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

我們在遭遇逆境或不順遂時,往往會覺得這是定命或宿命,真是命運捉弄人。但是一帆風順時,又會覺得福份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亨通及窘蹙時,各信一套說法。於是,亨通時快樂,窘蹙時悲傷,隨之浮沈,無法自已。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呢?存乎一心。存乎一心是指苦樂順逆的發生,都在一心之中,不是別有一心。痛苦是此心,快樂是此心,承受順境是此心,面對逆境是此心。猶如泛於波上的舟載浮載沈,此心能造也能消,端乎一心,存乎一心。

眾生皆具如來清淨自性,佛法之鑰就在此心,有賴在日常生活遇境的當下去體驗。

054_whereisthekey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64 期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存乎一心>

「眾生」是什麼意思?

2-1-1a

「眾生」一詞,有多重的意義。「眾」,有眾多之義,或有眾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意指不是唯一、單獨的。

從生命本身來看,不論是身體,或者是受、想、行、識的心理狀態,都是眾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故名曰眾生。

從生命的外在連結來看,自己無法生出自己,必須要有父母的因緣;出生之後,食衣住行等,無一不是與「眾」有關,故曰眾生。

在時間長流裡,經歷過多次、多生的流轉,往來生死,故曰眾生。

從生趣而言,我們曾投生過很多種類的身體,投生處無從數算,受眾多生,故曰眾生。

「眾生」的「生」,有多生多劫的「生命」,也包含與「生」相對的「死」。

佛經說,生生世世所經歷的生離死別,父母、親人所哭的眼淚,比四大海的海水還多,而生生世世死後所堆積的遺骨,比須彌山還高聳,故曰眾生。

生命有出生就會有死亡,由生到死是必然的歷程。有生才有死,沒有生就沒有死,故曰眾生。

◎參考整理自《以是因緣》 <何謂眾與生>

好想減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IMG_2820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好想減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現代人常常對過於肥胖而煩惱,很希望能擁有仙風道骨的體態,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斯匿王如何減肥: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國王,為佛陀教團的大護法。波斯匿王雖權貴當世,但是他卻為自己的一身贅肉所苦,因為他非常胖,胖到只要稍一活動,就汗流浹背、氣喘如牛。

於是波斯匿王就前往求教佛陀,跟佛陀稟白深為肥胖所苦,由於身軀碩大行動不便,造成極大的負擔,有時甚至想把肉割掉,好讓自己舒服一點,請求佛陀開示離苦妙方。
佛陀即對波斯匿王說了一個減肥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意思是說,肥胖的人多是飲食的貪欲所引起的,尤其波斯匿王貴為一國之尊,吃的更是豐盛,所以,要常提醒自己節食,能夠控制口腹之欲,身體自然輕安、健康。

波斯匿王恭聆法音,內心歡喜極了,當時在場剛好有一個名叫鬱多羅的少年,波斯匿王於是問他:「你是否願意於用齋時為我誦這個偈子?如果你願意,我將賜你十幾萬金,而且提供你最好的衣食作回報。」鬱多羅答應了。以後,波斯匿王進餐時,鬱多羅就宣誦佛陀所說的這首偈子。

經過幾個月之後,波斯匿王的身體變得苗條輕盈多了,透過佛陀的開示,波斯匿王領悟了導致肥胖的主因之後,請求善知識不斷提醒,持之以恆地節制食量,克服了貪欲,最後終於擁有了健康的身體與適當的身材。

很多人為了減肥,試盡了各種秘方,也吃足了苦頭,卻鮮少有什麼績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沒有正本清源,一方面是意志力不夠堅定。這則波斯匿王的減肥故事,提供給想減肥者參考,希望對於因為無法節制飲食的人能有所幫助。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44期 波斯匿王減肥記

學佛如何踏出第一步?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學佛如何踏出第一步?

