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地藏菩薩聖誕,我等至心皈敬頂禮。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多次發願「度脫罪苦眾生」。《地藏菩薩本願經》云:「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願我等瞻視禮拜地藏菩薩,發起大悲心,願離三界苦。
每日彙整:2019 年 08 月 29 日
【精緻蔬食diy】南瓜糯米包
食譜、拍攝:海倫
【食材】
南瓜 1個
香菇 4朵
豆薯 半個
素火腿 半條
日本黑豆 6顆
【調味料】
調味料A:糖3匙、沙拉油2匙
調味料B:糯米粉230g、在來米粉100g、太白粉50g
調味料C:鹽1匙、醬油1匙、糖1匙、胡椒粉適量
【做法】
- 南瓜洗淨去皮、去籽,切片後放入電鍋或蒸籠蒸熟(約20分鐘)。
- 取出後立刻壓成泥狀,與調味料A、B一起拌勻成麵糰。
- 香菇泡軟後切丁,放進鍋子爆香。
- 豆薯、火腿切丁加入調味料C,炒香後備用。
- 南瓜糯米糰分成六份,搓成圓球型,用手捏成碗狀包入餡料,用虎口壓縮捏緊,揉成均勻的圓球狀。
- 再用牙籤或小刀輕輕地在表面處刻畫出六條線條。
- 在每個南瓜糯米糰上放上一顆日本黑豆點綴。
- 放入蒸鍋內,用中、大火蒸約15分鍾,即完成美味可口的金黃色南瓜糯米包。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員等人現勘「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典藏之古文獻
茲有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典藏「華人地區佛教期刊收藏」、「《菩提樹》雜誌及其照片收藏」呈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之登錄「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此二案初審通過,故今108年8月19日早上10:30計有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員及五位審查委員: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王嵩山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謝國興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張珣教授、前國史館編纂主任候坤宏教授、中正大學歷史系蘇全正助理教授及四位官員特別由北部及中部來到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現勘原件及複審現場資料。
與會審查委員,讚歎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保存了臺灣佛教史的珍貴文獻並將它數位化。就《菩提樹雜誌》444期(1952年至1989年),當時編輯畫刊典藏之台灣佛教史老照片原件有14,000張以上,另外「華人地區佛教期刊收藏」所典藏的時間為1925年至1991年在臺灣、中國、港澳、新加坡、檳城、仰光、日本等各地發行的期刊原件,計有1500冊以上,這批華人期刊是很重要的佛教研究文獻,與會委員很歡喜及訝異香光竟然能典藏這麼珍貴的期刊文獻資料,更期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可以成為未來華文佛教期刊典藏與研究的重鎮,為臺灣佛教史留下保貴的研究資料。會議在中午12:30結束,用餐之後與會委員並參觀圖書館及觀音殿,為今日的審查會議畫下句點。
《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系列2》〈專注力教學設計〉介紹
紫竹林精舍香光志願服務隊自民國八十八年在高雄市八所國小推展心智教學迄今。課程內容包含:戒(品德養成教育)、定(身心健康教育)、慧(智慧教育)三大部分,結合學校品格教育與生命教育。
