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85──「覺知」很難嗎?

◎釋悟因

「覺知」,覺察到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心情乃至想法,這事很難嗎?其實,只要你留意,你會發現,我們的覺知是很敏銳的。

以出門為例。我們常常要出門,出門去上班、接送孩子、到郵局、銀行辦事,或者到市場買菜等等。例如今天出門要搭公車,以前搭公車在民國六、七十年代,上公車都還有一位小姐剪票,很巧不巧的,剪票小姐也許昨天沒睡好,或者是跟家人吵架,你上車時就可能碰一鼻子灰。

有沒有這種經驗?你那時會怎麼說?這事不在我的預期之內。雖然不關我的事,結果自己還是生惱生半天。這是很粗淺的「觸」。

所謂「觸」,根境合生觸。在根與境和合當下的剎那「觸」生起。如《阿含經》說,「緣眼色,生眼識」。「觸」生的同時「識」生起,覺知、了別就在當下發生。

又、再以畫畫為例,當我們作畫時,你是心裡先有底才拿筆來畫?還是像小朋友塗鴉?是的,心裡先有底稿,所謂「意在筆先」,有一個意念想法,這才拿起筆來畫;畫了幾筆,一抬頭看到有人站在那裡,心裡就想,這樣的畫面也不錯,何不把那人也來入畫?

這是由「眼」觸「境」──看到那兒有個人,「觸集,是受、想、行集」,所以《阿含經》又說,「觸」之後,很快的生起「受、想、行」等一連串的心、心所。

「觸」這個心所,無時無地不在發生。

「覺知」的訓練,就在「觸」境當下,去觀察這些心、心所的生起與消失。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9(第9片光碟)VTS_01_1-11:19-15:16。

《那先比丘經》釋84──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釋悟因

「無明」,在漢澤經典,早期的翻譯大多譯為「愚痴」。

什麼是愚痴?常常事理分不清楚、因果分不清楚、前後分不清楚。所以「愚痴」一詞,表現為身心狀況的時間似乎比較短,而「無明」的語意,似乎指涉較長的時間狀況。

為何說「無明」涉及較長的時間?舉一個例子,有時候因為堅持自己的見解、看法,與別人扯不清楚,為了舒活這一口氣,就一再的計較。所以說「無明」和愚痴有一點點不一樣。

事理分不清楚,不一定是指某一個人,我們也經常遇到,事實上,事情也有說不清楚的時候。例如「鄭捷事件」,主角鄭捷是讀書人,很會讀書、一表人才,可是他在捷運殺人竟是沒有感覺。他自己是很怕死,而別人的生命受到殘害他卻沒有感覺。

事理無法說明白講清楚,可見事理要分清楚並不容易。

我們的感知世界有六種感官,眼、身、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也稱為六入或六根。我們透過六根與外界接觸,根觸境就產生覺受、覺知,並從而產生對境的認知與判斷。每一個人所見所感都不一樣。所見不同,主要是由於「知」的不同。所以六根也稱為「六知」。

「六知」使我們與整個世界建立聯結,由這聯結而產生或苦或樂、或愛或恨的人生。

我們習慣「生命」存在的事實,我們也充分的運用生命裡大部份的資源來滿足「六知」,讓自己盡量的感到滿足。我們在乎「生命」的安適與豐盈,這幾乎成了生命的重心。

這樣的生活著其實無可厚非,一般人都是這樣過活,只有修道人才需要問生死大事。

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生命之旅,或長或短,或福壽安康,或短命夭亡,對於「生命」我們從不過問它何來何往。這種哲學問題需要探究嗎?太高深了不如問得近一些,例如生命能求得一路平安、順遂嗎?不、老、病是必然[1]

佛陀、那先比丘都講得明白「愚痴」是生命之源,由愚痴而有生命輪轉。而且如那先所說:「人生死如車輪展轉相生,無有絕時。」

相信佛陀不誑我們,何妨探究一下,我們有怎樣的愚痴與無明。也許不像鄭捷那樣嚴重,不過,我們對別人的存在、別人的感受通常也是沒有覺知的,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愚痴?

[1]現代人的餘命年齡已來到八十歲,可是人在晚年或甚至年紀正值青壯,若不幸失智、失憶,生活不能自理,就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9(第9片光碟)VTS_01_1-05:16-11:19。

《那先比丘經》釋83──生命之源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提到一個問題:「三世以何為本?」過去、現在、未來這時間縱軸的開展是以什麼為根本?「本」這字,是「木」和一個「橫」組成。所以,「本」意思是樹木底下靠近根部的位置,也是樹木比較穩定的地方。「文字」很有意思,就像拆解英文或拉丁文的字源,拆解中文的字,有助於理解這字的意涵。

彌蘭王問那先比丘,「三世的事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其實彌蘭王是在問:生命輪轉三世,這發展的根源是什麼?生命之源為何?那個發展點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呢?

