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羅」──「清涼」/見晉法師

尸羅能除煩惱熱急;如清涼室,能除毒熱。

尸羅能除煩惱熱急;如清涼室,能除毒熱。

「尸羅」──「清涼」/見晉法師

「尸羅」有「清涼」之義,遠離、止息熱惱之因──身、口、意三業罪行,令得安適、清涼。

所以:「尸羅,名無急、無熱,猗心快樂。」「尸羅能除煩惱熱急;如清涼室,能除毒熱。」「尸羅除煩惱熱;如冷水洗浴。」「尸羅能滅諸煩惱患;猶如良藥,能消眾病。」

摘自:香光書鄉2014《華嚴經.十地品》釋義p.57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初地菩薩歡喜的原因(二)

一、「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
二、「親近一切佛」
三、「遠離凡夫地」
四、「近智慧地」
五、「永斷一切惡趣」
六、「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處」
七、「見一切如來」
八、「生佛境界中」
九、「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
十、「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

初地菩薩歡喜的原因(二) ──見晉法師

又由於憶念:
一、「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我已轉離被煩惱纏縛的有漏世間,初嚐離繫之樂,所以生起無比的歡喜之情。
二、「親近一切佛」──得以親近一切諸佛,故生歡喜。
三、「遠離凡夫地」──遠離無始以來的凡夫性,已然超凡入聖,故生歡喜。
四、「近智慧地」──得到從未有的出世間智慧,接近智慧之地,故生歡喜。
五、「永斷一切惡趣」──永斷地獄、惡鬼、畜牲等一切惡趣,故生歡喜。
六、「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處」──能作為一切眾生的依止之處,故生歡喜。
七、「見一切如來」──能親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
八、「生佛境界中」──得以生於佛的境界中,故生歡喜。
九、「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成為菩薩的一員,與一切菩薩平等,故生歡喜。
十、「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遠離遷流變化的世間裡,一切令人恐怖畏懼、毛骨聳然的事情,故生歡喜。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pp.83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初地菩薩歡喜的原因(一)

初地菩薩歡喜之因:
一、「念諸佛」
二、「念諸佛法」
三、「念諸菩薩」
四、「念諸菩薩行」
五、「念清淨諸波羅蜜」
六、「念諸菩薩地殊勝」
七、「念菩薩不可壞」
八、「念如來教化眾生」
九、「念能令眾生得利益」
十、「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

初地菩薩歡喜的原因(一) ──見晉法師

初地菩薩歡喜的原因是:
  一、「念諸佛」──心中憶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而生歡喜。例如:念燃燈佛等過去諸佛,念阿彌陀佛等現在諸佛,念彌勒佛等將來諸佛。
  二、「念諸佛法」──憶念法,心裡歡喜。
  三、「念諸菩薩」──憶念菩薩,心裡歡喜。
  四、「念諸菩薩行」──憶念菩薩行乃第一希有難得,不但一切凡夫所不能及,即使是一切聲聞、辟支佛亦不能行,於是心生歡喜。
  五、「念清淨諸波羅蜜」──憶念清淨修行十波羅蜜,而生歡喜。十波羅蜜是極為殊勝的法門,令菩薩行者超越聲聞、獨覺等地,而能得菩薩不退轉地,能清淨無上的諸佛菩提道。
  六、「念諸菩薩地殊勝」──憶念十地及其功德殊勝,而生歡喜。
  七、「念菩薩不可壞」──憶念菩薩的修持力不可被破壞,心生歡喜。
  八、「念如來教化眾生」──憶念如來教化眾生,感到喜悅。
  九、「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更念及自己能令眾生得到世間、出世間的利益,而感到歡喜。
  十、「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又觀察到自己必定能得到入於一切如來智慧門的方便法,得成如來的無上菩提等一切功德,可以利益自他,自然而然的心生歡喜。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pp.80-82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歡喜之相

淨信

歡喜之相──見晉法師

  菩薩住於「歡喜地」,有什麼樣的歡喜相貌呢?

  初地菩薩成就「多歡喜」;

  「多淨信」 ──對於佛、法、僧三寶,和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六波羅蜜、菩薩十地,乃至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等等,皆悉具備清淨的信心。

  「多愛樂」;「多適悅」 ──內心安穩無患,所以安適喜悅;「多欣慶」──歡欣喜慶;「多踊躍」──心情雀躍;「多勇猛」──自己親見已經接近菩提,所以堪受勇猛修行。

  「多無鬥諍」 ──初地菩薩不好鬥諍,於論究義理、解說佛法之時,能調伏自心,心不擾動,不破壞他人的心意。

  「多無惱害」 ──不好惱亂眾生。例如:於教化攝取眾生時,慈悲調柔。

  「多無瞋恨」 ──不好瞋恨,例如:即使見到眾生不如說修行、威儀不正時,亦不起瞋恨。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pp.79-82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白鎧源

