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安頓身心

230_class_cover安頓身心 就是喜歡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在動盪,你安得下來嗎?安得下來,就是喜歡自己。隨著年齡加長,該盡的責任都盡了,或許身體還有其他病痛,但是,人間還有另一片天空—菩薩道,等著你去發展,趁這時候實修,把力量轉化成為對世間有用的助力。

生命的梵網裡,絕非全都是冤家債主。每個人相互熏習,也不斷發展自己的習氣,我們可以用佛陀的知見,以菩提心,做為自己的知見,告訴自己,再多發出一些香氣、一些良善,讓世間大家都好過。

上了年紀,能留多少財產給子孫不一定,但是,一定要留智慧給後人。人的色身一定會壞,身體像拋物線,一定會落下,惟有你的智慧、經驗、親身嘗過的人生酸甜苦辣,是真的可貴。開始付出,利益世間,才是生命最完整的體驗與經驗,這是菩提心的現行。

第一步,就先從歡喜你自己,歡喜你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開始。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8期「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專輯:〈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 4 › 香光莊嚴 相輝映〉

《那先比丘經》釋196─廈門佛學院女眾部設立的緣起

◎釋悟因

我最近幾天剛從廈門回來,我去南普陀廈門佛學院探望學院的女眾部。我關心比丘尼眾在中國的發展,但是,整個中國的佛教、佛學院,到目前為止,關心的重點還是在比丘身上,沒有重視比丘尼。

我在1992年(民國81年)第一次進入中國,我最先參訪的是廈門佛學院。廈門佛學院是誰創辦的?太虛大師。那時,弘一大師也在那邊教書,印順老法師也去過那裡,很多老法師與廈門佛學院有很深的淵源,不過,現在都作古了。

中國在1989年(民國78年)實施對外開放。我1992年第一次去中國,去參訪廈門佛學院,當時佛學院的院長是妙湛老和尚。那時,中國沒有出家的楷範,因為中國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5-1976.10),出家人都還俗去了。我去的時候,在角落裡還看到幾個出家人,沒見到道心深厚的,不然就是樣板式的出家人。

1992年我參訪廈門佛學院,妙湛老和尚就帶我參觀;參觀的中途恰好撞見一位老師姑,那時候中國與臺灣一樣,女眾出家大多是帶髮修行。她看見我就說:「你來有夠好的啦!」她說的是閩南語;「你跟女眾們說:『多努力綁一些草結』,她們都不努力工作,整天只捧著一部經,不知道是要做什麼。」

我聽了當下心裡很難過。我在臺灣出家做一個比丘尼,可以讀佛學院、可以了解佛陀的經教,我還創辦「佛學研讀班」,讓佛學院畢業的學僧去帶領居士研讀佛法。我們佛學研讀班三年一屆,那時已經畢業好幾屆了,而在中國的女眾還在講這樣的話。那些出家的女眾也很想讀經,很想了解佛陀的教義,為什麼不給予機會讓她們好好地讀呢?

於是,我跟妙湛老和尚說:「老和尚!女眾們既然剃髮出家了,就讓她們可以有書讀。」老和尚很無奈:「我沒有道場,南普陀是男眾的,我們男眾、女眾不住在一起,女眾沒有地方可住。」我就說:「老和尚!您去找塊地給女眾住,錢我來出。」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就答應找塊地給女眾住。我那樣豪邁地說了這話,回到臺灣就開始擔憂了──我是香光尼僧團方丈,可錢不是我的……;好在,僧團的內部會議大眾同意捐款二百萬新臺幣。

老和尚很快找到一塊軍區用地,叫「董內岩」。這是廈門佛學院女眾部設立的緣起。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1:00-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