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要以什麼為指南?

經上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使「是心是佛」,但是我們的心常陷在紛亂之流裡,心中糾纏著千千萬萬的煩惱結,不斷湧現,讓心陷入無盡的混亂之中,忘失了菩提心。要如何「是心作佛」?以禪修來說,禪修要修的是菩提心,即覺悟的心。禪修是以「菩提心」作為修因,從「因」下手,才能產生相應的「果」。

有則故事:有匹優秀的戰馬,因為時值太平盛世,主人只好讓牠去磨坊,將牠的眼睛遮起來去碾米。後來敵軍來了,牠因久遮眼睛,又長時間圍著石磨繞行,只會在原地打轉。這匹原地打轉的馬,就像我們久被煩惱妄想蒙蔽的心,早已忘失菩提心,忘失清淨本性。

菩提心在哪裡?有個故事說,小魚問大魚:「海是什麼樣子?」大魚說:「喔,你想看看大海呀!你左邊也是海,右邊也是海,往上看也是海,往下看也是海,你全部都在大海裡,你連肚子裡面的水都是海。」菩提心就像大海,我們就像海中的魚,我們自身之中即有菩提心。

菩提心並不是在我們身心之外的另一個東西,可以靠名聞、錢財等手段而獲得,它就具足於我們的本性之中,禪修時藉著身心的探觸,回到當下的每一念,把本來具足的菩提心喚醒。這是佛陀親證以後告訴我們的,照著佛陀、歷代賢聖、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方法,靜下心來實際體證,去除煩惱後,菩提妙果自能體見。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8期 <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

062_epaper_cover

什麼是定力?

什麼是定力?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

每個人都有情緒波動的時候,我們生活在世間,不可能不遇到情境,如果一遇到情境,心情立刻受到波動,不斷擴散它,不知道自我管理,最後煩惱無限延續,這叫做沒有定力。

有定力的人是:情緒一有波動隨時覺察。就如古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能夠有「覺」,就已具備了定力的基礎。覺察時,不是意謂著我們不要觸境或不再受波動。我們的心始終都有所緣,心不是對內攀緣,就是對外執取,緣境生心。

要知道什麼是定力,檢測自己是否有定力?可以時時去體察、覺照自己當下的言行舉止,尤其情緒波動時,你就會瞭解了。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65期

060_epaper_cover

「有事莫懼,無事莫尋」是什麼意思?

「有事莫懼,無事莫尋」出自《禪林寶訓》。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養成的一種修行態度。意思是遇到事情時,有因緣就處理因緣,如果因緣未成熟,心要安的住,回到當下,隨緣而不攀緣。

在生活中,一切經歷都可以是修道的資糧,端看我們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它。以爬山來說,不一定要攻頂才叫做爬山,爬到山腰,或到達某個知名的景點拍張照片,都是爬山。從山腳一直走到山頂,沿途所看到風景,每一顆石頭、每一粒土、每一棵樹、每一株小草,都屬於山的一部分。

爬山時,無論是迂迴而行或是走捷徑,步伐是前進或停頓,甚至是往回走,每一步都在山裡,每一時刻都是在爬山。修行也是如此,無論當下所面臨的是善法或是惡法,都可以把所經歷的一切順逆因緣都變成修道的營養。

「有事莫懼,無事莫尋」,將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用喜悅的心去面對它、體驗它。用這樣的態度,豐富自己的修行生命,由中去學習如何看待生命,找到生命的意義。

◎整理自 <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香光莊嚴》第128期。

058_epaper_cover

「戒禁取見」是什麼意思?

056_class_cover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戒禁取見」是什麼意思?

