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不斷地接受挑戰與學習,有知識性、情感性、意志性的層面,這些都不可能只是單向、簡單的。生命教育的課題,除了價值的統整,人格的統整也是重要的面向。
每月彙整:十二月 2019
離苦得樂
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
念念真心,直尋本性,
讓禪修遍一切處,晝夜六時,恆時用功,以擦亮這顆靈光獨耀的本覺心!
資訊爆發的時代,人們總是無時無刻接收著難以數計的訊息,快速求新求變的年代,也默默培養了紛擾雜亂的心緒。也因此,寧靜、自在、安然的心境,在此時此刻卻顯得更重要而彌足珍貴。
本書為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闊別多年之後的新作,書中總分為兩篇:禪修入門篇與祖師悟道篇。悟因長老尼用盡一生的氣命,以其實修的經驗,將自己最平凡且樸實的修行過程與大眾分享,讓大眾知道修行的本質與必要;法師慈悲開示中,認為人生一大事因緣,莫過於要息滅煩惱、了脫生死、並成佛作祖。其次,《六祖壇經》裡祖師大德們的機鋒之對,開顯佛法轉識成智而契入本性的智慧,以明禪宗「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本體。而法達禪師、志誠禪師、志徹禪師、智常禪師、神會禪師、以及行思禪師的公案故事,也真切地反映著祖師印心的開悟過程,處處是契機、時時是修行的事實。
禪修要能「明心」,要能念念了了分明,讓自己從散亂紛擾的心,沉澱而寧靜下來,並在紛亂之流裡找到安住點,其安住的方法是「覺知不住,回到當下」,隨時都要用功,在每個時刻、每件事情上用功,讓自己的心時時保持莊嚴、清明與平衡。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有一段話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能在每一個當下,提起眾生本有的覺性,動靜皆能覺知清楚而「回到當下」,這是這個時代消除煩惱的好方法。
悟因長老尼平實的實修開示集錦,對現代深陷忙碌的大眾而言,猶如醍醐灌頂的甘露,為煩惱熾盛的大家,灌注一劑清涼。因為禪修純熟後,專注力提高,能有足夠的清明來對治散逸的雜念,如此抉擇力與判斷力會愈來愈明確,無上的智慧自然就會從中顯發出來。如此,禪修可以說是這時代一項無價的高投資!
※《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已於書局、網路書局及各大通路上架。
禪修對現代人的助益是什麼?
培養觀照力令身心平穩
現代人生活在高壓力之下,如果每天能安排一個時段練習禪修,即能維護身心的平靜安穩。在緊張焦慮時,便能得力地運用平日熟習的禪修方法,當下快速地使情緒平緩下來。培養禪修的習慣,有助於在匆忙當中保持冷靜;也就是禪修時所培養的觀照能力,幫助人們在瞬息萬變中,能敏銳、冷靜地觀察,有較高的抗壓力、自信、活力與效率。以慈心禪為例,它也能幫助現代人,在高壓冷漠的人際當中,藉由慈心的培育,使人際互動更為和諧、快樂、富有同理心,也樂於助人。
禪修有別於坊間靜心課程
坊間的靜心或靜坐課程很多,就本質來說,佛教的禪修,主要在引導人們直接實踐滅除苦惱的方法。在禪修時,人們就處於轉化煩惱的實踐與體驗的狀態。禪修時,透過正念培養禪定的專注力,然後可增益觀禪的修習,在一份全然開放的觀照下,時時保持覺察與清醒。禪修者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的身心正在發生的事情,帶著這份覺察,智慧便從中升起。
具體地說,佛教的禪修與眾不同的最大特色,便是佛陀教導「苦、集、滅、道」的基本架構。在這個架構之下,禪修培育出一個重要的洞察力——體會到生命不可能永遠保持原狀,在呼吸過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我主宰與支配;於是明白這個世間是緣起的,人我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保持正念覺知不受困煩惱
禪修所培養的觀照能力,運用到生活層面時,提供了極佳的參照價值。綜觀來說,禪修帶給人們內心的平靜及清明的智慧,有助於看清自己。面臨困境時,透過不斷地正念觀照當下,將能正確地看到形成自他苦惱的原因。明白苦的原因時,為自己解除苦惱的方法便顯而易見。因為當我們重新檢視自己所遭遇的困難時,漸漸就能體會到身心世界無一刻不在變化中,學習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各種無常,不再受困於種種煩惱。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7期《全新的開始:生命的禮物(一)》專輯<在水泥叢林裡禪修>:「禪修對現代人的幫助」
《那先比丘經》釋62──國王的賞賜
◎釋悟因
因與果之間,是否可用斤兩衡量?在那先比丘經講了一個國王的賞賜的故事。
「譬如人竭力事王,王當知其善,使賜其財物。其人得物極自施用,衣被飲食歡樂自樂。」有一個人竭盡所能的事奉國王,國王看他盡心盡力,便賞賜他很多財物。那人得到財物也極盡所能的享用,衣服飲食種種歡樂,相當地受用。
可是這個人卻私下嘀嘀咕咕,不滿地說:「我有功於王,王未曾有賞賜我也。」
我們大多數人或許要被這個人打敗,這說的哪門子的話!賞賜都拿了,竟然說國王不曾賞賜我什麼!不過,也許,且慢評論,這個人如此大言不慚,或許有他自己的看法!
以一個準點來探究一下:盡心盡力跟國王的賞賜可以劃成等號嗎?如果把這二樣東西放在天秤上,也許這個人真的認為:國王的賞賜不值我放捨身命的零丁。
以生命相博的盡心和國王的賞賜,若以斤兩衡量,確實無法平衡。
再來,「盡心盡力」,如果是善舉,回饋給自己的是果報。善因得善果。得到果報的結果,其實是進入另一個輪迴,再得人身。
佛陀有一個親弟弟叫難陀。佛陀出家修行證道之後,先在憍薩羅國弘化,過了幾年就回到舍衛城,回到父親淨飯王的皇宮。難陀看到佛陀也想跟隨佛陀出家。可是難陀非常愛他的太太孫陀利,因為孫陀利長得非常地美。佛陀說:「難陀!你愛好出家就出家吧!孫陀利就讓她在女眾僧團。」有人問難陀:「你出家最想要得到什麼?」難陀說:「我希望無論是禪修或聞法,都能獲得善果,未來升天可以娶個像天女那樣美的妻子。」
原來,當初難陀想出家捨不得孫陀利時,佛陀曾經帶他到天上,看到天女那麼美,孫陀利相較之下就醜到不行,難陀這才下定決心出家。雖然,出家的動力源於此,畢竟出家修道會有善果,未來難陀可能升天當天子去娶一位天女。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難陀這麼做像不像在「打工」賺老本──未來娶得美妻歸?
當然,修行不是在打工,從因到果之中也有很多因緣變化。就像難陀,後來修行用功證到阿羅漢果,煩惱盡斷,再也不用到天道乃至六道去輪迴。
所以,如果你是「盡心盡力」在為某人打工,就可能永遠得不到國王的賞賜。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2_1—01:18-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