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始…
世尊在舍衛城時,於夜分中,來一天子,
為除自己的疑惑,提出這樣的問題:
「內結與外結,人為結縛結,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
世尊對天子的回答是:
「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世尊是用戒、定、慧三門來顯示清淨道;
覺音論師則撰寫《清淨道論》闡述了佛陀的教誡。
108年1月20日上山,禪修&悅讀《清淨道論》
邀請您踏上清淨之道
本月進度:
什麼是戒?即:思戒、心所戒、律儀戒、不犯戒
戒為戒行的意思,亦有頭義、清涼義。
戒行正持──以身業等善持戒律而不雜亂;戒行確持──保持一切善法。
戒雖有多種,唯戒行為相;摧毀諸惡戒,具足諸善德為戒的作用;身淨、語淨、意淨為戒的現起;慚與愧為戒的近因。
無後悔是戒的功德;又說持戒獲五功德:得大財聚、得揚善名、得無怖畏羞慚、臨終時得不昏昧、得生善趣天界
2/17邀請您,以戒學為基礎,開展定學與慧學。
本月進度:戒的種類
戒的一種分類:依一切戒自己的戒相為一種
戒的二種分類有:(1)作持、止持(2)等正行、初梵行(3)離、不離(4)依止、不依止(5)時限、終身,(6)有限制、無限制(7)世間、出世間
戒的三種分類有:(1)下、中、上(2)我增上、世間增上、法增上(3)執取、不執取、安息(4)清淨、不清淨、疑惑(5)學、無學及非學非無學等有三種
戒的四種分類有:(1)依退分、住分、勝分、決擇分有四種(2)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在家戒(3)自然、慣行、法性、宿因戒(4)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資具依止戒
3/17(週日)上山,禪修&悅讀《清淨道論》 邀請您,以戒學為基礎,開展定學與慧學
本月進度:別解脫律儀須依於信而成就。
由信而受持,甚至不顧其生命而善成就之。
根律儀則依於念而成就。由於念的堅定,則諸根不為貪欲等所侵襲。
活命遍淨戒當依精進而成就。因為善於勵力精進者,能捨邪命故。
資具依止戒當依智慧而成就。因為有慧者能見資具的過失與功德,故說由慧成就。
邀請您4/21(週日)上山,禪修&悅讀《清淨道論》,以戒學為基,開展定學與慧學
本月進度:
戒的五種分類有
1.制限遍淨、無制限遍淨、圓滿遍淨、無執取遍淨、安息遍淨。
2.斷、離、思、律儀、不犯。
戒的雜染
1.為利養名譽等因而破戒
2.與七種淫相應者。
戒的淨化
1.不毀壞一切學處
2.於已破而可懺的戒懺悔之
3.不與七種淫相應
4.忿、恨等惡法不生
5.少欲知足減損煩惱等德的生起,而且不毀壞、不切斷、不斑點、不雜色。為識者所贊,不執取於愛見,能助成近行定或安止定。
以二種行相成就戒的淨化
1.見破戒的過患
2.見具戒的功德
邀請您5/5(週日)上山,禪修&悅讀《清淨道論》, 以戒學為基,開展定學與慧學~
本月進度:說頭陀支品
遍淨一切正行者,得住立於四聖種:衣知足、食知足、住所知足、修習樂。
世尊聽許弟子受持十三頭陀支。1.糞掃衣支;2.三衣支;3.常乞食支;4.次第乞食支;5.一座食支;6.一鉢食支;7.時後不食支;8.阿練若住支;9.樹下住支;10.露地住支;11.塚間住支;12.隨處住支;13.常坐不臥支。
受持的思為一切頭陀支的特徵。破除一切貪欲為作用。無貪欲的狀態為現起。少欲等的聖法為近因。一切頭陀支的受持,當由世尊聽許而受持。然世尊滅後,若無師時,甚至可自受持頭陀支。
邀請您6/9(週日)上山,禪修&悅讀《清淨道論》, 以戒學為基,開展定學與慧學
本月進度:說頭陀支品
頭陀,是除遣煩惱的人,或為除遣煩惱的法;
故絕無不善的頭陀支。
頭陀法是頭陀支的思所附屬:
少欲、知足、減損煩惱、遠離、求德等五法。
受持頭陀支是一種苦的行道及嚴肅的生活,
依苦的行道得止於貪,依嚴肅的生活得除放逸者的痴。
受持阿練若住支和樹下住支亦適合於瞋行者,
因為不和別人接觸而住可以止瞋。
頭陀支的受持唯有比丘有十三支,除去三衣支沙彌有十二支,
除去阿練若住、時後不食、露地住、樹下住、塚間住,比丘尼有八支
比丘尼的八支中除去三衣支,式叉摩那及沙彌尼有七支,
優婆塞及優婆夷有二支:一座食、一缽食。
如習行頭陀支,
於業處有所增長,則應習,
於業處是減退的,則不應習。
無論習或不習,
得增長業處不退者,為憫後生則應習。
無論習或不習,不增長其業處者,
為培植未來善根,亦應習行。
邀請您8/18(週日)上山,禪修&悅讀《清淨道論》,
以戒學為基,開展定學與慧學
本月進度:第三 說取業處品
定是什麼?善心一境性為定。以等持之義為定。
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
不散亂、不雜亂的住於一所緣中,
便是等持。
定是以不散亂為特相,
以消滅散亂為作用,
不散動為現狀,
樂是定的近因。
得初禪者與欲俱的想及作意的現行,
為退分之慧,是退分法,是雜染。
與無尋俱的想及作意的現行,
為勝進分之慧,是勝進分法,是淨化。
定的一種分類:以不散亂的特相為一種。
二種分類:1.近行、安止;2.世間、出世間;3.有喜、無喜; 4樂俱、捨俱。
三種分類:1.下、中、上;2.有尋有伺等;3.喜俱等;4.小、大、無量。
四種分類、五種分類(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