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51─有情的「心」

◎釋悟因

世間無常,無常來自時間的摧化,也來自居住其中的有情之「心」的推動。

世間,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人類是有情之一,蟲魚鳥獸也是有情,有情居住的環境就是器世間。有情與器世間互動,形成器世間不同的樣貌;尤其「城市」的生成,於其中出出入入的各色人物,都參與了城市的形塑、建造。

舉例來說,臺灣有一處有名的地景──「萬華」,現在在哪裡?在臺北的東區。「萬華」早期稱為「艋舺」,是個港口;「艋舺」是在臺北的西南側,由於是商港,曾經盛極一時,現在則是政府機關很重要的行政區城。

時景位移,由於是有人在其中活動,「城市」也好像具有生命一般,不是固定不變的樣貌。有情之「心」的造作,形成一種影響力,稱為「業力」。

「業」這個字,在華人的世界裡一般很少使用,也不太能理解。到底「業」在哪裡呢?其實「業」是指我們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語言表達、從業就職、學習或者賺錢養家、與家人相處等等,這些都統括為一個字──「業」。

與我們比較密切接觸的是你的眷屬,例如家人,近距離的接觸往往會把微小放大,看到彼此的缺點勝於優點,因而產生怨懟、不滿,甚至動粗捉撕;現代的家人也擴及到寵物,有的人養貓、養狗陪伴自己,把牠們當家人相互繫念。

「業」這個字是印度佛教傳到中國而在中國形成的文字,也傳來中國一種不同的思想或思惟。在印度或者佛教,「業」本身是一種文化,一個系統性的思惟。

簡要的說,日常表現在我們的身體、語言的運作,都稱為「業」。當這些作為形成習慣、習以為常時,就稱為「業習」。「業」的造作或與人互動彼此產生的影響,就叫「業力」。進一步說,行為表現的好與壞,會形成好或壞的結果,稱為「業果」;善的業會有善的果實,不好的業會有不好的果實。

佛教強調果報,因為品嘗這些善果或不好的果,則是始作俑者──你的「心」會感受到善好或者苦澀、不喜歡。

有說,既然是自己造作不好的業,就自作自受罷了。其實,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一般人在受報時不是吃了苦果就完事,往往又生出瞋怒、反擊,形成因果牽連,雪球越滾越大。

佛教勸人從畏因開始,因為「業」的促動都來自我們的「心」;也就是先有意念、動機,才有這些「行為」。所以,想在世間好活,就要學會看住足下,每個「業」的當下,都是正心、正念。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18:22-20:11。

【精緻蔬食diy】涼拌香茄子

185_food_cover
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材料】

  • 茄子   2條
  • 辣椒粉  1茶匙
  • 香油   2大匙
  • 醬油   1大匙
  • 白芝麻  1茶匙
  • 白醋   1大匙
  • 花椒粉  4分之1茶匙
  • 紅油   1茶匙
  • 冰糖   1茶匙半
  • 香菇粉  半茶匙
  • 九層塔  適量
  • 香菜   適量

【作法】

  1. 將茄子洗淨,蒸熟後切成一寸半長段放涼。九層塔和香菜洗淨切碎備用。
  2. 製作淋醬,炒鍋先放入二大匙香油爆香薑汁,再放入辣椒粉炒出香氣後熄火,接著加入所有的調味料拌勻,最後放入切好的九層塔和香菜。
  3. 將醬汁淋上擺盤好的茄子、撒下熟白芝麻點綴即可。

開心一夏兒童營 培養正向生命態度

香光寺「開心一夏」兒童營15至16日登場,參加的兒童透過營隊活動學習英語、泡茶、聽故事,種下愛與關懷的種子。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期勉兒童們學習團隊合作,惜福感恩,心存善念,開心學習,度過一個快樂難忘的暑假。

因疫情睽違兩年的「開心一夏」兒童營,今年以知、情、意的精神為主軸,透過活動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培養兒童開闊的胸懷、察覺自我情緒、學習團隊合作,開啟慈悲、自信、快樂的密碼,並藉由親近三寶,啟發孩子們的善根,培養正向的生命態度。

悟因法師表示,今年營隊活動課程很多元,特別邀請國中英語老師規劃,將英語融合餐桌禮儀,讓小朋友認識不同國家餐桌禮儀,能以英語說出用餐單字及簡單物品,透過「溜英語」對話練習,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小菩薩。

