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最吉祥
線上閱讀:https://www.gaya.org.tw/heart/
每月彙整:四月 2025
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受邀至「2025年法鼓山女眾部律學營」講授四分比丘尼戒
香光尼僧團方丈暨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上悟下因長老尼受邀於「2025年法鼓山女眾部律學營」主講四分比丘尼戒。此次律學營由法鼓山女眾部僧才培育院主辦,於2025年4月14日至16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共有92位來自各分院的執事僧法師參加。
開營典禮上,法鼓山方丈果暉法師誠摯感謝悟因長老尼再度蒞臨法鼓山為大眾講戒。長老尼表示,與法鼓山結緣甚早,見證法鼓山一步步成長,看到佛教的希望,令她感到欣慰。此次講戒以盜戒為主題,長老尼強調,戒律的主軸是「修行」,不僅是自我約定,也是團體的共識,教導我們如何自在地於世間與出世間中進出。長老尼表示,雖然相信大家都沒有盜心,但持戒精嚴並不容易。
長老尼指出,領執之後,會對佛陀制定的戒法有更深刻的體會。盜戒所涉及的問題本質是經濟問題,這些問題從古至今持續發生。長老尼透過實際例子,引導大眾了解,如何以符合時代、契理契機的方法來面對,但同時要秉持佛教絕對不可改變的底線。在小組討論與大堂報告中,從佛世制戒的因緣,到現代僧人日常生活面對的問題,大家都深入探討、暢所欲言。研習營也安排了個人請法時間,讓學員們能安心地提出疑慮和問題。
長老尼廣闊的視野讓學員得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戒律。長老尼面對問題時,精準把握原則並給予溫柔的提醒,讓大家獲益良多。當發生紛爭時,長老尼提醒,要將心比心,回歸戒律怎麼說,共同理性處理。了解戒律能使我們知道如何處理事情,使世間平和。學戒持戒不但能贏得他人信任,也能讓自己安心並增長福德。結營典禮上,三學研修院副都監果慨法師表示,法師們想要過如法如律的生活,就必須掌握戒律的精神。悟因長老尼則勉勵大家要用功,深化對佛教的理解,打開心胸,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式弘法,思考可以為現代人帶來些什麼。
此次律學營展現了佛教僧團間的相互支持,通過悟因長老尼的智慧洞見與豐富經驗,使比丘尼學員們體驗到把握戒律精神與靈活運用的重要性,為個人的修行及佛法的弘揚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那先比丘經》釋190─活到老學到老
◎釋悟因
當我們還有一口氣的時候,我們還會努力地呼吸、奮力地拼搏,過我們應過的人生。這份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的能力,這天生的精神力的推動由內而發,容不得我們選擇說要或不要。因此,年歲漸長更需要勤於學習。
不要以為年紀大了,便是見多識廣,自認比家裡的晚輩知道得多,就隨意地教導晚輩。事實並非如此。需知道,年輕人的學習能力遠勝於我們,或許我們需要摸索許久才能掌握的現代科技產品,年輕人只需指尖輕觸,便可在瞬間完成三、四個步驟。而我們,記憶力與認知功能大不如前,可能做了這個步驟,忘了下個步驟,需要反覆詢問,反而讓孩子們都覺得不耐煩。
「倚老賣老」這種事情是好幾百年前的事了,現在科技發展迅速,再不能倚老賣老,年紀大了反而需要更謙虛的學習、不恥下問,唯有如此,方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同時,越是參與學習,我們的身心越是健康、有活力。身體可能大不如前,卻不至於頹廢,頭腦也許不似年輕時候那麼靈光,卻也不至於很快退化到認知障礙的情況。而且,我們的視野也會打開,看到以前未曾經歷的新世界,甚至你還知道可以再學什麼、再補充什麼知能,好讓生活世界更豐富,讓我們對世間的貢獻更貼近,讓理想更跨進一步。
昨天學習得已經很好,今天要比昨天學得更好。此生能得成人身、做一個人已經很難得,就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儘管很苦,有很多的壓力,有時是自我要求,有時社會也期待我們、要求我們,這也變成我們的壓力。不過,我們也能像小朋友一樣掙脫這些束縛,而且這能力也是天生的。
「生於世間,長於世間,而不像世間之事」1,在《那先比丘經》裡,這話是在形容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一個超越世間的形象,也是我們世間人的楷範,我們修學佛法,就要發菩提心,志願向佛陀學習,成為像佛陀那樣超越世間的人。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4_01-23:02-29:55-。
(1)《那先比丘經》卷3,(CBETA 2024.R3, T32, no. 1670B, p.716b4-5)。
心無所住
禪修的方法
禪修法分成「身、受、心、法」四個項度來修習,以正念貫穿整個修法。正念是一種對於當下身心現象的注意力,你安住於自己的身體而觀身,或對於身體保持正念,精進地觀察身體的一切事物,例如觀察呼吸,你的心總是對準著「呼吸」這個對象,那麼你就是在修習「身念處」。
「身念處」是最基本的修法,因為身體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當你藉由觀呼吸而使心能慢慢地從散亂轉成專注後,就可以接著觀察較微細的感受,這是「受念處」。「心念處」是觀察各種心,「法念處」是觀察五蓋(欲貪、瞋恚、惛眠、掉悔、疑)、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等諸法。
當你的心能夠專注在禪修的對象一段時間而具有定力後,你便能藉由這種正念力瞭解到身心的本質,知道一切事物是無常生滅的。你不會再執取它們,於是煩惱自然止息。
我們禪修的目的,就是在止息煩惱而使身心獲得平衡自在。如果你能全生命地參與禪修,當煩惱生起的當下,你立刻就能認出它,藉由專注於呼吸,這顆狂亂的心終將被你調伏而平靜下來。所以,一定要禪修,它才能真正地訓練心、引導心,讓你超越苦憂,獲得煩惱止息的涅槃之樂。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4期「微言說禪 悟因法師說禪(三)」專輯:〈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1禪修是「心」的訓練與引導〉
一生推動天主教改革的教宗方濟各病逝
114年4月21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臺灣時間13:35病逝,享壽88歲。
2023年3月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曾帶領法師前往梵蒂崗與教宗進行深度座談,感佩教宗一生為天主教的奉獻,尤其是推動天主教改革與對弱勢者的幫助。
今得知教宗「回到天父的家」,祝願他安息,他所推動的宗教改革與發展能持續前行,讓世界和平、人心更美好!
相關文章:2023梵蒂岡宗教交流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