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因
善,是永遠的善嗎?惡,是永遠的惡嗎?不是。佛家講無常,善不是永遠的善下去,惡不是永遠的惡下去。
之前我說過,做善、做惡都需要透過我們的「心」;「心」的覺知,讓我們對五塵境界感受到好或不好、優質或惡劣,有的還能分辨黑白之間的黑灰漸層。
透過「心」的覺知,看到美好的事物,心就感覺很美、很快樂;看到不美的事物,感受到不快甚至厭惡。凡夫的「心」容易隨境而轉,變幻無常。所謂逐境生心,定力不夠或意志力不強容易隨境而轉,發起善念或惡念。
一念善心生,可能做善;一念惡心生,可能做惡。
所說「生起善心」,從觸境到生心,未必那麼容易就產生或善或惡的行為,其中還有非常複雜的內在運作。如果內在的善念蓄勢待發,就可能在生起善心,當下發諸言語行為示現為善。性格隱忍的人,常常不形諸於外,也可能在某種因緣際會才會外顯出來。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有起碼的覺知,能感覺觸境當下,內在的善念生起或惡念生起。有的人傻乎乎的,覺知遲鈍得像動物,對於善惡的拿捏好像沒什麼分際,善可以、惡也行,都無所謂。這樣的情況,你說這是善、是惡或是無記?
此時,我們的「身」是善或是惡?當我們此生緣盡,轉身投胎下一生,那時的你是善或是惡?我們常說新生嬰兒最是純淨,可當嬰幼兒漸漸長大,顯露或善或惡的傾向時,那是善或是惡?即使同父同母,有的從小祥和、喜悅顧念親情,有的從小嫉妒、冷酷甚至對手足無情,如此種種,豈不令我等深思此是為何?
佛經有一個「鏡喻」說明了生命的實相。譬喻說拿一面鏡子立著,一個男人站在鏡前,鏡子顯出男相;一個小女孩站在鏡前,顯出小女孩相;試問:鏡子是男相或女相?答案很明顯,鏡子「無相」。由於鏡子本身有映照的特性,能顯現各種影像。這種本身無相而能映照諸法的特性,在佛法稱之為「空性」。
佛陀說心性是空性。問題來了,既是空性,心在映照諸事物時,為何轉出或善或惡的心念?十二因緣有說由「觸」生「受」,「受」生愛、取;這個「受」生起,簡單地說,就看著鏡中像,看那鏡中的自己,你就心生喜歡或不喜歡。其實「我喜歡」、「我不喜歡」,初始只是觸境心動,當下不覺,才步步愈染愈深。
佛法教人「身動心不動」或者「一覺即離」,就是修習不染塵的功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2_01-11:0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