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之二[人際溝通的藝術與技巧]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之二[人際溝通的藝術與技巧]
◎李佩玲

 主講這一堂課的講師,是臨床心理師張維揚老師,從台灣著名的實務案例分享中,讓我再次扣回重視精神病患溝通的這個議題。

 這一堂課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關係要建立好,才能進入溝通,而溝通也不一定是用嘴巴講,有時,許多非語言訊息也透露出許多訊息。要和人溝通,要先建立好人際關係,要先學會和自己溝通。
 你是怎樣的人決定你如何看待別人!
 我們第一個要檢視的,不是別人,是自己!因為,你的視野將決定你如何看待別人,進而如何與別人溝通。
 除了自我覺察、和自己做好溝通外,很重要的一點是:
 你能否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當你能全心全意與他人連結時,就比較容易走進他人的心,而你的專注也會讓對方感受到信任感與存在感,溝通之橋因此搭起;這即是張老師所提:信任是人際關係的核心價值,而所有的關係都需要耕耘,關係建立,比溝通更為重要,千萬不能忽略。

 張老師分享八項人際關係通則,我覺得很受用:
1.用心傾聽
2.同理心
3.告訴對方現在談話的目的,尋求認同
4.更清楚完整地表達自我(五個我)
 -我看到了什麼?如何看到的?
 -我感覺到什麼?
 -我的解讀/評估是什麼?
 -我想要的是什麼?
 -我希望的是什麼?
5.將批評與抱怨轉譯為「需要」,告知對方若「需要」達成,會有什麼好處
6.多用「開放問句」
7.適時表達謝意與感激
8.把每一次溝通都當成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信任真的很重要,而在失去互信時的處理方式,有以下幾個:
1.道歉
2.自我省思:我為何破壞信任
3.改正缺失
4.花時間致力重建信任
5.用行為而非言語重建信任

 在這一堂課,我學習到第一個與精神病患者溝通的技巧是:
 當對方狀況不好時,先建立關係。(真正的聆聽與陪伴)
 當對方狀況好時,進入溝通。與他分享他在狀況不好時的情形,以及可以怎麼改善。(溝通的態度:真誠)我們經常習慣給人comment,但其實,對方希望的可能是同理,所以,透過問問題,聆聽建立關係,而不是評價。

 聽,其實比說更重要。張老師分享五個聽的層次,我覺得很受用:
1.完全漠視
2.假裝在聽
3.選擇性傾聽
4.積極的聆聽
5.同理心的聆聽

 上述五個聽的層次,也讓自己檢視經常處在哪一種層次,同時,也讓自己牢記,做為聆聽時的覺察,這是個很棒的提醒。

 在最後,張老師提及,建構成功的人際關係,可贏得人心、與人共贏。這讓我想起佛家常說的一句話,「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精彩課程分享.待續)
圖、文轉載自:香光人文講堂FBlee3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p=2078

《那先比丘經》釋2──經文段落

《那先比丘經》釋2──經文段落
◎釋悟因

2-21-300 本經有二個版本:一是《那先比丘經》;一是《彌蘭王問經》。前者是從被問者的角度,後者是從問者來顯現,這是兩者間的差異。

 《彌蘭王問經》是南傳的版本,近代有郭哲彰漢譯,《那先比丘經》,是北傳的版本。我使用的是北傳的版本,經文在《大正藏》第32冊,1670B經,頁七O三~七一九。

 正釋經的部分,有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從經文開始到頁七O六上欄,第九行「……最為大快」,這一部分是序分。序分是在鋪陳,說明那先比丘的家世,修學歷程、成就,值得稱說的福德因緣等,之後才進入正宗分。

 頁七一八,下欄的「那先言:『夜已半,我欲去……』」以下就是流通分,而兩者中間的就是正宗分。

 閱讀經典,先作這樣的分段了解,然後再看內文,一段段地讀,一字字地理解。

 本經發生的地點,書上說在「舍竭國」,是兩人相遇的地方,也是論談發生的地方,那時的國王是希臘人,為亞歷山大的後裔,而這兩人間的問難,表示了東西方思想的不同。

 舍竭國是大夏國、大食國,在中亞地方,位於印度西北的邊境。

 頁七O五上欄,從此處開始,作者筆鋒轉向彌蘭陀王身上,說他出生在海邊,「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注1)即是在阿荔散的海邊。文中不少說到地理位置,可以查查看,這是很有趣的。


注1:大正藏32冊,頁七一七下欄。

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之一[從佛法談溝通]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之一[從佛法談溝通]
◎李佩玲

 我非常期待「從佛法談溝通」這一堂課,因為自己本身也講授溝通管理課程,對於如何從佛法談溝通,相當感興趣。此堂課的講師是屏安醫院院長黃文翔,黃院長本身是精神科醫師,在課程中,分享許多臨床經驗與病患溝通時所領悟的心得,並結合佛法的概念,讓人領會溝通意境。

 這一堂課,我強烈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缺乏對於精神病患者所給予的關懷以及正確的態度與對待方式。
或許,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將成為我下一個學習成長的課題!