每一棵樹都有根本,溯其根源是樹根,再探其根源,由小樹成長到大樹,原來只是一粒小小的種杍。連一棵樹都有根源,人類的生命也應該有本吧!它的本源在哪裡呢?

上文的這段問題,原經文如下[1]

王復問那先言:「諸以過去事當來事今見在事是三事何所為本者?」

那先回答彌蘭王::「已過去事、當來事、今見在事,愚癡者是其本也。愚癡生即生神,神生身,身生名,名生色,色生六知。」

「諸以過去事」,文中的「諸」,很多的意思。這所有種種的過去、現在、未來諸事,以何為本?源頭在哪裡?

那先比丘的回答其實就是在講「十二因緣」。由於《那先比丘經》翻譯得早,在東晉時期,文詞的表達跟我們認識的十二因緣有點不太一樣。不過它所說的內容是完全相同。

「愚痴是其本也。」生命之源的根本在「愚痴」。

我們現在認識的十二因緣,這生命之源的翻譯是什麼?「無明」。無明又叫愚痴,沒有智慧的意思。這是佛教的特殊語詞。

十二因緣的第一個,梵語:Avidyā,巴利語:avijjā,翻譯為「無明」的較多,翻譯為「愚痴」的較少。愚痴是生命之源。

[1]《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頁p 711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5_1-18:30-22:03。

《那先比丘經》釋82──眾生

◎釋悟因

在世間,人與人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不是單獨一個人活在世間。也不可能單獨一個人住在世間。

每一個人的存在,有表有裡,隔著肚皮形成自然的界限,隔開你與我。人與人,一個一個不同的身體,好像是獨立的個體,其實不是的。

在輪迴的生命裡,我們可能活得很長、很久遠,或者個人可能有一些期許,有你的理想目標要完成。不過,生命除了這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你看到生命存在的可貴。

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點,「眾生」,芸芸眾生,包括很多人、很多種類的生物、動物,飛禽鳥獸,以及眾生所依存的大自然、器世間,植物、山、河、海、空氣……這些與我們生存在同一個世界的眾生,有情與無情世間,我們怎麼來看待這樣的存在?

世間種種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樣態,是我們此生必需珍視、正視的。因為相互依存,形成互動,彼此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進而構成宇宙的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所以能久、能遠。反過來說,生生不息能久能遠不是必然的,是很多因緣的成就。看到這些緣起,我們更多的是讚歎與感恩。

「眾生」、「假名」、「施設」,這幾個語詞,大家可以查一查佛光辭典。「假名」,名假,舉例來說,我的名字是假名,借用一個代號,讓別人可以稱呼我。同時,你的名字和我的名字不一樣,這是世間必要的施設,也是一種方便,這樣人們可以藉由「假名」辨識彼此。

活在世間,我們表面上各個不一樣,但是我們彼此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滋潤,形成一個整體。

彼此相依,形成施與被施的關係,有時別人給予我的,可能比我給予別人的還要多;有時施受之間也產生矛盾、隔閡,其間生出了很多的無奈。縱然如此,這裡面也會有很多的福報。這種種的結果都是存在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5_1-18:30-22:03。

《那先比丘經》釋81──世間是對等的嗎?

◎釋悟因

我們來人生這一遭可以做很多事。其中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是「寬恕」、「仁慈」。

有人說:「他對我那麼壞,我為什麼還要對他好呢?」是的,以一般常理來說,那個人對我心跡不良、表現過份,我沒有以牙還牙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哪裡還需要反過來對他好呢?不過,對於想要修行的人而言,你要告訴自己:「我可以」。

世間本來存在不平等,要去衡量對等關係,立於長遠的生命來說,有時候是沒有辦法衡量、沒有辦法數算的。即使用盡世間的可能以求個對等,都是不可能的。

《那先比丘經》提到「孝於父母」,「父母」是概稱,也包括你的職員、鄰里、朋友……對於自己以外的人,為什麼可以做到「孝」呢?你是盡到自己的本分。做為一個人的本分,你告訴自己:「我可以」。

「於今世好布施,孝於父母」,一定要布施嗎?當然,「布施」是一種美德;一定要把家產全部施捨給別人嗎?隨人所好,但能垂手於人、拉他一把也是布施。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當下的一念心,看他危急,自然的伸手去拉拔。這是隨順自己的本心、善盡自己本分的行為。

「於當來世當得其福」,將來你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福報。什麼福報呢?在無盡的輪迴裡,你有一點一滴的善業,付出善業的同時,你是在盡自己的本分,事實上,這是在輪迴中修行,「解脫道」也在這個地方完成。

