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99─佛教講如何盡孝

◎釋悟因

中國禪宗在禪修的時候,禪師常常會用一句話來激勵禪修者:「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尚未明心見性的行者聽了就難過得哭了,有時哭得比父母過世還傷心;即使,對於自己的修行之路,清楚明白知道是遇到什麼瓶頸、障礙,瞭解是怎麼一回事,也會痛哭流涕、哭得非常傷心的也很多。第二種狀況的痛哭又是怎麼一回事?意思是我終於看到了、我終於找到修道的下手方法了。這就是「道」,對於前面的道路要怎麼走下去,他已經看清楚、不再迷茫。

所以,「道」是什麼?以孝道來說,父母親給我的,除了這個色身我應該要奉盡孝養、增長家族榮耀以回報,同時,如果能夠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這才是真正的報答父母恩。人生存在世間,不只是要考慮這一生勤勞不勤勞,更要探究生命存在的意義,把父母給我們的色身再一次轉化,向佛道精進,這是報父母恩中更進一層,這就是「道」的層面。

所以,佛教講「盡孝」、「報父母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色身的回報,一種是法身的回報。一般講的「道」、「修道」就是「法身」的修為,也就是「報法身之恩」。

聞道而哭有幾種,有時候是高興的,有時是痛哭流涕的。痛哭流涕的哭,就像禪宗所說的如喪考妣,像死了父母親一樣的哀痛,這哀痛的眼淚,是直面地面對「法身」的課題,對法身的修為感到有所虧欠,因而悲痛的涕泗縱橫。報父母恩是必需的,除了世間一般的盡孝,還要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來人生走這一遭不為法身而來,且道是為何而來?這一番思索,對生命活著的實踐,就可能帶來更落實、踏實的看待。這是蠻重要的。

我昨天在紫竹林精舍,從佛學研讀班同學的談話中學習到一個語詞,那時,我有點想不明白,怎麼他們講話我聽不太懂,有一位同學說,他是「五子登科」的人。我當然知道「五子登科」的典故,這是一個民間諺語,故事是說主人翁的五個兒子很優秀,先後登科及第。可從同學口中聽到他說自己五子登科,我就有點不明白了,於是問他什麼叫「五子登科」?他說,他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兒子有了、妻子有了,還有一個什麼子?錢子有了。原來這是現代的「五子登科」。我趕忙盯睛去看看這位,看他到底是何等樣的人。

不過,那位同學並不是要展示他得意的一生,他接下來說的話才讓我真正記得他,他說,他是五子登科的人了,可是內心仍然感到迷惘,我問他,你接下來打算怎麼辦?

他說,他覺得要多多地拜佛,一直拜到自己告訴自己說,我活著沒有辜負這一生,我感到欣慰讀了佛學研讀班,沒有辜負我的福報。他說他前半生的重心是日以繼夜的賺錢,為什麼拼命賺錢?第一,他想要擁有一棟房子,第二,賺取足夠的錢子,第三,買車子,然後找到一個心儀的美女娶回家、生孩子。

他說,這些人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他都有了,可是內心還是覺得空虛,好像還缺少一個什麼「子」。他缺少什麼「子」?我想了一下,覺得他應該把他擁有的「子」全部放下。

各位覺得呢?是放下還是提起來?當然,擁有五子也不賴,只是踏上修「道」的旅程,就是要學著放下。可什麼是「放下」?是拋棄嗎?應該也不是。
「放下」兩個字說得輕巧,到底放下什麼?怎麼放才沒有負擔,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18:38-24:20。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