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拈花惹草的世界裡

在拈花惹草的世界裡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馬藝真 口述.宋滌姬 陳美容 林淑美 吳麗華 訪談

我叫馬藝真,今年55歲﹙1961年生﹚,出生於高雄市新興區,是家中的長女。上有三兄長,下有一個妹妹。爺爺是花農,自產自銷。於母親懷孕期中,我就薫習花花草草的世界,也造就今天的「拈花惹草」的天地。

ma200我與任職軍官的丈夫,育有二女,家庭幸福美滿。先生給了我自由的空間,在花藝中盡情揮灑。29歲那年,三哥突然往生,激起我對生死的探究。一次因緣,步上學佛之路,親近香光尼僧團高雄分院紫竹林精舍。二十年來,我不跑其他道場,每逢法會或節慶時,只要能力所及,都以花藝與大眾結緣。

三哥意外往生後,時常出現在我的夢裡,不知他去了哪個世界?過得好不好?心裡的惦記,化成一次次的探索行動,我曾以牽亡、觀落陰的民間儀式,找尋他的踪影,卻無法解除種種疑慮以及對親人的那份掛念。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指示,從一個「施」字開啟與紫竹林精舍的因緣,把我推向學佛之路。是宿世的因緣吧,讓我看到佛像就生起歡喜心,聽經聞法更讓我對人事物的看法慢慢改觀,身心逐漸平穩。

1996年(民國85年)在研讀班期中,師父知道我開花店,法會期間鼓勵我來佈置大殿、大講堂的花,那時的我還沒插過大場面的經驗,擔心會壞了事。求好心切,變成過大的壓力,師父告訴我:「插花可以攝受眾生,又能供養諸佛菩薩。」於是我便向佛菩薩祈求、發願,讓自己智慧增長,發菩提心。後來把煩心轉為正念,又聽到信眾對莊嚴花藝的讚嘆,掙扎的心終趨平息。

插花是與大眾結緣的橋梁。以前,我的個性不是很好,易與人對立。近十年來,處理事情的方式改變了,較能接受不同的意見,心較柔軟,不再我行我素,做事越來越順利,法緣也變好了,深深感受到佛菩薩對我的眷顧。我要以佛法對治瞋心,要廣結善緣。正如紫竹林精舍是一處法華道場,常不輕菩薩佇立在那兒,提醒著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香光尼僧團106年結夏安居

諸位護法大德:

頌吉祥!

修行要靠細水長流日日恆持的工夫,但也需密集的修持加行,剋期策進,體證大道。九旬結夏安居是佛陀慈悲化世用心深遠的設想:一年當中,出家二眾以九個月的時間深入社會弘法利生;三個月安居,潛心專注於明澈心靈的加功用行,以積集關懷淨化自他慧命的深廣資糧。

香光尼僧團稟持佛陀建僧的目的──正法久住,自民國七十一年起,每年舉行結夏安居。今年自農曆四月十六日(國曆五月十一日)至七月十五日(國曆九月五日),依律舉行結夏。

為感念佛恩,期法輪常轉,社會祥和;本僧團特於安居期間邀請您發心護夏,以四事廣修供養,播植福田。

在此三個月結夏期間,全體法師將於佛前迴向護夏功德主福慧臻圓,家庭和樂,現世父母福慧增上,祖禰冤親同得解脫;並祈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盼望您邀親朋好友同來成就這續佛慧命的志業。耑此

順頌
福慧增長

香光尼僧團 方丈 釋悟因 作禮
106_0511
印儀學苑 | 香光山寺 | 定慧學苑 | 養慧學苑 | 安慧學苑 | 香光寺 | 紫竹林精舍 | 香光尼眾佛學院

養慧學苑106年度皈依典禮

養慧學苑106年度皈依典禮
◎養慧學苑 報導

 養慧學苑106年4月9日舉行「皈依」典禮。禮請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長老尼為皈依者做證明師。參加皈依者除台中當地外,更有遠從台北、台東、高雄地區來求授皈依,為的是給自己有因緣親近三寶、學習佛法。

