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發展的旅程中,可以選擇單打獨鬥,也可以選擇參與團體,端賴個人的抉擇。團體是個體的集合,而個人是團體力量的來源,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能群策群力,讓團體發揮更大的成效,個人同時也能受到團體的庇護,不致孤軍奮戰,最終一事無成。
每月彙整:六月 2019
敬邀參觀台灣晚緣五週年特展
【敬邀參觀台灣晚緣五週年特展】
台灣晚緣五週年特展,竭誠歡迎機關學校團體來電預約,分享台灣晚緣愛的陪伴。
6月4日台北科技大學學生一行,參觀【遇見陪伴-台灣晚緣五週年特展】展覽現場,完整參加導覽與觀賞紀錄片,觀看後許多學生回饋反思自己與家中長者的關係,也發現到原來自己本身也需要陪伴,不管是18歲或是80歲。
台灣晚緣至6月22日止,每週六、日11:00-13:30皆各有一場導覽,可現場自由參加,且逢講座及體驗活動後,亦會為現場大眾導覽,歡迎參觀。並歡迎機關學校團體來電預約,聯絡請接洽:02-23946800#403陳小姐。
台灣晚緣近日特展,系列講座預告如下,歡迎參加:
■ 6/8 (14:00-16:00 )「晚緣」紀錄片放映暨座談(導演與晚緣志工群)
■ 6/15 (14:00-16:30 )陪伴生命的失能與病痛 王浴護理長、葉祖禹博士
■ 6/22 15:00-16:00 陪伴分享與體驗II
➤體驗活動報名:https://reurl.cc/9L7QV
閩南佛學院師生來訪香光尼眾佛學院
廈門閩南佛學院常務副院長界象法師偕學院教師,帶領第16屆畢業生近160位師生一行,於6月5日上午蒞臨香光尼眾佛學院。
閩南佛學院將此站列為參訪重點,乃因九◯年代香光尼僧團 方丈悟因長老尼在大陸開放初期,特別前往閩南佛學院,贊助閩南佛學院女眾部,設立紫竹林寺,令之有上課安身的共修處所。本次參訪領隊為界象大和尚,致詞時特別感恩香光贊助的這段因緣。
今早師生一行到達香光寺,先進行團體合照、交換禮物。悟因長老尼一向重視僧伽教育,致詞時勉勵僧人要成為佛教頂尖人才,尤其是尼眾也需要被照顧,要能受到良好的佛學與世學的教育,才能對佛教、社會有所貢獻。悟因長老尼並致贈臺灣檜木「覺樹人華•傳承佛法」的大佛足予閩院,共勉同學們要步佛足跡,學佛行願。
行程中特別安排參觀圖書館及香光尼僧團「誰在耕心田特展」,同學們參訪圖書館,宣稱猶如「朝聖」般的心情,來到他們時常聽聞的「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導覽結束後,同學們紛紛請了「佛教圖書分類法」及各類香光出版品等,希望提升、充實修學及弘法知能。
參訪後即刻前往「寶島饗宴會館」進行交流與用餐,用餐時每一桌特別安排兩位香光尼眾佛學院的學生與與閩院畢業生交流。用餐期間,並播放香光尼眾佛學院簡介影片,令與會者了解佛學院概況。交流會中,首先由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介紹「佛學數位資源之運用」,法師以在圖書館領執33年的經驗,勉勵在座畢業同學,凡一件事願意努力長期投入,時間久了就是專業。自衍法師介紹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及目前臺灣地區佛學數位資源的發展概況,讓與會者耳目一新,讚歎台灣佛教數位資源發展的進步。
本次交流會熱絡溫馨,香光尼眾佛學院全體學僧並上台合唱校歌「青松萌芽」及「我是世尊使」,閩院畢業生亦致感謝詞及合唱閩院校歌回禮。最後悟因長老尼祝福與勉勵閩院應屆畢業生們,要珍惜教育機會,栽培自己,弘法利生。
與會大眾皆深感本次雙方面對面的交流,是很好的互動學習,祈願未來再續法緣。
菩薩至誠三法
見熙法師與見澧法師主講「時間的魔法」
108年5月22日香光尼眾佛學院安排「執事教育」課程,邀請香光寺見熙法師與見澧法師蒞臨主講,講題為「時間的魔法」。藉此培養學生具有多元執事觀,激發自我執事價值的肯定。
首先,見澧法師讓大家看一段有關美國第41屆總統老布希逝世的新聞報導,針對親人與朋友們給予老布希的悼詞美德,法師表示說:別人口中的我們,往往是在日常待人處世當中,我們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使人銘記於心。
時間的魔法,就是讓人能夠創造生命的價值。有一句話說:「經營這一生,我們唯一擁有的本錢,就是時間。」由此,法師勉勵大家:不要白白浪費光陰,要懂得在時間流中,「創造自己現在的價值,並經營自己未來的價值」。