 在快速翻轉到天地顛倒的時代,精神文明病越來越多,而我認為,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所謂的精神病患或許將變成主流,而自認為正常的我們,或許會成為主流眼中的不正常。究竟,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在這一堂課程中,讓我有機會重新省思,勿用有色眼光看待精神病患者、不貼標籤、不預設立場。

 黃院長提及,溝通之前已經有預設價值的判斷與方向,就不是好的溝通。這一點真的很重要,也提醒了我,即使懂得再多的溝通技巧,若在內心已有評斷,就會阻礙溝通的順暢。因為,預設立場的溝通,叫做「說服」,而非溝通。

 如果,能夠覺察地保持慈悲心、無分別心地對待,或許這樣的態度才能跨出溝通的第一步。

 黃院長用一個相當巧妙的比喻,來說明溝通的藝術:
溝通,如同替一群人在同一時空找到適合的位置。當事先鎖定位置的人越多,能真正為他們排出適當位置的難度就越高。

 然而,什麼是最好的溝通?最好的選擇?

 答案則不一定,會因為當時的人事物與情境,而有不同的結果。最重要的是:不要求別人跟我們同一種聲音,真正的溝通是:了解他。

 黃院長提出「理想的溝通」是沒有自我中心的溝通。
要觀照自己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真的是佛法的要義!

 我很喜歡黃院長分享,愛因斯坦晚年的體悟:「每一樣東西,莫不是一種絆腳石,無論任何一個時刻,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必不可少的。」如何看待眼前的人事物,我們有決定權,所以,自己如何看待,就變得很重要。

 黃院長在「佛法與溝通」時提及:當我們內在沒有矛盾衝突,外在的溝通才會暢通,要內在沒有衝突,仍需仰賴修行,溝通也是一種修行,心要能內攝、觀照,才能不斷放下我執、我見,調整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態度或是幫別人調整。。(這一點很重要,在此打一下廣告,香光禪修中心的正念禪觀課程,真的很實用,這幾年我從中透過運用,印證這些方法是真的work,幫助我解決大大小小的生命難題)

 而在「溝通的層次」提及,對自己的溝通優先於對他人的溝通,人生哲學的溝通優先於事務性的溝通,要溝通,必須先放下。

 重整上課筆記,自己最大的心得,莫過於覺察,當心不在覺知上時,一切將進步自動導航當中,任憑感覺、情緒支配;唯有回到當下的覺知,才能跟眼前的人事物連結,才能打開溝通之門。
(精彩課程分享.待續)
圖、文轉載自:香光人文講堂FBP2-1060429-lee2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p=2078

自我溝通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自我溝通
◎李佩玲

 雖然接觸香光尼僧團已有多年時間,但是參加香光人文講堂倒是第一次,我感受到師父們希望透過各式各樣的課程與媒介,讓大家接觸佛法,乃至於提供大眾能夠安住身心的方法與處所,這樣的智慧與用心,令人讚歎!

 我必須說,置身在香光山寺中,即使什麼都不做,也能達到放鬆的效果,這裡的環境與磁場,讓人相當放心與安心,不自覺地就讓人自動與天地合而為一,補滿能量。

 此次溝通管理課程,收穫很多,分為二個部分來談,一是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二是講座以外的課程。

 溝通,既是修行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只要是群眾生活,我們都離不開溝通,即使是獨處,也必須自我溝通。

 一個懂得自我溝通的人,也比較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這是相當符合邏輯的。所以,回歸到源頭,自我溝通就顯得相當重要。

 在自我溝通的過程中,自我覺察是最重要的練習。

 真的由衷感謝香光尼僧團,在這幾年分享許多正念禪修的課程,讓我從中鍛練覺察力,進而能夠對外正念傾聽與溝通。

 如同自衍法師與其他法師在課堂中一直叮嚀的,佛法要拿來用!而我在用的過程中,驗證了,它真的好用!

