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為何要宣說〈大悲咒〉?

134_class_cover

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

在補陀落迦山的一場法會上,釋迦牟尼佛正要說陀羅尼法門時,突然大地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眾皆疑惑,總持王菩薩便起立合掌問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

佛陀回答:是座中觀世音自在菩薩,因他善能修持陀羅尼法門,而有如此不可思議功德,這是他所密放的大神通力。

此時,觀世音菩薩便從座位起身,整理衣服,向佛合掌,說:「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我修習大悲心陀羅尼咒是「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哀聽許。」佛陀非常稱許觀世音菩薩為安樂眾生的大慈悲心,於是便請他宣說大悲神咒。

觀世音菩薩先說起當年初聽聞大悲神咒的因緣:無量億劫前,千光王靜住如來用金色手摩觀世音菩薩的頭,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於是,觀世音菩薩便從千光王靜住如來學到了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而當時剛證到初地的他,一聽聞〈大悲咒〉,便立刻超越至第八地。心生歡喜,觀世音菩薩發下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觀世音菩薩發了誓願後,「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之後,又在無量諸佛如來處所及法會中,重新聽聞〈大悲咒〉,又生出大歡喜心,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觀世音菩薩「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出自:香光莊嚴編輯組撰述,〈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神咒》與《大悲懺儀》〉,《香光莊嚴》,105期(民100年6月),頁29-30。

面對嚴峻的疫情,你如何安頓自己?

132_class_cover

病毒無孔不入,不分國界、種族、老幼,誰都無法置身事外。面對疫情的發展,整個社會很容易出現集體焦慮,因而穩定自己的身心是很重要的。除了做好防疫工作之外,建議每日可以撥出一點時間,修習防疫慈心觀,舒緩、安頓焦慮不安的心。

【防疫慈心觀】

請你輕鬆地坐著,閉上眼睛,自然地呼吸。
觀想自己坐在一朵柔軟的蓮花上,
我的面前是慈悲的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微笑地看著我,
放出溫暖慈愛的光芒,照耀在我的身上,
讓我覺得很安心、很安全;
我的世界也是安全的。
面對疫情,我接受我自己感到不安與緊繃。
此時此刻,
我願意將心中的焦慮與擔心,
輕輕地放下,完全地交給觀世音菩薩。
不論我的內心世界、外在世間,是風平浪靜或狂風暴雨,
我都願意練習:安心的安住在當下這一刻。

感受著觀世音菩薩慈愛的光芒,
同時也從我的心口處,
散發一股溫暖的、慈愛的能量,擴散到全身,
祝福自己:健康平安、幸福快樂。
我感覺自己非常安心、非常平安,沒有任何的危險。
隨著這份慈愛的祝福能量,
觀想自己全身每個細胞都在微笑、閃閃發光:
閃耀著健康平安的光!
閃耀著幸福快樂的光!

接著,將這份慈愛的祝福能量,
從我的心口處向外擴散,
送給全臺灣、送給全世界。
祝福臺灣與世界的每一個眾生:
沒有危險、健康平安、幸福快樂。
隨著這份慈愛的祝福能量,
觀想每位眾生全身的每個細胞,
也都在微笑、閃閃發光:
閃耀著健康平安的光!
閃耀著幸福快樂的光!

最後,再將這份慈愛的光芒收回到自己身上,
再次地祝福自己:沒有危險、健康平安、幸福快樂;
再次地感受自己全身發光的感覺:
閃耀著健康平安、幸福快樂的光芒!
並將此防疫慈心觀的功德,
回向自己以及一切眾生:
身心安穩健康,
以慈愛、感恩的心,相互扶持,
接受當下的生命功課。
祈願全世界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早日平息。
祈願臺灣平安、世界平安。

◎參考:香光尼僧團人文志業主編,《慈心海福聚:共集「心」福氣》,(臺北:伽耶山基金會,2021),頁42-46。

為什麼要叫做「觀世音」?

130_class_cover

〈普門品〉一開始,無盡意菩薩問佛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陀回答:「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段經文解說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

在〈普門品〉偈頌中提到「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含攝了口、身、意三善業。隋朝的吉藏法師在所著《法華義疏.卷六》提到:「所言觀音者,外國名『阿梨耶婆樓吉氐稅』,此翻觀世音。菩薩有多種名,今依此品佛答中略辨三名,一觀世音,二觀世意,三觀世身。」

「阿梨耶婆樓吉氐稅」是梵語「Avalokiteśvara」的音譯,吉藏法師認為這尊菩薩的名號含有觀世音、觀世意、觀世身這三種含義。為何鳩摩羅什譯成「觀世音」呢?因為口稱觀音名時,身業、意業俱清淨;而且這種稱念菩薩名的修行方式「自行化他」;再則「娑婆國土以音聲為佛事」;最重要的是,菩薩自己的行願,世間眾生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尋聲前往,使他得到解脫。

魏法藏法師所著《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九》提到:「觀世音者,有名光世音、有名觀自在,梵名『逋盧羯底攝伐羅』。」「逋盧羯底攝伐羅」是梵語「Avalokite śvara」的音譯,從語業角度,適合譯為「觀世音」;從身語業看來,譯為「光世音」;若從身語意三業來說,就譯為「觀自在」。

隨著〈普門品〉盛行,觀世音菩薩名號深入中土,唐朝韓愈就做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這樣的對聯,道出觀音信仰的盛況!