生如來家,不動相應

初地菩薩的無始生死之苦,幾乎已經滅盡,所滅的苦如大海水那樣的多,而所剩餘的苦,猶如二、三水渧而已,所以此地名為「歡喜」。

生如來家,不動相應──見晉法師

  初地菩薩所證得的境界是什麼情況呢?
  菩薩行者一旦證悟法性,發起如上的勝義菩提心,即具有八種功德勝利之相:

  一、地位超過:「超凡夫地,入菩薩位」。這時,他超越凡夫的修行境界,部分證得佛的法身,登入初地菩薩的聖位。
  二、家超過:「生如來家」。他生於「如來家」,行如來道,相續不斷,必成如來。
  三、種族超過:「無能說其種族過失」。由於以六波羅蜜等為如來家法,故其種族清淨,無有過失,其種姓無可譏嫌。
  四、道超過:「離世間趣,入出世道」。他出離凡夫有漏的世間道,進入無漏智所行的出世間正道,得以出離三界。
  五、法超過:「得菩薩法」。他得到以大悲為心髓的菩薩法。
  六、住處超過:「住菩薩處」。他善巧的住在菩薩正處──不捨世間方便,而又不染著世間。
  七、行超過:「入三世平等」。他入於三世平等,不住著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入於空性的境界,與一切聖者的空性智慧平等。
  八、決定超過:「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他被視為是出生於如來家的真實佛子,從此能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種,令不斷絕,而且必當證得無上菩提。

  安住於這樣的境界,名為住於初地「歡喜地」(梵pramudita bhum),又譯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初地菩薩的無始生死之苦,幾乎已經滅盡,所滅的苦如大海水那樣的多,而所剩餘的苦,猶如二、三水渧而已,所以此地名為「歡喜」。 由於初地菩薩的志樂如大山王般不可動搖,所以是「以不動相應」。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pp.75-77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hai

菩提心

《大智度論》卷20〈1 序品〉云:「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菩提心──見晉法師

菩提心不由禪定中來,不由智慧中來,而是從大悲心來。菩提行願無一不以大悲為首。

所以《大智度論》卷20〈1 序品〉云:「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慈悲,是菩薩行果的核心。在長遠的菩薩道中,大慈大悲心是極重要的因緣。如《大智度論》卷53〈26 無生品〉云:「若菩薩生難心、苦心,則不能度一切眾生。如世間小事,心難以為苦,猶尚不成,何況成佛道!成因緣者,所謂大慈大悲心,於眾生如父母、兒子、己身想。何以故?父母、兒子、己身,自然生愛,非推而愛也。菩薩善修大悲心故,於一切眾生乃至怨讎,同意愛念。是大悲果報利益之具,都無所惜,於內外所有,盡與眾生。」

修行有成的大菩薩們,更因為大慈悲力的緣故,於無量阿僧祗世的生死之中,心不厭沒,而不急求早入涅槃。所以說,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如《大智度論》卷27〈1 序品〉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証。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初地菩薩的行持與成就

初地菩薩的行持與成就

初地菩薩的行持與成就──見晉法師

菩薩住於歡喜地之後,由於自身的大願力,因而得以親見許許多多的佛。初地菩薩皆悉以深重的菩提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諸佛,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等一切資生之具,奉施諸佛,廣修供養,同時也供養一切眾僧。並將此善根皆悉迴向,唯願證得無上菩提。

初地菩薩因為虔誠供養諸佛的緣故,心地柔軟、謙下、慈悲,因而得以成就接引眾生的「四攝法」。

他以「布施」、「愛語」這前二攝,來度化攝取眾生;至於後二攝法,則因為修行尚不夠成熟,雖然也會依照信解力來踐行,但仍然未善通達。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是「事成辦」的意思。初地菩薩於十波羅蜜中,以修持「檀波羅蜜」(梵dana-paramita)最為圓滿增上,布施功德最為增勝。至於其餘九種波羅蜜,並非不修,而是隨力隨分而行。

譬如金匠師父善巧的鍊金,他將金礦數數放入高溫的火中鍛煉,金質的成份慢慢轉為精純明淨,原先堅硬的金礦藉由高溫而調柔,於是可以隨著金匠的意思,足堪打造各式各樣的金器。

初地菩薩猶如火鍊真金一般,日夜無懈倦地如是修習,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修行種種能淨治初地的法門,並將所有善根皆悉迴向如來的一切智地,令善根轉更明淨,令心性調柔,於是隨意堪用於修習各種菩薩行,終將得以具足成就十地功德。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大悲為首 智慧增上