 悟因長老尼開示,皈依是皈向三寶(佛、法、僧)。能得人身是可貴的,要珍惜此生,來學佛並皈依三寶。學佛是要學會看到自己的情緒、情感、感受,透過作功課能安頓身心,身心安穩才能照顧工作、家庭、鄰里。身心得到安頓後,看待事物會更澈底、更清楚。學習找到穩定自己的力量,才是打從內心的信仰。

 皈依者在聆聽證明師開示、及證授後,法喜充滿,內心清涼的成為佛門三寶弟子。yanghui01———-
養慧學苑
台中市西區403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0963-691007
傳真:(04)2319-2008
http://yanghui.gaya.org.tw/

《那先比丘經》釋1──如何閱讀一部經

《那先比丘經》釋1──如何閱讀一部經
◎釋悟因

2-21-300這學期(96年上)要講《那先比丘經》。請大家學著如何看一部經。
一、首先,拿到一本經時可以有幾個入手的點:
 (一)先看有多少頁。
 (二)有幾個版本 (《那先比丘經》有兩個版本)。
 (三)這二個版本有何不同。
 (四)此經從何而出。
 (五)由誰譯出。
 再來則由經題入手。

二、看經的步驟
 古來大德說經有三個步驟:
 (一)解經題--那先比丘經
  1.經是何義?此為釋通題
  2.何為比丘?
  3.何為那先?
  4.何為那先比丘?
  5.何為那先比丘經?
 所以此經就是「以人名為經名」的經典。

(二)明譯人—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可以著意的點有:
  1.此經為何人所說?
  2.在何處說?
  3.說什麼內容?
  4.此經的體裁為何?
  5.這經是如何傳到我手上的?
  6.有幾個翻譯本?
  7.此經屬哪一派的主張?文中何處可以看到這個?

(三)正釋經
 其中才說序、正說和結說。

 「經」,是經題中的重要標記。何為「經」?符合佛教的法義和教理,稱之為「經」。

 這本經是那先比丘和國王的問答,出現於西元前二世紀後半,不是由佛金口所述,約佛滅後300多年產生,翻譯成漢文是在我國東晉(317~420AD),而此經發生的地點是在西北印度,大秦的舍竭城。

 這裡,值得留意的一點,經典在何處發生,經文中就會出現該地的語言、環境、關心的事項,因此這部經時常出現當時身邊的事物作譬喻。

 十二分經一是說經的體裁,一是說經的內容。《那先比丘經》在十二分經的運用,包括譬喻、問答、本事、諷頌,其中又以「論議」為最多。

 這部經出現的時間,是在部派佛教的初期,還沒有進入大乘佛教時期的作品。

 古文也許比較難讀,大家要多耐心來看中國字,少看注釋書,久了,自然也會通了 。

絆腳石的啟示--逆增上緣

絆腳石的啟示--逆增上緣
◎養慧學苑 報導

 養慧學苑「轉念人生講座」106年4月16日邀請南山方生寺住持、茲摩達司社會企業創辦人演觀法師,主題「絆腳石的啟示--逆增上緣」。

 風箏會飛,因為逆風;人會成長,是因為有逆境。絆腳石能夠突破是因為「轉念」,學習轉念讓絆腳石成為提升我們的動力。法師用個人的親身歷程的角度來看,絆腳石是個人的人生體會,而且每個人都踢過絆腳石。遇到絆腳石我們會生起負面情緒,想法是很消極、怨天尤人,惡性循環,為什麼老是倒楣?但人生不如意事百分之九九點九,但透過轉念把它轉成正確,開始進入積極性的規劃,並反省「隨緣了業」。以前遇逆境是抱怨,現在會想是我自己造的因,不要去怪罪別人了,反省做「了業」想。「隨緣了舊業,莫再造新殃」,現在我歡喜承擔。

 法師再以「茲摩達司社會企業實例」分享,並提出部落「四攝法」,布施,以購買取代捐款;愛語,了解他們文化與生活與他們充實交流;利行,以關懷傳遞宗教精神;同事,與他們共同一起執行的善法,參與及協助部落各項活動,如歲時祭儀、生命禮儀、傳統祭典……等。

