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201─四依法的轉變

◎釋悟因

佛陀規範出家弟子依止「四依法」──常乞食、糞掃衣、樹下住、腐爛藥,這是日常基本生活的資具取得,這樣的生活型態應有當時印度傳統沙門的時代背景。

「常乞食」,佛陀規範的「乞食」,是為了與在家人有接觸的因緣,所以乞食的意義,真正的精神在「乞佛法的緣」。但是,佛法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文化看不起乞丐,看不起伸手向人索取的行為,所以中國的佛教就把「常乞食」改變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其次,糞掃衣。佛陀成道不久就有好多的弟子追隨隨佛陀出家,衣服怎麼穿?穿什麼呢?衣服的布料是從墳場的裹屍布取得的,在墳場撿到裹屍布拿來洗一洗,有的裹屍布血水浸染較深,有的較淺,拼湊成一塊布裹著身體,就顯得衣服的成色很雜,稱為「雜色衣」。居士不忍見比丘穿這樣的衣服──有時下雨天淋雨,比丘的衣、缽被水漂走,有的比丘下身披塊布遮羞而裸著上身,有的甚至全裸一塊布都沒有──就買一大堆布料送比丘。一開始,比丘們不敢拿,說,佛陀只允許比丘穿糞掃衣,就是那些被丟棄沒人要的布才可以拿。居士只好把布料丟在路邊讓比丘們撿。於是佛陀說:「居士施捨的衣物,比丘可以拿。」不然裸著身體怎麼行?於是,居士丟棄的、施捨的衣物也叫糞掃衣。

後來護持佛教的人漸漸多起來,經濟也改善很多,有的供養較差的布,有的是供養「金縷衣」──由黃金抽絲而成的織線所織的布做成的衣。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居士供養糞掃衣,也有居士供養金縷衣。我心裡就想,如果在我面前有糞掃衣和金縷衣,我要挑哪一件?各位,你會挑哪一件?

再回到「常乞食」。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是僧團裡出了名的苦行頭陀,他的乞食通常是向窮苦人家去化緣。有的人就想:窮苦人家就是沒得吃,還去他家行乞?他把自己的一份飯食給你,他不是更窮苦嗎?大迦葉的想法不一樣,他說窮苦人家就是因為沒有布施才會窮,因此想盡辦法讓窮苦人家施捨一點,看能不能轉生得到較好的果報。高僧大德也有他們的習氣,須菩提跟大迦葉的想法就不一樣。須菩提認為,富有的人家因為前輩子有布施才會今生富有,「我應該到富有的人家去化緣」。有人就問須菩提,你為什麼天天往那裡去乞施?因為供養豐富嗎?沒錯,天天吃香菇、麵腸,不僅當下吃,還帶回去當點心。

事實上,佛門這些生活起居飲食料理,在橫跨二千五百多年之後,又從印度跨越中亞、東亞,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上面說的「四依法」,是佛世最初的生活樣貌,律典就照樣記載;而大迦葉、須菩提乞食的典故是出自《維摩詰經》,講的是比丘個人的習氣。有的人這樣做,有的人那樣做,其中都有個人的考量,也有它的不足之處。

在中國,我看到中國比丘的穿著,有的還穿著佛教傳入中國時的式樣,叫「百納衣」,就是衣服到處打補釘的樣子,一件完好的長衫,這裡補一塊破布、那裡補一塊破布,實在不太好看。要怎麼看佛教的戒律呢?戒律規範的「四依法」在佛陀的時代就已經有不一樣的發展。最早期的「割截衣」(或稱福田衣),在佛陀初創僧團,出家人多糞掃衣不足的情況,比丘們確實是這樣的穿著;後來僧團的供養跟了上來,割截衣就以象徵的「儀式」保留下來。所以,現代僧人所穿的「袈裟」──七衣,也稱為「割截衣」。

「戒律」是當下的生活,有它的外在環境與經濟因緣。在物資充盈的當代,已經不是佛陀時代那樣的背景。

回頭來說出家的修行。在物資豐裕的時代,飲食要怎麼吃呢?「趣得支命」,以能夠支持色身就可以。這個身體是需要有食物來充養……;事實上,支持色身不只是需要飲食,生活的資具,還有醫療、遮風擋雨的居住等等。四依法的「樹下住」或者水邊林下住,佛陀在世的時候,比丘的生活的確如此。這也讓禪修者嚮往,像當代泰國的禪修者就喜歡在樹下掛個蚊帳打坐。那,下雨天怎麼辦?雨來了只好拼命地跑,找個屋簷躲雨。

佛世的僧團很快就有寺院,如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等,裡面有集會堂、禪堂、浴室……,是比丘們共住的場所,也有居士個別供養比丘房舍。比丘「樹下住」,通常是行腳遠方,遇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情況,只好樹下住或墳場住囉。可,女眾永遠沒有這種機會,佛陀不允許女眾樹下住,其中的原因想也知道,完全是基於安全考量。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3_01-10:02-20:20。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