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為守智藏,功德之福田;
禪為清淨水,能洗諸欲塵;
禪為金剛鎧,能遮煩惱箭;
雖未得無餘,涅槃分已得。
得金剛三昧,摧碎結使山;
得六神通力,能度無量人。
囂塵蔽天日,大雨能淹之;
覺觀風散心,禪定能滅之。
《大智度論》
香光尼僧團
2016.11.7 ~ 11.29
封山禪修、研討法義
封山期間,
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來加行用功,增長菩提資糧!
當孩子受益了,就是一輩子的事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蔡忠和口述.曾淑珍訪談
福誠國小是在2006年(民國95年)開始接受心智教學,我真正深入接觸而了解是在擔任輔導主任那二年。每週四晨光時間,我總會走訪四、五年級上課的各班,觀課及照相記錄生命教育及心智教學活動,這段時間是福誠孩子最開心的日子。
看見紫竹林精舍的志工老師們紛紛來到教室,或指導孩子學習調息靜心;或指導孩子口說好話、身行好事;或與孩子討論心情溫度計;或與孩子探索習性的秘密。志工老師各顯本領,以口述、或簡報大展身手,把孩子的目光與心,緊緊抓住!介紹台灣的名山風光、高雄鄉土的街景樓舍、故宮典美的收藏、知名畫家的大作,這些分享都成了孩子成長的養分,多麼用心的備課。這些內容豐富福誠孩子的心靈,更擴大孩子生命的視野!
心靈的教育很難一蹴可幾。若要問我這堂課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轉變?我想它很難具體量化,但當孩子受益了,就是一輩子的事。當我看到福誠的孩子,臉上綻開快樂的笑容的學習,感受到孩子溫暖善良的心意,或聽到福誠的孩子到國、高中後受到老師的讚賞,這一切就是我們最大的渴盼,也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所以,衷心的感恩紫竹林精舍的師父們發心推動心智教育,謝謝義工老師們奉獻付出的善行,讓社會、校園充滿慈悲與智慧的養分,滋養著我們的孩子!
福誠的孩子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氣息的薰陶下,茁壯成長。歷經十年的心智教學早已成為福誠校園文化的一環,最高興聽到國中的老師說:「你們福誠的孩子很乖喔!」到學校來上課的老師也會說:「嗯!福誠的孩子比其他學校有禮貌!」這些真心的讚美,讓我們與有榮焉!除了歸功於平日福誠老師的指導外,真要謝謝心智教學志工老師的身教、言教所帶來的影響。
每學期課程結束的期末座談會,紫竹林精舍的志工們都能與學校對話、檢討。學校曾提出「戒定慧」的佛教名相,容易讓人有刻板印象而提出質疑,所以建議修正之。下一學期,即修改為「愛護力、專注力、抉擇力」,不旦符合教育理念的名詞,對於志工們極佳的效率,更是令人讚嘆。
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傳記書訊──《樸野僧.無上志: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
◎釋見豪
二〇一六年正值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僅以《樸野僧.無上志》一書,紀念他在臺灣僧伽教育初萌芽時期的努力與奉獻。
「樸野」是仁俊長老對無上和尚的描述。大家印象裡的這位樸質無華長者,他出身平凡卻有著一顆出奇的心與不尋常的願欲。無上和尚從小體認世間苦迫,顯露其宿世善根,最終抉擇出離凡塵,於新竹靈隱寺出家修行。
本書記錄了靈隱寺的歷史演變,以及在台灣齋教、日本佛教與大陸僧侶所帶來中國佛教的時代交錯,無上和尚如何以其對振興台灣佛教與培育僧青年的關懷,在臺灣佛教僧教育浪潮中,扮演著推動發展的關鍵角色。這段歷史也讓紛擾不斷的靈隱寺意外保有了她在僧教育史上的意義與價值。幾位當年曾與老和尚結緣的長者,也著文表達他們對無上和尚的懷念與感恩。本書中並收錄了無上和尚文稿及其上百首詩,樸野僧相卻曾在一小段光陰裡閃爍著熠熠文采。
閱讀專注力開發 各領域專家研討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報導
「專注力」是一切事情成功的重要關鍵,不僅許多孩子有閱讀專注力的困擾,也有不少成人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為此國家圖書館15日舉辦「閱讀專注力開發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研討。
由國家圖書館、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承辦的「閱讀專注力開發研討會」,15日在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登場。
會中,邀請精神醫學、神經科學、正念學、教育學、閱讀等各領域專家學者一起探討「閱讀專注力」的開發,希望藉由理論、實踐方法來提升閱讀成效,建立書香社會。
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董事長暨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釋悟因法師指出,現代的社會,由於各類多元資訊、數位媒體等,由四面八方排山倒海席捲而來、注意力被吸引、壓擠,以致於無法專心於一件事物上,即使想專心也是無法專心。