解脫的梵語「涅槃」,是指貪瞋痴的止息;涅槃另一種說法「無生」,是本心無分別的體現。「無分別」,是超越對等、超越世間,寬恕、仁慈以及世間各種美德,自然法爾於中展現。

所以,善盡本分,你要告訴自己:「我可以」。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5_1-12:00-14:30。

《那先比丘經》釋80──佛法的修學體系

◎釋悟因

世界上人們服膺於佛教,服膺於釋迦牟尼佛,因為他說出了世間的真理:緣起法,佛陀也由於證悟緣起而成為「覺者」。或許大家也認為佛家講「緣起」來度化世人。其實,佛陀更重視「戒定慧」三學的提攜。

「緣起法」是理論,「戒定慧」是實踐。佛家的教導,理論與實踐必需要相輔相成。

而戒定慧三學,也是兩個系統組成:「戒」與「定」是倫理道德、紀律,「慧」是緣起支性的修練。或者三學也可以分成「戒」、「定與慧」兩個系統。無論是前者或後者的分類,總之,實踐法門就是兩組系統:世間與出世間。

戒,是世間安定的基礎。持守戒律,保任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大自然的倫理秩序,各安其位,在各自的軌道運轉,不壞世間。這是「共世間」。

共世間的基礎就是「八正道」。

緣起或智慧之門是講「空性」,所學諸法「盡無所著」,則能成就不退菩提。而空性的修學是建立在世間的基礎。不能沒有世間的基礎而來講空性。

在《那先比丘經》提到「人於今世好布施,孝於父母,於當來世當得其福。」樂於布施,是你有能力布施,儘管只是給對方一個微笑,也是你有這個能量散播。

所以,布施的時候先告訴自己,「你可以布施。」布施的基礎在哪裡?不是別人要求我,而是自己很高興可以布施,有能力施予。這是自信,也是對生命的態度。

《那先比丘經》提到「泥洹道」,這是出世間的涅槃、解脫。從世間轉入出世間,又從哪裡開始呢?從「四不壞信」開始,信、自信,信戒、信佛、信法、信僧。信自性三寶。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5_1-08:56-11:55。

《那先比丘經》釋79──孝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說:「孝於父母,於當來世當得其福。」意思是說,孝順父母將來可以得福。

「孝」,這個字,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什麼叫「孝」呢?中國的《說文解字》說:善事父母之謂孝,並且教導人們說,「孝」是人生下來第一個要學習的字。

我們以為我們要讀多少書、認識多少世界才是學習呢?其實人從出生以來,首先接觸的是父母,然後才接觸家庭、鄰里、朋友,逐漸的再擴大到全世界。

父母給與子女的,不論時間長短、親情濃淡,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終究是我們與世界最初的連結,生命世界的網絡也由此開展、擴大。

如果說「孝」是善事父母,毋寧說「孝」是對父母給予的生命基石所作的禮敬。

中國談論「孝道」,說「孝」的方式有大孝、小孝。古來甚且有說,「孝」有家庭、父母的孝,有家國、君臣的孝。而在佛家的菩薩戒則說:「孝名為戒。」菩薩戒提倡的「孝」是要孝順誰?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佛陀。

我們要怎麼孝順佛陀呢?佛陀是我們修行的典範,佛陀慈憫眾生、拔濟眾生,我們也發願要像佛陀一樣,慈憫眾生、拔濟眾生,隨佛所學、行佛所行。

一般人講「孝」,似乎只著重在與父母的關係。其實,我們立於天地之間,人倫往來,相互增上、相互提攜,利人利己,這是我們生存在世間的意義。

所以,建立自己活在世間的價值,善事自己這份初心。盡孝,就從「人倫」開始學起。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5_1-06:05-08:56。

《那先比丘經》釋78──所謂「久遠」這一回事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審為有久否?」那先言:「或有久,或無有久。」王復言:「何等為有久?何等為無有久?那先言:「其得道泥洹者,為無久,未得道、當復更死生者,為有久。」

「時間」,到底有沒有久遠?這裡「久遠」,不是在問生命的長遠;而是在問生命輪迴是否有長遠。

經文「審」這個字,是副詞的用法,意思是「確實」。確實有長遠生命的流轉嗎?那先回答:「或有久,或無有久。」有的人是這樣長遠不斷地流轉輪迴,有的人是可以了斷,沒有久遠這一回事。

什麼人可以了斷、什麼人不能了斷而長遠生死流轉呢?那先回答:「得道泥洹者為無久」,「泥洹」,是音譯,華文譯為涅槃。也就是得道果、證涅槃的人,他們已了生死、不再輪迴;而沒有得道的人,就會再次經歷生死,繼續長遠的生死輪迴。

