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學院《春風化雨》課程側記

◎撰寫學員:依培
109/09/20

悟師父上課開始,就說明此次上課主題。師父說:構成宇宙萬法的基本元素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或說是四大(地、水、火、風)或是六界(地、水、火、風、空、識),但在《楞嚴經》中卻是說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其中的「見」指的是七處徵心的「見性」。上次春風化雨的主題是見,屬六入中的眼「根」,此次要談「習」一習性、習慣或慣氣的習。而「根」和「習」就和《楞伽經》所說七大的中的「見性」有關。因「根」有扶塵根和勝義根,如眼有眼球和視神經,而眼睛能看到外物,不是只有眼球就可,或外在的物質即可,還要有具足能夠攝取外境,而於內界發起認知作用的識,才能看到外物,所以要根、塵相互配合才做到,這就如醫學、太空學與宗教的理論,若能互相給合 ,就能洞視生命中許多事物的微妙與奧妙。

自古以來的禪修都非常重視「根」—第一念,所以禪宗說,離心意識參,就是指直接用「根」去參。若是第一念後,生起感受,再加上思考,進而進入第六意識的分別,看某個人不喜歡,就停在不喜歡上,這就是「習」。很多的思維都在習慣上,譬如不喜歡喝茶的人,怕喝茶晚上睡不著覺,就會有不敢喝茶的習慣,而這就是思維習慣制約了一個人對人和對事的看法,也會形成一個人的生活形態及其創造的生命壇城 。

悟師父以一例說明習性對人生活形態的影響。師父說曾因好奇,去參訪一位崇尚老莊哲學之學者所創造出的莊園,一進入他的莊園但見樹木、花卉隨意生長而不加修剪,榕樹長滿垂地鬚根,雞鴨鵝等家禽到處出入覓食,狗羊牲畜四處追逐奔跑,地上到處是動物的糞便,讓人寸步難行。這位學者解說自己採取如此生活的背後老莊哲學是,生活上粗茶淡飯,一切崇尚自然,不用花時間去整理,聽他說明後,才知這些成林樹木,禽畜隨意而居,看似雜亂卻亂中有理,它是學者心中的老莊生活。每個人生活居住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壇城,佈置成這樣或那樣是依自己的習慣或想法佈置的,有人要整齊,有人要清潔,這都是一種習慣的累積。

佛教所說的五蘊中的色蘊(物質)有二種: 一是純物質,另一是心理物質(與精神和合產生的名色),純物質大如星球,小至原子、核子、質子、量子等,甚到可依科技再細分,如佛法所說的極微,而其他四蘊(受、想、行、識)屬於精神,識緣名色,精神無法單獨存在,需與心念合一,就像眼根加上眼識才能引起看到外境,而引起心念起伏。講佛法,不能單說精神部分,也要講人與物質之間或環境 、社群之間的關係。修佛法求解脫不是個人的事,心擴散多大,受跟想就有多大,生命壇城也跟著放大,修法要觀想周邊萬物的依存,好比行為要與想法及思維結合,才能達到希望的目標。

《三字經》一開始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佛法中的中觀、唯識乃至所有佛經也都是在講「性」和 「習」二字。習的字形如鳥在學飛的樣子,一直在成長,人的「根」也在成長。從入胎時,色法與精神結合,眼耳未生時就已有生命。十二因緣即從胚胎說起。現在的父母常說,小孩要早早受教育,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其實早在母胎中就開始學習受教,之後父母盡其所能給予孩子,孩子的根性就在慢慢學習中成長。

儒家說「人之初,性本善。」善是學習而來的,佛家說人要修行,透過內在思惟、自覺。人活在世間,保護自己,佔為己有,都是習所成性,習慣是慢慢累積,變成存下來的種子。佛教的理論思維是永遠無法回到過去,只有當下承受,看清周圍,一直往前走,抄經也是如此,每一筆都在當下,每一常下永遠是開始,生命永遠是開始,永遠是空性。性是積累下來被認定的感覺,但可以藉心念修行而改變。

師父以生動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說明一位居土如何幫助被關四十年的受刑人,以心念改變生命的故事。最後悟師父勸勉大家說: 我們行為的結果都會落下成為阿賴耶識的種子,永遠不會消失,學佛要積累善的種子與資糧。被認同的「性」(個性)都是由心念所造成,佛法的核心叫因緣,各種條件是因緣所生法,上課是因緣,抄經也是因緣 ,緣所生在此刻成形,緣生性在個人而言是習,還可以改善或改變,人透過自覺,用心作意就能改變因和緣,而成佛作祖,就是要靠自己點點滴滴地累積善因和善緣。