要創造自己的價值,從設計自己的成長著手。除了在個人的專業領域上深入研習之外,更要多元化的學習。如何不浪費自己的時間?法師給了大家三個妙錦囊:不糾纏「對」與「錯」、用行動積累「正確」、保持行動一致性。
此外,與人的互動相處上,也要懂得尊重別人的時間,要抓緊三個原則:事事有回音、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如此增長自己之餘,也能取得他人的信任,本身的價值觀就在過程中體現出來。
回扣到身為出家眾的我們,要如何把「僧命」的價值展現出來?法師說:「時時回到出家的本願,不忘初心,就能營造正確、穩定的行為,而不在小細節的得失上糾纏不清。」
見熙法師也以兩則個人的親身體會,來啟示大家,將「時間的魔法」轉化為「魔法的主人」,因為自己的生命自己負責。要學會參與自己的生命、做生命的主人。就算執事是被安排的,但是,面對執事的態度,抉擇權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樂齡學堂第二期108.05.28
進入梅雨季節,天候常常不按牌理出牌,偶而就飄來一陣雨。雨中,紫竹林精舍的好鄰居—新甲國小陳美蓉校長,來教大家釀造好心情。監院自晟法師感謝陳校長特來學堂授課,以社區服務的心回饋長者,不僅多才多藝又充滿美心。
陳校長因個人興趣,對水果醋充滿熱情,談起自釀果醋如數家珍滿滿心得,在研究釀製的過程充滿成就感,和親友結緣分享時更是快樂。今天樂齡學堂做蘋果醋。陳校長特別帶來四種水果醋讓大家品嚐,有鳳梨、紅肉李、檸檬和梅子,每一種都經過3年歲月的淬鍊,各有不同的風味,讓大家忍不住一直續杯。陳校長說:自製漬物是一種惜福再利用的做法。果醋充滿酵素,有很多天然營養成分,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食療,例如:紅肉李醋可補血;梅醋可消疲勞解便祕還能美肌喔。夏天冷飲加冰塊,冰涼且口感清爽;冬天可加熱飲用,但溫度不可太高,會破壞營養成分。加入水果蔬菜沙拉中,風味獨特非常可口。
製作蘋果醋就在削皮、切片、秤重、分裝的過程後一一完成,就等三個月後再來驗收成果囉!課程尾聲,監院自晟法師請大家聞空氣中的味道,問學員聞到什麼味道?蘋果的香味嗎?或是醋的味道?法師溫馨提醒:隨著年齡增長,嗅覺會開始退化,大家要透過嗅覺的靈敏度來觀察自己身心的變化。祈願所有的長者,耳不聽惡聲、目不視惡色、鼻常聞花香,每天常自省觀照,生活充滿惜福感恩的心,健康到老。
謝宜耿老師主講「心智圖教學」
香光尼眾佛學院於108年5月16日舉辦「心智圖教學」專題講座,邀請擅長圖像思考及心智圖教學的謝宜耿老師,指導學生將文章內容轉化為心智圖的製作方法。
講座一開始,老師先跟大家講解繪製心智圖的一些原則與技巧。心智圖以簡單、易用、有趣及符合邏輯為原則。它從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標題為出發點,以放射性的結構,運用關鍵詞、線條、色彩、圖像等元素,把所有相關連的資訊接連在一起,以期達到提綱挈領、一目了然的效果。
老師說:「畫心智圖前,至少要把文章讀過三遍」。通常第一遍是以速讀的方式來閱讀,以便快速的掌握整篇文章的重點大綱。之後的閱讀就是開始畫關鍵詞,並歸類整理重點。老師也同時傳授了大家速讀的秘訣,其中之一是使用段落速讀的方式,用食指在書本的段落上滑動,引導眼睛迅速地在文字大海中瀏覽。
在課堂上,老師分享了許多畫心智圖的技巧,如:透過各種顏色來區分不同的主題;在需要強調的關鍵詞旁,加上特殊的圖相或記號;使用不同大小的字型或不同粗細的線條,以區別資訊之間的關係與重要性;保留適當的空間,以避免過於擁擠、雜亂等等。
此外,老師在課堂中也使用了兩張現成的心智圖,一步一步、從頭到尾,跟大家講解整個圖表的製作過程。老師幽默的談吐、饒富趣味的授課,讓教室內笑聲不斷,輕鬆的帶動大家進入心智圖的編製世界。
老師強調說:「心智圖沒有特定的形式,大家可以盡量發揮各自的創意、享受其中,因為喜悅感本身就可以達到增強記憶力的效果。」
課堂結束之前,是驗收上課成果的時段。學生們利用課前準備好的一篇文章,練習繪製個人的心智圖,從實際操作中,把理論化為經驗。
這一次的心智圖教學,讓學生們認識到不同於一般的教學工具,此方法除了加強內容的記憶之外,其清晰的架構更是強化了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可說是受用無窮!
