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六即佛」?

164_class_cover

佛陀告訴世間之人「眾生皆可成佛」,也許有人會覺得,成佛境界那麼高,此時的自己還未成佛,心裡疑惑「這可能嗎?」難免就打了退堂鼓。其實,成佛的路途儘管漫長,直到成就道業,各有不同層次,每一步都是進步。

祖師大德幫我們分出「六即佛」六個等級,「即佛」的意思是:你即是佛,但還是有等級之別。佛性顯現程度不一,分別是「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這六個層次。南宋天台宗普潤大師作有《六即頌》,我們對照這偈頌一起來理解什麼是「六即佛」:

第一、理即佛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這時明白了「眾生皆可成佛」的道理:我們本來就可以成佛、眾生佛性是存在的,這「理」的基礎是有了,但我們現在是佛嗎?不太敢說!此時佛性還有待開發。

第二、名字即佛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讀了經典,知道自己此時尚未成佛,但開始了解佛性,知道十方諸佛名字,偶爾佛性也會冒出來問好,有時是慚愧心,有時是回向心,有時感悟過去的蹉跎,這個層次是「名字即」。

第三、觀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看著萬事變遷不住,如夢幻泡影,父母親逐漸年邁、生病;或者自己作觀、持咒、念佛,在大殿與大家共修,開始有所覺知,自己在「觀行」裡,有一份迴光返照,似乎開始懂了一些道理,這叫「觀行即」。

第四、相似即佛
「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自己的修行、心境,漸漸有所體證,儘管還有些障礙,就像眼翳症,眼前有薄膜,所呈現出來的是花紅柳綠的世界。但越來越靠近佛性,這些類似障蔽我心的煩惱薄膜,會越來越消散,我心與佛就會越來越相似。

第五、分真即佛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這一分功夫,愈來愈體證貼實,煩惱一分一分斷除,佛性一分一分通透,雖未達究竟成就,但去一分煩惱,多一分清澈,其功就像是月的陰暗面漸漸消除,即將轉為一輪明月,全體顯露。

第六、究竟即佛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無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佛佛道同」,全部諸佛、全體佛性皆是一體通透,「究竟即佛」階段是煩惱已盡,功德圓滿,見到自己如明月般皎潔的澄澈自心本性。

法的弘化,重點很多,有的著重在福德智慧,即福德圓滿、智慧圓滿,自覺覺他,悉皆圓滿;有的則著重於去煩惱障蔽,把我執、自我干擾去除掉。當然,佛之究竟,在行願圓成,「究竟即」就是著重在去掉煩惱,最終達到「究竟」的階段,圓滿解脫。

如果一個人修福、修慧、修慈悲,對眾生都是平等對待,那麼這是一種究竟的體現。

從「六即佛」可以自我檢視
從「六即佛」不同層次,讓我們自我檢視:是只知道理?還是只知道名字而已?或者是通曉了理論,但還沒有體證?無論如何,即使現在僅只達到了一點點,也要肯定自我的信心跟認真。

我們一方面可以用煩惱、我執來檢查自己;另一方面,也用自己對眾生的平等心,到達什麼程度來檢查自己。

從煩惱方面來說,煩惱愈來愈少;從福德、智慧或者因緣來說,一分一分增加。學佛就是要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有智慧、有熱情,人生活得愉快,活得有意義,今日比昨日進步,自己跟自己比,這就是「六即佛」的意義。

◎資料出自:釋悟因,〈開塔見佛 開權顯實〉,《香光莊嚴》,140期(民110年6月),頁62-64。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