120895148_340845644007428_4449701920926906365_o 120997748_340845610674098_2369819098453424876_o 121090039_340845677340758_2409108992328151368_o 120886356_340845620674097_7928229477427764621_o

上山,禪修!一日禪~課程側記

撰寫學員:德行
109/09/06

又是個秋高氣爽的日子,今天很歡喜的上山來參加香光山一日禪的禪修課程,經過全世界的疫情恐懼讓人體會生命的無常,更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正法傳授課程,同時也滿懷感恩的心情來參加。

今天的課程是講《清淨道論》第五說餘遍品,由見杰法師講解十遍業處的修行內容;其中除地遍在先前第四品遠距教學已談過,今天主要講其餘的水、火、風遍及取顏色所緣的青、黃、赤、白,還有光明遍、限定虛空遍,法師詳盡地說明各個遍禪的所緣、作遍、作意、取相、似相。

除了透過講義結構表讓學員們清楚掌握《清淨道論》的內容外,法師強調實修時,在取相穩定不消失後,可將其擴大至前後上下左右遍十方一切處,直到整個人都被包圍在其中,然後心再回來專注在眼前約手掌大小的範圍,直到證得禪那。

為讓學員了解色遍禪的曼陀羅,法師展示了泰國實修的青遍曼陀羅,並說明作遍、色差的差異,及觀看顏色所緣需作意存於想蘊裡,以避免視覺暫留問題等等,令學員可以很快了解教學內容。法師也鼓勵學員以白牆、白紙的白色為所緣或是取禪堂燈光為所緣,在今日的禪坐時段即可做取相練習,特別是修習白遍時內心易產生平和寧靜,是很好的業處。

在過去學習禪修,向來都只是很簡單的練習一種業處,尚不得要領未能入禪,如今又學十種業處,因此,從此可以海闊天空的學習,嘗試不同業處。

今日的學習真的很珍貴,對於大家都有這麼好的福報可以學到甚深法教,真心感到歡喜。

118799046_3380900968644355_2878286044987670103_o
118654073_3380900935311025_3404310628861512976_o
118786713_3380901435310975_1075250710208082797_o
118843657_3380901858644266_5117763796886434936_o

118651384_3380901365310982_8356539264798432722_o

118713313_3380901225310996_3041450039329250344_o

118769363_3380900951977690_1404153370571004576_o

《那先比丘經》釋84──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釋悟因

「無明」,在漢澤經典,早期的翻譯大多譯為「愚痴」。

什麼是愚痴?常常事理分不清楚、因果分不清楚、前後分不清楚。所以「愚痴」一詞,表現為身心狀況的時間似乎比較短,而「無明」的語意,似乎指涉較長的時間狀況。

為何說「無明」涉及較長的時間?舉一個例子,有時候因為堅持自己的見解、看法,與別人扯不清楚,為了舒活這一口氣,就一再的計較。所以說「無明」和愚痴有一點點不一樣。

事理分不清楚,不一定是指某一個人,我們也經常遇到,事實上,事情也有說不清楚的時候。例如「鄭捷事件」,主角鄭捷是讀書人,很會讀書、一表人才,可是他在捷運殺人竟是沒有感覺。他自己是很怕死,而別人的生命受到殘害他卻沒有感覺。

事理無法說明白講清楚,可見事理要分清楚並不容易。

我們的感知世界有六種感官,眼、身、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也稱為六入或六根。我們透過六根與外界接觸,根觸境就產生覺受、覺知,並從而產生對境的認知與判斷。每一個人所見所感都不一樣。所見不同,主要是由於「知」的不同。所以六根也稱為「六知」。

「六知」使我們與整個世界建立聯結,由這聯結而產生或苦或樂、或愛或恨的人生。

我們習慣「生命」存在的事實,我們也充分的運用生命裡大部份的資源來滿足「六知」,讓自己盡量的感到滿足。我們在乎「生命」的安適與豐盈,這幾乎成了生命的重心。

這樣的生活著其實無可厚非,一般人都是這樣過活,只有修道人才需要問生死大事。

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生命之旅,或長或短,或福壽安康,或短命夭亡,對於「生命」我們從不過問它何來何往。這種哲學問題需要探究嗎?太高深了不如問得近一些,例如生命能求得一路平安、順遂嗎?不、老、病是必然[1]

佛陀、那先比丘都講得明白「愚痴」是生命之源,由愚痴而有生命輪轉。而且如那先所說:「人生死如車輪展轉相生,無有絕時。」

相信佛陀不誑我們,何妨探究一下,我們有怎樣的愚痴與無明。也許不像鄭捷那樣嚴重,不過,我們對別人的存在、別人的感受通常也是沒有覺知的,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愚痴?