「久遠」,隨著思惟綿延不斷,隨著業力的酬報不由自主的走下去。「為有久」,這就有了「久遠」這回事,「當復更死生」,自然而然的就一再生死流轉,無法跳脫。

既然輪迴久遠,那麼,人要怎麼過活、採取怎樣的態度來生活才好呢?那先言:「人於今世好布施、孝於父母,於當來世當得其福。」人活著最好多行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或是財富的布施,或是智慧的布施,一方面,這是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表達,一方面,這是善舉、有益於人,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儘管久遠,也不枉費這一生。

即使生死已了的人,他們也是樂於為善、歡喜布施。因為,生命活著,每個人必然要選擇自己表達生命的方式。

布施,而能三輪體空;或者,布施而求功德,二者都是布施。只是求功德者會有報償、有久遠事。然而有「久遠」事又怎樣呢?受報的當下會患得患失、苦受跟隨。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5_1-01:08-06:05。

《那先比丘經》釋77──時間是什麼樣子

◎釋悟因

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是時間流的概念。但是「時間」是什麼樣子?是一個絕對值的存在嗎?不是,那不是佛家的語言。

時間不是絕對值的存在。時間,只在我們在論斷某一件事,為什麼現在是這樣的情況,追溯過去是什麼而產生這樣的影響力,在就事論事時,三世是推衍性的存在。

佛法講「業因業果」。業有善惡,這就存在著業的影響力,從而衍生酬業、業果報償,這就是未來世。即使業力微弱,也有潛行的力量,這影響力繼續前行,就形成三世的時間流。

證得涅槃的人,看一切事情是空性,他沒有愛惡、貪瞋,生死已了,不再造業。在他證悟的當下,生死輪迴的鎖鏈斷了。剎那間,好像是進入另一個時空軌道。

所謂三世輪迴,對他來說已經不存在。如同在《那先比丘經》,那先比丘回答彌蘭陀王的問題「何等為久者?」,那先回答:「現在事為無有久」,現在、當下,不存在久不久遠的問題。

曾經有一位老人向禪師請法,老人說自己曾經講錯一句話,有人問他:「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他說「不落因果」。因這話讓人誤以為世上沒有因果,就五百世受狐身果報。老人請禪師給一句轉語讓他解脫狐身。禪師答應,老者就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禪師回答:「不昧因果」。老人就合掌而退。第二天禪師領眾到後山找到一隻死狐狸,就埋了狐狸。

對修行人而言,他可以修練不再有來世,就是看一切事情是空性、正知正見,如果當下能了,也就不會衍生未來酬業的問題。

因果與三世,是一種動態的緣起。有業就有業果,就有現在、過去、未來。有過去世、未來世,這才有久遠的問題。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4_1-15:10-21:40。

《那先比丘經》釋76──什麼是「生死」?什麼是「生死已了」?

◎釋悟因

有時,我們內心疑惑:為什麼我這輩子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出生在這裡?或者,看那個人越看越不順眼,好像曾經看過,很面熟。這些生命探索,是從異熟果、異熟因的脈絡來說。

「人」很能沈思,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流,他總是會思惟:為什麼我有這樣的遭遇呢?當追溯此生不得,不禁望向過去,是過去這一生,還是過去二生、三生,或者遙遠的過去,我曾經做過什麼?

過去世肯定存在過,然而,他也明白,過去已消逝無蹤,無從追溯。

河裡的水流動著,不斷地沖刷河裡的大小石塊,水一直流,它的時間在哪裡?不,不論大石塊、小石塊,都不問這問題。然而無情世界也有三世,也有因緣變化。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禪宗五祖傳法給六祖的偈頌,就在說明有情與無情的差別,有情在因地下種就有「果」,若異熟果就有果報身,也就是此身。

值得注意的是,果報身是無記,沒有善、沒有惡。可是,當此身開始造作身語意業的種種行為,那絕對要論善惡。

善惡業就是下種,蔓延無邊生死。也就是說,此生結束轉投下一生。至於轉生到哪一道,畜生道、鬼道、天道、人道,或者阿修羅、地獄,六道都有可能。於是時間流來到下一世,或者遙遠的來生。

有人說,某某法師很有修行,他這一輩子生死已了、大徹大悟,不再造業。可是,我們會問:他的過去還有宿業,宿業未了,要不要扛著這些宿業到下一階段去投胎呢?

「生死已了」,意即不再造業、不再下種,「無性亦無生」。

如同《那先比丘經》所說「見在事為無有久。」只有當下,當下即永恆。這位大徹大悟的法師,他什麼東西不見了?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4_1-10:15-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