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大自然的心靈對話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五場】〔學員心得〕

我與大自然的心靈對話
◎王育嫻

  參加人文講座讓我得到滿滿的收穫,為何願意選擇假日的休息時間,舟車勞頓來到寺院參加課程呢?因為感受到僧團用心安排規劃,邀請各方面具有專業領域的講師、宗教師、醫師主講,課程內容主題都環扣核心,而且上課場地舒適、住宿環境清幽、齋食美味可口,讓身心都得到滋養及妥善的照顧,內心非常感謝法師及志工們的付出。

  第五場的人文講座,最有感觸的是第一天課程見杰法師帶領的「五感與大自然的對話」。學員

來到大殿將心沉澱放鬆後品嘗兩種食物──乖乖、梅餅。見杰法師提醒我們要用心去感受,不急著咀嚼。我將乖乖放入嘴裡,隨著唾液分泌,讓它慢慢溶解,味道也在嘴裡化開,鹹味漸漸散出,原本是有體積的乖乖,無須費力吞嚥,方才還感受到它在嘴裡的觸覺,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這樣消失不見,沒有遺留下任何軌跡。啊!「壞、滅」的變化,是在時時刻刻中發生,人的身體也跟這些自然物質一樣,不斷地「生、滅變化」。雖然一時還無法很透徹的了解,但是因為這堂課而有些許體悟。

  觀看香光山寺的一草一木、山景,呼吸清新空氣,令人心情放鬆、壓力釋放,面對大自然的一切,步調放慢,心也跟著舒緩了下來,不禁思考著:人生是否也能如此安適自在、不疾不徐呢?這兒雨天有雨天的風情,晴天有晴天的色彩,日照帶來希望、夕陽是幻滅卻也是重生。香光山的自然景色有著百看不膩及值得令人細細體會、領悟的禪機!
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3
PhotoCap_004

把握當下看生死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五場】〔學員心得〕

把握當下看生死
◎蔡美玲

  不管過去還是現在,總會有一些人,忌諱談生死。其實,忌諱是沒有用的,生死是一個很現實、很真實的事情,人們遲早總是要面對它!接受它!有首歌《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歌詞的內容是這樣的:「歲月在你我呼吸間流浪,當終點抵達,那些想望休息了嗎?身心在日出日落間耗轉,當無常宣判,你的心回家了嗎?周遭一幕幕演出,不存在的陌生,尋尋覓覓哦,斷線珍珠怎麼接?失落的音符,怎麼唱?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今天?我用溫暖守護生命,讓浪花留了痕,我用覺照守護健康,讓轉輪點了光。」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我們將如何度過今天呢?我們要做什麼呢?我們能做什麼呢?這是件值得深思的問題呀!

  本次研習活動專題講座主要由臺大醫院姚建安醫師「從醫學觀點談生死」;黃鈺媖律師「以法律觀點談臨終與往生相關法律問題」;黃木村老師「人體自癒療法:如何提升自我免疫力」以及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佛教的生死觀」等。

  在課程中有許多的體會與領悟,與大眾分享。人喜歡生,不喜歡死,主要原因是:生,我能感受到、我知道;死了以後,我不知道,我畏懼、我害怕我不知道的未來。若能把中國那句古話「視死如歸」,把死亡看成似回家一樣,回家是件令人歡喜高興的事,這樣不論生也好、死也好,都沒有什麼可以介意害怕的事了。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花兒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人不能再來呢?其實「生」,就已經知道要死;「死」,也不必悲傷,知道又要去生了。生了要死,死了又要生,它是輪迴的。所以,生也不必太歡喜,生也可能很辛苦;死也不必悲傷,可能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用平常心來看無常的生死」,生是好、是不好,這不一定的,不過我們可以把它做得很好。孔老夫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我們要能懂得生,進而去推而想像,也會知道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過若可以死得很安然、很自在,看得透、放得下,這也是很幸福的事。

  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平等?它就是「生死」!不論帝王將相、家財萬貫、貧窮乞丐,不管誰,生了以後都要死,這是很平等的,很必然的,很普遍的,沒有什麼特權的。它也不會受任何外力量來擺布,主要還是在於我們自己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的業力、願力來決斷生死。在生之年,是否給人懷念,讓人讚美,多少善念善行,會助長我能往生佛國?因此,更應謹慎收攝自身口意的行為,立德立言立功,不得不慎啊!