悟因法師表示,這次研討會有一項子題是有關「正念閱讀」。她說,「正念」是什麼?心是專注地繫念在眼前、正當的、而不是受誘惑的事物上面,這是一種靜止的力量。她並以時下流行的「寶可夢」為例,說明「專注力」用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效果;若用錯地方,沒有被引導、開發,就像「寶迷」一樣,可能「專心」到走入海水中,還渾然不覺得海水的冰冷。
悟因法師特別提出,現今有許多孩子被3C產品的聲光效果內容吸引,反而對於需要用心思的文字、語言、閱讀的專注力變差了,甚至出現專注力不足、閱讀障礙等問題,這是身為家長、師長不能不面對的課題。希望透過這次研討來提升國人的閱讀專注力,為建立書香社會,營造祥和、富而好禮的社會盡一分心力。
會中,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專題演講「大腦與專注力」;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總編輯黃國珍專題演講「專注與閱讀理解」。
洪蘭指出,閱讀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方法。從小要養成閱讀習慣,未來才看得下書。培養專注力不難,可以從親子共讀著手。另外,透過運動也是改善專注力的方法。研究發現,運動到某個程度時,大腦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會增強人的注意力、專注力與記憶力。
黃國珍表示,「閱讀」在這波教育翻轉的趨勢中成為核心的驅動力量,透過問思教學的引導和討論,培養擷取、分析、比較、統整、思考、提問……多元綜合的學習過程,「閱讀力」才可以展現其深度和恆久的影響。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與素養,能幫助孩子們擁有應用知識的能力。
今天的研討議題還包括「正念閱讀」、「覺性閱讀」等面向,特別的是,香光志願服務隊召集人自晟法師,以高雄市紫竹林精舍推展「小學心智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培育兒童專注力。
自晟法師表示,目前在高雄市國民小學、慈善會等教育機構,帶領「心智教學」的課程,有八個學校共五十二個班級參加,每學年為一千五百位青少年推展心智教學。心智教學的宗旨是:啟發覺知的能力,建立正向積極的人生觀,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其中「定學」是藉由認識身心與透過靜坐數息,調伏內心的散亂,增進澄靜、專注的能力。並藉由心念平靜,培養覺察情緒、管理情緒、反省與傾聽的能力,以安頓身心及改善人際關係,提昇EQ能力。
此外,《全部都零分》一書作者張世傑,以「兒童專注力的救星:正念覺察」為題進行研討。他說,兒童的專注力因其大腦發育未完全的緣故,無法和大人一樣專注學習,另外還有生理、教法、環境、教育態度、學習動機不足的原因,應探究其原因再給予正確適性的引導,方能幫助其專注學習,尤其是學習動機不足的情緒原因是關鍵,用正念覺察(Mindfulness)的各種練習法可以有效的培養其學習專注力。
今天中午休息時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來賓參觀在圖家圖書館文教區的「金聲玉振─儒家經典古籍文獻展」,為與會者提供實際演練與學習的機會,體認透過瞭解專注力的方法,有助於提升學習功效。
研討會最後在閱讀社群創辦人暨閱讀主編鄭俊德老師的「閱讀專注,生命更美好」主題中結束,期盼大家一起在閱讀的路上閱讀專注、快樂閱讀,打造豐富美好的人生。為「閱讀專注力開發研討會」畫下完美句點。
漢傳佛教的比丘尼僧團──香光尼僧團
◎方丈 釋悟因
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這是出自《妙法蓮華經》法師品、勸持品的偈頌,因頗能道盡修行人的悲願,於是將它合編成詩偈。在大眾集會時,法師們歡喜地吟誦,以「我是世尊的使者」自勉。願此生秉世尊的慈悲心宣揚佛智慧,使眾生身心安頓,趨向涅槃彼岸。
「香光尼僧團」的成立,追溯到1980年(民國69年),悟因晉山香光寺創辦佛學院開始。當時一群來自社會不同領域且擁有高學歷的優秀青年進入佛門出家,其中包括多位原本是教育工作者。面對匯聚而來的人才,我曾深思:「她們進入佛門後,可以為佛教做什麼?為社會做什麼?他們是蛀米蟲嗎?佛教、佛學、佛法會再度被醜化嗎?這是需要檢核的。」因為我堅信唯有從事僧伽教育以養成健全僧格的宗教師,才能為佛法的正知正見弘傳,於是決定為取才、育才、養才、用才,而開辦佛學院,以為苗圃。如是伊始,日復一日……。
早期,香光尼眾佛學院邀請大陸來臺灣的長老法師到院授課;後來,逐漸轉由自己培育授課師資。因此,僧團送法師到歐、美、英、日等國留學,當然本國亦有多人在學習佛教梵、巴、藏、漢、英、日等語文、禪修……,藉此增廣視野並拓展原有的人文學習領域。這些法師們學成歸國後,再回佛學院授課,投入佛教教育的行列。如今經佛學院培植的僧眾,畢業後,承擔著弘法志業,或回常住、或至各寺院領執、或至大學院校授課、或著作,這見證了佛教弘法人才的栽培,並非單一項目、單一類型即可轉動法輪工作。是以,宗教師要引領眾生、淨化社會人心,宜持「學不可已」的態度,在奉獻中隨時不斷地更新、充實自己的內在。若能如此,一切何嘗不是新的開始!
