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學設計彙編》序言

《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學設計彙編》序言
◎釋悟因

36_book-200  臺灣佛教的僧伽教育是有跡可循的,它始於日據時代,只是當時以短期培訓的講習會型態為主,也有混合一般教育科目的「中學林」丶「禪學堂」,更有僧侶遠赴中國大陸或日本遊學、參學。1945年戰後,日本退出臺灣,中國大陸僧侶來臺,以中國佛教漢系的傳承,加上承繼太虛大師辦學堂式的做法,在臺灣開始建立佛學院的教育模式。於是自1949年之後,臺灣佛教僧伽的教育方式除傳戒、佛七、禪七、講習會之外,較持久、具規模的佛教團體,紛紛以佛學院培養僧才,帶動了佛教的奠基與開展。

  臺灣的宗教教育,在戰後的近五十年間,一直被摒除在政府教育體制之外。直到1997年教育部開放私立學校成立宗教系所,宗教研究始在高等學府出現;之後在2007年立法通過開放宗教為培育人才可以設置獨立的宗教研修學院,於是佛教作育僧才得以納入國家高教司體制內。這是臺灣宗教教育的跨越,也是佛教在高教司體制內培育僧伽的一大契機。

  在這樣的轉變發展中,回顧過去數十年來,臺灣「佛學院」的辦學,其性質及辦學的共通經驗,既有別於一般大學院校,不只是一個上課、求學的地方;也不同於職業專門學校在培養專業的技術。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學程中強調加入修練身心、實踐教義的實修課程。因此,佛學院的教育可以是學術人才的培養,但又不盡然在養成學術人才,其精華更必須是僧格及宗教弘化人才的養成。理想的僧伽教育機構,是人才養成的研修學院、是師範學院,更是修道院,也是佛教機構。佛教耆宿、大德關懷佛教的未來,無不盡心盡力於斯,務使僧伽具備宗教僧格、佛教專業領域的能力,乃至學術研究能力,原因是佛教需要人才,佛教人才需要自己培養。納入高等教育體制,固然可賀;沒有納入高等教育體制,縱使水邊林下也非辦不可,何況佛學院也是僧伽教育的方法之一!

  香光尼眾佛學院自1980年創辦至今(2009年),三十年來一直秉持教育僧才的理念,以僧伽師範教育為職志,堅持修道的立場,培養住持正法、弘傳佛陀智慧的宗教師。課程規劃以基本僧格的陶養為核心,全方位學習經、律、論,同時配合時代需要,培養學僧面對時代、回應時代的器識與眼光,期許每一位僧伽有效的規劃修學生涯,充分發揮內在的潛能。這些課程大原則是分成五門,包括:1. 解門──由內典的研習,一窺佛法奧祕,建立正知見,作為行持指導;2. 行門──藉著五堂功課、佛七、禪七共修、關房禁足,修持止觀,培養定力,體證所知所解,從教入禪;3. 生活門──經由生活的自省、羯磨,養成自律、樂群的成熟人格;4. 執事門──從熟悉僧事中,建立領執的知見、態度,在人我關係中藉事練心,養具領眾能力;5. 弘護門──透過各種院務、法務活動,培養弘法的知能,回應社會需求,體現落實之道。

  本院的教育規劃一直在嘗試中摸索、改善。經過三十年來的實驗,發現結合解門、行門、生活門、執事門、弘護門的教育方式是當今佛教僧伽師範教育不可或缺的面向。僧人的養成需要全面的學習,教育的各個面向不可偏廢。佛學院是基礎教育,基礎是未來發展的墊腳石。如今本院辦學三十年不輟,學僧畢業百餘人,各在一方為佛教、社會服務奉獻。願將這小小的努力,向佛教大德、護法報告,秉持這份護法衛教的菩提心,謹將本院的教學現況──歷年來授課者的教學設計披陳,一方面結集彙編以為檢討,同時就教於大家,一方面也提供有心辦學者、學習者參考。

  本書由重視文獻整理的自衍法師主持彙編,收錄佛學院課程之教學設計有49篇,分為七類:基礎教理,教史,戒律、制度,經典,論典,行門,人文、弘護、執事,此七類可攝解門、行門、弘護、執事,至於生活門則另由輔導課程引導學習者反觀、內省。本書的教學設計來自33位授課者的心血結晶,歷年來開設的課程為數甚多,授課老師亦不只上數,惟限於篇幅,只能擇取部分課程,遺珠之憾在所難免。在此一併感謝所有授課老師的辛勞,也感謝提供教學設計的老師貢獻珍藏,分享大眾。

