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路就開
線上閱讀:https://gaya.org.tw/friendly
每日彙整:2025 年 10 月 31 日
《那先比丘經》釋203─「念」與「失憶」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有所作皆念,如甫始有所作、今見在所作,皆用念知耶?」那先言:「已去之事皆用念知之,今見在之事亦用念知之。」
這一段文是在說我們的記憶能力,即使過去的事,也是因為記憶的能力而能憶知,我們的心不曾忘記。只是我們學習的時候有一種情況,從年少到老大,慢慢的,新的東西不容易進到腦子裡來,那舊的、過去的學習還在不在?有的記得,有的就不記得了。這樣的話,我們怎麼讓家裡那些失憶、健忘的老人家的念頭恢復呢?
這一段文討論的課題就是「念」與「失憶」。「念」與「失憶」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我們要仔細分別這兩種。
大家知道「失憶」是腦子裡記憶功能的退化或喪失,而讓腦部退化的進度緩慢下來是有方法的,這就是「念」。
比如我們學習技藝,例如書法、彈琴、瑜伽……,這是屬於技術性的操作。技術性的操作不但需要「念」力去記憶,也需要身體與手腳並用去操作,有時甚至能練出某一種「形」,但是如果沒有常常練習,某些操作不容易被喚醒,就會變成「無記」。「無記」是一種存在,曾經的學習就像種子似的儲存在倉庫裡。這時候的種子是什麼狀況?我們稱為「隨眠」,白話的來說就是「睡覺的種子」。它沒有不見或消失,只是以靜態的方式被保存下來。這是「念」的沉寂而不是「失憶」。
曾經的學習「忘記」了,是由於我們時間久了沒有用它,不是它的能力消失了。這種情況比較像「遺忘」。
所以,老人家最喜歡的生活樂趣是什麼?有人陪他聊天。聊什麼?聊過去。他過去的生活豐富多彩,所有過去很多的人與事,就像種子一樣一一地保存在他的記憶倉庫裡,沒有人幫他把這些種子拿出來曬一曬、遛一遛。
曾經有一位老菩薩常常等著我;為什麼等我呢?她就是要等我去跟她聊天。我其實一年才去探望她一次,老實說我很忙,但是這位老菩薩幾乎是年頭望到年尾,企盼我的到訪。我每一次去看她,她的孩子就跟我說,與我約定的日子,老人家就幾天幾夜高興地像小女生,她九十幾歲了。
為什麼她那麼高興呢?她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寫日記,老師說她很有才華、很有才氣,她就開始寫日記,直到這幾年才停筆。老人家寫的日記本之多,著實讓人驚歎!她寫日記就等著我去分享。
我去探訪老人家,她就翻日記給我看。我問她:「你這記的是什麼?」她就讀她的日記給我聽。我問她:「你平時做些什麼?」她說:「家人根本不讓我做什麼事。所以,我叫我女兒拿錢去買菜,買菜回來我一定要記帳。」然後1、2、3、4……,一直念到100,我就聽她念到100。然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個星期七天嘛,就念到星期日。
我告訴她一定要念經,她說:「我天天念《眼明經》、《大救苦經》、《太陽經》、《太陰經》……」。她念的經我也會背,小時候跟著老人家念就會背了。我說:「那大悲咒呢?」她就念大悲咒,朗朗上口。
這是十年前的事。現在老人家眼睛白內障,醫生說不能開刀,又重聽,脊椎彎到腰部,這才停寫日記,也沒有辦法再記帳。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67集VTS_04_01-01:00-07:50
(1)《那先比丘經》CBETA 2025.R2, T32, no. 1670B, p. 716。
 
							