大悲為首 智慧增上

大悲為首 智慧增上──見晉法師

在大乘佛法中,慈悲與智慧相輔相成,絕非隔裂的兩端。

與空相應的正見,有助於保護菩提心,令初學菩薩的誓願,堅固恒常而有力道,且不因入世之悲心而執著眾生。更由於出世間智慧的增上,令慈悲能由「眾生緣慈」,提升到「法緣慈」、「無緣慈」的境界。

般若與慈悲二者合而為一,悲智雙運,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十地概說

布施、持戒、禪定,也是世間善的要目。前三地融攝了世間的功德,乃共於人道與天道的修行法,屬於「五乘共法」。

十地概說──見晉法師

一地一地進修的法門,主要是:初地行布施,二地行菩薩十善(戒),三地修禪定與神通(定)。   布施、持戒、禪定,也是世間善的要目。前三地融攝了世間的功德,乃共於人道與天道的修行法,屬於「五乘共法」。

第四地修出世間的三十七道品,以「毘梨耶(精進)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

第五地觀察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以「禪那(靜慮)波羅蜜」,令「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嘗散亂。修行到第五地,才能夠二智 並觀,一念中通達一切法空,同時了達一切法如幻。

第六地順逆觀十二緣起,澈證緣起無我。修學「般若(智慧)波羅蜜」,能忍可諸法無生無滅。   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都以修學「般若」(慧)為目標,融攝了出世間的功德,是共於聲聞、緣覺的修行法,屬於「三乘共法」。   前六地,融攝了世間善法與出世間善法,戒、定、慧——三增上學,正是出世善的要目。而第七地以後,則完全是大乘不共其他四乘的出世間上上善。前六地修習六波羅蜜。 而大乘的「般若波羅蜜」,不似聲聞、緣覺那樣的趣入空寂,反而融攝了「方便善巧」的智慧,成為一切波羅蜜的總相。

第七地菩薩修行「方便波羅蜜」(方便慧),能出生無量智。他雖然善修空、無相、無願等三解脫門,但由於慈悲不捨眾生,於是方便善巧的涉種種事,示現種種相,以攝化眾生。 七地菩薩以方便力的緣故,不取證涅槃;然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於涅槃。

第八地得無生法忍,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的「無相無功用行」之覺慧,能夠觀照「一切智智」所行境,觀察世間乃隨業集而成、隨業盡而壞。 他能夠順應眾生所求、所樂,依眾生的信解差別,自在的現身度眾 。並善起大願,學習佛陀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上上殊勝的智慧。

第九地菩薩重複辨明各種煩惱,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此地菩薩作大法師,能妥善的守護如來法藏;修「力波羅蜜」,以無量善巧智成就「四無礙辯」,能用菩薩言辭,以無礙智來稱機演說佛法,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其言論。

第十地修行「智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具足如來十力,受大智之職位,得各種三昧以及度生的神通。 ——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pp.19-22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如何考量應不應布施

如何考量應不應布施?──見晉法師

四種情況不應布施:
一、自身考量:
考慮自己的能力,如果這項付出很勉強,導致負債,或令至親好友生惱、起譏嫌 ,則不應施予。
大菩薩們之所以能不惜身命財物的布施,是經過漸次修學,令忍力增強,悲心轉深,正見及空慧堅定。否則好比力氣小的人想挑起重擔;或還不熟習經典佛法者急欲為人說法;或不會游泳卻跳下水救人,這些狀況都不宜勉強施捨,以免不但沒幫上忙,反而畏怯退心,於自他的道業有損。
又如果有其他更重要的利生大業待自己完成,也不應施捨己身。
此外,如果是以有情眾生作布施,絕對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與福祉。

清淨檀波羅蜜

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不憶念,滅一切取相,是故於受者不求恩惠,施中無高心,如是具清淨檀波羅蜜。 《大智度論》

二、求非法物:
所要求的物品違背國家法律、佛法,如禁藥、毒品、違法的槍砲彈藥等;或要求我們幫助供給的目的,是助成他的殺(自殺、殺人) 、盜、淫、妄等不如法的惡業,皆不應布施。

三、不益彼物:
布施的內容反而會損害了眾生。如烈酒、傷生器具、淫亂之具等,或助成賭博遊蕩等不正當的用途。  這些是沒有福德的布施,於他無益,理應謝絕。

四、以方便令彼調伏:
如果求布施的人是故意來搗亂;或者喪心病狂,提出不正常、不如法的要求 ;或貪婪幼稚、需索無度等等 ,都不應給予。布施了,增長對方的惡習,反而有過失。

布施的原則,是令受者得到真實的利益,於自己的道業有益。最清淨的布施,是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平等施),不但自己不貪求果報與功德(不住施),心中沒有眷戀執著,不求回報(開捨施),不將功德佔為己有,迴向無上菩提(迴向菩提施),還能與無所得的空慧相應,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不取我相,不取法相(三輪清淨施)。如此,則是最清淨、殊勝的布施,名為出世間的「檀波羅蜜」。
——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pp.156_158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