  宗教師的師範教育是持續不斷的、終身的、盡未來際的。佛學院的階段任務是奠基,也是提供僧伽修道、弘化開展的資糧。期許學習者體會佛道長遠,看清足下,步佛足跡,體解在學院接受教義研修及開拓思想的方法訓練,落實在僧人修道奉獻生涯及社會教化的人我關係互動中,不斷地自我砥礪,建立正知見、長養恢弘器識、利益眾生、住持佛法,則佛學院教育即已達成階段任務。願辦學者、學習者、佛教教團乃至護法,體會「僧在法在」、「僧在佛在」的精神,共轉法輪、利樂人間。願護持三寶長住,再接再礪!

版權頁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chu/chu2-hkbi.htm

【精緻蔬食diy】滷豆干

【精緻蔬食diy】

滷豆干
◎食譜、拍攝:蔡秀涓

【食材】
豆乾 五斤
醬油 一碗
二砂糖 一碗
食用油 一碗
滷包 4包
辣椒 適量

【作法】
1、將豆乾切成是4小塊備用。辣椒事先炒過備用。
2、使用較深的鍋子,放入油,再加入糖、醬油、滷包,加熱煮滾。
3、將豆干放進鍋裡,先用中大火煮到滾(鍋內油水起泡),再轉中小火,過程中需不斷攪拌以免燒焦,煮直到湯汁收乾,即告可完成一道美味Q軟的滷豆干佳餚。
4、時間大約一個半小時至二個小時較能入味。
39-veg139-veg2

「授記」是什麼意思呢?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授記」是什麼意思呢?

「授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漢譯經典有多種譯名:如「受記」、「受決」、「記別」、「記說」等詞。

39_ss200「授記」原是「記說」之意,指佛陀因弟子們的請法,而給予詳細的解說,亦即分析教說,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後轉指佛陀對已發菩提心、修行佛道的眾生,依其根性、修行的法門及精進程度,預告未來證果時間及其成佛名號、國土眷屬。

至於授記的意義,在《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提到:一在幫助菩薩利益眾生,二在勉勵菩薩精進求道之心,示其果報,以安慰其心。所以,「授記」對於發心向佛道的眾生,具有鼓舞作用,而透過授記的預示,也讓我們先感受到未來世界因某位佛的出現而成為淨土,所以,也是未來淨土及人間淨土的預告。

在漢譯佛典中有不少關於「授記成佛」的記載,被視為最早授記思想的根源,是佛陀自述被燃燈佛授記的記載。經典中記載佛陀對弟子「授記成佛」最多的當屬《法華經》。此經中的授記對象不分根器、男女,更可以瞭解《法華經》闡述眾生皆可成佛的平等性,無論是二乘人、惡人、女人皆可成佛。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6期《究竟成佛妙法華:悅讀經典(二)》

香光6Q親子班 105學年度圓緣

香光6Q親子班 105學年度圓緣
◎紫竹林精舍 報導

 香光6Q親子班,105年9月在高雄紫竹林精舍開辦第一屆,是僧團重視親子教育的里程碑,發起人方丈悟因法師,師培資深幼兒教育廖芳美園長,統籌規劃自晟法師、自頲法師及香光志願服務隊志工們執行課程實施。

106年6月第一屆6Q結業式圓緣,藉由影片總回顧家庭生活教育單元及親子有話(畫)說,並以薪火相傳的6Q授旗,代表著6Q親子班的永續傳承,最後嚴溫馨的點燃心燈中,發願做一個提燈照路的引路人,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課程中,有一位小朋友回饋:「參加6Q親子班非常好玩,老師們都非常親切和靄,教我們許多生活知識,例如:6Q萌芽在心田,吃飯八分飽,二分助人好…..還有許多好玩的遊戲活動,我們每次都有很大的收穫真開心。」

6Q喜生活,親子樂成長!3C的時代,需要6Q的能力。

第二屆6Q親子班即日起報名,邀請您,創造親子間幸福存款。
對象:親子,106年9月升讀國小1~6年級的孩子及家長(至少1人陪同)。
上課:106年9月24日~107年6月3日,一期9次。
每月一次週日上課,上午9:00報到,9:20上課~12:00下課。
地點: 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07-7133891,0963-506891
報名網頁 : http://zizhulin.gaya.org.tw/19453059_1361455030558543_1298163729094643723_o

願有生之年,追隨佛陀

願有生之年,追隨佛陀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蔡信次口述.王天生 何昌水 王明仁訪談

