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地自我轉化:
當猜疑生起,我吐氣,
感覺猜疑隨著吐氣滅去;
我吸氣,吸進佛菩薩的光明、信任,
我要開啟彼此信任之路。
友善路就開
線上閱讀:https://gaya.org.tw/friendly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父母死時悲啼哭淚出,人有聞佛經,亦復悲啼淚出。俱淚出,寧有別異不?」那先言:「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愛恩念愁憂苦痛,此曹憂者愚癡憂耳。其有聞佛經道淚出者,皆有慈哀之心。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其得福甚大。」1
這一則在講「淚出」,流淚。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掉淚,有什麼不同的意涵呢?
「人父母死時悲啼哭淚出」父母死的時候悲痛啼哭,這是很多人都曾經的經歷。「人有聞佛經,亦復悲啼淚出。」有的人聽經聞法之後,也會痛哭流涕。「俱淚出」,俱,皆、都、同樣,都同樣地掉出淚來,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嗎?
那先回答:「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愛恩念愁憂苦痛」,父母死的時候,「啼泣皆感」,這時候的哭泣有好幾種情感,「思愛恩念」,有時候是思念的,有時候是感恩的,有時候是悲慟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想要好好地孝養親愛的父母,他們卻走了,內心有無盡的感慨,再沒有人可以念我、罵我,我想表達孝順也很難做到了。這是「念」,「愁憂苦痛」,悲愁、憂傷、苦惱 、痛苦,這些都是父母親去世的時候子女內心傷痛的情感,這些經歷很多人應該都有經驗。但是那先比丘接著說「此曹憂者愚痴憂耳」,「曹」,這些人,這些人這麼地愁憂苦惱卻都是愚痴的。
子女哀痛父母的過世卻被說是愚痴,這評論實在大大地出乎我們的意料。不過,想想其中的緣由也能明白,因為那先是比丘、出離世間的修行者,他看待世間自然是以出離的眼光去看待,世間的這些情情愛愛、恩恩怨怨,難免會認為是生死糾纏,是無謂的煩惱。當然,以我們生活在世間的人,受別人的恩怎可能不報恩?這是必然要去做的。
「其有聞佛經道淚出者,有慈哀之心。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有的人聽聞到佛經也會淚出。聽聞經法有那麼大的魔力嗎?到底佛經講的內容是什麼?佛經講的是「道」、真理、說眾生所受的苦,或者說眾生的愚痴。我這麼說是比較淺白的講法,實誠的說,佛經講的道理綜括來說是「四聖諦」,四種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有時候講眾生所受的苦,有時候講眾生的愚痴,有時候講眾生修道的認真,有時候講眾生修道以後得到的解脫自在,這種種面向都讓人聽了感動淚出。
這其中「皆有慈哀之心」,又是慈悲又是哀憐,也是內心情感的抒發。這樣的眼淚有什麼不同呢?是「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勤苦,勞苦的意思,「勤」字,「辛勞」、「付出」,講的是「娑婆」,眾生所處的世間又稱娑婆,眾生在這個娑婆世間勤勞得不得了,付出很多很多,一時一刻都停不下來。但是這樣的勤苦,有時候是越做越錯、越做越苦;有時候不勤勞也得勤勞,有時候是業力本身的壓迫。看到眾生是這樣的被困在勞苦之中,卻是堪忍其苦、不願出離,不免心生哀憐、悲憫,「是故淚出,其得福甚大。」所以,這些人聽了佛經反而會得到福報,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是憂愁愚痴而哭。
如果是世間父母的勤苦,當然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過世會感到哀傷,尤其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有時候要報效父母,想要好好好的孝養一番,可是父母已經不等我了。而聽經聞法的淚出就不一樣,當然,父母也是世間的眾生之一,悲憫、哀憐世間的人,也包括父母在內;這樣,由世間父母的愛,在聽經聞法之後推廣普及到愛護世間的人,這就是不同之處,也是轉變業報、成就「福業」的地方。
怎麼說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道的基本。而在聽經聞法之後,心量擴大、悲憫一切,於是,你更加地善用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做出對世間真正的價值和真理,可以踐行、可以走入眾生世界,這樣的「淚出」與一般人哀傷的淚出確實是不太一樣。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你聽聞了道,從愛護父母親,知道人生的方向,提昇了自己身心的價值跟活著的意義,這確實是難得的,是真正地在此生對世人做出了貢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9:42-18:38。
(1)《那先比丘經》卷3,CBETA, T32, no. 1670B, p.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