◎出自:〈常念恭敬觀世音:《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香光莊嚴》,105期(民100年6月),頁8。

臨終念佛能生天嗎?

128_class_cover
有一位統治北印度的希臘王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我聽過沙門說:『人在世間作惡直至百歲,到臨命終時虔心發願念佛,死後能倚仗念佛功德往生天上。』我不相信這種說法。沙門又說:『殺死一個生命,死後就會落入地獄裡。』我也不相信這種說法。」

那先比丘反問國王:「如果有人把一塊小石頭放在水上,石頭會浮起來或是沉下去呢?」

國王說:「會沉入水中。」

那先比丘又問:「如果把一百多塊大石頭放在船上,船會沉沒嗎?」

國王肯定的回覆:「不會。」

那先比丘:「船上放了一百多塊大石頭,因為船的浮力,所以不會沉沒。人,雖然曾經作過惡行,因為臨命終前明白善惡因果、生大懺悔、專心念佛,所以不會沉淪地獄之中,還得以投生天上。那些沉入水中的小石頭,就像作惡的人,不知聽聞佛經、不知懺悔,死後就墮入地獄中了。」

由這則對話中,給我們一個啟示,國王認為作惡時間長,念佛時間短,兩者不可抵銷。那先以船上的石頭為例,說明佛陀的功德就像大船,以虔誠念佛所生的信仰與善念,乘著佛陀的功德船,往生天上;缺乏信仰與善念的眾生,果報立刻現行,沒有轉圜的餘地,就下到地獄去了。

以佛世時代的阿闍世王來說,他曾陷害自己的父親,又和提婆達多合謀來傷害佛陀。但他後來悔悟,來到佛前懺悔、皈依,聆聽佛陀說法而得到「法眼淨」。雖然他仍須受地獄的果報,只是很快就出來,稱為「拍球地獄」。所以,果報隨著我們的心念在轉動。讓自己的心永遠清楚、清明、清澈,這是需要的。

◎參考:〈臨終念佛能生天嗎?〉,《香光莊嚴》,137期(民109年6月),頁72-73。

頓悟跟漸修的差別是什麼?

126_class_cover

【由神秀與惠能偈頌說起】

在《六祖壇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五祖弘忍大師如何尋找傳人以繼承衣缽的故事。

那是惠能來到黃梅的那年,弘忍大師已高齡七十多歲,他要求弟子們每個人都要作出一首偈頌,原則是「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以表達對佛性的領悟,而且特別強調「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這可說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宣布。

當時一向受弘忍大師看重的神秀呈上的偈頌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惠能所作的偈頌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人所寫的偈頌,後來成為中國禪宗分漸教與頓教的根本依據。

神秀的偈頌是將「身」比喻成菩提樹,「心」猶如明鏡的臺座。「時時勤拂拭」的「拂」字是指去除塵埃。當鏡子有灰塵時,要把它擦乾淨,鏡子才會明亮。「勿使惹塵埃」是說修行應該要精進,才不會使如鏡之心惹上塵埃,以致無法映照出事物原本光明的面貌。

惠能的偈頌則是先區分出「樹」與「臺」是有相的身、心,而「菩提」與「明鏡」是無相的自性。「菩提」與「明鏡」不是「樹」與「臺」,所以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第三句「本來無一物」說的即是自性,自性本空,無一物可得,又「何處惹塵埃」呢?

弘忍大師看了神秀的偈頌後,認為他還沒有見到本有的佛性,凡夫依之修行,即能不墮落,但是如果想依之而覓得無上菩提,則是不可得,必須見到自己的本性才行。

弘忍大師對惠能的偈頌也給予「亦未見性」的評語,直到弘忍大師為惠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惠能才豁然大悟,原來一切萬法都不離自性,所以就對弘忍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弘忍便知道他已經了悟本性,便將衣缽傳給了他,成為禪宗第六祖。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勿使惹塵埃」、「何處惹塵埃」這兩句偈頌是明顯的對比。依照學者的研究,說定中國禪宗六祖的是神會大師,當時惠能大師已經圓寂,他認為真正得到弘忍大師衣缽的是惠能大師,而抨擊神秀的禪法是「漸教」,推崇六祖的禪法是「頓教」。但是否有一個界線可分出是「頓」或「漸」呢?

