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無智慧,如盲入闇處,則不厭生死,非法諍鬪籠。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 ~
吸氣,總有一天,我會與我最愛的人與物分離;
呼氣,我所愛的人與物,總有一天他們會離去。
試問:在生與滅中,
我留下了什麼?
我帶走了什麼?
心寬轉安詳:迎春視野廣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
◎釋悟因
釋迦牟尼佛,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奠基者,二千五百多年前創教,時至今日,為全世界識知,被尊奉為「古南亞地區的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哲學家,婆羅門教的改革者、佛教奠基人」(1),並受其弟子尊奉稱為「世尊」、「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可謂創古絕今,且舉二例以茲證明:
其一,接受女人剃度出家、並授可女弟子成為「比丘尼」,與男眾弟子「比丘」並稱為「二眾」,共同成為教團的中堅分子。如此尊重女性、令男女兩性各司其職、壯大教團、傳世燈明,這在當今世界各大宗教可謂絕無僅有。
其二,在即將入滅時向比丘弟子揭示「小小戒可捨」的明訓。
佛陀制戒以淨化僧團為目的,除了重戒、麤戒,很多小小戒是與當時印度社會的禁忌有關,佛陀就因地制宜,也制成比丘必須遵守的戒律。如此標舉清淨、和樂的大旗,意味著教團不只是存在於社會、更是融入社會為當代社會所容受。
佛陀入滅前揭示「小小戒可捨」,是對教團未來發展的期許吧!若教團流傳到印度以外的地區,這些與印度當地、當時的文化、風俗、習慣有關的小小戒,或可能令人持守不易、扞格不入!
佛陀說:「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2)用白話來說:「在當地應該遵守的規矩,雖然不是我制定的,你們也應該遵守;如果是我制定的戒律,在當地沒這回事,你們也可以捨棄、不用遵守。」佛陀所說的這段話,在漢地流傳的各部戒律都有提及。
佛陀的眼光或許無法預見他一手創建的教團會流傳中國、南傳的佛教國家,不過,由於佛陀的洞見,在臨入滅前叮囑「小小戒可捨」,於是流傳漢地的中國佛教得以使用「隨方毘尼」在中國落地生根茁壯,成為漢傳佛教的大本營。
如此,佛教以印度為根據地流向斯里蘭卡、東亞、東南亞各國,流向世界各地,成為當今五大宗教之一。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3_01-20:34-21:15。
(1)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釋迦牟尼, 下載時間,2023年4月28日上午10:00。
(2)《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CBETA,T22,no.1421,p.153a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