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74─學佛的人要珍重珍惜保有人身

◎釋悟因

王復問:「人當於後世生者,寧能自知不?」人知道自己將來會再投生嗎?他自己知道嗎?

那先言:「其當生者自知。」這個人自己知道是要投生的。

可投生到哪裡去?最好事先知道。可那先說不可預知生於何處。

王言:「何用知之?」怎麼知道會再投生呢?

那先言:「譬如田家耕種,天雨時節,其人寧豫知當得穀不?」

那先舉個譬喻說,有一個農夫在田裡灑播稻種,下雨了,農夫知道他以後有稻子可以收割嗎?可以或不可以預知?有時可以預知,有時不可以;颱風若來,就可能收割不成了。不過,也不是天天刮颱風,所以照常理推斷,有耕耘就有收穫,風調雨順,老天必然保佑五穀豐收。

王言:「然,猶知當得穀多。」那先言:「人亦如是,人當於後世生豫自知。」王言善哉。(1)

彌蘭王說:這是自然,播種的農夫知道這一年努力下來所得的稻穀必然豐盛。

那先說:人也一樣,知道自己這輩子勤奮努力,來世就會投生到好的地方。至少沒有殺人放火、偷盜搶劫,不致於墮落到三惡道那麼離譜。

顯然,萬事都無法保證,其中也隱藏著不可預知的變數與風險,即使機率微乎其微!

所以,學佛以後一定要珍重珍惜保有人身。有的人很有趣,不知道頭腦是怎麼想的,看到小狗很可愛,心裡就想「我下輩子做狗好了。」是不是想得太天真了?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福報!萬一福報不足做了流浪狗,可就沒人疼、沒人抱。即使福報好有人疼,做狗也是不能自主的,寵物的自由是人的賜與。

生而為人,可以讀書、知書達禮,可以自我覺醒。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與動物的差別也沒多大,不同的是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是生而為人才具備的特質。

佛經說人有三種特性:憶念、梵行、勤勇。其中,「憶念」與認知、覺知、省察能力有關。人有覺知的能力,這是最可貴的。第二種「梵行」,與慚愧、清白、品行有關,一種懺悔心,應該做的都做了,仍然覺得做得不夠好、不夠圓滿,總有一種虧欠的感覺,可不可以再認真多做一些會更好,這種反省的力量是為梵行。第三種「勤勇」,一件事因緣條件不足,眼看無法完成,還是會想盡辦法完成,這是意志力。人類文明不斷改善、推陳出新,就是這種勤勇的力量。

有一句玩笑話說:「人比蜜蜂、螞蟻勤勞。」在所有動物之中,蜜蜂、螞蟻的勤勞可謂眾所皆知,但是與蜜蜂、螞蟻相比,人的勤勞更甚。

人的價值超越動物,能力也非動物可比。鳥做個鳥窩,巧奪天工,漂亮得不得了;蜜蜂做個蜂窩,也是巧妙異常,令人歎為觀止;可牠們不會做電腦、程式設計,不懂得設計高鐵、飛機。人除了勤勞,還懂得運用智慧解決難題,想盡辦法改善缺陷,以求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看來,投生做人是相當完美的。

可是,人類發明製造飛機,卻也有人運用這些發明製造戰爭,讓人死傷無數,走向毀滅。毀滅性的傷亡,大多數人是不樂見的。因此,就有人呼籲和平會議,大家坐下來談判,怎樣才能獲得多邊、最大化的利益。這是人特有的理性、具有覺知、反省的能力。

人類也是愛護生命的,不只愛護人類,也愛護動物,講護生、環保。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4_01-02:40-09:32。

(1) 出處,大正藏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5。

什麼是安般念?

208_class_cover「安般念」是印度語的翻譯。音譯:安那般那念、安般念;意譯:入出息念、持息念、觀呼吸。安般念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出入息上,以攝心專念的修持方法。

全身放鬆後,將注意力放在人中的範圍,也就是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部位,覺知呼吸的進出。

接下來,修習者覺知是「長的」或「短的」呼吸,這裡的重點是「覺察」。經典將這個進展,比喻作:有如技術熟練的轆轤匠,對於自己做了長的或短的轉動,具有完全的覺知。這意味著:對呼吸的覺察增強了精純度和微細度。不斷練習,觀呼吸的功夫逐漸精純,不僅可以覺察到呼吸的出入、長短,也可以覺察到呼吸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身體漸漸地安穩,呼吸也愈來愈微細了。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6期「一本讀懂《大念住經》 視讀經典(四)」專輯:〈身念住:安般念:覺察呼吸〉

菩薩身影:恆清法師一生功德圓滿

一生致力於「佛學教育」的恆清法師於民國113年7月20日示寂。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特於7月21日上午10:30前往士林普宜苑弔唁,全程由普宜苑照印法師接待。

恆清法師與香光尼僧團的結緣很深,在民國75年(1986年)恆清法師甫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佛學博士學位歸國時,悟因法師特聘法師於香光尼眾佛學院講授二天的「佛學研究方法」。又於民國98年(2009年) 2月再度邀請法師蒞院舉行四天的「如來藏經論導讀」專題講座,深受學僧的愛戴。

2006年前往印度參加「藏傳尼師受比丘尼戒事宜」

2006年前往印度參加「藏傳尼師受比丘尼戒事宜」

網路興起時,恆清法師提及佛學研究要跟上時代一定要用現代的方法將佛學資料,以數位化方式保存整理,因此提議要建立佛學資料庫,這提議得到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的支持,於民國84年(1995年)率先捐款一百萬,使得「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佛學網路資料庫」得以成立(今更名為:「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也開啟了在大學校園建立「佛學資料庫」的先端。

恆清法師也多次偕同悟因法師為「藏傳佛教比丘尼受戒」聲援,如民國95年(2006年) 5月19日前往印度參加「藏傳尼師受比丘尼戒事宜」等。

2019/11/8 於香光山討論至印度協助藏傳尼師受戒事宜,後來因疫情之故無去。

2019/11/8 於香光山討論至印度協助藏傳尼師受戒事宜,後來因疫情之故取消行程。

恆清法師與悟因法師,同是佛教比丘尼,重視佛學教育對佛教發展的影響,四十年來彼此相知相惜。如今恆清法師示寂,但她在世間的菩薩行,永遠利益人間,虔誠祝禱恆清法師乘願再來,廣度有情!

1130729-6007月29日是恆清法師的「荼毗讚頌會」,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領人文志業副都監自衍法師及行政中心書記見澧法師前往捻香,詳見

【延伸閱讀】
佛教電子資料庫的行腳僧:恒清法師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5/15-peopl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