大乘佛法現在漢傳佛教的修學,與中國禪宗的祖師強調的都是「開悟」,開悟然後就可以成佛。但這是說「理」的悟,所有的修學都必須要先悟「理」,這是事修的基礎,修行還是要漸修,不是一蹴到究竟位悟「理」就可以成佛的。不論是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要如法地、次第地進入修法,至少要悟「理」與「事」以及「頓」與「漸」是有步驟、階次的。所以,修行是要漸修的,神秀大師的偈頌是無誤的。

「頓」與「漸」看似對立,但只是在下手處、方便處不同,強調的都是斷煩惱,要少事、少業、少煩惱。「法」是一個,不會是兩個。那麼,為何會有八萬四千法門?或是南傳、北傳、藏傳佛教,或是大乘、小乘佛教呢?這是因為「法」要因應根機,根機有差異,「法」便有不同。佛陀所說的都是同一「法」,只是角度不同,大乘根器者由大乘心聽的就是大乘的「法」,如果「法」儘管是大法,若他是小乘心,所聽的還是小乘的「法」,這是容器的差異。

所以,「理」不可不知。當我在看南宗與北宗,有時對立是人為的,應該要處理的是「理」與「事」、「法」與「根機」,或是修學的依戒、定、慧,這個是無庸置疑的。

中國的禪修,有的人說要以「理」為主,就不重視戒律了,結果就顛三倒四的,只會說一切都是「空」,喝酒就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坐」,好像「理」懂了,結果行為根本不符合佛法。像這樣的人,你就教他以腳用力踢牆壁,問他:「會不會痛?」他一定會說:「會啊!怎麼不痛呢!」你就再跟他說:「四大皆空,但因為你的腳不空,你才會痛啦!」

戒律還是要持守,禪定還是要修習,可是持戒與修定常常是要漸修的,沒有人持戒立刻就可以全部都清淨無染的。所以,修法重點你一定要清楚。平常的事修,是要去除我們自己的習氣、習慣、習性,這些不是你懂了以後,一夕之間就可以立刻全部清淨無染的。
事相要怎麼修?我的主張是「觸事即真」。要認真地看待它,就是要負責。我們現在是多元社會,面對的都是無常、苦、空的。但是你的心也在這無常的流動當中,你知道如何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夠有戒、定、慧。所以,一定要穩定下來,才能掌握得住「理」。它絕對不是靜態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六祖大師雖不認得文字,尚未受戒,只是在家身分,但是他一聽佛法,就掌握了「理」。而且他掌握了「理」以後,不論在家上山砍柴或在叢林中舂米,他的身心都泡在「理」裡,做自己的禪修,很快就可以來指點別人,也就無怨無悔。
你在世俗裡,又能保有自己的方外性格,要有一種自足,在無常動盪當中,不忘記自己的知見,不忘記自己的修學,如果一直能思惟三法印,這就是「法」。

【頓漸是同一法】

明朝的憨山、紫柏、蕅益與蓮池四位大師中,個性比較強烈的是紫柏大師。他那時發現佛教界不重視「知」,忽視教理的研討,大眾一心一意只追求開悟,古德們千辛萬苦所翻譯的藏經無人聞問,也無人能懂。大眾渴求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所修的到底是否正確?可以用何種方法來驗證?

所以,紫柏大師就倡印《嘉興大藏經》,重申藏經的重要性,以期引起大眾的重視,經典可以繼續流傳在世間。

他到處去化緣,化緣時就會讓發心者寫下祈求的事項。有人祈求能早生貴子,有的祈求登科及第,有的祈求天下無災無難,或經商平安,或生意興隆,或身體康泰、小兒易養等。出家人則祈求正法久住、法輪常轉等等。這些祈求在《嘉興大藏經》裡一條條地記載下來,它說明了世間人們的渴求。

紫柏大師倡印《嘉興大藏經》,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讓人們知道有一部大藏經,認同了這一件事情,而且這份認同會讓他們產生一份信心,同時構成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我們自己要能夠回應這些東西,要看到有一份「理」在流動、流轉,有「法」在流動、流轉。而且居士們會覺得自己也參與了一份,在參與當中,他發現透過祈求,就有解決困難的希望。自古就有這些「法」在流動、流轉著,這個就稱為「法輪常轉」。

所以,同樣一件事情,哪一個是究竟法,哪一個是世間法?同樣一個「法」,在家人渴求的與出家人渴求的雖有不同,但同樣的是內心有個「欲」,也就是「希望」。這就猶如鏡子一般,所映照的就是個人的渴求,這修法是「頓」還是「漸」?這就要端視如何看待目前的想望與遠方的目標而定。「法」不論是「頓」或「漸」,仍然是同一個「法」,兩者看似對立,實則都是同時存在的。

◎節錄自<悟因法師說禪(四):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香光莊嚴》,135期

極樂世界為何在 「西方」?

