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84──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釋悟因

「無明」,在漢澤經典,早期的翻譯大多譯為「愚痴」。

什麼是愚痴?常常事理分不清楚、因果分不清楚、前後分不清楚。所以「愚痴」一詞,表現為身心狀況的時間似乎比較短,而「無明」的語意,似乎指涉較長的時間狀況。

為何說「無明」涉及較長的時間?舉一個例子,有時候因為堅持自己的見解、看法,與別人扯不清楚,為了舒活這一口氣,就一再的計較。所以說「無明」和愚痴有一點點不一樣。

事理分不清楚,不一定是指某一個人,我們也經常遇到,事實上,事情也有說不清楚的時候。例如「鄭捷事件」,主角鄭捷是讀書人,很會讀書、一表人才,可是他在捷運殺人竟是沒有感覺。他自己是很怕死,而別人的生命受到殘害他卻沒有感覺。

事理無法說明白講清楚,可見事理要分清楚並不容易。

我們的感知世界有六種感官,眼、身、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也稱為六入或六根。我們透過六根與外界接觸,根觸境就產生覺受、覺知,並從而產生對境的認知與判斷。每一個人所見所感都不一樣。所見不同,主要是由於「知」的不同。所以六根也稱為「六知」。

「六知」使我們與整個世界建立聯結,由這聯結而產生或苦或樂、或愛或恨的人生。

我們習慣「生命」存在的事實,我們也充分的運用生命裡大部份的資源來滿足「六知」,讓自己盡量的感到滿足。我們在乎「生命」的安適與豐盈,這幾乎成了生命的重心。

這樣的生活著其實無可厚非,一般人都是這樣過活,只有修道人才需要問生死大事。

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生命之旅,或長或短,或福壽安康,或短命夭亡,對於「生命」我們從不過問它何來何往。這種哲學問題需要探究嗎?太高深了不如問得近一些,例如生命能求得一路平安、順遂嗎?不、老、病是必然[1]

佛陀、那先比丘都講得明白「愚痴」是生命之源,由愚痴而有生命輪轉。而且如那先所說:「人生死如車輪展轉相生,無有絕時。」

相信佛陀不誑我們,何妨探究一下,我們有怎樣的愚痴與無明。也許不像鄭捷那樣嚴重,不過,我們對別人的存在、別人的感受通常也是沒有覺知的,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愚痴?

[1]現代人的餘命年齡已來到八十歲,可是人在晚年或甚至年紀正值青壯,若不幸失智、失憶,生活不能自理,就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9(第9片光碟)VTS_01_1-05:16-11:19。

6Q親子行 化育品德感恩愛

紫竹林精舍第四屆6Q親子班,透過精心設計的課程,依食、衣、住、行、育、樂的主題,落實家庭生活教育,紮根人文心智教育。即使從去年底開始,新型冠狀病毒造成全球恐慌,打亂了課程進行的步調。然而,我們的課程還是在所有志工的努力下,於109年9月27日進行「樂」的主題,並且圓滿第四屆的課程。

「樂」的主題,透過六個體驗站「石頭湯桌遊」、「翹鬍子合作勾」、「送你一首渡河的歌」、「聽~聲音的風景」、「法語疊疊樂」、「蝴蝶效應,讓愛飛揚」。其中有益智活動、專注力的培養、團隊合作訓練、創意思維與操作、法語的回顧與拼組、……,真的是寓教於樂,充滿歡樂與驚艷。

「讓我們點燃慈悲與智慧的燈,做一個提燈照路的引路人,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燈燈相續無盡燈,手持心燈,照亮光明燦爛的人生路。……,」最後,活動在圓緣點燈的儀式中,全體親、師、生都浸沐在溫馨、詳和、感動的氛圍中。

6Q親子班成立的緣起與目的就在以家為起點,家庭是生命的起點,家人是孩童生命裡重要的支柱。因此課程以「家」為主來設計活動,透過家人與志工老師的愛與陪伴。在實體教室中,創造親子間心靈幸福的銀行,請家長與孩子同行,大手牽小手,積聚豐厚的愛的存款,培育6Q的人文心智力,擁有感恩、報恩的人生。

第五屆6Q親子班將在110年1月24日開課,一至十月每月一次,共九次課程,歡迎家中有國小學齡的親子,一起加入6Q親子班,參與成長的樂趣。

孩童是大人的鏡子,家長探索個人的6Q,孩子也學習到6Q。面對生活的一切,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科技、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都能以美與善的心靈,學會尊重與愛,擁有感恩的人生,親子一起快樂前行。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