香光尼僧團秉持佛教教育為志業,既為僧伽開辦佛學院;也為信眾開辦「佛學研讀班」,三十餘年來從未中輟,是香光尼僧團歷史最久的弘法活動。從創辦至今,我們透過教學的設計而自編教材,堅持要以正信教育推廣佛法。同時也藉由各種活動的參與、生活上的踐行,希望學員不再只是聽課讀經,而是以佛法美化人生,成為自己生命的真正參與者。杜威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誠不我欺!
我們也從事佛教出版工作,除成立香光書鄉出版社,從事翻譯梵、巴、藏、英、日語的文獻外,也引進南北傳禪修法;另開辦《香光莊嚴》雜誌,從事圖書資訊等佛教文化工作。此外,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服務,進入社區、校園、輔育院、觀護所等從事弘化工作。走過近四十年,不敢自言對社會做了多少的貢獻。但是,我們一直以修道的團體來表現對人類、社會的關懷,為眾生耕心田。
「香光尼僧團」,我一直定位它是漢傳佛教的比丘尼僧團,也是比丘尼教育取才、育才、養才、用才的團體。我常說:「香光尼僧團,是一個實驗性僧團。」因為我們用過去累積的經驗不斷實驗、改變、調整、修正。發展至今,它還在不斷地蛻變中。這一路走來,若問我滿意香光尼僧團的發展現況嗎?坦白而言,滿意是主觀的感受,也說明它已老化。僧團的發展必須如修行菩薩道一般,不斷精進、精進、再精進。
至於未來在弘法路上如何發展,我們將依佛陀的啟示,堅定地當世尊的使者,與信眾攜手相依互助,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持續地完成佛法在世間的志業。讓佛法的智慧在體證踐行的每一階段,有學習的開始;也有服務奉獻的開始。佛法在世間不應只限於僧侶的寺院圍牆內,而應藉助僧信相互的支持,將它傳播到社會每一個角落,成為眾生心靈的歸宿,使社會更安和樂利。所謂身心安頓的涅槃景觀,應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和諧社會。和諧應在人間實踐、呈顯。
這一路上,雖有諸多險阻、挑戰。但是,我們都坦然面對、勠力走過來。因為眾多護持的恩典,使我們永不退怠;也使「我是世尊使……」不斷地傳唱,於社會、國家、人間的每個角落。
摘自《誰在耕心田》

【精緻蔬食diy】 滷烤麩彩椒
食譜、煮食:蔡苓集 拍攝:蔡金珠
材料:
生烤麩 一包
彩掓 (黃、紅椒中各一粒)
薑片 少許
辣椒 少許(依個人喜好)
香菇 50公克(泡軟切中片)
調味料:
油 2大匙
醬油 2大匙
素蠔油 2大匙
糖 1大匙
塩 酌量
【作法】
1、 生鮮烤麩切成適口大小,滾油炸過撈起備用。
2、 起油鍋,用熱油將薑、香菇爆香,加入醬油、素蠔油及糖(小火滾一下較香),放入炸好的烤麩,加入水(淹過烤麩即可),滷至收汁,起鍋備用。
3、 彩椒切小片,放入鍋內炒香。彩椒炒熟後,倒入滷好的烤麩中,加入適量的鹽,一起拌炒,即完成一道佳餚。
【說明】
滷烤麩彩椒這道美食,相當簡單。烤麩鬆軟Q彈,烤麩表面有很多氣孔,能充份吸收醬汁的味道,咬下去能嚐到甜甜鹹鹹的滋味,用來配粥、配飯都非常美味。
◎醬汁液
作法:醬油 (2碗)、素豪油 (2碗)、二砂糖(100克)、油(半碗)、水(半碗)
油熱後,放入醬油、素蠔油,滾後加糖,中小火慢滾(如麥芽糖泡泡狀),將水倒入,約再滾30秒即可關火,放涼後裝罐放冷凍。
平時準備一罐,不管是滷、炒飯、拌麵、做湯底、浸料、紅燒等等皆宜,這對廚房新手助益良多,可以省很多時間,非常好用,可說是煮食的秘密武器喔!

