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之佛教典故07小馬非凡──寂安法師

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

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

「馬」之佛教典故07
小馬非凡──寂安法師

  過去,耆域藥王曾邀請佛陀及其弟子到家裡受供。但因輕視槃特愚笨,而沒有邀請槃特。佛陀看出耆域藥王起了分別心,便以善巧的方法,讓耆域藥王改變心意,派人將槃特請到家來受供。當槃特展現其神通,耆域藥王則又冷落了其他比丘。

  佛陀告訴大眾,其兩人過往的因緣:從前耆域藥王為馬商,驅趕著一千匹馬,前往他國販賣。在途中,遇一母馬,產一小馬,﹙槃特比丘即這匹小馬。﹚馬商覺得這匹剛出生的馬,不像是一匹駿馬,就送給路旁的人家。但沒想到這匹小馬並非普通的馬,而且正是國王所要的馬。最後耆域藥王必須以五百匹馬的代價才能將小馬贖回。
  耆域藥王因久遠以來,未能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以致他必須用更大的代價,換取教訓。
《出曜經》卷十九〈馬喻品第二十〉。
摘自:香光尼眾佛學院103年畢業專題《佛典故事選讀》p.92
圖:王瓊枝 畫

「馬」之佛教典故06【馬寶】輪王七寶vs 如來七覺支寶--香光編輯組

如來出現於世間時,亦有七覺支寶:1念、2擇法、3精進、4喜、5息、6定、7捨覺支寶。以此度脫眾生,降伏眾生的煩惱。

如來出現於世間時,亦有七覺支寶:1念、2擇法、3精進、4喜、5息、6定、7捨覺支寶。以此度脫眾生,降伏眾生的煩惱。

「馬」之佛教典故
06【馬寶】輪王七寶vs 如來七覺支寶--香光編輯組
  
  「馬寶」是統治人間的轉輪聖王即位時,自然出現的七寶之一。轉輪聖王,是統一天下,以正法化世的仁王。七寶是:
  1輪寶:威力無比的圓形武器,從千里萬里外飛來時,能毀滅一切敵對的力量,降伏眾生。
  2象寶:交通運輸工具。
  3馬寶:紺青色面,具有象力的駿馬,能飛行,為轉輪聖王的乘駕,是快速的交通工具。
  4珠寶:夜光珠,在黑夜中照明軍營。
  5玉女寶:是賢德的后妃,化洽宮內。
  6主藏寶:長於理財的財政大臣。
  7典兵寶:長於作戰的軍事領袖。

  而當如來出現於世間時,亦有七覺支寶:1念、2擇法、3精進、4喜、5息、6定、7捨覺支寶。以此度脫眾生,降伏眾生的煩惱。
  《中阿含經》卷11〈6 王相應品〉:
  「云何為七?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寶出世。
  「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當知亦有七覺支寶出於世間。云何為七?念覺支寶、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息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寶,是謂為七。」
摘自:香光尼僧團blog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
photo by Jenjin

「馬」之佛教典故05【烏焉成馬】傳寫成訛--香光編輯組

若人壽百歲,不了於生滅;不如一日生,得了於生滅

若人壽百歲,不了於生滅;不如一日生,得了於生滅

「馬」之佛教典故05【烏焉成馬】傳寫成訛--香光編輯組

  「烏」、「焉」、「馬」三字,由於形體相似,在文字傳寫之間,「烏」字遂訛傳成「馬」字。
  禪林中,每每用「烏焉成馬」形容文字因輾轉抄寫,在次第相傳間易生訛誤;引申為一事物在眾人之間輾轉相傳,到了最後,卻已失去本義。如《密菴和尚語錄》說:「字經三寫,烏焉成馬。」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記載了一則故事。佛陀滅度之後,有一回,阿難陀與其他比丘們在竹林園中修行。其中有一比丘說出一首他所學習的佛頌:「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一日生,得見水白鶴。」
  阿難陀聽了大吃一驚,告訴他:「你所誦的頌文並不正確,大師佛陀不是這樣教的。佛世尊說的是:『若人壽百歲,不了於生滅;不如一日生,得了於生滅』!」
  這位比丘,將此事告知自己的師父時,師父竟然答說,哎呀!阿難陀老了,忘失記憶,不可依從相信他所說的!

  在媒體、網路平台上,訊息快速傳播的現代社會裡。扭曲真相、不正確的假訊息泛濫,輕輕一滑、一點,訊息就從指尖流向自己的好友圈。一些「偽新聞」、「假真相」經過大眾的傳播,更加油添醋,再加上「三人成虎」的效應,令人信以為真,真假難辨,帶來生活上的困擾。

  在相信或轉發各種網路消息前,我們可能更需要一些「正念」來安定自己的心、憶念真相,也需要「智慧」來抉擇判斷。

  而在佛法的流傳上,是否由「烏」成「焉」再成「馬」,是否由「不了於生滅」成了「不見水白鶴」,這是現代的佛弟子,尤其是弘法者所應關切的!
摘自:香光尼僧團blog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
photo by Jenjin

「馬」之佛教典故04【心猿意馬】(意馬心猿)--香光編輯組

「善堅固諸定,則能調意馬, 永離諸憂染,得最上安住。」

「善堅固諸定,則能調意馬, 永離諸憂染,得最上安住。」

「馬」之佛教典故
04【心猿意馬】(意馬心猿)--香光編輯組

  我們的心念躁動,不容易安住,而總是喜愛攀緣外境。猿猴或馬匹性喜向外馳騁,佛教經典中常以「心猿意馬」來形容心意輕狂躁動、馳放不定,猶如騰躍的猿猴、狂奔之野馬般,不能自我控制。