《那先比丘經》釋51──從盜他人果蓏論業力業果
◎釋悟因
在《那先比丘經》提到一種邏輯思考,「盜他人果蓏」卻能辯解為「不盜」。這是怎樣的邏輯思惟呢?
有一個人偷了人家的蔬菜或水果,「蓏」這個字讀做ㄌㄨㄛˇ,果實的意思。「其主得盜果者」,盜者被主人抓到了,主人逮到了偷盜果蓏的人,「將至王前白言:『是人盜我果。』」古時候的民風,國王就是法律裁判,現代就相當於「執法者」。主人就把偷盜者帶到國王面前說:「這個人偷了我的水果。」
其盜者言:「我不盜是人果。」
盜者回答:「沒有啊,我沒偷這人的水果。」
明明偷了卻說沒偷,他的理由是怎麼說的呢?
「是人所種小栽耳,本不種果也。」
「這個人所種的是小樹苗,他本來不是種果子啊!」
乍然一聽,時空錯亂,會讓人聽得一愣一愣的。
聽明白了嗎?我摘的是果,他種的是樹,我沒有摘他的樹啊!
這叫什麼?強詞奪理,讓人聽了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我自取果,我何用為盜?我不盜是人果。我不應有罪過。」
「他種樹,樹後來長果,而我只取果,哪需盜他樹?我不盜他果,我沒罪。」
「人共爭,誰為直者?誰不直者?」
「直」,合理,有理。
這事例是那先比丘設問,問彌蘭陀王,這二人爭執不下,誰有理?誰不合理?
王言:「種栽家為直,本造所種。盜者無狀,應為有罪。」
彌蘭陀王說:「種果樹的人有理,他本來的用心就是要種果樹。偷盜的人沒道理,應該是有罪。」
「無狀」,沒道理。
那先言:「盜何用為有罪?」
那先比丘問:「偷盜者為何有罪呢?」
王言:「所以盜者有罪,本種栽家所種,從栽根生故,上有果耳。」
彌蘭陀王說:「偷盜者所以有罪,是因為這果樹是種果子的人本來所種的,從一粒種子到一棵小樹苗,這棵果樹他一直栽培、耕種,後來才生了果。」
盜者說,我只摘果子,沒有偷你的樹。可是這果子從哪裡來呢?從植栽者播種、除蟲、施肥,加上陽光、水、土等培植蘊育而來。其中是多少因緣在裡面!
那先言:「人生亦譬如是,人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惡,乃生於後世;今世作善惡者,是本也。」
那先比丘說:「人生就像這樣,這一生用這個身體、精神去造作善業、惡業,就會在後世得其果。這果就是今生所種下的種子。」
這就是因果循還,種下的種子將來結果,是善果、惡果,最終還是償還到自己身上。不然,那一股力量會作用到哪裡去呢?
白天我們做了很多事、說了很多話,也和很多人碰撞、來往,然後,晚上睡一覺,隔天醒來,好像什麼事都沒有了,是嗎?
那些作用力一下子就消失了嗎?當然不可能。可是,那股力量在哪裡?
文章出處:
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5_1之01:24-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