 他體型壯碩,個性活潑,待人親切,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1944年(民國33年)出生於高雄市田寮區,一個僻壤窮鄉。
image007-200
 蔡信次一家九口,小時候家境清寒,父母親是純樸老實的鄉下人,心地善良,務農養豬為生。信次在男孩子中排行老三,從小調皮聰明,但是不得父親喜愛,到了九歲時才上小學一年級。上學得走四十分鐘才到學校,成績都拿第一名,深獲老師讚賞。放學後,幫忙家務,趕牛吃草,兄弟姊妹的註冊費都是養豬、賣豬籌措來的。母親非常疼愛信次,鼓勵他認真讀書,對他期望特別高,她勤儉持家,大力協助,讓信次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信次曾在加油站工作,直到經營磁磚業務,經濟才大有改善,目前已將業務交給兒子經營。

* * *

 1992年(民國81年),我參加紫竹林精舍在嘉義農場舉辦的家庭生活營活動。當時我問法師:「為何人有智慧差別?為何有人出生豪門,有人卻一生窮苦?」法師輕描淡寫的回應:「不要和別人比較,和以前的自己比較就好,今天有比昨天進步就對了。」這是我學佛的因緣。

 當時報考佛學研讀班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據說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同修考了四年都是備取,這激發起我報考的動力。

 於是1993年(民國82年),我和同修一起去報名,而且都錄取了。五十歲開始學佛,在浩瀚法海中,感受到法喜。我順利完成佛學課程,也改掉生意上交際應酬的不良習慣。

 母親享年一百零三歲。曾於九十二歲跌倒骨折,自那時起,我就發願不出國、不出遠門。從小,母親非常疼愛我、照顧我。她老人家平時住嶺口大哥家,為了方便照顧,我每月定期回老家陪伴,並下跪餵食燕窩,如烏鴉反哺,十幾年不間斷。有一天,我按平常作息下跪餵食,母親竟然倒在我懷裡往生,表情安詳。那時,庭院開滿白色火龍果花,非常壯觀;喜鵲造訪,奇妙殊勝,彷彿阿彌陀佛來迎,真是不可思議。

 回憶母親在世時的種種,未曾學佛的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從不罵人,不曾罵媳婦,不造口業。這是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或許是清淨口業的功德,讓母親得以高壽安詳往生,在現代社會這是非常殊勝的。

 我小時候調皮不懂事,放學後幫忙趕牛吃草,看到螞蟻窩會拿棍子去破壞。我參加了研讀班,了知因果,發願還債。我每日做定課,回向給曾經被我有意無意傷害的眾生,請求他們原諒。並鼓勵公司員工至精舍學佛,每月加薪一千元。

 現在我在精舍當志工,擔任服務學長以及事務組、進階課程總觀照。只要是護持精舍之事,我都願意出錢出力,任勞任怨,只願佛法永傳世間。我願有生之年,身體健康,我願與同修共度餘年,一起追隨佛陀的腳步,協助精舍推廣佛學教育,淨化人心,讓社會更祥和進步、更安定快樂!12341572_920927701277947_51741195163841636_n

《那先比丘經》釋6──由今生到來世

《那先比丘經》釋6──由今生到來世
◎釋悟因

在《那先比丘經》,王復問那先:「人心趣善惡道,續持身故神行生乎,更貿他神行生耶?」那先言:「亦非故身神,亦不離故身神。」

2-21-300這一段文在討論從今生到來世的問題。

從今生到來世,我們不可能拖著此身去投胎吧!一定是留下「故身」去轉世。既然如此,是「故身神」去投胎呢?還是用了其他的神識去投胎?

彌蘭陀王很聰明,他問到了核心問題:生命是如何相續?是此生的神識去投胎嗎?那先比丘回答:「亦非故身神,亦不離故身神。」不是此生的神識,也不離此生的神識。

身,有故身、現世的身。心,也有故心、現在的心。

由前生到後世,有沒有連貫性?如果沒有連貫,怎麼會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有連貫,又是什麼在連貫彼此?

生命流轉的關聯,那先比丘以「前燈」和「後燈」的關係來譬喻,火是一樣的點著,但燈蕊已是不同,光的亮度也不同。如同呼吸,前一呼和後一呼是不同的,雖然,看起來都一樣。

生命的前後關係,不是去看前一輩子、後一輩子,而是用你當下可以感覺到的來說。牛奶製成乳酪,乳酪可以變回牛奶嗎?不可能。時間、因緣、條件不同,心境不同,就不可能再還原了。

其實這裡更重要的,是在問:我現在的善惡也會帶過去嗎?能帶過去的是誰?如果帶不過去,此生為何需要辛苦地修善去惡?