「取」是煩惱的異名。人無論所抓取的對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有所取著就有煩惱。「戒禁取見」是取戒律、禁制,目的是為了改善現況,卻妄持、奉行怪異歪謬的戒律規矩禁忌,「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以為它是導致解脫或能改善現況的原因。簡單來說,「戒禁取見」是一種錯謬的見解。

比如在印度,有外道沙門為了求生天趣或求解脫輪迴,就修煉苦行。據說雞、牛、狗往生後升天,就以為透過雞、牛、狗的生活方式可以升天,於是學著雞、牛、狗的方式生活,認為這是修行。

就佛法來說,人是隨業受報,往生時隨重(隨重大善業或惡業)、隨習(平時的習慣性)或隨憶念(臨終時所憶念的善行或惡行)而受報。因此若平時過著跟雞、牛、狗習性相應的生活,往生後將隨業習墮入雞、牛、狗等畜生道。

又如,有人以為下午以後不可以誦《地藏經》,因《地藏經》裡有很多鬼王,會把鬼王請到家裡來。內心設定鬼魔都在下午以後出現,因此不誦《地藏經》,這也是一種戒禁取見。

又有人以為自己工作一輩子,退休以後就要享清福,不要再工作了,再做就是「老歹命」,這是對工作定義的詮釋。享清福不一定與不工作劃上等號。如果年紀大了,但身體硬朗、經驗豐富,循著生命的自然狀況,投入他歡喜的工作,這樣的生命才會有意義,更相應於因果。

大家總期許生命能夠超越,生活可以過的更好,但是如果不循正道修行,因果不相應,以錯謬的見解過人生,不僅無法超越自我,也枉費難得的人身。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4期 <四取:愛的追尋>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

我們在遭遇逆境或不順遂時,往往會覺得這是定命或宿命,真是命運捉弄人。但是一帆風順時,又會覺得福份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亨通及窘蹙時,各信一套說法。於是,亨通時快樂,窘蹙時悲傷,隨之浮沈,無法自已。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呢?存乎一心。存乎一心是指苦樂順逆的發生,都在一心之中,不是別有一心。痛苦是此心,快樂是此心,承受順境是此心,面對逆境是此心。猶如泛於波上的舟載浮載沈,此心能造也能消,端乎一心,存乎一心。

眾生皆具如來清淨自性,佛法之鑰就在此心,有賴在日常生活遇境的當下去體驗。

054_whereisthekey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64 期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存乎一心>

「眾生」是什麼意思?

2-1-1a

「眾生」一詞,有多重的意義。「眾」,有眾多之義,或有眾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意指不是唯一、單獨的。

從生命本身來看,不論是身體,或者是受、想、行、識的心理狀態,都是眾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故名曰眾生。

從生命的外在連結來看,自己無法生出自己,必須要有父母的因緣;出生之後,食衣住行等,無一不是與「眾」有關,故曰眾生。

在時間長流裡,經歷過多次、多生的流轉,往來生死,故曰眾生。

從生趣而言,我們曾投生過很多種類的身體,投生處無從數算,受眾多生,故曰眾生。

「眾生」的「生」,有多生多劫的「生命」,也包含與「生」相對的「死」。

佛經說,生生世世所經歷的生離死別,父母、親人所哭的眼淚,比四大海的海水還多,而生生世世死後所堆積的遺骨,比須彌山還高聳,故曰眾生。

生命有出生就會有死亡,由生到死是必然的歷程。有生才有死,沒有生就沒有死,故曰眾生。

◎參考整理自《以是因緣》 <何謂眾與生>

好想減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IMG_2820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好想減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現代人常常對過於肥胖而煩惱,很希望能擁有仙風道骨的體態,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斯匿王如何減肥: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國王,為佛陀教團的大護法。波斯匿王雖權貴當世,但是他卻為自己的一身贅肉所苦,因為他非常胖,胖到只要稍一活動,就汗流浹背、氣喘如牛。

於是波斯匿王就前往求教佛陀,跟佛陀稟白深為肥胖所苦,由於身軀碩大行動不便,造成極大的負擔,有時甚至想把肉割掉,好讓自己舒服一點,請求佛陀開示離苦妙方。
佛陀即對波斯匿王說了一個減肥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意思是說,肥胖的人多是飲食的貪欲所引起的,尤其波斯匿王貴為一國之尊,吃的更是豐盛,所以,要常提醒自己節食,能夠控制口腹之欲,身體自然輕安、健康。