有鑑於3C產品氾濫,造成孩子不專心、容易躁動,因此營隊特別安排泡茶品茗活動,除了由茶師介紹歷代茶文化、台灣特色茶、茶席、茶具之外,也教導孩子們泡茶、奉茶,透過靜心「品一杯開心的茶」,安定身心,做一個彬彬有禮的小菩薩。

為了讓孩子們認識生命的意義,課程中透過欣賞「人的一生」影片,以及講述「三棵小樹」、「法蘭克駱駝腳」、「黑白寶珠」、「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等故事,引導孩子們心存善念,「困難」就是「考驗」,不畏困難,生命才有意義。

營隊也安排「和佛陀玩遊戲」引導孩童學習佛陀的智慧;傳授「香光功夫」引導孩童說好話、做好事、謙虛、讚美他人、慈悲、和氣等美德,並透過100分鐘的「遊戲跑跳碰」闖關活動,學習團隊合作的默契。

香光寺監院見臻法師在結營時,引述悟因法師的話:「在每一個時空裡,我們都在創造獨特的自己」,希望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裡,活出不一樣的生命,也希望每個孩童在這裡撒下愛心的種子、撒下互相關懷的種子,增長慈悲心與自信心,創造出獨特的自己。
20230715-01 20230715-02 20230715-03 20230715-04 20230715-05 20230715-06

培養謙遜的涵養

184_class_cover
修行時最怕生起修行人的驕傲,自以為已得功夫,別人都在忙修瞎練,因此會變得很不合群。好比說,禪修時感到身心非常愉悅,便以為自己已經修到色界的第四禪,但是實際上還在欲界。有時,別人看持戒的人會覺得他們很奇怪,不持戒還好,持戒以後言行就變得奇怪;有的禪修者也是如此,常擺個莫測高深的姿態,盡講如何放光、如何感應等等。但是你放光跟我禪修有什麼關係呢?那都只是妄想而已。

修行不僅要修自己,還要記得「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在學佛的過程很怕過度膨脹,不知道別人在哪裡,又很喜歡別人去溫暖他,可是他連分一點點關心在別人身上都談不上。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在修智慧與慈悲,但是智慧、慈悲的背後,需要多一點耐心與方便。為什麼說修行者要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因為你要把自己的境界放下來,回到眾生身上。如果你的境界確實很高,那麼可不可以放下來,你所講的讓我能聽懂,讓芸芸眾生聽得懂,這是需要的。再怎麼聰明、有智慧,還是要能為眾生所用,這是要練習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4期《微言說禪 悟因法師說禪(三)》專欄<禪的經偈>:「3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那先比丘經》釋150─記憶與重生

◎釋悟因

生命的歷程是一直往前走的嗎?是。但是,我們時常在做一件事:「回顧」,回憶過往。「回憶」,是人的特性之一,由於時不時地瀏覽過去,生命才顯得完整。一旦記憶能力喪失,失去標記,生命就好像突然坍塌,甚至會讓他找不到自己。

記憶是如此重要,不過,你時不時地翻找自己的影像,翻找著八識田中留下的影子是為了什麼呢?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所以然嗎?

就像稻子,從種子到發芽、抽枝、長葉、結穗,每一個階段都是實實在在的「有」,只是這其中存在一個現象:「時間」。時間像沙漏不斷地滑過,所有的歷程在現在的一剎時,過去的就不復存在;就如發葉時芽沒了,結穗時種子沒了,不斷地生而又滅、滅而又生,是這樣一個生滅不斷的過程。

就像這樣,生命只是一個生滅不斷的過程,不必一定看到結果;在不斷地生滅之中,坍塌是必然,只是我們一直透過記憶把它們串聯。

當一個人處在「失憶」的狀況,你會覺得生命好像斷裂了。其實,如果你失去過往的記憶,你還是可以往前走,只是失去了過往的參考點,必須重新探索。

生命還很長,你怎麼讓自己好好的活下去?我來舉一個例子。

世界強國的美國,版圖很大,在美國往西部開發的時候,要建設很多鐵路、公路,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勞力群,很多中國人就到那裡賣苦力賺錢。中國人的習性,手上有錢就買土地、蓋房子,也不是一直在做苦力,有的就做起買賣,開雜貨店、餐館,逐漸聚集形成華人區。這是歷史,也是事實。

你接觸一個陌生的國度、一個全新的世界,那是種族、習性、文化差異很大的地方,可不得從頭學習嗎?為了生存,你打開觸角與新的人事物聯結,你有了新的活力,也找到生活的資源。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15:26-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