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56──生命的狀態

◎釋悟因

「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生命的形態來說,是一種外顯的樣貌,別人可以目視,手觸,得知他是方是圓、是高是矮,或者美醜、胖瘦。可是,談到生命的狀態,卻是一言難盡。表面看著是善,而他內在潛藏的,可能混雜惡劣、醜陋。

生命的狀態是生生世世的累積,善惡交疊。今生也許投了好胎,長得貌美,骨子裡的雜質卻是去不掉。前輩子潛藏下來的是是非非,此生成為一種隱性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只在因緣際會之時才顯露,這時難免會讓平時認識的人看傻眼。

這在唯識就稱為業種現行。業識讓生命呈現另一種樣貌,這叫潛力,或叫業力。潛力,有時是善的,有時不一定是善的。

生命的狀態是如此複雜混沌,此生所顯,有的人生來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有的人很小父母親就不在了,可他靠著努力奮鬥還是挺立起來。所以一個人從生下來,此生究竟會長成怎麼樣的形態?是宿命論嗎?是命定論嗎?是一種偶然嗎?都不是。

有時可以從吃的、穿的來看,有時必須從生命狀態那種很深的內在力量來看。這內在的力量,除了表層的善或惡,還有一種根深柢固看不見的東西,這東西一般人或者忽視,甚至根本不予理會,若時時內省、返照就可能碰觸體會。

那先比丘經說:「生於後世,今世作善惡者是其本也。」

生命,在過去是盡未來際,在未來,除了證真入聖流,也是盡未來際。而那先比丘卻說:後世,「今世是其本」,為何只說「今世」是後世的本源?

因為,探索個人的生命狀態,我們真正可以數算的,也就只有這淺層的前世今生,尤其此生、這一輩子。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1_1之06:09-07:45

修習佛隨念有什麼殊勝利益?

「佛隨念」歸屬於「四護衛禪」之一。就實修的利益而言,修行者藉著憶念佛陀的功德可提升對三寶的信心。佛陀的功德是無量、崇高且圓滿的,禪修者在憶念佛陀的功德時,內心將會呈現光潔明亮、生起喜悅、增強信心,如此淨化的作用,使禪修者達到「近行定」。此近行定的親證,有助於禪修者在修習其他止禪業處時,更快地證得安止定,之後再進修觀禪,而能開展智慧斷除煩惱。

《雜阿含經》中提到:當人們內心生起恐懼時,可憶念佛陀的功德,那麼內心的恐懼感會消失,死後也可遠離惡道怖畏。又《那先比丘經》卷下說:「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另外,當身心失衡時,憶念佛陀的功德,將能獲得一種穩定、溫暖與支持的力量,以致能夠安忍身心的創痛。此外,修習佛隨念時,非人等眾生不敢傷害我們,可免除它們的干擾;遇到危險時可化險為夷,具有保護的威力。如《大智度論》卷七說:商人們在大海中航行,遇到摩伽羅魚王,面臨吞入魚腹的危難時,大眾一齊稱念佛名,魚王就合口,船上人皆得以脫離災難。

這些修習佛隨念的殊勝利益,只要你開始修習佛隨念,便可親身體驗這個修習方法所帶給你的溫潤、安穩與保護。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5期 <佛隨念: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090_class_cover

攝心念佛

1080813

時逢農曆七月十三日為大勢至菩薩聖誕之日。大勢至菩薩與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合稱為「西方三聖」,以念佛為內修外弘、自利利他的修行法門。《楞嚴經》卷第五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願我等發願學習大勢至菩薩修行的誠心與信念,在修學路上,精進不懈。

敬重眾生

1080807

一切眾生皆有性淨,是故於彼勿生下劣,應當尊重。彼即我師,如法恭敬。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三~

◎一切眾生皆具清淨本性,不應隨意輕視或捨棄。遇緣則有師,一切眾生皆是令我等趣入菩提的根本助因,故應視眾生如師,恭敬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