波斯匿王恭聆法音,內心歡喜極了,當時在場剛好有一個名叫鬱多羅的少年,波斯匿王於是問他:「你是否願意於用齋時為我誦這個偈子?如果你願意,我將賜你十幾萬金,而且提供你最好的衣食作回報。」鬱多羅答應了。以後,波斯匿王進餐時,鬱多羅就宣誦佛陀所說的這首偈子。

經過幾個月之後,波斯匿王的身體變得苗條輕盈多了,透過佛陀的開示,波斯匿王領悟了導致肥胖的主因之後,請求善知識不斷提醒,持之以恆地節制食量,克服了貪欲,最後終於擁有了健康的身體與適當的身材。

很多人為了減肥,試盡了各種秘方,也吃足了苦頭,卻鮮少有什麼績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沒有正本清源,一方面是意志力不夠堅定。這則波斯匿王的減肥故事,提供給想減肥者參考,希望對於因為無法節制飲食的人能有所幫助。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44期 波斯匿王減肥記

學佛如何踏出第一步?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學佛如何踏出第一步?

 第一要做的事,就是發決定長遠心,具有「一定要完成」的這種想法,而不只是嘴裡說著,而沒有實際努力踐行。這份「決定志」不管盡此生或百千萬生,乃至劫劫生生,都以能覺悟生命的實相為願望。就算墮落地獄、轉生驢胎馬腹,都誓願不捨棄這一定要成佛的志向。不因所經歷的苦,而退失了信心。

 第二:要以正見為指引。如果知見不正確,就會導致我們發不當的願,做不該做的事,這在學習上更會枉費工夫。要相信自心當體是佛,本來清淨無物。如果認得自心,也確信不疑,要發定要覺悟的願。以發這樣的心為起點,善知識只是督促及鼓勵你前進的人。在修學途中所有碰到的人、事,種種辛苦,種種躑躅,要在什麼地方流連多久,要不要再繼續前進,都看自己如何決定下一步,善知識無法插上任何一腳。有志學佛的人,就看能否跨出這最初的第一步。
047_1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1期《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大師開課:修行入門的九堂課 第二堂:正確的第一步>

避免流轉生死的修學法要為何?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避免流轉生死的修學法要為何?
45-2
一般人有三種不正確的觀念行為,所以長夜在生死中流轉。
一、戀著世間,不知世間苦迫。
二、知道世間是苦,仍如此度日,並沒有提起真實想出離的心力。
三、知道勇猛精進修行,卻得少為足,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證果,成佛作祖。

三種對治妙藥:
一、以怖畏生死治貪戀世間的根本病。害怕生死的心要如頭上著火,趕緊將火撲 滅一樣急切,不再有其他多餘的想法。
二、以奮力剛勇降伏愛見魔,使自己不受世間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旁人的毀譽或稱讚,也不會動搖心志。
三、以正見來導正自己偏差的觀念與行為。

修學佛法有三要:
一、真為生死。
二、具足剛骨。
三、開發見識,具足正見。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1期《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學佛要怎麼發心?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學佛要怎麼發心?

 如何堅固信心?參禪念佛哪個好?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功?直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再三反省、思惟,以下為虛雲老和尚對修學的開示,實為我人修學依循的明燈。

43-11-700 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所以第一要有堅固心。次之,要發長遠心,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薩也如此發心。我們每天晚殿,也如此發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凡佛弟子無不發此誓願,證果深淺大小不同,皆由願力深淺,依願行持大小而定。

 菩薩發心時,當發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斷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眾生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煩惱未斷。煩惱由根本發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礙、昏沈、散亂、諂曲、誑妄、無慚無愧等無數枝末,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眾生不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妄執此身心以為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教,應病與藥,說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盡煩惱。我們應該依教修持誓願斷之。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世間無量法門,均須習學。故菩薩應向五明中求。故無論世、世法,科學哲學等,均是菩薩所應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閉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並非閉門造車,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聖人,示生世間,作人天之導師,後世之模範,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我們應該捨迷歸覺,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廣也,深則豎窮三際,廣則橫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願者,志求滿足。菩薩當發如上誓願,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9期《訪道虛雲: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