  今年一共舉辦5場,場場精彩。感謝有此機緣,參與今年最後一場的香光人文講座:生死管理。認識生死、了解生死,甚至學會如何處理生死、安排生死,至於是否能達到了生脫死,就得看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了!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心得:如果今天是我們這世的最後一天,「謝謝、對不起、我愛你」趕快將它說出口!永遠不要做明天會後悔的事!
PhotoCap_46-001
PhotoCap_46-002
PhotoCap_46-003
PhotoCap_46-004

香光尼僧團法師受邀為嘉義縣中小學校長講授「正念專注力開發」課程

香光尼僧團法師受邀為嘉義縣中小學校長講授「正念專注力開發」課程
◎香光尼僧團人文志業 報導

嘉義縣教育處舉辦「嘉義縣106年學年度中小學校務經營與校長專業成長工作坊」,第一場於10月17日在嘉義縣頂六國小舉行,針對鹿草鄉、水上鄉、六腳鄉、中埔鄉的中小學校長共35人與會,其中「正念專注力開發」課程,邀請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及安慧學苑教育事務基金會執行長自正法師帶領校長學習「正念專注力」,透過「三分鐘靜坐」、「正念飲食」、「正念聆聽」、「交叉運動」等各種活動,讓與會的校長們一起體驗「正念專注力」。

專注力的最高境界,就是學習活在當下,透過「正念覺察」,可以讓我們學習接受當下各種因緣的變化、安住當下、享受當下……,經過法師們二堂課的講授,與會校長們感受到「心」的能量提昇不少,收穫滿滿。

工作坊中並介紹《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一書,這是記錄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的香光志願服務隊進入高雄市國小校園,推展「心智教育」,從事「三品教育」的教學設計,與會的校長們從本書中感受到香光尼僧團推展教育的用心,也開啟了分享交流的機會。

本次嘉義縣教育處所舉辦的校長研習工作坊,分四區舉行,10月19日在「溪口國中」,10月24日在「梅北國小」、10月26日在「朴子國中」,研習中有關「正念專注力開發」與「創造心友善校園」課程,皆由香光尼僧團的法師負責。這是嘉義縣教育處有感於「香光尼僧團」長期推動教育,105年於國家圖書館舉辦「閱讀專注力開發研討會」、106年舉辦「專注力開發教師研習營」,因此希望能將「專注力」學習推廣到各學校,提高孩童的學習效益,激發下一代學習潛能!
PhotoCap_001
PhotoCap_003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4
PhotoCap_005
PhotoCap_006

紫竹林精舍[故事集]安心之道--心光篇

紫竹林精舍[故事集]
安心之道--心光篇

用影像說故事
開顯個人覺性 開展社會實踐 記憶生命發展史
不論種族、社經、.信仰.生活 千差萬別
都能同情共感 全人類本質生命共同體
發表時間:106年7月30日下午2:50~5:00
發表地點:紫竹林精舍

影片製作:紫竹林精舍
影片原址:https://youtu.be/9wcbVah9lNY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紫竹林精舍網頁 http://zizhulin.gaya.org.tw/
紫竹林精舍FB https://www.facebook.com/zizhulin.gaya

紫竹林精舍[故事集]安心之道--麗花篇

紫竹林精舍[故事集]
安心之道--麗花篇

高雄紫竹林精舍是大眾終身學習的心靈學校,是香光尼僧團在高雄地區的推廣教育中心,也是在臺灣面向世界的「心」聖地。
《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期許大家來寫歷史,開顯個人覺性,開展社會實踐,記憶生命發展史,不論種族、社經、信仰、生活的千差萬別,都能同情共感全人類的本質是生命共同體。

影片製作:紫竹林精舍 
影片原址:https://youtu.be/1NqFgqnVMtU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紫竹林精舍網頁http://zizhulin.gaya.org.tw/
紫竹林精舍FB https://www.facebook.com/zizhulin.gaya

