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與人合作、讀經禮佛,都是修學生命中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的禮貌、應對進退,不能藉口修學佛法而忽略。
每月彙整:四月 2018
讚佛功德
知足得樂
培養覺知
讓心重新感受
【四界分別觀】〔學員心得〕
◎學員廖美秀
此次課程親自體驗四大種色的十二種性質,讓我的心對事物的感受從粗淺變細緻,呼吸從急躁變平穩,體態由粗獷變柔軟。有時因病無法持續久坐,所以就沒坐。
這次學習四界分別觀的內觀方式,竟然可接受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接受自己掉舉、昏沉,並看著它拉扯,照樣可內觀四大在身體的反應。雖然很勉強、很累,但已可以接受看著它(搖搖晃晃)體力不足,四大不合的反應,並撐到結束。
之前是放棄不練,現在健康、體力足時,做功課就特別感到幸福、輕安,生活中處處也都可感受到四大種色。心變強壯有力,做什麼事都快樂。同時也警惕自己隨時要保養好身體。以前對不喜歡的人事物排斥、遠離;現在可無語地接受或祥和的隔離。
原先學習這四大種色新體驗時,內心驚驚。心想是不是學不來呀!後來指導法師說了彈奏樂譜的故事,讓我放下內心的壓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認真的練習。覺察時一定要按照順序多加練習,心就越有耐心去覺察。從明顯感受區的感覺帶到不明顯處,很快也就可覺察出……心有興趣了,心就會有活力、變細緻,一直觀察下去。
不久,就沉醉在裡頭,越觀越有趣,真的突破自我設限範圍,還在生活中特地找時間練習!嗯!應該是上癮了吧!
資料來源:香光禪修中心/四界分別觀/1070323-24學員心得http://www.gaya.org.tw/blog/insight/?page_id=5738
養生妙法
【精緻蔬食diy】 素炒烏龍麵
《那先比丘經》釋24──苦樂與善惡的關係
◎釋悟因
現在談教育,都說學校的競爭壓力很大,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說孩子的成長壓力太大。我倒覺得,以前大專聯考的壓力才大呢!
四、五年級生很多人都經過這樣的歷程。學校課業之外,除了補習還是補習,幾乎沒有體育、音樂、美術,沒有喘息的時間。
我的年代更早,社會上普遍都窮,家裡那有錢供我們補習?甚至連課本都沒有,就要去借舊課本。舊課本是人家用過要回收,就拿來讀,有書讀就已經很不錯了。這是面臨聯考之外的另一層壓力,想要跟上、比拼,得想盡辦法力爭上游。
此一時、彼一時,時代不一樣了,面臨的壓力也不一樣。
什麼叫「幸福感」?是舒服、愉悅,也是一種滿足。當面臨壓力,突破壓力的成就感,是喜悅也是滿足。
「冷」或「熱」,是一種感覺。「苦」跟「樂」也是一種感覺,「善」與「惡」是行為表現的結果,也是有感覺的。怎麼說呢?當行為表現有強力的感覺,就構成善或惡。如果稀里糊塗、無所謂的,那是「無記」,談不上是善或是惡。
王復問:「何等為外六事令人不喜?」
那先言:「一者目見惡色令人不喜,二者耳聞惡聲令人不喜……」
目見惡色、耳聞惡聲令人不喜,就是看到那個事情不如意,或者聽到不合己意的聲音、語言或表態,內心就產生排斥。
內心產生排斥的時候,自己要「如實知」。
世間的事情,你看到的、聽到的,一定是對你而發的嗎?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攬過來呢?
你可以不納為自己的,可以嗎?可以。
為什麼你可以決定接不接受?因為你有知覺,有感受。感受再碰觸到內六識,這時,「觸」生「受」,「受」生「愛」、「取」,你可以抉擇,你要「取」還是「不取」。
「觸」、「受」、「愛」、「取」、「有」,講的是心所法,是十二因緣的現在所緣, 以及現在的造作、行為。
然後,「有」緣「生」,現在的造作形成下一生的因緣。其實,現生的因緣也不一定到下輩子才成熟,晚年就可能會出現。
所以目見惡色,心裡存在著這不是我喜歡的,造作出來的身語行為,就是排斥、厭惡等不好的表現,對方有情感、有感受,也會感受到的。如果面對的是環境,也會在自己心識田中種下一顆不好的種籽。
如果對感受如實知,對這些惡色惡聲我知道我不喜歡,但是我如實知道、接受它,就不會往下造業,讓它又產生另一個惡的感應。
像這樣,由感受性的苦樂,形成行為表現的善或惡,也是一剎那之間的事。由受到行、有的轉化,是很重要的覺知的練習。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4_1之15: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