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長老尼受邀出席「第35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擔任開幕式「恆清法師追思會」引言人

「第35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本屆輪值由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主辦,於113年9月27日假台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行,現場有來自佛教界各佛學院暨學術界的老師與學生參與。

這次發表會,原先是邀請恆清法師要蒞會說明「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創辦之緣起。但因無常,恆清法師於今年7月20日往生,因此本屆開幕式特別邀請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擔任開幕式「恆清法師追思會」的引言人,悟師父提及見可法師特地從香光圖書館將1990年第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當年發起的請帖,把它找出來,很珍貴,因為這是走過台灣歷史的見證,法不孤起,仗境而生,他們那天還在素食館吃素齋耶,主持人是聖嚴法師,聯絡人就是恆清法師。

恆清法師曾說:「那時因為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在台灣舉辦,非常成功,因此就聯想到佛教界可以聯合在一起,各機構有合作機會;年輕輩能互相切蹉、養成互相共事合作,佛教才會有希望。」因此才有今日的「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誕生。

比丘尼可以進入台灣的最高學府去開課,那是台灣的歷史,佛教在台灣社會的一個突破點,悟師父表達感激。

悟師父更感激的是,在戒嚴時代,佛教不准進入校園,各大學基督教、天主教社團都有,就只有佛教不准進入校園,到了戒嚴後期,在慧炬周宣德居士及李炳南老居士的提倡與努力之下:強調佛教非迷信,佛教是有學理的,在各大專院校陸續的成立了臺大晨曦社、明倫社等佛教社團。這成為佛教在台灣擴大的第一波的生機。

而恆清法師以比丘尼身分受聘於台大哲學系後,並陸續創立了多個佛學/佛教組織,如臺大佛學研究中心、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現代佛教學會等,悟師父深深感受到,後來為何會支持他的臺灣大學佛學資料庫的建置呢?他跟我說:「悟因法師,那筆錢請你幫忙我可以嗎?」我說:「可以」。因為我發現基督教、天主教他們拿一個小皮箱,裡面裝一本聖經,就可以到處敲鑼打鼓走遍全世界,我們要捧著大藏經,有幾本?(全場笑聲),有一位比丘尼要來改善讓它也變成小小一塊光碟,當然要支持。修行在我們的心中,但是外在的這些呢,還是要有人來改變。

恆清法師在7月20日圓寂了,大家都很不捨,他不限制在身份上,他就是完全把自己燃燒,貢獻給佛教界,佛學論文發表會,今年是第35屆,從1990至今年2024,剛好35屆,也希望每年都可以這樣辦下去。

我們在此共同來追思、緬懷,不忘初心,而且共同把這份初心傳承下去,相互合作是可能的,傳燈傳法非單獨一人能完成的,在這裏,每一個討論都是在延續這一股力量,非常謝謝各位的光臨,感激各位的光臨,謝謝各位。

1130927-01

1130927-02

心寬面對無私的人

1130927-87
對於別人無私的付出,
我常懷感恩心,並學習無私地利益於人。
別人用心,我也會用心地對待別人;
別人熱心,我也會熱心地對待別人;
別人善心,我也會善心地對待別人。
由於對方的無私,我的心隨著開闊寬廣,
願意分享我所擁有。

心寬轉安詳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

《那先比丘經》釋178─佛陀在哪裡?祂的形相?

◎釋悟因

我們塑一尊佛陀,我們看這尊是不是佛陀?是或不是?如果當年佛陀說法,聲音有流傳下來,那是不是佛陀的聲音?我現在講話,這是不是悟師父的聲音?你把我的話聽進去了,後來你捕捉那聲音、追尋那個影子,那聲音是不是悟師父的聲音?哦!那是你自己的影子,不是悟師父的聲音。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1)「如來」是佛陀的另一個稱號,意指如如不動、無來無去的意思。你想知道佛陀在哪裡?你在自己心中畫一尊佛不就結了,還需要別人為你指出佛陀在哪裡嗎?我如果說:「佛陀在天上。」你會再追問:「天上的哪個地方?」我說:「佛陀在虛空。」你會再追問:「虛空在哪裡?」我們的心實在很忙,必要指出一個方所才稍歇。

佛陀在哪裡?《般若經》是這樣交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2)不管是用畫的、寫的、刻的、雕的、攝影的,都只是世間的一個影像而已。

回過頭來,如果你說:「我沒看過佛陀,很想知道佛陀長什麼樣子,就畫一尊佛陀,每天膜拜祈禱,有時半夜作夢佛陀會示現哦!」這我相信,心境虔誠佛陀就會出現。

甚至有的人生病開刀,跟我說他手術的時候看到佛陀。有一位居士,頸椎不知道是第幾節走位必須開刀。醫生為他手術開了二十多個小時,他一直處在麻醉的狀態,後來醒過來的時候,他說他看到一道白光通過,他說他看到佛陀。我說:「你真的善根很深厚。」後來沒多久,幫他開刀的醫師就退休了,為病人手術動不動一、二十個小時,身體也撐不住。那位居士說他看到佛陀,我問他:「你能告訴我,你見到的佛陀是什麼樣子?」他說看得很清楚。我希望他多說一些,無奈他只能敘述「就一道光,看得很清楚」。

一個在修道上用功的人,在臨命終時可以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這是我親自參與的。由於對阿彌陀佛的虔誠,臨命終時,他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了,問眾人:「你們有沒有看到?」確實很多人也都看到了,而且聞到空中飄來的香。只是,是不是阿彌陀本尊的樣子,我也不敢說。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不可以形相音聲去求得,但是如果我們內心平靜,心中有佛,每個人心中所現的佛像是不是同一尊?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現月,我不敢說是否是同一尊,也無從去驗證。

「佛泥洹去」,對創始者的崇敬與尊奉,在宗教信仰、宗教情懷的氛圍中,一個人在心安靜下來的精神提升,抑或者透過禪修、念佛、觀想佛,他確實可以看到佛陀顯現。誠然,每一個人所見當會有所不同,同時,個人當下所見的影像可能一直停留不變嗎?也不是的。

「泥洹」,是佛陀智慧、自在的呈顯,是人格的完成與圓滿,永遠是我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存在,佛陀不是在某一個地方駐留,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形相,就像鴦掘摩羅一路追殺佛陀卻總是追不上;那時鴦掘摩羅見到的佛陀,就只是他永遠追不上的一團光而已。

我們說佛陀,有時候在說色身老比丘的佛,有時候在說佛陀修法以後的佛,而般泥洹的佛,在我們心境不相符、不相應,事實上永遠是看不到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VTS_01_10:25-19: 57。

(1)CBETA 2024.R2, T08, no. 235, p. 752a17-18。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87〈70 不可動品〉:「無所從來亦無所去」(CBETA 2024.R2, T06, no. 220, p. 1001c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