124_class_cover淨土經典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在西方,《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無量壽經》也說:「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觀無量壽經》則告訴行者:「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藉由觀想西方落日而親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與「極樂」成了兩個密不可分的名詞。

但極樂世界為何會在西方,而非東方、南方、北方?「西方」代表著什麼特殊意義呢? 繼續閱讀

什麼是持戒減害?

122_class_cover「持戒減害」是一種持戒的態度與方法,減少行為本身所造成的傷害。了解自己行為本身所產生的後果與影響後,就能下定決心改變錯誤的行為或不好的習慣,逐漸降低有害的行為,減少對自己、家人及社會的傷害。當不再受到習慣或惡心行為的驅使,反而可以掌握自己,讓生活重新得到自在與成長的力量。

「持戒減害」是「務實」檢視自己的生活與行為,不必要求一開始就達到零失誤的持戒,而是學習、調整,只要能夠降低錯誤行為產生的傷害,就是持戒。以個人進度學習掌控自己的行為,降低這些行為對自身或家庭、社會的傷害。只要您做了任何減少傷害的改變,朝著正面的方向前進,就是持戒的踐行。

◎資料參考:<持戒減害 生活自在>,《香光莊嚴》,106期

如何塑造一個嶄新的自己?

120_class_cover人對於所遭遇的一切是有選擇的。如果選擇、執取你要的,這樣的情況就會生起我們的身心世界。所有身心世界的抓取都是自己的意欲造成的。由無明、愛、取所串連的生命就像藤蔓,盤根錯節,互相纏繞,理不出頭緒。這時最直截了當的,莫過於從我們所關心的那一點切入,對我們的用處會更大。

發生煩惱與苦迫最主要因素是「執取」。所取的對象是五取蘊—你的身心世界。你所執取的,就會生起你的身心世界。每天利用十分鐘,給自己作功課,反思自己對某一個人或事,尤其是常常要耗費你的時間、精力的,省思一下:它存在你心中的意象是什麼?你明白是你選擇了它。其次辨識一下它的虛實,然後再行動。

佛法說,相由心生。你可以重新塑造一個嶄新的自己。

◎資料參考:<春風化雨:說執取>,《香光莊嚴》,83期

應酬需要喝酒如何幫助自己不喝醉

118_class_cover

Q:如果應酬工作需要喝酒,又不能拒絕,要怎麼幫助自己不要喝醉呢?

A:如果工作需要,無法以茶代酒,有幾種技巧,可以幫助自己不喝醉:

  1. 空腹又沒有下酒菜時,不要喝酒。
  2. 疲倦或心情不好時,要避免喝酒。
  3. 不要喝急酒,要淺斟慢酌。
  4. 不要自己找藉口喝酒,也不要為了禮貌或逞強,而勉強乾杯。
  5. 不要持續喝過量的酒,要讓肝臟有休息的時刻。
  6. 喝烈酒時,先以水稀釋或加冰塊,要注意總量。
  7. 服用安眠藥、鎮定劑、糖尿病藥及感冒藥時,絕對不可喝酒。
  8. 如果你覺得很想再喝一杯時,表示你開始醉了,必須馬上停止喝酒。

◎資料來源:〈持戒減害,生活自在〉,《香光莊嚴》,106期(100年9月),頁31。

噴殺蟲劑或放鼠餌有犯殺戒嗎?

116_class_cover
Q:蒼蠅、蚊子、螞蟻很討厭,也很難趕走。如果清潔環境,噴殺蟲劑或放鼠餌,這樣有犯殺戒嗎?

常常有人問:「持戒不能殺生,那以後可以打蚊子、蒼蠅嗎?」此戒要掌握的原則是讓居住的環境乾淨、清爽,自然減少蚊蟲的滋生,減少傳染源,保持乾淨,不一定要殺。

無心殺傷很難避免,每日晨起下床可念誦《華嚴經.淨行品》的偈子:「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見到鳥、小狗等一切生命,要對牠們說法:「你是小狗(汝是畜牲),要發菩提心,轉得人身好修行」。

如果需要衛生消毒打掃時,尤其當大環境流行傳染病的時候,為了人的健康、生存,學佛行者還是必須要處理。不希望因為學佛的慈悲,而造成傳染病源的環境。人身難得,要活著才能修行,才能行菩薩道。

◎資料來源:〈持戒減害,生活自在〉,《香光莊嚴》,106期(100年9月),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