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24─生死輪迴怎樣可以了?

◎釋悟因

「修行」,很多人都很喜歡,如果問他修行要怎麼修?可能答案有很多種,大多是針對個人的需求,五花八門。這裡要跟大家說,修行只在修練一個「覺知」。

覺知是什麼?為什麼「覺知」那麼重要?

經典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個人喜歡喝酒,你把一個水池的水抽乾,另灌滿一池的酒,然後讓他的頭浸到水池裡,問他能不能聞到酒味?此時他能享受美酒的香味嗎?不能。因為酒沒有進入口腔,嘗不到酒味;同時埋首酒中閉氣不呼吸,也聞不到酒香,只能感覺到被酒嗆到快要窒息。

「飲酒」的覺受,必需要使酒進入口腔、鼻腔、意識,再產生對酒幻想出來的迷夢感受才能欣賞那酒味。如同飲酒一樣,每一個吃、喝、嚼、噬,都需要啟動六種感官,覺知從六感接觸境界產生觸動、心領神會,才能真正享受飲食的美味。

從眼、身、鼻、舌、身、意等六種感官觸對六種境界的種種感受就是「覺知」。有些人飲酒只求刺激、快感,有些人甚至能品味酒的年份、產地、使用何種材料蘊釀以及釀造過程等等,那又是不同的人生境界。

什麼是覺知的修練?即使在世間要享受美食也需要修練覺知,何況想要超脫輪迴,更需要了解「覺知」如何運轉生命之輪前進。

這在《那先比丘經》說得明白:

「人從眼見色神動,神動即生苦樂。意念合耳鼻口身意皆同合,為意有所念神動」(1) 這句子中的「神動」,就是行動,從前面的意念與五感聯動,生起苦樂,產生行動的意念然後開始造業。造業之後又生起另一串的心意識。

世間的生成如同《那先比丘經》說的「從念生念,展轉相成,適無常主」(2)從眼見色的一剎那間,就像滾雪球一樣,從念生念,展轉相成,讓人好像一下跌入迷霧叢林,不知身在何處?而這樣的結局,並非一成不變,「適無常主」,說的就是沒有決然的定論,當然也沒有主宰你必然會形成怎樣的靈魂。

這一切都在變動之中,而命運之輪會怎樣運轉、方向的樞紐是在哪裡?自然是最初「眼見色」的一個接觸、一念的覺知。

「眼見色」的接觸,有二種情況,一種「明觸」、一種「無明觸」,如果是「明觸」,就不會產生後面迷霧叢林的景況。

「明觸」是什麼?只有覺知,當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念不生。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0片光碟)VTS_05_01-18:55-20:27。

(1)出自大藏經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p.713)
(2)同前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