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家有所作,念久遠之事不?」那先言:「人愁憂時,皆念久遠之事。」王言:「用何等念之?用志念耶?用念念耶?」那先問王言:「寧曾有所學知以後念之不?」王言:「然!我曾有所學知,以後復忽忘之。」那先言:「王是時無忘耶而忘之乎?」王言:「我時妄念。」那先言:「可差王為有象。」1
這一段的主題是臺灣現在談最多的「失憶症」。「失憶症」在那麼遙遠的時代就已經有了,不是現代才有。
王復問那先:「人家有所作,念久遠之事不?」「作」,「作業」、「作為」,講過的話、做過的事、想到的事,或者是你的產業、家業,都叫「有所作」;「有所作」就是「業」。一般人會記得他久遠曾做過的事情嗎?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定會記得的。一般人會想到他過去的豐功偉業,有時候會想到過去發生的事情。
那先回答彌蘭王:「人愁憂時,皆念久遠之事。」人在傷心、愁苦、心情不是很愉悅的時候,皆「念」──動詞,想到──就會想到過去,想到他久遠以前的事。王言:「用何等念之?用志念耶?用念念耶?」彌蘭王問:他是用什麼來念?「志念」,志,心的意思,用心來念,還是用念來念?
這段文用了志念、心念、念念,事實上,「心」與「念」是這一段文要辨別的兩個字。平常我們講「心」、「念」,好像是同一個東西,例如佛經講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其中的「念」是心所;所以,「心」與「念」是不太一樣的。待會我會繼續說明它們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先往前看經文。
那先問王言:「寧曾有所學知以後念之不?」你有一些曾經學過的,不管是知識、技術、理論,或者說話、待人,或者你過去擁有的田產、家業,曾經交過的朋友,乃至其他不論是什麼樣的經歷,後來又回憶起來的嗎?彌蘭王回答:「然!我曾有所學知,以後復忽忘之。」是的,我曾經有一些學習、知識,後來忽然記不起來了。確實,有時候是會忘記的。
那先言:「王是時無忘耶而忘之乎?」王言:「我時妄念。」「無忘」,沒有忘記,一種無心的情況。那先問彌蘭王:「大王!你那時是在無心的情況失憶的嗎?」彌蘭王回答:「是啊!我那時是生起了妄念。」從這裡可以看到心與念是兩碼事,當心生妄念的時候,心就沒辦法生起正念,而能憶念往昔的種種。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VTS_03_01-24:45-26:50、03_02-0:00-04: 05。
(1)《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 p.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