 最後,法師以皮球來形容逆增上緣,皮球裏面是空心的,可不斷的充實,它保持柔軟與彈性,能屈能伸又耐磨、耐撞。越打它,它彈的越高,逆增上緣就是用皮球來示現。但球若洩氣,球內部變成實心,就像撞球一般沒彈性動不了。生活中逆境總是重重,就像許多絆腳石總會穩藏在人生的旅程中,踏到很痛、帶著很重,可是很好用。它能幫我翻越障礙,要有本事帶著它承受著這個重,所以我的未來不是夢。

 下次,「轉念人生講座」將於5/20(週六)舉行,見勛法師將帶領我們一起「正念轉向 幸福人生」,敬請期待。P0108-1———-
養慧學苑
台中市西區403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0963-691007
傳真:(04)2319-2008
http://yanghui.gaya.org.tw/

6Q親子班 「樂」的單元課程

6Q親子班 「樂」的單元課程
◎紫竹林精舍 報導

 紫竹林精舍106年4月9日6Q親子班第七次課程「樂在生活中」,期能生活有動靜、快樂又健康。

 以「合掌伸展操」揭開序幕,然後由太鼓老師李嫈絨講授「FUN心賞太鼓」,介紹太鼓小故事與影音欣賞。小菩薩在精舍中庭親身體驗,身心合一之活力太鼓敲打,鼓聲隆隆,充滿活力。

 親子講座則由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卓淑敏助理教授帶領家長們「談繪本,當文字與圖像共舞」。

 下次課程「節慶禮讚~感恩與惜福」5/7早上9:00於精舍報到,共學家庭生活教育,親子樂悠悠!

106.4.9紫竹林精舍 6Q親子班 「樂」的單元課程

106.4.9紫竹林精舍 6Q親子班 「樂」的單元課程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精緻蔬食diy】 三杯猴頭菇

【精緻蔬食diy】  三杯猴頭菇
◎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精緻蔬食diy】 三杯猴頭菇

【精緻蔬食diy】 三杯猴頭菇


食材:
猴頭菇  1大碗
山藥    適量
红棗    適量

調味料:
麻油    1杯
素蠔油  1杯
辣椒    1條(切薄片)
薑片    3~5片(切薄片)
九層塔  1把
香菇精、冰糖

作法:
1、猴頭菇解凍,用刀切或剝小塊皆可。
2、油炸到金黄色起鍋備用。
3、山藥切長條狀、紅棗去子微炸起鍋。
4、冷鍋倒入麻油,用小火燒熱後,放薑片、辣椒,慢慢炒至金黃色。
5、再倒入素蠔油,待香味出,放香菇精、冰糖等調味料。
6、將猴頭菇、山藥、红棗三種食材再放入鍋中炒一下。
7、最後放入九層塔,用中火拌炒一下即可起鍋享用。

《大唐西域記》是《西遊記》嗎?主要內容在說什麼?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大唐西域記》是《西遊記》嗎?主要內容在說什麼?

章回小說中的《西遊記》故事家喻戶曉,但是《大唐西域記》才是大藏經中真正的《西遊記》。它記錄了玄奘大師17年西行取經之行,記載了138個國家的歷史、國土民情等,是研究印度歷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真實版的玄奘西遊記。
b-33
〔成書因緣〕
玄奘於貞觀二年(628)從高昌國離開,一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再次踏進大唐國土。此時唐太宗正準備東征高麗,繁忙中仍抽空接見玄奘。唐太宗應允,由玄奘翻譯從西域帶回的佛經,並由朝廷徵選當代推崇的碩學俊彥,諳解大、小乘經論的法師、大師,負責綴文、字學、證梵文、筆受、書寫。

這段時間,唐太宗也命玄奘整理遊歷西域、印度等地的見聞、風土民情。由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並編集,於貞觀二十年(646)七月成書一帙,有十二卷,共十萬餘言,訂名為《大唐西域記》。