印度的業說,是自作自受,與個人有關。與中國報在子孫,例如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兩種是不同的業力說。

這部《那先比丘經》,大多在探討業報、業果相續的問題,如何從上一個接到下一個?生命如何銜接?做好事是值得堅持的嗎?堅持的理由是什麼?這是信心、信仰,也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身心。

有一個故事說到一位父親在朝當官,一天要被行刑了,他告訴兒子說:「世間的善惡是不可靠的,但惡仍是不能做。」這樣大家可以了解嗎?

2017/6/27香光尼僧團與中國五臺山普壽寺合辦:比丘尼僧團發展經驗交流與座談

遇緣有師·香光恆時
中國文殊道場暨雲岡石窟朝禮

2017/6/27比丘尼僧團發展經驗交流與座談
地點:中國五臺山普壽寺

2017年6月27日上午8:45至10:30香光尼僧團與中國五臺山普壽寺合辦:比丘尼僧團發展經驗交流與座談,完整實錄。
歡迎觀賞!

面對壓力向前走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三場】〔學員心得〕

面對壓力向前走

  陳永儀教授主講的「壓力、情緒與生活」真是一場很棒的專題演講。演講剛進行不久,教授就走到台下,與學員近距離互動,立即吸引全場的目光。陳教授說話的速度稍快,學員為了跟上節奏,無不專注聆聽,唯恐漏失任何重點。因此,在整個演講過程,隨著講者的帶領,學員聽得渾然忘我。

  聽到陳教授說:「壓力,是目標與現狀之間有差距所產生的狀態。」內心頗有感觸。目標的設定,不乏由比較而來,因有「差距」以致衍生諸多煩惱。例如:社會地位的高低、孩子表現的優劣……當設定目標者的慾望無法控制時,壓力自然氾濫成災。

  此外,陳教授說:「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壓力事件,但可以選擇面對壓力事件的回應態度、方法。」這讓我聯想起蘭迪.鮑許在《最後的演講》說:「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是以,當我們把對壓力的認知轉向正面,全然的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並真心感恩所擁有的一切,則壓力就不再是沉重負擔。事無好壞,每個當下都是鍛鍊智慧的機會,也是使自己更闊步前進的動力。PhotoCap_002PhotoCap_001

PhotoCap_003

課程心得分享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三場】〔學員心得〕

課程心得分享
◎郭咪玲

  非常感恩法師們用心規劃香光人文講座一系列課程,感恩所有法工的護持及教授、老師們用心教導。

  在這次的人文講座中受益非常多,覺得自己很幸福,可以參加這麼好的課程。由專業的法師、醫生、治療師和教授們的教導,希望自己可以將老師們上課的要點運用在生活上。

  這次課程中,讓我最感震撼的是音樂治療。我了解到音樂和大腦運作的關係,可用音樂來治療中風病人、失智、癌症病患、精神疾病和運用在臨終關懷等等。

  有人是這樣解釋音樂:音是聲音,樂是快樂。音樂真得可以帶來快樂和讓人走出黑暗。這是以前未曾領悟的,期望也可以將音樂這個美麗的元素加進生活中,幫助自己和父母、親友間能有更好的溝通連結。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3

「從醫學談壓力與減壓」心得──如實觀壓力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三場】〔學員心得〕

「從醫學談壓力與減壓」心得──如實觀壓力

  在專題演講中,黃宗正醫師說:「所謂壓力者,即非壓力,是名壓力。」如能不著相,還萬物本來面目,不加任何標籤,則不會產生壓力。所以,產生壓力與否的關鍵,在於對誘發事件的認知與解讀。如何減壓?黃醫師提出具體的抒壓五法:運動、腹式呼吸、正常吃睡、轉念、人際支持。

  生活裡,壓力如影隨形。以前,聽到逆耳的話語時,常因沒有「聽懂」,而直接以情緒反應。不只產生過度的壓力,也使事情變得複雜牽扯,甚至傷害自他。直到開始學佛,透過禪坐和正念減壓,慢慢的培養覺察力,學習如實的看待外境與轉念。如今面對事情時,較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深深的體會到:如能還事物本來面目,不僅能「聽懂」、「看懂」,情緒也不易狂飆亂舞。正如黃醫師所言,若能秉持正念而全然接受每個當下,再思考能為此做些什麼?則內心不再妄念紛飛,壓力也自會減少。PhotoCap_003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