香光尼眾佛學院 106.10.4 中秋節為院長慶生

香光尼眾佛學院 106.10.4 中秋節為院長慶生

中秋日,我們提前為我們敬愛的院長慶生。

出家,是我們慧命新生的開始,
出家日,遂成為在佛門新生命的誕生日,

六十一年前的農曆八月十九日,
是我們敬愛的院長的出家日。
從此,一缽盂、一袈裟,為法久住,孜孜矻矻,戮力以赴。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感念的日子!
因為有此一日,
才有未來香光尼眾佛學院這方培育宗教師的園地,
才有機緣讓來自各地的我們,匯集於這塊園地,
在院長座下,薰習佛陀的教法,陶鍊僧人的德養。

藉著中秋月圓日,我們深深感念院長,
雖然詞短,心中卻懷恩深情隆之意。

祈願敬愛的院長~
法體康泰
法化無疆

影片製作:香光尼眾佛學院
———————–
香光尼眾佛學院
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886-5-2540359  
傳真:886-5-2543213
http://hkbi.gaya.org.tw/

揭開格局⋯⋯怎是一個「固」字了得

揭開格局⋯⋯怎是一個「固」字了得
◎釋悟因

2-21-300經典中的文字,是有感情的。經典中的人物在講話時,話語的背後,有著一些彼此的情緒在運轉。我們讀經時,這些是可以體會得到的。

在《維摩詰所說經》〈第四菩薩品〉之中,魔王波旬變身成帝釋天,想把狀似天女的魔女們送與持世菩薩。持世菩薩是一位修行的比丘,當場拒絕,也不知眼前的帝釋天是魔王。直到維摩詰居士出現,說了「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

「嬈『固』汝耳」。這個「固」字,是堅定意,專注意,非虛,不是說笑的。為何維摩詰可以如此肯定魔王的「不虛」?因為魔王送女是要誘惑持世菩薩,他是來真的;所以,送女也是真的。維摩詰也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看到了向魔王要女的契機,以及度魔女們的機緣。—就是這個「固」字,讓魔王失策了,還損失很大。是賠?還是培?

維摩詰掌握情境,超越現場的語言,握住了魔王送女的這份心意,開口講了一句話,讓魔王騎虎難下,逼得魔王最後不得不將魔女們送給維摩詰。於是,整個格局就轉變了,「燈無盡」也由此開展!

魔王「固」是送女,講得虔誠!維摩詰接受了他正面的「固」是語言,直接從光明面「固」是來看待,轉了一個迴,留下了這些魔女們,為她們點上無盡燈,「固」是開創出另一個新格局—菩提薩埵!
摘自:《青松萌芽》第23期
p.s.香光尼眾佛學院 院刊《青松萌芽》第23期,出刊囉!歡迎索取!
——————–
香光尼眾佛學院
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886-5-2540359  
傳真:886-5-2543213
http://hkbi.gaya.org.tw/

起司炒飯

【精緻蔬食diy】 起司炒飯
◎食譜、拍攝:海倫

【食材】
45veg300起司片  一片
青花椰  兩小朶
高麗菜  兩小片
紅蘿蔔  四根
四季豆  兩根
小香菇  兩朶
小蕃茄  一顆(切半)
白米飯  一碗

【調味品】
鹽巴   半茶匙
紅糖   半茶匙
胡椒粉 半茶匙
醬油   一茶匙

【作法】
1、食材全部切成小丁。
2、橄欖油倒入平底鍋加熱。
3、把切成小丁的食材拌炒,半熟即可。
4、白米飯放入鍋內與食材抄香,約3分鐘。
5、醬油在炒飯上繞一圈,小火拌炒。
6、關火前,將起司片放進鍋內,與炒飯攪拌後起鍋即可。
7、將切半小蕃茄擺飾於炒飯上。
8、可加少許素香鬆、海苔絲,更為美味。
P0145veg2

避免流轉生死的修學法要為何?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避免流轉生死的修學法要為何?
45-2
一般人有三種不正確的觀念行為,所以長夜在生死中流轉。
一、戀著世間,不知世間苦迫。
二、知道世間是苦,仍如此度日,並沒有提起真實想出離的心力。
三、知道勇猛精進修行,卻得少為足,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證果,成佛作祖。

三種對治妙藥:
一、以怖畏生死治貪戀世間的根本病。害怕生死的心要如頭上著火,趕緊將火撲 滅一樣急切,不再有其他多餘的想法。
二、以奮力剛勇降伏愛見魔,使自己不受世間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旁人的毀譽或稱讚,也不會動搖心志。
三、以正見來導正自己偏差的觀念與行為。

