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84──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釋悟因

「無明」,在漢澤經典,早期的翻譯大多譯為「愚痴」。

什麼是愚痴?常常事理分不清楚、因果分不清楚、前後分不清楚。所以「愚痴」一詞,表現為身心狀況的時間似乎比較短,而「無明」的語意,似乎指涉較長的時間狀況。

為何說「無明」涉及較長的時間?舉一個例子,有時候因為堅持自己的見解、看法,與別人扯不清楚,為了舒活這一口氣,就一再的計較。所以說「無明」和愚痴有一點點不一樣。

事理分不清楚,不一定是指某一個人,我們也經常遇到,事實上,事情也有說不清楚的時候。例如「鄭捷事件」,主角鄭捷是讀書人,很會讀書、一表人才,可是他在捷運殺人竟是沒有感覺。他自己是很怕死,而別人的生命受到殘害他卻沒有感覺。

事理無法說明白講清楚,可見事理要分清楚並不容易。

我們的感知世界有六種感官,眼、身、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也稱為六入或六根。我們透過六根與外界接觸,根觸境就產生覺受、覺知,並從而產生對境的認知與判斷。每一個人所見所感都不一樣。所見不同,主要是由於「知」的不同。所以六根也稱為「六知」。

「六知」使我們與整個世界建立聯結,由這聯結而產生或苦或樂、或愛或恨的人生。

我們習慣「生命」存在的事實,我們也充分的運用生命裡大部份的資源來滿足「六知」,讓自己盡量的感到滿足。我們在乎「生命」的安適與豐盈,這幾乎成了生命的重心。

這樣的生活著其實無可厚非,一般人都是這樣過活,只有修道人才需要問生死大事。

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生命之旅,或長或短,或福壽安康,或短命夭亡,對於「生命」我們從不過問它何來何往。這種哲學問題需要探究嗎?太高深了不如問得近一些,例如生命能求得一路平安、順遂嗎?不、老、病是必然[1]

佛陀、那先比丘都講得明白「愚痴」是生命之源,由愚痴而有生命輪轉。而且如那先所說:「人生死如車輪展轉相生,無有絕時。」

相信佛陀不誑我們,何妨探究一下,我們有怎樣的愚痴與無明。也許不像鄭捷那樣嚴重,不過,我們對別人的存在、別人的感受通常也是沒有覺知的,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愚痴?

[1]現代人的餘命年齡已來到八十歲,可是人在晚年或甚至年紀正值青壯,若不幸失智、失憶,生活不能自理,就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9(第9片光碟)VTS_01_1-05:16-11:19。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