛教經濟學。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則以「AI時代的佛法傳承,需以正知見為本」作為總結,期盼佛法在數位時代中持續光耀人間。為今日的研討會畫下句點。一日的「AI與佛學研究」研討,與會者皆表示收穫豐富,藉由各佛教單位的AI開發經驗與資源分享,開啟了佛學研究與弘法的新視野。

1141024_001

1141024_002

1141024_003

1141024_004

1141024_005

1141024_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