 十分感恩!阿彌陀佛!
(精彩課程分享.待續)
圖、文轉載自:香光人文講堂FBP01_1060429-lee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p=2078

溝通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溝通
◎魏淑娟

 參加第二場人文講座:心理成長與生命對話─溝通管理,最大的收穫是對溝通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什麼是溝通?讓對方接受我的想法,就是成功的溝通,反之,就是溝通失敗。這是我在參加香光人文講座溝通管理課程之前的認知。

 經過專業老師的授課,了解到溝通有好幾個層面,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這些都是溝通的對象。尤其是對自己的溝通,了解自己,面對自己,接受自己,才能有效的與他人,與環境為友善的對於自己身心保持正念,是與自己溝通最好的修行,內在沒有衝突,外在溝通才會順暢。在與他人溝通,先傾聽與同理,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溝通時不是強行說服,也不預設價值判斷,學習放下我執行這次的學習,讓我了解到每一次的溝通都是修行。
圖、文轉載自:香光人文講堂FB106_0429-02_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p=2078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課程回顧

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情緒管理,於106年3月11日~12日舉行。
是以醫學、心理學及佛法的角度介紹自我情緒管理及職場上的情緒管理。

單元一、五感認識香光山
每次來香光山,介紹香草植物,大家總覺得太熟悉了,但是看不是只有看,它與我的關係為何?故本次活動特別邀請見寰法師運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認識我們熟悉的香光山,從大殿到大自然,透過五感,發現熟悉的草坪,聞出來的味道也不同、心的感覺更不同。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一、五感認識香光山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一、五感認識香光山


單元二、食用油的健康養生
第一場的「心靈SPA」特別邀請劉英欽老師、尤妙雪老師分享「食用油的健康養生」,這堂課很精彩老師介紹了各種油品,終於瞭解什麼是好油、不好油,最特別的是老師讓我們品嚐自製油的鮮美與教我們如何自製美乃滋,這堂課很實用,只不過時間短了一點。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二、食用油的健康養生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二、食用油的健康養生


單元三、身與心與靈:在癌症醫院照見生死的修行
由和信醫院身心科的林帛賢醫師演講「身與心與靈:在癌症醫院照見生死的修行」。聽林醫師的演講是一種享受,刺激我們思考,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有限,手腳無法協調,哪些是我們可控制、不可控制,外在看到的就是真相嗎?林醫師透過一些簡單的動作,引領我們體會相的變化、不能自主,如何在變化中安頓自己。林醫師還將他的簡報與我們分享,若有興趣者可連結以下網址閱讀

http://www.gaya.org.tw/library/tzuyen/1060322.pdf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三、身與心與靈:在癌症醫院照見生死的修行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三、身與心與靈:在癌症醫院照見生死的修行


單元四、抄經
難得來到香光山,一大早可以靜心抄經,自衍法師為我們解說「藥師佛十二大願」之後,發給我們「十二大願」經文,大家都很安靜的抄經,頓然感覺時空是停止,慢慢的寫一願,自己的心竟然可以如此的寧靜,這真是美好的一天開始。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四、抄經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四、抄經


單元五、職場上的情緒管理
第一場情緒管理第二單元邀請聯合心理諮商所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演講「職場上的情緒管理」,林老師由一張心情圖說起,問我們今日的情緒像什麼?如何解讀自己的情緒,面對情緒發生時,自己要如何不受情緒影響,林老師提供了很多好方法,讓學員感覺很實用。
1.找出引發情緒的事情。
2.具體描述當時感覺,最在意是什麼?
3.辨識情緒。
4.轉化情緒。
5.尋求資源。
6.接納現實,也接納自己。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五、職場上的情緒管理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第一堂 單元五、職場上的情緒管理


單元六、正念的情緒管理
由自鼐法師帶領我們透過活動去體會情緒的連結效應,並提供我們「正念遇到情緒三部曲」:
1.停下來:讓覺知當下的身心成為心錨。
2.覺察有多少的「自己連結」。
3.選擇做一個中立的關懷者。
與會同學覺得受益很多。
106_0420-6-01
圖、文轉載自:香光人文講堂FB

香光禪修中心 【香光106假日靜好】課程回顧

【香光106假日靜好】課程回顧
◎香光禪修中心 報導

寧靜,穿越時間、空間,
可在柔軟、溫潤的慈心中覓得;

慈心所及,
時時、處處便得——假日靜好……

附註:
香光106假日靜好課程回顧影片
背景音樂引自:凱文.科恩:睡蓮(水百合),綠鋼琴專輯
Music: Kevin Kern / Water Lilies, In the Enchanted Garden


香光禪修中心 http://www.gaya.org.tw/blog/insight/

紫竹林精舍兒童讀經班 歡慶十週年

紫竹林精舍兒童讀經班 歡慶十週年
◎紫竹林精舍 報導

 紫竹林精舍兒童讀經班十歲了!
 2017年4月30日,畢業生、在學生、舊生、新生以及家長百餘人齊聚一堂,草創時期的指導法師自晟法師,及現任指導法師自羕法師特地撥空前來,與大眾共同歡慶。

