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闇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亦如目有翳,不見淨妙色,如是不淨心,不見諸佛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卷第十六~
108.3.31-4.1美國舍衛精舍住持──圖丹卻准法師,為香光尼眾佛學院全體師生開講為期兩天的專題講座。第一天的講座,法師跟大家概介藏傳佛教的經論課程,第二天則是分享修學大悲心的方法。
藏傳的出家人初入寺時,必須學習五大學科,這五大學科包含:般若學、中觀學、因明學、戒律學及阿毗達磨學。每一大學科都會以不同的經或論為修學的依據。其中般若學就是研讀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中觀學是研讀月稱菩薩《入中論》;因明學探討的是法稱論師的《釋量論》,也仔細地談到四聖諦十六行相;此外,戒律學是依據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本論》;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或無著菩薩《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則是藏傳僧人研讀阿毗達磨學的常用論本。
藏傳的出家眾會花十八到二十多年的時間來修學佛法。但是,在他們開始學習五大科之前,會以四年時間學習前方便的課程,如: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四部宗義、地道及七十義等課程,同時也會背誦很多經典。在這麼多的學習課程中,「辯經」可說是藏傳佛教教育體系的重要教學法門。透過辯經,讓學眾以正確的推理去思考及建立對佛法的信念。
在第二天「讚歎大悲」的課程中,卻准法師以月稱菩薩《入中論》中的偈頌,來講解修學大悲心的方法。
一般西藏的經論,入論前都會先讚歎佛菩薩,但月稱菩薩卻先讚歎大悲心,這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法師以《入中論》的七段偈頌,引出菩提心與無二慧為成佛的因。
此外,偈頌裡提到三種大悲心,並以三種譬喻來說明之。第一種大悲心是「緣生大悲」,把眾生的輪迴譬喻為井底的水桶,緊緊的被繩子綁住,眾生也在輪迴中被煩惱綁住,升沉於苦海中,不得自在。如果能憶念輪迴的種種過失,就會激發強烈的出離心,從而發起大悲心,願一切眾生都能逃離這輪迴的枷鎖。第二種大悲心是「緣法大悲」,它是從觀照眾生沒有一個獨立且恆常的個體而生起,如同被風吹動的水面,不會永遠保持平靜一樣。第三種大悲心是「無緣大悲」,它猶如月映千江,是觀照一切眾生無自性而發起的大悲心。法師開示說:「若能發這三種大悲心,就會發起大菩提心,不斷的精進修學,自利利他、成就佛果。」
圖丹卻准法師的講座雖然只有短短兩天,但簡潔精要又妙趣橫生,將藏傳佛教的教學內容,以及菩薩道的核心精神清晰表達,大家全神貫注聽講,莫不法喜充滿。
108學年度僧院體驗營暨沙彌尼受戒典禮,於4月20、21日舉行,旨在讓學員體驗「淡泊最有味」的僧院生活。
首日課程的「將此身心奉塵剎」,邀請副院長上見下可法師主講。課程開始先由僧務長上見下滋法師來帶動「人生大富翁」的遊戲,遊戲當中讓大家回顧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可能會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有機會去作抉擇,往往那一念之間的抉擇,就使我們的生命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
解門課程,副院長以《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為內容,引導學員認識無窮的願力──即使空性可以消亡,我的願力也永不退轉。也就是以一切眾生為所緣,而生起的悲願,過程中願意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本願。是眾生的期許,給了我們奉獻的園地。在汗水、淚水交織中,我們看見了共願的力量。如果今天我們是擁有共願的一群人,大家眾志成城,共同完成這份本願,就可以將此身心奉塵剎,讓世界走進佛法的恩澤中。
下午的時段,由上見下享法師講授「梵音海潮音」,除分享個人的梵唄經驗,並解說梵唄能傳唱千年的亙古意義、源流與目的。此外,也向學員們介紹各種法器及板眼,在場每位學員都有機會學習敲打木魚,體驗出家人的儀軌唱誦。
晚上懺摩,是個澄心滌慮時刻,為了一年一度傳授沙彌尼戒,求受戒者,必須於今晚發露懺悔清淨。法師們引導學員參與其中,體驗懺悔得清淨的輕安感,並且共同發願護持戒子們纳受清淨戒體。直到警策洪鐘響起,才結束行程緊湊卻法喜充滿的一日。
翌日上午為傳授沙彌尼戒典禮,恭請上悟下因長老尼為得戒和尚尼、上自下觀法師為教授阿闍黎,為戒子宗一師與宏和師授戒。有別於往年,今年授戒儀式援引戒場的完整儀軌來進行。在梵音繚繞中,戒子們搭衣持鉢,威儀具足,場面無比莊嚴肅穆。戒子的剃度師長上智下翰法師,也特地前來觀禮。此外,香光寺監院上見下臻法師、僧院體驗營的學員們、香光山寺的法師與研讀班學生,以及佛學院全體師生等,逾一百餘人參與盛會,共同成就此盛事。
