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香光

【香光尼僧團簡介】 http://www.gaya.org.tw/totle/96dm/

《那先比丘經》釋130─「造書師」,你知道「造字」者誰?從何得知?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何用知無有能勝佛者?」那先問王:「造作書師者為誰?」 (1)

請留意這一段經文的問與答,王問「何用知無有能勝佛者?」那先的回答卻似乎答非所問,完全沒有對上問題焦點。對焦的討論正是本文的論題。

「師者為誰?」白話的意思,老師是誰?也是彌蘭王一直的疑問「有佛嗎?」

我們信仰佛陀、尊稱佛陀為「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是我的本師,祂有存在於世間嗎?祂是無上的嗎?這些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文中「何用知無有能勝佛者?」其中「何用」,意思是「何由」、「何因」,什麼樣的原因,什麼樣的來由。「何用知」,從什麼地方可以得知「無有能勝佛者?」這個問題那先沒有馬上回答,反問彌蘭王一個問題:「造作書師者為誰?」

「造作書師」,指發明文字的人。

「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具,在人類歷史的長河,有的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有的民族有語言、也有文字,民族裡,一旦有人創造文字、成為交流的工具,人們都會知道造字者的名字。例如中國發明文字的是「倉頡」。而在印度,彌蘭王回答:「印度造作書師名為『質』。」

倉頡,你們看過沒有?沒有。相信有這樣的一個人嗎?相信。可為什麼相信就是倉頡造的字呢?因為傳說是倉頡造字。哦?是嗎?那麼遙遠的傳說!

那先言:「王寧曾見『質』不?」難道大王您曾經見過『質』?

王言:「『質』以死久遠未曾見。」因為『質』已死久遠,不曾見過。

既然沒有見過『質』,您為什麼相信是『質』造的字呢?

於是那先追問:「王未曾見『質』,何用知『質』為造書師?」

彌蘭王回答:「持古時書字轉相教告,用是故我知名為『質』。」

我們讀古時候的書認識這些字,造字的人當時並沒有說這是他造的字,他造字來讓人們使用、幫助記憶,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就知道是某人造的字,於是輾轉相告,後人也就輾轉得知。

「因此我知道造這些字的,是一個名為『質』的人造的。」
既然王這麼說,我也是這麼思惟的:

那先言:「用是故我曹見佛經戒,如見佛無異。佛所說經道甚深快,人知佛經戒已後便轉相教,用是故我知為無有能勝佛者。」

彌蘭王是文化人,他知道「造書」是印度民族的偉大發明,也知道「造書師」『質』這樣大能的老師。那先以彌蘭王的認知,曉喻「佛陀」也是這樣,佛陀有經典戒律輾轉相教、流傳至今,廣為人知,所以我知道沒有比佛更為殊勝的聖者。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2_01-01:21-05:37。

(1)出自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 1670B,頁715。

什麼是「六即佛」?

164_class_cover

佛陀告訴世間之人「眾生皆可成佛」,也許有人會覺得,成佛境界那麼高,此時的自己還未成佛,心裡疑惑「這可能嗎?」難免就打了退堂鼓。其實,成佛的路途儘管漫長,直到成就道業,各有不同層次,每一步都是進步。

祖師大德幫我們分出「六即佛」六個等級,「即佛」的意思是:你即是佛,但還是有等級之別。佛性顯現程度不一,分別是「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這六個層次。南宋天台宗普潤大師作有《六即頌》,我們對照這偈頌一起來理解什麼是「六即佛」:

第一、理即佛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這時明白了「眾生皆可成佛」的道理:我們本來就可以成佛、眾生佛性是存在的,這「理」的基礎是有了,但我們現在是佛嗎?不太敢說!此時佛性還有待開發。

第二、名字即佛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讀了經典,知道自己此時尚未成佛,但開始了解佛性,知道十方諸佛名字,偶爾佛性也會冒出來問好,有時是慚愧心,有時是回向心,有時感悟過去的蹉跎,這個層次是「名字即」。

第三、觀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看著萬事變遷不住,如夢幻泡影,父母親逐漸年邁、生病;或者自己作觀、持咒、念佛,在大殿與大家共修,開始有所覺知,自己在「觀行」裡,有一份迴光返照,似乎開始懂了一些道理,這叫「觀行即」。

第四、相似即佛
「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自己的修行、心境,漸漸有所體證,儘管還有些障礙,就像眼翳症,眼前有薄膜,所呈現出來的是花紅柳綠的世界。但越來越靠近佛性,這些類似障蔽我心的煩惱薄膜,會越來越消散,我心與佛就會越來越相似。

第五、分真即佛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這一分功夫,愈來愈體證貼實,煩惱一分一分斷除,佛性一分一分通透,雖未達究竟成就,但去一分煩惱,多一分清澈,其功就像是月的陰暗面漸漸消除,即將轉為一輪明月,全體顯露。

第六、究竟即佛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無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佛佛道同」,全部諸佛、全體佛性皆是一體通透,「究竟即佛」階段是煩惱已盡,功德圓滿,見到自己如明月般皎潔的澄澈自心本性。

法的弘化,重點很多,有的著重在福德智慧,即福德圓滿、智慧圓滿,自覺覺他,悉皆圓滿;有的則著重於去煩惱障蔽,把我執、自我干擾去除掉。當然,佛之究竟,在行願圓成,「究竟即」就是著重在去掉煩惱,最終達到「究竟」的階段,圓滿解脫。

