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因
在《那先比丘經》,那先以「稻種喻」說明因緣法。
一顆稻種籽把它埋到土裡,長大後再收成的稻種,前後是同一顆嗎?不是。為什麼不是?因為它變了,其中發生很多的因緣變化。
農夫種稻,千古以來人們就懂得如下種收割。然而佛法的智慧,是教我們從一顆稻種的熟成,觀察它的因緣變化。
稻種種到泥土裡,這一顆種籽如果沒有產生變化,不可能冒芽。而冒芽的稻種,你叫它什麼?還說它是稻子或種籽嗎?不是。那時候叫它什麼?叫它「苗」或「秧苗」。這時,你能看出稻子的外形嗎?
「稻種喻」是在告訴我們,生命是一直在變化中,我們從小到大也一直在變化。變化的可能是生命裡最大的福報;直面變化,不畏變化,當中可以自我期許,這一生要成為怎樣的人。
無獨有偶,在基督教也有「一粒麥子」的教誨。耶蘇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1> 小麥是以色列人的日常食物,耶蘇就用小麥作譬喻,勉勵信徒要在福地裡奉獻生命,就像「一粒麥子」把自己埋了,才能結出許多子粒。
所以「一粒麥子」不埋在土裡,就還是一粒麥子,不會遇到很多因緣變化,也不會發生從種到苗、到成長枝幹和華葉結實的種種變化。
選擇安逸沒有變化,或是埋入土裡,有抉擇有擔當,有所為、有所不為,都在個人的一念抉擇。
<1> 約翰福音十二:23~24。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9(第9片光碟)VTS_03_1-16:18-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