[1]現代人的餘命年齡已來到八十歲,可是人在晚年或甚至年紀正值青壯,若不幸失智、失憶,生活不能自理,就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9(第9片光碟)VTS_01_1-05:16-11:19。

6Q親子行 化育品德感恩愛

紫竹林精舍第四屆6Q親子班,透過精心設計的課程,依食、衣、住、行、育、樂的主題,落實家庭生活教育,紮根人文心智教育。即使從去年底開始,新型冠狀病毒造成全球恐慌,打亂了課程進行的步調。然而,我們的課程還是在所有志工的努力下,於109年9月27日進行「樂」的主題,並且圓滿第四屆的課程。

「樂」的主題,透過六個體驗站「石頭湯桌遊」、「翹鬍子合作勾」、「送你一首渡河的歌」、「聽~聲音的風景」、「法語疊疊樂」、「蝴蝶效應,讓愛飛揚」。其中有益智活動、專注力的培養、團隊合作訓練、創意思維與操作、法語的回顧與拼組、……,真的是寓教於樂,充滿歡樂與驚艷。

「讓我們點燃慈悲與智慧的燈,做一個提燈照路的引路人,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燈燈相續無盡燈,手持心燈,照亮光明燦爛的人生路。……,」最後,活動在圓緣點燈的儀式中,全體親、師、生都浸沐在溫馨、詳和、感動的氛圍中。

6Q親子班成立的緣起與目的就在以家為起點,家庭是生命的起點,家人是孩童生命裡重要的支柱。因此課程以「家」為主來設計活動,透過家人與志工老師的愛與陪伴。在實體教室中,創造親子間心靈幸福的銀行,請家長與孩子同行,大手牽小手,積聚豐厚的愛的存款,培育6Q的人文心智力,擁有感恩、報恩的人生。

第五屆6Q親子班將在110年1月24日開課,一至十月每月一次,共九次課程,歡迎家中有國小學齡的親子,一起加入6Q親子班,參與成長的樂趣。

孩童是大人的鏡子,家長探索個人的6Q,孩子也學習到6Q。面對生活的一切,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科技、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都能以美與善的心靈,學會尊重與愛,擁有感恩的人生,親子一起快樂前行。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01 02 03

香光關懷據點 紫竹林樂齡學堂「肢體律動與活躍大腦」

天涼好個秋,秋天來時就拍拍手,感到幸福時就踏踏腳,讓手心腦並用,香光樂齡學堂無限時,陪伴長輩們到老,這是人間美晚霞的一站!

9/22(二)
葉雅欽職能治療師:教導長輩們「肢體律動與活躍大腦」。生活中的梳頭髮,或比手畫腳、疊疊樂杯遊戲,都是職能治療喔!如何比畫烏龜、鳳梨、猴子、芒果…等等,以及用不同順序及顏色堆疊,測試學員們反應的速度快慢。而柔軟操搭配音樂律動,訓練肌力及伸展力,正確到位姿勢,能柔軟身心。

黃依婷營養師,個別的瞭解並關注長者平日營養狀況,量身訂做,一對一的專業建議長輩們攝取營養素,志工則在旁聆聽陪伴。

9/25(五)
體適能檢測,每半年檢查一次,9項測試2小時,瞭解心肺、骨骼、關節及平衡功能。一旦有狀況,即刻啟動醫療網,予長者最適切之照護!1小時肌力訓練,謝宜耿志工以詼諧逗趣,讓長輩們配合口令,輕鬆伸展,動作到位,安全又不受傷。

程香漣物理治療師:於檢測前,指導每位志工,關注長輩們的正確檢測及注意事項。職能治療師回應,香光志工隊與長輩們良善之溫馨互動,讚譽有加,足見平日有下功夫搏感情,大家樂在其中,就是樂齡!

2 (1)

2 (3)

2 (7)

2 (8)

2 (9)

2 (10)

2 (11)

2 (12)

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