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身不以小惡,加害於世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
※詳細行程請洽詢舉辦分院
【台北 印儀學苑】
8/25-8/29
盂蘭盆報恩法會暨護夏總回向
8/23
八關齋戒
8/25
召請安位
8/26
頂禮 地藏寶懺
8/27
諷誦 地藏經(上)
8/28
諷誦 地藏經(中.下)
8/29
佛前大供暨交經回向
三時繫念總回向
【桃園 香光山寺】
8/29-8/30
盂蘭盆報恩法會暨護夏功德總回向
8/29
召請、頂禮慈悲三昧水懺(上半部)
8/30
頂禮慈悲三昧水懺(下半部)、佛前大供、普施回向
【苗栗 定慧學苑】
7/27-8/15
盂蘭盆念佛報恩法會暨護夏功德總迴向系列活動
7/27
禮誦地藏經上卷
8/3
禮誦地藏經中卷
8/10
禮誦地藏經下卷
8/15
禮誦父母恩重難報經、禮誦盂蘭盆經
【台中 養慧學苑】
盂蘭盆報恩法會暨護夏總迴向
8/23
召請、頂禮《梁皇寶懺》卷一
8/24-8/28
頂禮《梁皇寶懺》卷二至卷六
8/29
頂禮《梁皇寶懺》卷七至卷九
8/30
頂禮《梁皇寶懺》卷十、佛前大供、大蒙山總回向
【嘉義 安慧學苑】
8/14~8/23
盂蘭盆報恩法會暨護夏總回向
8/9
八關齋戒
8/14
召請
8/15-8/23
頂禮梁皇寶懺卷一至卷十
8/23
大蒙山總回向
【嘉義 香光寺】
8/29-8/30
護夏功德總回向
8/29
召請、《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共修
8/30
禮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前大供、大蒙山普施
【高雄 紫竹林精舍】
8/14-8/23
盂蘭盆報恩法會暨護夏總回向
8/14
召請
8/15-8/22
頂禮梁皇寶懺
8/22
皈依典禮
8/23
佛前大供暨交經回向
大蒙山總回向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說:「孝於父母,於當來世當得其福。」意思是說,孝順父母將來可以得福。
「孝」,這個字,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什麼叫「孝」呢?中國的《說文解字》說:善事父母之謂孝,並且教導人們說,「孝」是人生下來第一個要學習的字。
我們以為我們要讀多少書、認識多少世界才是學習呢?其實人從出生以來,首先接觸的是父母,然後才接觸家庭、鄰里、朋友,逐漸的再擴大到全世界。
父母給與子女的,不論時間長短、親情濃淡,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終究是我們與世界最初的連結,生命世界的網絡也由此開展、擴大。
如果說「孝」是善事父母,毋寧說「孝」是對父母給予的生命基石所作的禮敬。
中國談論「孝道」,說「孝」的方式有大孝、小孝。古來甚且有說,「孝」有家庭、父母的孝,有家國、君臣的孝。而在佛家的菩薩戒則說:「孝名為戒。」菩薩戒提倡的「孝」是要孝順誰?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佛陀。
我們要怎麼孝順佛陀呢?佛陀是我們修行的典範,佛陀慈憫眾生、拔濟眾生,我們也發願要像佛陀一樣,慈憫眾生、拔濟眾生,隨佛所學、行佛所行。
一般人講「孝」,似乎只著重在與父母的關係。其實,我們立於天地之間,人倫往來,相互增上、相互提攜,利人利己,這是我們生存在世間的意義。
所以,建立自己活在世間的價值,善事自己這份初心。盡孝,就從「人倫」開始學起。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5_1-06:05-08:56。
「生命的末期,不要接受非必要的折磨!」深耕安寧照護領域的醫師陳秀丹,109年7月18日在嘉義安慧學苑演講表示,人生要「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學習正向看待死亡,對親人「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被暱稱為「阿丹醫師」的陳秀丹,是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也是《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書作者,她應2020安慧學苑「友善路就開」人文講座之邀,主講「病人自主與醫病溝通」,吸引百餘人聆聽。
陳秀丹分享多年的執業經驗,提到醫療現況中,有一種家屬要求不顧一切代價來延長末期病人的生命,完全不顧末期病人的感受,這就是醫界所謂「恐怖的仁慈」。
她表示,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腦,被愛的人沒有痛苦」。當面對生命的尾聲,如何與醫師互信溝通、自主選擇治療、說出自己想要的照顧模式,以及有尊嚴的自然死亡,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課題。
陳秀丹引用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的話:「兒子們,記著,如果我沒法醒過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要活得精彩、走得帥氣,不需要要管子、停止維生治療!因為多拖幾天,並不會增添生命的色彩。」
阿丹醫師指出,親人的「捨不得」,常會讓末期患者忍受不必要的折磨,最後造成「四輸」,也就是「病人苦、家屬痛、醫療人員無奈、國家財政慘」,因此她強調「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她說,世間唯一的不變是「無常」,生命該如何書寫,讓寫到最後一頁時,還是同樣的美好,必須靠智慧。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思想行動的衡量。應該追求傳記式的生命,而不是生物式的生命,「生與死,我作主」,要有尊嚴的自然死亡,不在病床上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