 第一要做的事,就是發決定長遠心,具有「一定要完成」的這種想法,而不只是嘴裡說著,而沒有實際努力踐行。這份「決定志」不管盡此生或百千萬生,乃至劫劫生生,都以能覺悟生命的實相為願望。就算墮落地獄、轉生驢胎馬腹,都誓願不捨棄這一定要成佛的志向。不因所經歷的苦,而退失了信心。

 第二:要以正見為指引。如果知見不正確,就會導致我們發不當的願,做不該做的事,這在學習上更會枉費工夫。要相信自心當體是佛,本來清淨無物。如果認得自心,也確信不疑,要發定要覺悟的願。以發這樣的心為起點,善知識只是督促及鼓勵你前進的人。在修學途中所有碰到的人、事,種種辛苦,種種躑躅,要在什麼地方流連多久,要不要再繼續前進,都看自己如何決定下一步,善知識無法插上任何一腳。有志學佛的人,就看能否跨出這最初的第一步。
047_1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1期《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大師開課:修行入門的九堂課 第二堂:正確的第一步>

避免流轉生死的修學法要為何?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避免流轉生死的修學法要為何?
45-2
一般人有三種不正確的觀念行為,所以長夜在生死中流轉。
一、戀著世間,不知世間苦迫。
二、知道世間是苦,仍如此度日,並沒有提起真實想出離的心力。
三、知道勇猛精進修行,卻得少為足,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證果,成佛作祖。

三種對治妙藥:
一、以怖畏生死治貪戀世間的根本病。害怕生死的心要如頭上著火,趕緊將火撲 滅一樣急切,不再有其他多餘的想法。
二、以奮力剛勇降伏愛見魔,使自己不受世間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旁人的毀譽或稱讚,也不會動搖心志。
三、以正見來導正自己偏差的觀念與行為。

修學佛法有三要:
一、真為生死。
二、具足剛骨。
三、開發見識,具足正見。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1期《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學佛要怎麼發心?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學佛要怎麼發心?

 如何堅固信心?參禪念佛哪個好?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功?直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再三反省、思惟,以下為虛雲老和尚對修學的開示,實為我人修學依循的明燈。

43-11-700 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所以第一要有堅固心。次之,要發長遠心,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薩也如此發心。我們每天晚殿,也如此發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凡佛弟子無不發此誓願,證果深淺大小不同,皆由願力深淺,依願行持大小而定。

 菩薩發心時,當發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斷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眾生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煩惱未斷。煩惱由根本發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礙、昏沈、散亂、諂曲、誑妄、無慚無愧等無數枝末,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眾生不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妄執此身心以為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教,應病與藥,說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盡煩惱。我們應該依教修持誓願斷之。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世間無量法門,均須習學。故菩薩應向五明中求。故無論世、世法,科學哲學等,均是菩薩所應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閉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並非閉門造車,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聖人,示生世間,作人天之導師,後世之模範,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我們應該捨迷歸覺,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廣也,深則豎窮三際,廣則橫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願者,志求滿足。菩薩當發如上誓願,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9期《訪道虛雲:高山仰止》

佛經裡的「劫」是什麼意思?

【香光答問集】

佛經裡的「劫」是什麼意思?

 「劫」是梵文kalpa的音譯,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佛門在禮誦經文之前,通常以開經偈為起始:「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其中「百千萬劫」是形容時間悠長,以烘托出佛法殊勝可貴。

 佛經中有大量「劫」字的構詞,如「阿僧祇劫」等,表達「時之極長」的概念,用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週期。《漢語大詞典》中「劫」字有多種不同意義:威脅強迫、強取搶奪、時間詞、盜賊劫匪、災難厄運、圍棋術語(黑白雙方往復提吃對方一子稱之)。亦通「級」:指宮殿或塔的階級,也通「蜐」:指龜足、屬甲殼類動物。

 「劫」字通常借指一切天災人禍等,如「劫數」、「浩劫」、「劫後餘生」等。此可能來自於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後會毀滅一次,然後再重新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一「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做「四劫」。到「壞劫」時,器世間壞,有水、火、風三災出現,世界歸於毀壞,稱為大三災。中劫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為一期世界的始末。

 在佛經中,「劫」有一字多義的現象,但在佛教未傳入中國之前,「劫」本只有威脅、搶奪之義,漸漸語義的轉變後,從「長時間」而有「大災難」之意。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55期《從語言看佛經》41-1

「授記」是什麼意思呢?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授記」是什麼意思呢?