【活動報導】
105年度 6Q親子班開營囉!
◎紫竹林精舍 報導
105/9/25 舉辦第一期6Q親子班開營典禮,首先由自晟法師致詞揭開序曲,以大殿觀音菩薩塑像身旁的一對童男童女—善財與龍女,勉勵小菩薩好學長智慧,全體老師們亦以創意表演與小菩薩們相見歡。
典禮中,班歌「6Q快樂頌」帶動會場活絡有勁的氣氛,且透過3M post遊戲彼此認識夥伴;6Q小小劇場活潑演繹6Q精神,以貼近孩童世界;並學習行儀與靜坐;又經由環境巡禮及闖關活動,進一步體驗法華道場校園之美。
同時,由吳秋蘭執行長與廖芳美園長向家長們,說明6Q親子班的發起因緣及課程特色,期落實家庭生活教育與人文心智教育,陪伴小菩薩們活潑自信地成長。
最後,在小菩薩們及家長代表的分享感恩中,劃下圓滿,共同樂悠悠「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及生活有品味」的三品達人家庭。
摘自:紫竹林精舍FB

為偏鄉美華國小找英文教材
◎香光教育研發中心 報導
年青又關懷社會的心真令人感動,一個輕輕的邀請,沒想到卻得到滿滿的回應!
幾個月前因想為偏鄉美華國小找可以用的英文教材,打電話給VoiceTube紅點子科技公司,洽詢是否適合不同英文程度小朋友的教材,及與偏鄉小學合作的計畫。他們說可以設計看看?並問我們的需求?我們就將美華國小學生缺乏英文教育資源和老師的困境告訴他們,同時說明他們也沒經費可請專人製作英文教育影帶。
一個半月後,他們打電話來說:「已設計好一套小朋友可用的英文教材,且願意到美華示範教學。」這是多麼令人振奮、感動的訊息。
所以,今天VoiceTube的詹執行長親自帶領四位年輕伙伴到美華國小示範。美華國小的小朋友和老師們都十分的開心,我們也很高興認識這些有愛心又認真的青年創業家們,也很感動、感謝他們願意為偏鄉小朋友付出。
摘自:香光教育研發中心FB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老了,怎麼辦?
問:醫藥與科技進步,壽命增長。老人如何管理添增的歲月?