儀式中,得戒和尚尼開示:佛教的修習是有次第的,沙彌尼是尼眾出家階段中很重要的一個基礎。「沙彌」其中一個中文語義是「息慈」,也就是停止世間的嗜好,改變不同的生活習慣。洗淨鉛華,放下名利、權位、欲樂的追逐,以淡泊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的形象、衣著、談吐,來表達我們心中莊嚴的悲願。出家目的有三:淨治身心、弘揚佛法、利樂有情。透過沙彌尼的十條戒,在動靜語默中,調淨自己的身心。這些話語,句句值得行者深深去體驗。
經過一日一夜的僧院體驗,在「緣滿圓滿」單元中,學員分享兩日來的點滴、收穫、與感動,戒子們也發表受戒感言,最後是師長的勉勵提攜。兩日的營活動就在彼此的交流分享中,劃下美好的句點。
◎釋悟因
佛家講「無我」,小時候是我,長大的時候是我,還是現在是我?老了的時候是我?這些從小到大,不同時間的我都是我,可是也全都不是我。
一輩子,你可以轉變很多的身份,小時候是小朋友、小孩子,長大以後做了人家的爸爸、媽媽,你的責任加大了,你也可以扛得很好。
這些都在說明,不用等到死後,現在就可以檢查得到,色身跟轉生,有前輩子的力量影響了我現在,但,也不能說是「命定論」或「宿命論」,因為我們不是過去的奴隸,現在的你加進某些因緣,就能影響以後的發展,前後的生命不是一成不變的。
未來,都不可能改變嗎?可以。然而,全部都可以「人定勝天」嗎?也不是。需要慢慢地來,慢慢地挪移。不要想著可以馬上立竿見影、一步登天,因為還有「宿業」會影響我們。
宿業怎麼影響我們呢?過去的業的力量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影響我們的習性。看看我們平常的覺受,有喜歡的、不喜歡的;我們的心思有善的、有不善的。
對於我們自己,我們是有覺知的,有時覺察到自己的不善、自私、邪惡,即便是驚鴻一瞥,也難免想要迴避。但,畢竟它們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屬於我們。
造惡,我們是沒本錢,如果心橫起來讓惡種子現行,未來只會是負數加負數,只會更苦;造善,就一定心生歡喜、沒有苦嗎?未必。不過,為善可以讓我們慢慢地挪移、慢慢地轉業。
我今天會覺知昨天的喜歡不喜歡,也會把過去的一些習慣帶過來,把一些經驗帶過來,但是不見得會跟昨天的所思、所想、所行完全劃等號,如果我有進步,就不會完全相同。
這就是真實的「我」的存在狀況,受過去影響,也可以改變未來。
我們實在應該大大的慶賀,幸好佛教說「無我」,沒有實質的、一成不變的我。當不自覺地走到十字路口,我們可以冷靜抉擇,走出自己的方向!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1之15:13-21:10。
我很平凡,但很知足快樂,自己的小髮廊經營得也不錯,兩年前還買了房,雖然每天都很累,但有公婆和先生的疼愛,覺得安慰幸福。可就在此時,竟得知罹患「肝癌」噩耗,我還這麼年輕,為什麼?到底為了什麼?想到十五歲那年,爸爸和二叔同時因「肝癌」病逝,現在落到我身上了,我太不甘心了!
那年爸爸往生,家中的經濟由媽媽一肩扛起,排行老大的我,下面有五個弟妹,最小的才一歲多,爸爸走前殷殷交代十五歲長女,要幫忙媽媽把弟妹們拉拔長大,好不容易我做到了,弟妹們都各自成家了,這才鬆口氣,厄運就打在我頭頂,我真的不甘心!每天和同修躲在家裡哭,恐懼、擔憂、瀕死的日子真是難熬!沒想到又傳來三叔和大弟也得到肝癌,這更叫我驚惶失措,深怕著至親至愛又有誰「中標」,這種生不如死的日子,教我不知如何活是好?
我每天以淚洗面,同修也沒有心情上班,房東太太看我每天這麼悲傷,就建議我到紫竹林精舍讀佛學研讀班,當時的我心亂如麻,哪有心思,但房東太太,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的勸說,終於說服我和同修進入精舍。
當授課法師講到「人生無常」時,我深刻的感應攝受。之前我一直無法面對自己得肝癌的這個事實,甚至欺騙顧客說我是子宮外孕(因為七、八年前有得過子宮外孕),不敢告訴他們真相,是因為在我的想法裡,覺得得這種病的人,一定做人做得不好,天在懲罰。
當師父又講到「無我」時,我的觀念有了改變,我接受自己得了癌症的事實,也勇敢告訴我的顧客實情,沒想到這些顧客朋友不但關心我的身體,還不斷的幫我尋秘方、找貴人,我終於鬆下來了。
經由友人介紹到六龜寶來山上去學生機飲食,那裏幾乎都是癌症患者,有整天抱著肚子喊痛的胃癌患者;有腳不能走、有手不能動的骨癌患者,還有更多比我年輕的患者……。在這些學員的身上,我更深刻明白生命的苦迫和無法自主。
我感謝這一場病,打開我的眼睛,看到我所擁有的還很多,我很有福報能好好的站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的心路歷程,我不後悔竟然輪到我,也祝福大家珍惜福報,認真過好每一天!
~小許 分享於民國89年10月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佛學研讀班畢結業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