面對分心世代的來臨,專注似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故繼2017年8月《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一書出版後,今再將心智教學中有關「定」學多年的教學設計資料,內容包含:靜心、發展專注力與調理情緒。於2019年7月輯成專書《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系列2》〈專注力教學設計〉,分享教育界及投入生命教育的同道,期能教導學生透過專注助益閱讀、學習能力與情緒調理。
本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專心一境,內心安定純淨。為對治一般人因過度追逐外物而受其誘惑,以致內心呈顯出遲鈍、麻木、散亂的狀態。故透過對身、心與外境關係的了解,學習讓心逐漸平靜下來,單純清明地活在當下,並尋回專注力與調理情緒的能力。靜,是思惟的序曲,能幫助我們處理好生活中的事情,有了然於心的平靜,就會有高品味的生活。
本書內容編排,先從了解身心關係開始,再逐步認識心及其延伸之心理活動。每一單元內容編排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原理的探討;二是教案設計。
原理探討的部分,供教案設計時參考。內容依序為:一、是什麼(What);二、為什麼(Why);三、如何做(How)。「是什麼」是「果」;「為什麼」是「因」;「如何做」則是將此因果之「理」落實在生活中的「事」。因此,教學設計將「事」與「理」相融,讓學生學習從「事」中去歸納、了解、體會「理」。當學生遇到類似情境時,就知道以「理」推之,於「事」能定靜地做出智慧抉擇。
教案設計的部分,可直接使用於課堂授課,可先從「呼吸與靜心教案設計:靜坐數息」與「靜心的練習教案設計:三分鐘練功」教起,再回到〈身與心〉依序教課。除〈初學靜心的現象〉、〈行為與靜心〉外,每單元提供一至二篇教案,內容編排包含三部分:
- 第一,「準備活動」(暖身)──藉由各種技巧或活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讓學生的身心靜下來,又稱暖身活動。如果沒有暖身,就直接進入發展活動,學生較易出現缺乏求知動力,或注意力不集中,其學習成效可能比較差。
- 第二,「發展活動」(主題)──又稱主要的學習活動。既是老師的課程目標,也是希望學生學習的課題。在課程進行到一個段落後,再統合說明每個學習活動對於生命的意義,並作生活實踐的練習,讓學生知其所以的將所學落實在生活中,進而能對生命有感,並有覺察力、行動力。
- 第三,「綜合活動」(回顧)──帶領學生回想課程內容的重點,並檢視自己學到什麼,藉以加深印象。最後,於課程中留一點時間進行「愛分享」,以引導學生沉澱及培育分享的素養。
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於小學校園推展心智教學,課程設計並無宗教色彩的儀式或行為,純以生命教育與品格教育為內涵,無論學生是任何宗教信仰,皆可從中獲得助益,發展健康心智的人生。
《那先比丘經》釋57──時間的魔法
◎釋悟因
第六個譬喻,「譬如人持瓶,從牧牛家買乳湩」,湩,讀作ㄉㄨㄥˋ,乳汁的意思。有一個人到牧牛人的家去買牛乳。
「得湩已,復還寄其主言:『我今還』」。買牛乳的人還有事要辦,就把牛乳先寄放著。「不久其人須臾來還取瓶湩,湩以轉作酪。」結果回來要拿牛乳時,牛乳已凝結成酪。於是買牛乳的人就與牧牛人起了衝突。
那買牛乳的人是忘記了時間的變化。
我們常常忘記時間,忘記歲月,忘記人間的變化。
尤其是經歷滄桑的兩個老人,老公公、老婆婆一起坐在庭院乘涼談天。
一個說:年輕的時候你待我如何如何。
一個說:年輕的時候,我是如何如何。
憶起年輕時兩人在花前月下的美好,真的,回到從前,歲月已撫平累累傷痕。可是回到當下,看對方一個不順眼,彷彿當年不愉快的記憶又湧上心頭,又吵了起來。
人們常說:時間能療癒一切。這句話在理論上是對的,時間的魔法能撫平過往。所以當他明白時間是因緣變化的重要因緣,即使看它乳變成酪也能坦然面對;可如果時間定格在某一點,梭巡到這一點,就怎麼都跨越不過去。
人的意念快如閃電,有時在過去,有時在現在、未來。心頭的刺如果沒有徹底拔除,時間的魔法也起不了作用,那根刺總是時不時地跳出來。
有時吵吵鬧鬧啊簡直沒道理。從二十年前開始吵,三十年後繼續吵,到了結婚五十年還可以吵個不休。兩個人碰在一起已經七十年了,如果內心的陰影一直不放下,沒有轉化,本金加利息也是很恐怖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1_1之07:4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