  這顆躁動不安的心,該如何安住呢?要藉由修習禪定,以堅固的定力來調伏意馬,如《諸法集要經》〈26 禪定品〉云:
「善堅固諸定,則能調意馬,
 永離諸憂染,得最上安住。」

 如是善修習,住心一境性,
 能超生死流,得至不滅處。

  我們若能「歇却心猿意馬」的擾動,方堪「荷擔大機大用」,由定生慧,以智慧永離煩惱,超越生死之流,將能得最上安住的寂滅涅槃啊!
摘自:香光尼僧團blog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
photo by 梁井聰

「馬」之佛教典故03【調馬三法】調禦眾生1軟,2強,3剛柔並濟--香光編輯組

「馬」之佛教典故
03【調馬三法】調禦眾生1軟,2強,3剛柔並濟--香光編輯組
一天,一位善於調伏馬的村長(聚落主)前來佛陀所住的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佛陀藉著村長最熟悉、最有興趣的話題──調馬,在談話中接引村長。
佛陀問他:「您有幾種調伏馬的方法呢?」
村長回答:「要馴服馬啊,有三種方法:一是柔軟,二是剛強,三是柔軟加剛強。」
佛陀再問:「倘若這三種方法全都用過,那匹馬卻還不能調順,這時,您當如之何呢?」
村長回答:「像這樣完全無法調順的馬,沒有用處,那就把牠殺了!」

這時,村長反問佛陀:「您號稱『無上調禦丈夫』,請問您是用什麼方法來調禦眾生呢?」
佛陀回答道:「我也是用這三種方法來調禦眾生:一柔軟,二剛強,三剛柔並濟。」
村長問:「假若這三種方法都猶不能調伏,那時您又怎麼辦呢?」
佛陀說:「用這三種方法都還不能調禦的眾生,也只有把他殺了!」

村長相當驚訝的問:「沙門瞿曇!你的教法倡導不殺生,殺生者是不淨的。為什麼竟然說『不調伏者,亦當殺之』!」

佛陀回答「如你所說,如來法中,殺生者是不淨的,如來不應有殺業。然而當以三種法都不能調伏一個人時,對這樣完全不肯聽取教授、教誡的人,既然如此,也就不必與他交談,不必教授他,也不必再教誡他了。如此,不就等於在法上,殺掉他一樣嗎!」
村長對於佛陀的說明非常佩服,立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三歸依),也誓願從今日起,捨諸惡業(受持五戒)。

–典故出自:《雜阿含經》卷32(九○九)
摘自:香光尼僧團blog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
photo by Jenjin1030121(2)---03

「馬」之佛教典故—【四種馬】於老病死苦,心生警覺,善自調伏--香光編輯組

【四種馬】於老病死苦,心生警覺,善自調伏--香光編輯組

【四種馬】於老病死苦,心生警覺,善自調伏--香光編輯組

【四種馬】於老病死苦,心生警覺,善自調伏--香光編輯組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藉由四種良馬的利、鈍差別,來比喻眾生的根機亦有利、鈍等四種分別。

1. 第一種良馬:只須顧視鞭影,即能心生警覺,善隨御者的心而行。比喻第一種善男子,只不過聽聞到其他聚落有男子或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亡的消息,他因此心懷恐懼怖畏,於是依於正思惟,於正法、戒律能自我調伏。

2. 第二種良馬,當鞭杖觸到身毛時,心生警覺。比喻第二種善男子,當親眼看見男子或女人老、病、死之苦,他因此心懷恐懼怖畏,於是依於正思惟,於正法、戒律能自我調伏。

3. 第三種良馬,當鞭杖刺傷皮肉時,才有所警覺。比喻第三種善男子,當自己的親朋好友遭遇老、病、死之苦,他因此心懷恐懼怖畏,依正思惟,於正法、戒律能自我調伏。

4. 第四種良馬,是當鐵錐刺身,傷深徹骨時,然後方才警覺。比喻第四種善男子,當他自己親身遭受老、病、死之苦時,他因此心生厭怖,依正思惟,於正法、戒律能自我調伏。

摘自:香光尼僧團blog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
photo by 李昌周

「馬」之佛教典故—【白馬寺】白馬馱經來--香光編輯組

【白馬寺】白馬馱經來--香光編輯組
佛教傳入中國時,最早建立的寺院,相傳為位於河南洛陽的「白馬寺」。

傳說東漢明帝永平七年(AD.64),明帝夜裡夢到一位金色而項背有圓光的聖人,在宮中殿庭裡自在飛行。翌日,明帝與大臣們商議,認為所夢為佛,於是派遣使者蔡愔等人,西行取經。途中至大月氏國,遇到迦葉摩騰(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印度高僧,正以白馬馱著佛像、佛經東行傳道,於是迎請二位高僧返回首都洛陽,安置於鴻臚寺。

明帝非常歡喜,於是在洛陽城附近建造「白馬寺」,作為奉佛、安僧、弘法的道場,並請二位高僧在寺中譯出了所攜來的《四十二章經》等。

當時,佛教早已在中國民間流行了。這一次受到了王室的敬信,中國佛教才加速發達起來。所以佛教史上,都說這是佛教最初傳來,
是中國正式有佛教、有寺院、有佛像、有沙門和經典譯出的開始。

《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記載:「孝明帝夜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遺範。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經緘於蘭臺石室。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摩騰、法蘭咸卒於此寺。」

《後漢紀》卷十:「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問其道術,而圖其形像焉。」

香光寺103年正月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