如果一個人修福、修慧、修慈悲,對眾生都是平等對待,那麼這是一種究竟的體現。

從「六即佛」可以自我檢視
從「六即佛」不同層次,讓我們自我檢視:是只知道理?還是只知道名字而已?或者是通曉了理論,但還沒有體證?無論如何,即使現在僅只達到了一點點,也要肯定自我的信心跟認真。

我們一方面可以用煩惱、我執來檢查自己;另一方面,也用自己對眾生的平等心,到達什麼程度來檢查自己。

從煩惱方面來說,煩惱愈來愈少;從福德、智慧或者因緣來說,一分一分增加。學佛就是要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有智慧、有熱情,人生活得愉快,活得有意義,今日比昨日進步,自己跟自己比,這就是「六即佛」的意義。

◎資料出自:釋悟因,〈開塔見佛 開權顯實〉,《香光莊嚴》,140期(民110年6月),頁62-64。

【賀】111年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香光山寺、紫竹林精舍榮獲內政部「宗教公益獎」

 內政部與花蓮縣政府共同舉辦,於111年9月5日(星期一)花蓮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舉行「111年度宗教團體表揚大會」,全台共有163個宗教團體榮獲「宗教公益獎」。

2020年新冠病毒(COVID-19)的出現,延燒至2022年,對於民生、經濟、社會關係及人民精神造成廣大的衝擊。宗教團體始終以共體悲苦的胸懷,實行防疫新生活運動,投入公益慈善與社會教化事業,共創全民安定、安居的安心家園。

香光尼僧團深耕社會教化公益志業,推動線上線下終身教育課程,經典研讀、人文講座、正念禪修課程、藝文公益演出、大眾史學影視系列。推廣兒少心智教育,小學的生命教育、兒童品格教育的讀經課程、營隊活動。

響應政府在地老化長照政策目標,建立社區據點,巷弄長照站,推廣健康促進、關懷陪伴、社會參與等,關懷高齡化社會。本著社會教化的公益利他精神,共創光明正向、安居共好的社會。香光尼僧團所屬機構高雄紫竹林精舍第二十四次獲獎、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連續第十八次獲獎,大溪香光山寺第九次獲獎。

宗教團體為臺灣這片土地帶來的愛與希望,投入社會公益事務。內政部將於9月5日舉辦宗教團體表揚大會,並在Youtube上提供頒獎典禮全程直播,邀請您一同感受現場殊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ka_S62GdQ

 

1110905-4
獲獎單位與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圖中)、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蔡翹鴻(圖右二)合影。

1110905-1
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頒獎伽耶山基金會,執行長自淳法師代表領獎。

1110905-2
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頒獎紫竹林精舍,監院自晟法師代表領獎。

1110905-3
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頒獎大溪香光山寺,監院見竺法師代表領獎。

學習用愛說再見,讓愛沒有遺憾

8月27日下午,伽耶山基金會 印儀學苑 迎來百位聽眾,也見到許多本會長期志工帶著親友蒞臨現場,共同參與「學習用愛說再見」講座。

隨著生命教育的推廣普及,過往避談的老病死,有越來越多人同意對醫療、財務、身後事作預先規劃。而社會新聞常見難以承受的照顧壓力以及無效的醫療折磨,也讓人們更有意願重新思考何謂「尊嚴善終」。

北市聯醫的黃彥蓉社工師仔細解說《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不同。病主法除了擴及末期病人以外的適用對象,關於醫療照護選項,提供國人可以預先表達自己的醫療決定,也就是「善終」的議題,包括照護地點、善終地點、宗教信仰的支持以及身後事的安排。最後,對身邊的人我們有想說的祝福嗎?也就是常聽到的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講座後半段大眾踴躍發問,關心實務上預立醫療的啟動機制與家屬會有的矛盾心理,彥蓉社工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一一解答疑惑與擔心,自己與家人的善終權益因為知情而能安頓感到無懼,讓愛沒有遺憾。

伽耶山基金會執行長自淳法師表示,疫情後的首場實體活動見到這麼多老朋友新朋友,感謝大家的現身支持。基金會成立於1997年,長期推動生命關懷與心靈成長,能回應大家的需要就是基金會的衷心期盼,「學習用愛說再見」講座九月份還有一場,好康到相報請不要錯過囉!預立醫療諮商與簽立,可以在本會進行,歡迎向本會洽詢。

▋ 講座
如何「用愛說再見」呢?歡迎您與親友一同報名講座,從《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解說中,明白如何讓自己生命末期不受苦,照見「放下」的慈悲與智慧。
◆時間:9月24日(六)14:00-15:30
◆講題:學習用愛說再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暨失智溝通
◆講師:黃彥蓉社工師
◆對象:本會志工、社會大眾
◆報名:https://forms.gle/Mp1o1QBFwdMdLXGe8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洽詢:02-2394-6800轉403陳小姐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印儀學苑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依循防疫規定,請配合現場接待人員為您測量額溫及雙手使用酒精殺菌, 講座全程請配戴口罩※

P_20220827_152947IMG_3900P_20220827_141134IMG_3929

攝影/志工 李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