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氣,總有一天,我會與我最愛的人與物分離;
呼氣,我所愛的人與物,總有一天他們會離去。
試問:在生與滅中,
我留下了什麼?
我帶走了什麼?
心寬轉安詳:迎春視野廣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
吸氣,總有一天,我會與我最愛的人與物分離;
呼氣,我所愛的人與物,總有一天他們會離去。
試問:在生與滅中,
我留下了什麼?
我帶走了什麼?
心寬轉安詳:迎春視野廣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
◎釋悟因
釋迦牟尼佛,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奠基者,二千五百多年前創教,時至今日,為全世界識知,被尊奉為「古南亞地區的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哲學家,婆羅門教的改革者、佛教奠基人」(1),並受其弟子尊奉稱為「世尊」、「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可謂創古絕今,且舉二例以茲證明:
其一,接受女人剃度出家、並授可女弟子成為「比丘尼」,與男眾弟子「比丘」並稱為「二眾」,共同成為教團的中堅分子。如此尊重女性、令男女兩性各司其職、壯大教團、傳世燈明,這在當今世界各大宗教可謂絕無僅有。
其二,在即將入滅時向比丘弟子揭示「小小戒可捨」的明訓。
佛陀制戒以淨化僧團為目的,除了重戒、麤戒,很多小小戒是與當時印度社會的禁忌有關,佛陀就因地制宜,也制成比丘必須遵守的戒律。如此標舉清淨、和樂的大旗,意味著教團不只是存在於社會、更是融入社會為當代社會所容受。
佛陀入滅前揭示「小小戒可捨」,是對教團未來發展的期許吧!若教團流傳到印度以外的地區,這些與印度當地、當時的文化、風俗、習慣有關的小小戒,或可能令人持守不易、扞格不入!
佛陀說:「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2)用白話來說:「在當地應該遵守的規矩,雖然不是我制定的,你們也應該遵守;如果是我制定的戒律,在當地沒這回事,你們也可以捨棄、不用遵守。」佛陀所說的這段話,在漢地流傳的各部戒律都有提及。
佛陀的眼光或許無法預見他一手創建的教團會流傳中國、南傳的佛教國家,不過,由於佛陀的洞見,在臨入滅前叮囑「小小戒可捨」,於是流傳漢地的中國佛教得以使用「隨方毘尼」在中國落地生根茁壯,成為漢傳佛教的大本營。
如此,佛教以印度為根據地流向斯里蘭卡、東亞、東南亞各國,流向世界各地,成為當今五大宗教之一。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3_01-20:34-21:15。
(1)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釋迦牟尼, 下載時間,2023年4月28日上午10:00。
(2)《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CBETA,T22,no.1421,p.153a14-17)。
香光尼僧團於112年4月23日上午舉行「112年香光尼僧團傳授沙彌尼戒典禮」,由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擔任得戒和尚尼,共有五位尼眾戒子求授沙彌尼戒──自萏(見諾)、自應(見詣)、自本(見邦)、蓮生(宗道)、如見(洞澈)。今日前來觀禮的人特別多,有戒子的親友團、北部晚緣志工、紫竹林精舍志工、僧院體驗營的學員等,現場十分莊嚴、隆重。
今日典禮中最感人的是拜別父母、謝三光、從得戒和尚尼手中接到沙彌尼的五衣。得戒和尚悟因長老尼特別對戒子開示:從每日三摸其頭,體會修行離俗,要斷煩惱;沙彌尼戒是入佛門的第一階受戒(第二階是比丘尼戒、第三階是菩薩戒),是持戒的基礎,要戒子受持沙彌尼十戒,並叮囑親屬能護持戒子出家。
典禮在上午10:30結束,會後進行大合照及茶席交流,恭喜五位戒子成為沙彌尼,正式進入佛門,承擔如來家業,讓佛法永續流傳。
◎釋悟因
關於戒律的持守,要先知道佛教的戒律有「出家戒」、「在家戒」。
在家居士如果皈依,持守的戒律是「五戒」,不殺、不偷、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有時還開方便門,允許持守五戒的其中某幾條就可以。
而出家戒是針對出家二眾說的,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348條(1),佛陀的出家弟子受出家戒,除了要向佛陀宣誓,還需要「三師七證」(2)等十師作證,可見,出家人想要在佛門掙一口飯吃沒那麼簡單,不是剃了頭、穿上僧服就是出家人了。
可見,戒律規範了身份;出家受戒、持戒,是出家、在家身份有別的分水嶺。
明白出家人以戒為基,自當嚴守戒律,嚴淨毗尼,這才像個出家人。
然而,在世間做一個出家人,儘管自身嚴守戒律,也不是那麼容易長治久安。曾經,清末民初虛雲老和尚說過一句令人相當震撼的話:「此一領大衣,我是拼命爭回的」虛雲「坐閱三朝五帝」,在那個世局不穩、社會動動盪的年代, 如果不是有人挺身而出護法衛教,可能連出家的「僧衣」都難以自保。
我們很幸運生活在承平的時代,有人或許以為:持戒是個人的事。是嗎?
承平的社會也還是有詐欺事件,例如穿上宗教的外衣施行詐騙的技倆,持守清規的僧人可要皺起眉頭,歎這世道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看來,戒律持守不是「自掃門前雪」而已,個人如何與社會染污劃清界線呢?
其實,社會認可大都來自對僧團的認同,僧團以團體之力奉獻、服務社會、被社會看見。參與僧團得到僧團護佑,個人也安心。所以,持戒不是個人的事。
再來談談持戒的開遮持犯,佛陀允許:「小小戒可捨」這種開緣是隨時間、空間、地理、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在僧團的保護傘之下,更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3_01-20:26-20:34。
(1)佛教戒律由印度佛教的部派傳承,各部派各有不同傳承,東傳到漢地有五部派的律部及戒條。上述所列條數是依據「法藏部」所述。
(2)三師七證:指比丘受具足戒時戒時必需具足戒師十位以資作證,證明戒弟子是清淨受具足戒,三師指戒和尚、教授阿闍梨、羯磨阿闍梨,七師是七位戒臘、學識等夠資格的比丘大德。通稱十師或十僧。比丘尼受具足戒時除了十師,還需另加比丘尼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