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44─佛教「女性出家」、「小小戒可捨」的意涵

◎釋悟因

釋迦牟尼佛,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奠基者,二千五百多年前創教,時至今日,為全世界識知,被尊奉為「古南亞地區的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哲學家,婆羅門教的改革者、佛教奠基人」(1),並受其弟子尊奉稱為「世尊」、「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可謂創古絕今,且舉二例以茲證明:

其一,接受女人剃度出家、並授可女弟子成為「比丘尼」,與男眾弟子「比丘」並稱為「二眾」,共同成為教團的中堅分子。如此尊重女性、令男女兩性各司其職、壯大教團、傳世燈明,這在當今世界各大宗教可謂絕無僅有。

其二,在即將入滅時向比丘弟子揭示「小小戒可捨」的明訓。

佛陀制戒以淨化僧團為目的,除了重戒、麤戒,很多小小戒是與當時印度社會的禁忌有關,佛陀就因地制宜,也制成比丘必須遵守的戒律。如此標舉清淨、和樂的大旗,意味著教團不只是存在於社會、更是融入社會為當代社會所容受。

佛陀入滅前揭示「小小戒可捨」,是對教團未來發展的期許吧!若教團流傳到印度以外的地區,這些與印度當地、當時的文化、風俗、習慣有關的小小戒,或可能令人持守不易、扞格不入!

佛陀說:「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2)用白話來說:「在當地應該遵守的規矩,雖然不是我制定的,你們也應該遵守;如果是我制定的戒律,在當地沒這回事,你們也可以捨棄、不用遵守。」佛陀所說的這段話,在漢地流傳的各部戒律都有提及。

佛陀的眼光或許無法預見他一手創建的教團會流傳中國、南傳的佛教國家,不過,由於佛陀的洞見,在臨入滅前叮囑「小小戒可捨」,於是流傳漢地的中國佛教得以使用「隨方毘尼」在中國落地生根茁壯,成為漢傳佛教的大本營。

如此,佛教以印度為根據地流向斯里蘭卡、東亞、東南亞各國,流向世界各地,成為當今五大宗教之一。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3_01-20:34-21:15。

(1)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釋迦牟尼, 下載時間,2023年4月28日上午10:00。

(2)《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CBETA,T22,no.1421,p.153a14-17)。

皈依是面對生活的態度

178_class_cover從外在來看,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其實更多的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珍惜,同時也體證我們在世間的價值與意義。

信仰不是為了誰,就是自己告訴自己要以什麼方法生活,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方式。而「正法久住」就是一種永續的經營,透過我個人的所見所聞而與一切生命結合,共同來經營這一段生命。

皈依,是戒律的開始,是所有典章制度的開始,也是發心的開始,更是相應於菩提心、菩薩道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9期《悟因法師 談戒說律(一)》專欄〈佛教戒律的人間性—1 佛教實體平台的建立〉:「從自己的生命開始修學戒律」

「112年香光尼僧團傳授沙彌尼戒典禮」圓滿

香光尼僧團於112年4月23日上午舉行「112年香光尼僧團傳授沙彌尼戒典禮」,由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擔任得戒和尚尼,共有五位尼眾戒子求授沙彌尼戒──自萏(見諾)、自應(見詣)、自本(見邦)、蓮生(宗道)、如見(洞澈)。今日前來觀禮的人特別多,有戒子的親友團、北部晚緣志工、紫竹林精舍志工、僧院體驗營的學員等,現場十分莊嚴、隆重。

今日典禮中最感人的是拜別父母、謝三光、從得戒和尚尼手中接到沙彌尼的五衣。得戒和尚悟因長老尼特別對戒子開示:從每日三摸其頭,體會修行離俗,要斷煩惱;沙彌尼戒是入佛門的第一階受戒(第二階是比丘尼戒、第三階是菩薩戒),是持戒的基礎,要戒子受持沙彌尼十戒,並叮囑親屬能護持戒子出家。

典禮在上午10:30結束,會後進行大合照及茶席交流,恭喜五位戒子成為沙彌尼,正式進入佛門,承擔如來家業,讓佛法永續流傳。

1120423-11120423-21120423-3

失落轉安然

1120422-15
想一想:我曾寫信給自己嗎?曾寫信給三年後的自己嗎?
有一天,當我發現頭髮變白、膝蓋開始老化時,
我傷心、難過;
雖然知道這是正常的生命現象,但我打從心底難以接受。
我照見——
我深愛「我」的身體;
「身是苦本」,對身體的貪愛是輪迴主因。
我要把身體當法器,用它來培福修慧。
如此一想,髮白、膝蓋退化都不是問題,
只要還能培福修慧,身體仍是法器,我就善用之。
感謝身體成就我修行、成就我造善業。

心寬轉安詳:迎春視野廣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