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蔬食diy】塔香茄子

225_food_cover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食材】

  • 茄子   兩條
  • 馬鈴薯  半個
  • 青椒   半個
  • 長豆   兩條
  • 九層塔  半杯

【調味料】

  • 素蠔油  1茶匙
  • 砂糖   半茶匙
  • 胡椒粉  適量
  • 醬油   1湯匙
  • 香菇粉  半茶匙
  • 紅油   1茶匙
  • 豆瓣醬  1茶匙
  • 食用油  適量
  • 鹽巴   半茶匙
  • 玉米粉  1湯匙

【作法】

  1. 長豆切段,馬鈴薯切片,青椒切塊,茄子切滾刀塊後以鹽巴、玉米粉拌勻備用。
  2. 起油鍋,將長豆、馬鈴薯、青椒與裹粉茄子分別炸熟備用。
  3. 炒鍋倒一湯匙的油,爆香薑末後放入醬油、砂糖、素蠔油、紅油、胡椒粉、香菇粉、豆瓣醬,用兩湯匙清水煮滾後,先拌炒炸好的馬鈴薯、青椒、長豆,再加入九層塔及茄子混合均勻,淋上香油即可裝盤。

安慧學苑佛學研讀班114年畢結業典禮 法喜相伴 菩提同行

「安慧學苑佛學研讀班114年畢結業典禮」於4月26日下午舉行。

今年是第39屆高級班畢業;同時也是第40屆中級班以及第41屆初級班結業。

香光尼僧團方丈暨佛學研讀班創辦人因長老尼,以及教育副都監見咸法師特別蒞臨典禮,恭喜與祝福所有學員。

今年有6位同學榮獲「常行精進獎」,他們三年來風雨無阻,全勤參與每一堂課。

典禮現場充滿著歡喜氣氛,法師、學長與同學們歡喜共聚一堂。在數位時代,能夠面對面交流,真誠地互動,更顯珍貴難得。

今年典禮的內容豐富多元,包括初級班的獻禮、高級班的獻唱外,還有兒童專注力班的小朋友帶領大家進行運動數息操,研讀班的服務學長們更是精心排演了一齣別具意義的短劇。

在典禮中,悟因長老尼回憶辦佛學研讀班的緣起。香光尼僧團於民國73年創辦佛學研讀班,至今已有四十一年歷史,而首屆研讀班就是從安慧學苑開始。長老尼強調,佛教不是只有課誦、打法器,更重要的是認識佛教的內涵,並將佛陀的智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長老尼勉勵學員們,要感謝自己是有善根的人,才會走進來參與研讀班。世間的苦無窮無盡,面對紛飛的煩惱與不斷的抱怨,研讀班的學習就如同為嬰兒洗完澡後要倒掉洗澡水,我們要學會倒掉煩惱。然而,長老尼也坦言,研讀班畢業之後,仍然會生起煩惱,世間盡未來際也依然存在生老病死,因此要常常靜下心來,反思佛陀教了我們什麼,學習如何處理所有的因緣和環境。

長老尼進一步勉勵大家,對世間要有耐心與愛心,永遠留一份福分給他人,留一個地方給他人立足,互相分享福氣。長老尼強調修學佛法是無止境的,鼓勵大家要深刻體會佛法,淨化自己的身心,安頓這個世間。對世間要認真負責,多做一點,多奉獻一些。雖然世間會有風浪,但我們的內心要穩得住,要有智慧和能力面對。只有共同認真努力,才能使這個社會更加穩定和諧。

攝影:曾百慶

1140426_anhui1

1140426_anhui2

《那先比丘經》釋191─佛陀不與婦女交會嗎?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佛審如第七天王梵所行,不與婦女交會不?」那先言:「然!審離於婦女,淨潔無瑕穢。」1

這段文字是一個轉折,表現出彌蘭王想進一步了解佛陀,他問那先,有關於佛陀聖潔的人格。彌蘭王首先問「佛陀真的像第七天梵天王那樣行梵行,與婦女不交會嗎?」那先回答:「是的,佛陀真的像第七天梵天王那樣純潔無瑕。」

「第七天王」,即大梵天王,為「色界」初禪天的第三天的天王。「梵所行」所行的梵法,即清淨法、梵行,指不與婦女行淫欲法。

「梵」字,在印度文中使用相當頻繁,如梵天、梵文,「梵」為形容詞,用「梵」字形容的事物,具有清淨、潔淨、聖潔的意思。

印度的婆羅門認為他們的種性是梵天的後裔,是從梵天下來人間,所以他們的文字叫「梵文」、「梵語」、「梵音」。其實印度信仰的「梵」,包含三大神明,濕婆神、毗濕奴神以及梵天。佛陀生於印度、建立佛教教團,因此借用印度的傳統用語,用「梵」字代表聖潔,例如稱讚「唱頌」是清淨的,就稱「梵唄」;行為是聖潔的,就稱「梵行」。

佛教所說的世界觀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欲界,包含欲界六天、人類、動物、生物等有情與無情界,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二界遠離淫欲,沒有人界、欲界的性生活。

梵天王在色界初禪天的第三天,是沒有性生活的。佛陀如同梵天王不與婦女過性生活的嗎?這裡我們先講清楚,佛陀在出家前有娶妻子耶輸陀羅,那時他在家是有結婚的,他們育有一個兒子羅睺羅,這是人間的佛陀,還是太子的悉達多;但是他出家以後,就不再做這些事。

這意思很明白了,學佛可以有性生活,但是出家就沒有性生活。「審離於婦女,淨潔無瑕穢。」佛陀確實離於婦女,不與婦女過這樣的性生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5_01-01:02-05:36。

(1)《那先比丘經》卷3,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 no.1670B,頁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