〔範圍內容〕
《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所聽聞或實際去過的國家,範圍從阿耆尼國(新疆焉耆)到迦畢試國(阿富汗喀布爾)、進入北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印、南印、西印(孟加拉)、離島僧伽羅國(斯里蘭卡),再回到瞿薩旦那國(新疆和闐),東行入境,共遊歷了一百三十八國。

玄奘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包括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首都大小、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藝術、禮儀、兵刑、風俗、宗教信仰、佛教聖蹟、寺數、僧數、大小乘佛教的流行狀況等。

《大唐西域記》不僅是了解印度史的寶貴資料,探索中亞地理風情的珍貴文獻及佛教史蹟的考古線索,更能見到一代高僧學法取經艱苦卓絕的精神。

邀請您找個時間,除了中國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也好好閱讀賞析一下真實版的玄奘《西遊記》。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4 期《大唐西域記》之佛陀行傳 視讀經典(五)<索訶世界的一角>

三十傳心——《香光莊嚴雜誌》朝聖傳心之行___即將播出

三十傳心——《香光莊嚴雜誌》朝聖傳心之行___即將播出
30
踏尋虛雲老和尚的精進行跡
對照現代修行課題
直面生命最深處的求法之旅

首映會___ 三十傳心——《香光莊嚴雜誌》朝聖傳心之行
印儀學苑:4/29(六),14:00電話:(02) 2394-6800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養慧學苑:4/30(日),13:30電話:(04)2319-2007 地址:台中市西區大墩十街50號
安慧學苑:4/29(六),19:00電話:(05)232-5165 地址:嘉義市文化路820號
紫竹林精舍:5/7(日),19:30 電話:(07)713-3891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影片製作工作團隊
監製 釋悟
製作 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統籌 釋見鐻
導演 賴勇戎
行政 陳世芬
腳本 釋見鐻 賴勇戎
攝影 洪以真 賴勇戎
後製 奧菲斯創意媒體有限公司
配音 周寧
錄音 采漾錄音製作有限公司
美術設計 雅堂設計工作室
印刷 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助理 丁意婕

特別感謝
江西南昌雲居山真如寺

香光尼僧團各分院資訊
香光寺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1號
電話:05-2541267 傳真:05-2542977

紫竹林精舍 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 傳真:07-7254950

安慧學苑 嘉義市文化路820號
電話:05-2325165 傳真:05-2326085

定慧學苑 苗栗市福星街74巷3號
電話:037-272477 傳真:037-272621

印儀學苑 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電話:02-23946800 傳真:02-23222837

養慧學苑 台中市西區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 傳真:04-23192008

香光山寺 桃園市大溪區福安里11鄰頭寮路276巷75-1號
電話:03-3873141 傳真:03-3873108

————————
弘法志業歡迎您的加入與護持
郵政劃撥帳號:19131030
戶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香光資訊網:http://www.gaya.org.tw

版權所有.非經允許請勿轉載
© 2017 Gaya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香光尼眾佛學院 106.4.16沙彌尼圓頂受戒典禮

香光尼眾佛學院 106.4.16沙彌尼圓頂受戒典禮
◎香光尼眾佛學院 報導

念親恩 行大孝
步佛跡 發菩提

一0六年沙彌尼圓頂受戒典禮,求受沙彌尼戒者共三位法師--見則師、祖叡師、宏恩師。
禮請香光尼僧團方丈、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 悟因長老尼為得戒和尚尼;心鏡長老尼為教授阿闍黎。

得戒和尚開示:
 戒,是出家人的生活。受沙彌戒是進入出家的第一階段。
 出家,在戒律、形相、服裝,與世人有所不同。
 出家可貴的是能奉獻人間,使命就是要傳法,當一個宣傳弘揚佛法的人,看那比丘捧著缽,行走在熱沙上,就是為了度化眾生。
 戒行、戒相來自於戒體,戒體來自菩提心,菩提心是緣法界眾生而來。
 而菩提心就是在我們的崗位上養成,讓它越來越深厚。
 修學道上,每一個點都是修行,都是修行的地方。

—————–
香光尼眾佛學院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886-5-2540359、傳真:886-5-2543213
http://hkbi.gay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