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之一[從佛法談溝通]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之一[從佛法談溝通]
◎李佩玲

 我非常期待「從佛法談溝通」這一堂課,因為自己本身也講授溝通管理課程,對於如何從佛法談溝通,相當感興趣。此堂課的講師是屏安醫院院長黃文翔,黃院長本身是精神科醫師,在課程中,分享許多臨床經驗與病患溝通時所領悟的心得,並結合佛法的概念,讓人領會溝通意境。

 這一堂課,我強烈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缺乏對於精神病患者所給予的關懷以及正確的態度與對待方式。
或許,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將成為我下一個學習成長的課題!

 在快速翻轉到天地顛倒的時代,精神文明病越來越多,而我認為,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所謂的精神病患或許將變成主流,而自認為正常的我們,或許會成為主流眼中的不正常。究竟,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在這一堂課程中,讓我有機會重新省思,勿用有色眼光看待精神病患者、不貼標籤、不預設立場。

 黃院長提及,溝通之前已經有預設價值的判斷與方向,就不是好的溝通。這一點真的很重要,也提醒了我,即使懂得再多的溝通技巧,若在內心已有評斷,就會阻礙溝通的順暢。因為,預設立場的溝通,叫做「說服」,而非溝通。

 如果,能夠覺察地保持慈悲心、無分別心地對待,或許這樣的態度才能跨出溝通的第一步。

 黃院長用一個相當巧妙的比喻,來說明溝通的藝術:
溝通,如同替一群人在同一時空找到適合的位置。當事先鎖定位置的人越多,能真正為他們排出適當位置的難度就越高。

 然而,什麼是最好的溝通?最好的選擇?

 答案則不一定,會因為當時的人事物與情境,而有不同的結果。最重要的是:不要求別人跟我們同一種聲音,真正的溝通是:了解他。

 黃院長提出「理想的溝通」是沒有自我中心的溝通。
要觀照自己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真的是佛法的要義!

 我很喜歡黃院長分享,愛因斯坦晚年的體悟:「每一樣東西,莫不是一種絆腳石,無論任何一個時刻,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必不可少的。」如何看待眼前的人事物,我們有決定權,所以,自己如何看待,就變得很重要。

 黃院長在「佛法與溝通」時提及:當我們內在沒有矛盾衝突,外在的溝通才會暢通,要內在沒有衝突,仍需仰賴修行,溝通也是一種修行,心要能內攝、觀照,才能不斷放下我執、我見,調整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態度或是幫別人調整。。(這一點很重要,在此打一下廣告,香光禪修中心的正念禪觀課程,真的很實用,這幾年我從中透過運用,印證這些方法是真的work,幫助我解決大大小小的生命難題)

 而在「溝通的層次」提及,對自己的溝通優先於對他人的溝通,人生哲學的溝通優先於事務性的溝通,要溝通,必須先放下。

 重整上課筆記,自己最大的心得,莫過於覺察,當心不在覺知上時,一切將進步自動導航當中,任憑感覺、情緒支配;唯有回到當下的覺知,才能跟眼前的人事物連結,才能打開溝通之門。
(精彩課程分享.待續)
圖、文轉載自:香光人文講堂FBP2-1060429-lee2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p=2078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