修學佛法有三要:
一、真為生死。
二、具足剛骨。
三、開發見識,具足正見。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1期《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承舊轉新

承舊轉新
◎《青松萌芽》編輯組

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

45book-200再一次編輯院刊,有著不一樣的風貌,人事與刊物內容皆有不同。

在院刊的編輯過程中,要放掉舊有的框架與觀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常常,編者會落入「本來就是這樣」,「應該就是要這麼寫」,「我的想法就是這樣」……。因此,在撰寫完文稿後,國瑩老師總要我們將稿子放著一天、二天之後,以全新的心,再從頭看一次。果然,又有更佳的想法出現。這一切,也都是全新的開始。

一切都是全新的組合。新的成員加上舊的人員,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產生了不同的風格。

在這全新組合的背後,有著舊經驗的傳承,不管是專題的架構或是文字的編排、校對,由老手帶著新手一同編輯。我們院刊小組,在陳國瑩、楊雅棠及蔡幼華老師們的指導下,從他們豐富的經驗中,學習到如何編輯一本高品質的刊物。讓已有的素材,經過撰寫、編排後,成為耳目一新的期刊。

本期「師長的話」,院長悟因長老尼再度講授《維摩詰經》。轉角處,維摩詰為魔女點上一盞燈,微光中她們看見了自己的綑綁與怯弱。「過魔關」,必須要先覺察到這些阻礙、壓迫,才有可能超越。如何在困境中超越,轉化出新的可能與機會,讓燈光更輝映呢?讓我們一同翻開〈燈 無盡〉一文。

副院長見可法師在期末生活檢討會中,以「雁行理論」啟發我們在共住共學中,彼此溝通、勸諫時,應以尊重和包容的態度來與人應對,這樣才能共創〈與你同聲同行〉的和合團體。

本期專題「伽耶山交輝」單元,節錄106 年上學期所開設的「僧伽制度」與「高山仰止」課程內容。在專題〈看不見的線—淺談僧伽制度〉,我們深入律藏回到佛陀的時代,以故事探究佛陀因地制宜的精神,將其對照到現代生活上,從中學習佛陀對人事的遠見,以培養僧眾修道的信心,令正法久住世間。佛法久住需要一個健全的團體,團體的力量則來自僧伽制度。因此,戒律像是一條看不見的智慧線,讓僧眾凝聚、和合,以傳衍正法。讓我們一同來探究這一條看不見的線。

〈禪門的五堂領袖課〉專題,我們從上課內容中選取五則禪林寶訓,追隨古德的足跡,以自我砥礪。古德教導我們,身為出家眾應掌握的修行原則是調伏自己的心。在修學路上會遭遇種種逆境,唯有調伏自心,才能屹立不搖,將苦難和恐懼轉化為願力,成為普度群迷的領眾人物。讓我們一同來共饗這禪門五堂的領袖課程吧!

「樹之歌」也有著承舊轉新的面貌,除了有學僧們這一學期在解門、行門、生活、執事、弘護中的修學心得及活動歷程的文字記錄外,還新輯錄了在「文字與圖像的轉換遊戲」專題講座中,大家從課堂學習到開發右腦,發揮想像力將文字以圖像表達出來的作品。

「學院新聞」輯錄了佛學院的大事記,還有六篇各類活動的精選記實。

承舊轉新,編輯小組就在經驗的傳承中,一期一期的傳接下去。就如同出家修行一樣,在接受僧伽教育的過程中,學習面對不一樣的考驗,從中成長,以此養具一代又一代弘傳佛法的僧人,將佛法傳遞下去。

《青松萌芽》猶如一冊學院的記事本,記載著學僧在修行路上,如何從煩惱、困惑中,轉化為成長的資糧。就像萌芽的青松,經過風雨的洗禮,仍然屹立於山巔,煥發嶄新的生命力。感恩學院師長們的陪伴與學弟們的支持,讓我們得以在這炎熱的夏日中,一頁一頁地將院刊編輯起來。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翻閱這段「承舊轉新」的故事吧!
—————
p.s.香光尼眾佛學院 院刊《青松萌芽》第23期,出刊囉!歡迎索取!
—————
香光尼眾佛學院
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886-5-2540359  
傳真:886-5-2543213
http://hkbi.gay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