 參與盛會的孩童們分享與讀經班的點滴因緣;法華班的學童以戲劇方式詮釋經文中難懂的義理,演出「三顧茅廬」的劇目;童子班則上台讀誦經文,將上課實況搬到台前。自晟法師教導同學將佛指麪包送到家長及師長手中,讓孩子們以實際行動表達對三寶、家長、師長的感恩之情。讀經班的教師群則準備寓教於樂的闖關遊戲,讓現場小朋友在歡笑中快樂學習,展現兒童讀經班在歡笑中親近聖賢智慧的教育理念。

 會後畢業生們來到常不輕菩薩旁,觀看十週年照片展,畢業生回顧當時的影像,見到照片中的自己,彷彿穿過時光隧道,又回到那段充實豐富的讀經時光。


祈願讀誦聖賢智慧語,陪伴孩子們健康長大!
紫竹林精舍106學年度 兒童讀經班招生中…..
帶讀對象:106年9月升讀幼稚園大班 至 升讀國小三年級兒童。
開辦班級:兩班,每班 40 人,歡迎親子共讀。
上課時間:每周六上午 9:30 ~ 11:00,為期一年,分三學期。(106/8/5~107/6)
上課地點:紫竹林精舍 (高雄縣鳳山市漢慶街60號)

養慧學苑 106年 佈達園課程圓滿發表會

養慧學苑 106年 佈達園課程圓滿發表會
◎養慧學苑 報導

 養慧學苑106年4月23日是佈達園課程圓滿發表會。佈達園於民國九十年成立,開辦緣起是為了讓爸爸、媽媽能夠安心在研讀班上課,不用擔心小朋友沒人照顧。

 佈達園課程著重於生命教育,法師與老師們用心設計課程,以故事、活潑內容使小朋友們易懂易學,讓孩子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合群、關心他人、知道因果關係,例如今日早起就不會遲到等等。

 學音樂的小朋友不會變壞,在佈達園學習的小朋友更不會變壞;歡迎您的孩子加入佈達園,讓孩子們生命更豐富,也為社會注入一份清淨、溫暖、正面的力量。

【家長分享】
 因為孩子們開心在養慧學苑學習,回家會分享今日在佈達園的種種。自己在念誦《心經》有時候懈怠了,孩子會拉著我要一起誦持《心經》,推動自己精進學佛的動力。
 另一位家長分享:養慧學苑是正信佛教、正信的道場,有系統的學習,在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下,孩子們一點一滴的改變,看到了慈愛與正面的力量。

在拈花惹草的世界裡

在拈花惹草的世界裡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馬藝真 口述.宋滌姬 陳美容 林淑美 吳麗華 訪談

我叫馬藝真,今年55歲﹙1961年生﹚,出生於高雄市新興區,是家中的長女。上有三兄長,下有一個妹妹。爺爺是花農,自產自銷。於母親懷孕期中,我就薫習花花草草的世界,也造就今天的「拈花惹草」的天地。

ma200我與任職軍官的丈夫,育有二女,家庭幸福美滿。先生給了我自由的空間,在花藝中盡情揮灑。29歲那年,三哥突然往生,激起我對生死的探究。一次因緣,步上學佛之路,親近香光尼僧團高雄分院紫竹林精舍。二十年來,我不跑其他道場,每逢法會或節慶時,只要能力所及,都以花藝與大眾結緣。

三哥意外往生後,時常出現在我的夢裡,不知他去了哪個世界?過得好不好?心裡的惦記,化成一次次的探索行動,我曾以牽亡、觀落陰的民間儀式,找尋他的踪影,卻無法解除種種疑慮以及對親人的那份掛念。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指示,從一個「施」字開啟與紫竹林精舍的因緣,把我推向學佛之路。是宿世的因緣吧,讓我看到佛像就生起歡喜心,聽經聞法更讓我對人事物的看法慢慢改觀,身心逐漸平穩。

1996年(民國85年)在研讀班期中,師父知道我開花店,法會期間鼓勵我來佈置大殿、大講堂的花,那時的我還沒插過大場面的經驗,擔心會壞了事。求好心切,變成過大的壓力,師父告訴我:「插花可以攝受眾生,又能供養諸佛菩薩。」於是我便向佛菩薩祈求、發願,讓自己智慧增長,發菩提心。後來把煩心轉為正念,又聽到信眾對莊嚴花藝的讚嘆,掙扎的心終趨平息。

插花是與大眾結緣的橋梁。以前,我的個性不是很好,易與人對立。近十年來,處理事情的方式改變了,較能接受不同的意見,心較柔軟,不再我行我素,做事越來越順利,法緣也變好了,深深感受到佛菩薩對我的眷顧。我要以佛法對治瞋心,要廣結善緣。正如紫竹林精舍是一處法華道場,常不輕菩薩佇立在那兒,提醒著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