「授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漢譯經典有多種譯名:如「受記」、「受決」、「記別」、「記說」等詞。

39_ss200「授記」原是「記說」之意,指佛陀因弟子們的請法,而給予詳細的解說,亦即分析教說,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後轉指佛陀對已發菩提心、修行佛道的眾生,依其根性、修行的法門及精進程度,預告未來證果時間及其成佛名號、國土眷屬。

至於授記的意義,在《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提到:一在幫助菩薩利益眾生,二在勉勵菩薩精進求道之心,示其果報,以安慰其心。所以,「授記」對於發心向佛道的眾生,具有鼓舞作用,而透過授記的預示,也讓我們先感受到未來世界因某位佛的出現而成為淨土,所以,也是未來淨土及人間淨土的預告。

在漢譯佛典中有不少關於「授記成佛」的記載,被視為最早授記思想的根源,是佛陀自述被燃燈佛授記的記載。經典中記載佛陀對弟子「授記成佛」最多的當屬《法華經》。此經中的授記對象不分根器、男女,更可以瞭解《法華經》闡述眾生皆可成佛的平等性,無論是二乘人、惡人、女人皆可成佛。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6期《究竟成佛妙法華:悅讀經典(二)》

如何利用現代的科技來學佛?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如何利用現代的科技來學佛?

mag107由於網路的興起,改變現代人取用資訊的方式。網路有如人類的大知識庫、數位圖書館。不受時空限制、不分老少,皆可透過此載體,完成自我學習。網路上也建置不少佛教數位資源,有心想學佛者,都可藉此媒介學習佛法。

隨著資訊科技進步,現代人運用3C產品來弘法或學佛,已相當便利。各類推陳出新、輕便好用的科技產品,已成為現代人獲取網路新知或閱讀電子書的重要方式,透過這些載體,非常方便即可獲取網路資源。如youtube等網上數位影音網站、可供下載的各類學佛APP,與佛教相關的影音資料,提供線上聽經聞法、自我學習,學佛管道相當多元。

在硬體方面,如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小筆電、GPS衛星導航、平板電腦等等。軟體方面:如部落格、facebook臉書、噗浪、LINE等等,各有其發展的功能與特色。

要注意的是,個人使用這些軟硬體的原則是:凡能幫助佛法弘揚及學習的工具,我都樂於使用它;並將它整合為一,方便資訊的管理。另外,也要自我警惕:因為這些軟硬體,是佛法弘揚的「工具」,更要「離相」使用。不可因為「它」的出現,讓自己沉迷,產生更多執著,而荒廢道業。如果善加利用,藉由「三法印」檢視網路上所傳播的文字、影音等資料,是否符合「無常、無我、清淨法」,則不會迷失在資訊科技的洪流中,而能相得益彰廣學佛法,行利益眾生之事。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7期《全新的開始:生命的禮物(一)》<利用現代科技學佛>

中國首部翻譯的佛經是那一部?譯者是誰?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中國首部翻譯的佛經是那一部?譯者是誰?

 《四十二章經》大約在公元五十七年至七十五年之間傳入中國,是中國第一部翻譯的經典,於東漢明帝時翻譯,譯者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

42-300 《四十二章經》進來中國,源於漢明帝夢見一尊神,頭上有一環光圈,出現在宮殿裡。明帝跟大臣描述夢境。一位觀察天文地理、預卜吉凶禍福的官吏傅毅呈告漢明帝,此為印度得道者,叫做「佛」。因而漢明帝就派一行人前往尋訪佛法,得遇並禮請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就帶著《四十二章經》前來中國。

 漢明帝為兩位高僧,建造了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兩位尊者在此翻譯了《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全經共四十二章,文體簡潔不冗長。內容包括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涵蓋佛法的大綱,特色是強調實踐,經文精簡扼要,掌握了佛教最主要的內容,因而很快就為當時的貴族及士大夫所傳誦,佛法也因此隨之深入民間,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附帶一提,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譯者,與道教鬥法故事一則。當佛教傳入中國,道教也在中國興起,看到佛教被皇帝朝廷重視,道士就指稱佛教是外來邪說,請皇帝嚴禁佛教。皇帝設壇讓雙方鬥法。道士使用奇門遁甲、畫符令;而兩位高僧只是打坐。彼此的經典就擺在桌子上,端看雙方各顯神通。結果道教的科儀起火燒掉,佛經則安然地在桌上放光。

 佛陀雖不許弟子顯現神通,因為神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宗教傳入陌生的地方,有時不是先宣揚教理,而是先展現特殊的不同之處,令佛教能夠扎根、普及。

 在許多高僧大德前仆後繼、不斷地譯經,不斷地播撒種子。他們一方面掌握佛教的根本關懷,另一方面對漢地不同的文化、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提出融攝、貫通、契理契機的看法和修正,逐漸開啟人們的信心之門。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0 期[別冊]<春風化雨>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啟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