〔面對與接受生理的退化〕
全世界的人口都在往高齡化邁進,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統計,2018年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每7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
壽命增長了,但如何「防老」?沒有人知道。現代醫學發達,美容成了專科,年紀大了拉拉皮,打打胎盤素,又變得年輕貌美。但是器官老化不可逆轉,心肺功能逐漸退化,稍稍走路就氣喘吁吁,排泄功能變差,甚至來不及上廁所,這不是故意的,沒有人喜歡老,沒有人喜歡生病,沒有人會故意讓自己變成如此。有時要適度告訴家裡的晚輩,自己有這些麻煩。
老人教育,要教育的對象不只是老人,也得要讓年輕人學。讓年輕人知道:你的身邊有一位老人,他正面臨心理、生理的退化、調適。雖自身沒有經歷過,但是可以漸漸學習諒解、接納,學習與老人相處。
〔主動連結不成為孤島〕
年長者能夠獨立生活,子女就能夠放心的去做事業,照顧婚姻與核心家庭。有的老人很依賴、無助,有一篇文章描述了這個狀況:「我是一個孤獨的老人,先生不理我,孩子不理我,他們都離我而去,我在受一種求不得苦,時常悲從中來。」現在社會上這種現象非常多,陷在悲情中,憂心、被棄的傷感蜂擁而上,即使哭斷肝腸,生命仍然如是。
人生本來就是有苦,「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希望家人長相廝守是不可能的。現代拜科技之賜可以拉近距離,透過網路、視訊、電話,就可以溝通、見面。整個社會已是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組織,不同的思維。但網路通訊科技也非萬能,有些年長者不嫻熟網路,此時可尋求社會支持。有的送餐中心不只送營養飯包,也送來面對面的誠摯關懷。
如果實在無法克服依賴的需求,也不要讓自己變成生命的孤島。人生十之八九是作不得主的,但可以下決定,安排自己走向佛的人生觀—覺悟的人生觀。若覺得很孤單,無依無靠時,不要讓自己陷在悲苦的漩渦裡打轉,請走向佛菩薩,佛菩薩是我們終極的歸依處。佛菩薩從來沒有棄捨任一眾生,諸佛垂手接引眾生,眾生也要主動伸手接納。生存的力量得靠自己內在滋養、轉圜、再教育、再學習。
〔以宗教安頓身心〕
世間因緣生滅,沒有不變的永恆,終極的依靠只有佛、菩薩。憶佛、念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念念不離佛菩薩,當覺得需要的時候,佛菩薩時時刻刻貼近你身邊。古德說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不如說是把佛號念到貼在心上,貼到內心深處。最後走的時候,陪著你的,不是你的子女,是佛菩薩。
人生本來就是充滿各種考驗,而且隨時都可能出現。不是榮華富貴或有錢有閒時才能夠念佛,貧窮、困苦、坎坷的時候更須要念佛。佛號憶念不忘,把身心交給佛菩薩,這才是重要的一件事。學佛是自己爭取來的,此生來人間走這麼一回,是要來用功的,不是要來生氣、生煩惱的。把人生看清楚,不就是那麼一回事!人生剎那,如過眼雲煙、黃粱一夢。曾幾何時,哪裡有多餘的心力擾攘不休?可以用功,該有多好!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0 期《潮音永輝:高山仰止》< 老了,怎麼辦?高齡化社會互動學習>
幸福婚姻的底線
◎釋悟因
有一位男居士,神情憔悴地來找我。他是一位單親爸爸,多年撫養一位獨生女兒。
「師父!我的女兒愛上一個男孩,我不喜歡……」
這個男孩,知識水平沒有女兒高,在建築工地作搬運工人,他擔心二人文化不協調,不容易相處。
「女兒的心一直敞開向著他……可是,他們不相匹配啊!」
他絮絮叨叨的數說著,單親爸爸如何不好當,女兒長大了,再不聽父親的話了。最近,女兒不顧父親反對,和男孩兩人登記結婚去了。
我專注的聽著,這位父親一方面憂心忡忡,看著女兒與男孩的婚戀,一直往自己不喜歡的方向發展,他束手無措;一方面卻好似欣慰女兒的獨立自主。
「登記結婚,成了事實了,難道趕他出門?」
居士眉頭深鎖,不置可否。
「那男孩吸毒嗎?」
搖頭。
「那男孩把女兒出賣、當妓女賺錢來養他嗎?」
居士驚訝的抬起頭來看我,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
「是女兒賺錢養他,而他在家翹二郎腿嗎?」
搖頭,他信任女兒的眼光,男孩的品格沒這麼濫。
「那孩子好像工作很拼,下班回家是一身灰樸樸的模樣。」
「那就沒關係囉,這孩子肯出力、搬貨,是篤實的人。」
居士的眼光逐漸聚焦,閃亮似的看到了方向。
是的,婚姻幸福,在小兩口同心,共同營建。
「你把那個孩子納進來,你覺得男生和女兒不配,你就栽培他,如果能把這孩子栽培,他就和你的女兒同等高度了。」
居士最終明白了,婚姻幸福最壞的底線:男生不做事、靠妻女養,還把女朋友、老婆壓去當妓女,若還吸毒,……就可悲到無以復加。
小兩口相互扶持,自己尊重自己,肯把責任扛起來……
「我這老爸,還沒給兩位新人祝福。」終於肯接納女兒的婚姻了。
「過兩日帶他們來寺裡禮佛,請佛陀庇護。」
「好的。」
我看這位居士離開時,在佛前向佛陀合十、問訊的身影。
天下父母心,對兒女的成長、幸福,多少牽掛、多少折衝、多少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